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草原神曲怎麼全是藏族人唱的?

2020-12-14 潘潘設計師

草原神曲,是一種你聽了就再也忘不了的精神契約。

只要曲子一響,無論是你還是你爸,都會KTV包房裡跨上馬背,當一個精神呼倫貝爾人。

但很少有人發現,這些蒙古風味濃重的草原歌曲,很多都是藏族人唱的。

圖片來源:QQ音樂

很多用車載音響的朋友從未發現其中的破綻,像《我和草原有個約定》這樣的歌曲,明明歌詞裡寫滿了氈房、馬奶酒還嚷嚷著要踏上回家的路,怎麼可能是藏族人唱的呢?

但MV不會撒謊,現實狠狠的抽了他們一巴掌,夢中的蒙古包被取締,套馬的小夥穿的也不是蒙古長袍,甚至你胯下都不是蒙古野馬,而是慢悠悠吃草的高原犛牛。

降央卓瑪——《我和草原有個約定》

圖片來源:QQ音樂

四郎曲珍——《親親家園》

圖片來源:QQ音樂

這些在中國領空飄蕩了十多年的草原歌曲,曾經給幾代人提供了靈魂跑路的出口。但誰也想不到,普及這些歌曲的使者,竟然不是蒙古族。

如果你在音樂平臺搜索任何和草原有關的歌曲,蒙藏歌手都能平分秋色,卓瑪和格桑這種如假包換的藏族名字出現在了歌單之中,代替託婭和其其格佔領了3000公裡外的草原。

某些浸淫草原CD已久的人士甚至產生了曼德拉式的記憶混亂,以為降央卓瑪才是演唱鴻雁的原創歌手,而呼斯楞只是個拙劣的模仿者。

圖片來源:知乎@天舒天闊

我其實挺能理解這種誤會的,畢竟降央卓瑪老師已經和草原深度綁定,多年來她幾乎翻唱了所有草原歌曲,從《鴻雁》到《走天涯》再到《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數量之廣以至於降央老師出的專輯中,自己製作的歌曲都需要特別打上「原創」標籤。

經過降央老師迷人女中音的推廣,許多歌曲都從默默無聞到聲名大噪。但也因為這一點,歌迷們都以為降央卓瑪才是這些草原歌曲的原出處,還誇她高產又高質。

本和降央卓瑪是好友的刀郎,本人曾多次參與了降央卓瑪翻唱歌曲的前期製作,但後來他才發現,自己演奏的《西海情歌》變成了降央卓瑪的代表作,曾經的朋友甚至以《西海情歌演唱會》的名義四處走穴撈金。

2019年底刀郎終於忍無可忍,把降央卓瑪老師告上法庭。

圖片來源:中國庭審公開網

降央老師並不是孤例,在草原歌曲這個分類裡,互相翻唱早就成了一種行業潛規則。

一首爆紅的廣場舞神曲《走天涯》至少有10個版本的翻唱,每個人都會建立一個百度百科詞條,且都聲稱為這個蒙古風味的歌曲增添了鮮活的氣息。

事實上,如果不仔細聽辨別歌曲裡產自高原的婉轉顫音,甚至連蒙古族自己都不知道家鄉的長調已經被偷偷掉包。

內蒙甚至專門成立了一個名為內蒙古民俗網的公眾號,每天在推廣蒙古族文化之餘專門負責向公眾普及草原歌曲到底是誰唱的。

這場藝術領域的狸貓換太子害苦了遠在外地思鄉的內蒙人,明明想念的是夢中的額吉,帶你做夢的導遊卻是藏鄉的旦增尼瑪,你以為自己在懷念的是大興安嶺山邊的科爾沁,但人家歌頌的其實是青藏高原東麓的阿壩州。

你思念的距離,恰好是中國的黑河騰衝線。

圖片來源:百度

其實這事兒藏族朋友們也挺委屈的,作為一個能歌善舞的高原民族,翻唱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原創歌曲其實都是在抒發自己對於雪域草原的熱情。

