引言
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4672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學科——甲骨學。
一些人在學習英語等外國語言時頗感頭疼,覺得外國的人名很長並且地名也很長,一串串的字母密密麻麻。不像漢字,很容易讓人展開聯想進行辨識。隨著我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起了中華文化,才發現漢字有多難學。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的背後,都蘊含有它的深意,絕非字面所理解的那麼簡單。通常一個字會有很多個讀音,的確很容易繞暈外國人。不過我國有倒是有一個最特別的字,不管放在哪一個情景中,3000年來全是一個讀音,大概就連許多國人都不知道,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一、這個字不會為難外國人
眾所周知,我國的語言非常的豐富,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家鄉話,使得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國人只要說起自己的方言,大家即便不會說,也大概知道了他們來自於哪座城市。面對複雜的方言,外國人在學習漢語的路上更懵了。明明這個字在這篇文章中的讀音,為什麼在那一篇文章裡就不一樣了呢?可以想像他們欲哭無淚的心情,漢字的確成功為難了外國人。
不過在我國眾多文字當中,有一個字可以不為難外國人。面對豐富的各路方言,它沒有動搖,一直保持了3000年不變的讀音,可以說非常的「固執」。這個字在很多詩詞歌賦中都出現過,且讀音從未改變過,那就是「街」字。街字大家都是怎麼讀的呢?也許現代有很多人把它讀成「jie」,並誤以為在過去3000年的歷史中,它就是讀作「jie」,但實際上它並不讀「jie」。
二、現代普遍的兩種讀音
「街」這個字,除去現代人常讀成的「jie」,它還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發音,那就是「gai」。這個讀音聽上去很接地氣,也有不少中國人喜歡使用街字的這個讀音。而在一些方言當中,也有很多人把街讀作「gai」。曾有一首流行歌叫《買條街》,其中有句歌詞「只要你乖給你買條街」。在這裡,歌手就把街字唱作「gai」,聽上去倒是挺接地氣,只是這樣的讀音對不對呢?
很多地方都把街讀作「gai」,比如江蘇揚州很多地方都把街讀作這個讀音,東北人在出門玩的時候,也喜歡說上街「gai」。甚至有一些帶街字的地名也是這樣的發音,比如在遼寧蓋州,有條「十字街鎮」,也常有人把它讀作「十字gai鎮」。在西北地區,也有很多群體都有這樣的讀法習慣。
上學的人們都會把街讀成「jie」,要是把它讀成「gai」,就會感覺沒那麼書面化,會感覺很彆扭。在印象裡,「gai」這一讀音比較口頭化,「jie」這一讀音比較書面化。那麼,上述的兩個讀音哪一種才是它原始的讀音呢?其實3000年來不管是口頭髮音,還是書面讀音,它都沒變過。
三、3000年來最「固執」的一個字
現代很多人對「街」字一般都會採用普通話的讀音,即把「街」讀作「jie」。實際上在許多地方的方言中,包括在不少文言文中,它都讀作「gai」。對於街的「gai」讀音,大概許多人都讀錯成了「jie」,但在古代,古人在詩詞歌賦中都把街讀作「gai」,如此也才能解釋古文中的許多修辭韻腳。
3000年來,街在口頭相傳中一直被讀作「gai」,也許是因為這個讀音不容易聽錯讀錯,又比較接地氣。在18世紀的時候,街的「gai」讀音在北京話中被動搖過,讀作「jiai」,但這個讀音顯然讀起來沒那麼順口,最終街還是很固執地穩定在了「gai」的讀音上。總而言之,街的讀音在3000年的歲月中,並非讀作「jie」,而是讀作「gai」,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結語
漢字相當的奇妙,各種各樣的讀音,豐富的文字意境,簡直難壞了外國人。當然,我國多樣化的方言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中華文化,有趣的是,也就只有「街」字最為固執。若外國人想學好中國話,多少都需要對華夏文明做一番了解,不然單靠拼音,即便學會了也很容易造成誤會。由此可見,我國的文字語言,從發音到字形再到語境寓意,無不彰顯了學問。我們也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語言,才能進行更好的文化傳承。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