比如容中爾甲和旺姆的《天籟之愛》,編輯部的同事小崔從歌詞裡聯想到的是科爾沁草原上奔騰的野馬,還問我這是不是內蒙旅遊廣告的背景音樂。

但耳機裡明明傳來的是:「用天籟傳遞哎,中國愛拉索。」

這是小崔幻想的場景

草原被內蒙貼上了專利標誌,藏族朋友的熱情歌唱變成了他們免費的旅遊廣告,這事兒擱誰心裡都不舒服。

事實上,新疆、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都有草原,但因為歷史上的深度捆綁,我們只能記住科爾沁和呼倫貝爾。

更讓人容易混淆的是,並不是藏族歌手單方面歌頌草原,現在蒙古族歌手也成批嚮往著西藏。他們高喊著我要去西藏,把雅魯藏布江和布達拉宮全拉出來了,這讓很多人都搞不清這兩個橫亙在地圖上的巨型省份有什麼區別,有些人甚至帶著童真問出了這樣的話:

也許是狹窄的河西走廊模糊了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間的界限,面對兩個地方相近的習俗,剛從漢地過來的年輕人總會表現得天真而愚蠢。

我在呼倫貝爾草原被獻哈達的時候,一時間頭腦空白,下意識地雙手合十喊了一句:「扎西德勒。」

蒙古族朋友並沒有責備,混著草原DJ的低音炮,他寬慰的拍了拍我:

「扎西德勒還算好,我還聽過說阿彌陀佛的。」

相關焦點

  • 藏族人都會唱的歌!降央卓瑪與14歲小男孩載歌載舞,演繹藏族民歌...
    信息,從這裡觸達民歌圈 被譽為「最美女中音」的降央卓瑪,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名藏族女歌手 她曾演繹過大量的草原歌曲,深受人們的喜愛。但與其同時,降央卓瑪也未曾放下家鄉原汁原味的藏族民歌,常常將其帶到舞臺上,分享給觀眾。
  • 烏仁娜《蒙古草原之歌》:蒙古族最美的女聲,未經受聲樂訓練卻能讓你聽見草原
    引得無數人在那個「聽音識曲」功能還未面世的時日,紛紛不約而同在網絡上求問「索尼DV廣告的背景曲是什麼」。國內聽眾認識烏仁娜,最早大多源於上述兩首廣告歌曲,這兩首歌皆出自她1995年的專輯《蒙古草原之歌》(TalNutag)。 「她唱起歌來像女神,又像個孩子。」
  • 草原歌可不止《火紅的薩日朗》……
    說不定下一首就火了呢《火紅的薩日朗》草原最美的花,火紅的薩日朗朗朗上口的歌詞相信誰都可以唱上兩句,實在太魔性了~《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很多在內地生活的人,都特別嚮往千裡草原的無限風光,而他們對於草原風光的印象,卻大多都來自於一首歌,由著名的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瑪演唱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了。
  • 馬頭琴 |《蒙古大草原》心隨曲動,不變的嚮往
    蒙古人幾乎所有的情感與文化傳承皆濫觴於遼闊而純潔的大草原。大草原上並非只是一望無際的平川,它也有豐富的地貌,有湖泊,河流和山脈。 蒙古人在如墨綠色玉石般的大草原上逐水草而生,牧五畜,育老幼,繁衍生息。所以,每一個蒙古人心中都有一片永遠唱不盡的大草原。
  • 「帶上兄弟看草原」——霧中的蒙古國,雨中的烏蘭巴託(二進蒙古)
    這是場賭博,八月的草原常有暴雨,如若出現一點差錯,張鴻博不僅不能與我們匯合,而且為了出行蒙古而花費的所有金錢都將打水漂!而時間緊迫,我們也顧不得這麼多了,只能祈求長生天保佑,不要出什麼差池。走到烏拉山附近,窗外電閃雷鳴,天一下子黑了起來,我很擔心張鴻博的航班是否能按時起降。
  • 詩海|同題詩:蒙古馬馳騁在詩意的草原上
    「蒙古馬」,原產蒙古高原,處於半野生狀態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它們在惡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蒙古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對 峙 劉笑偉抬起頭來,我看到了一匹蒙古馬穿過黎明揚起的馬鞭在草原上敲擊疾風,四蹄踩著閃電成為呼風喚雨的可汗 它凝視著我。眼睛裡的蒙古草原喚醒了一大片飛馳的武士駿馬奔騰,讓詩中的動詞在馬背上跳躍,劍光席捲歷史 對峙,心也有眼睛。
  • 騰格爾:唱《芒種》的反差萌蒙古硬漢,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過往
    絕大多數人了解他,都是因為《天堂》《蒙古人》等極有蒙族風格的歌曲。瀟灑不羈的長髮,粗獷豪邁的唱腔,那時的騰格爾符合人們對「蒙古漢子」所有的想像。1960年1月15日,騰格爾出生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鄂託克旗額爾和圖蘇木,「騰格爾」是蒙語中「藍天」的意思。
  • 「童」唱一首歌·邀您的孩子一起來唱這支雪域高原的「神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神山的花園》原唱表演視頻去過雪域高原的朋友,聽完想必會更有感覺——雪山皚皚,草甸無邊,人間天堂,神山花園。不賣關子了,視頻裡這些孩子,這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民族寄宿制中學的學生們,這首歌是民族寄宿制中學新譜成的「校歌」,名叫《神山的花園》。為什麼說是「新譜」的?關於這首歌的來歷就可以說道說道。
  • 徐州驚現蒙古包大營!把草原的豪放硬菜都搬來了!烤全羊、奶茶火鍋、肚包羊……
    他告訴我,蒙古的「烤全羊」必須要用最好的羊肉。雖然很多地方都打著蒙古草原羊肉的旗號,但只有吃著中草藥、喝著礦泉水、蟬聯元明清三朝皇家指定用肉的蘇尼特羔羊,才是蒙古草原上最棒的仔!蒙古菜都是硬菜,一道道全是讓你吃了頂餓的大菜。看看菜的分量就很蒙古,I love 蒙古菜!
  • 內蒙古成吉思汗和草原5日遊,您將全面了解蒙古的歷史文化習俗
    (a)當地色彩鮮豔的蒙古族人將熱情地歡迎您。他們會給你一杯銀酒和Hada。(b)欣賞草原的美麗風光;(c)品嘗一些當地美食,例如羊肉和其他傳統美食;(d)可選地騎馬參觀牧民的家庭和奧寶山(自費);(e)享受一些傳統的蒙古活動,如射箭,賽馬和蒙古式摔跤表演;(f)晚上參加篝火晚會,欣賞傳統舞蹈和當地蒙古人表演的當地歌曲。在蒙古戰車蒙古包或豪華蒙古包中過夜。
  • 內蒙古師範大學雲音樂節 | 快和蜜團兒一起「唱起草原的歌」
    為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提升草原音樂的傳播力,「唱起草原的歌」雲音樂節開幕啦!小夥伴們,唱起來、跳起來吧!!!活動內容1.「唱起草原的歌短視頻大賽」學生在操場上、宿舍內、家鄉的草原上、區外學生在家鄉互動等,通過網絡連結,共同唱起草原的歌。可製作類似「火紅的薩日朗」「求偶步」等結合草原音樂設計創意短視頻。2.「嗨起來,抖音舞蹈挑戰賽」選取經典草原歌曲片段,根據音樂旋律編排蒙古舞動作,錄製短視頻在抖音發起挑戰賽,通過抖音用戶模仿學習帶動草原音樂傳播。
  • 藏族的分支(二)安多藏族
    因為那曲藏族就是三大分支之一的安多藏族的代表,而昌都藏族就是另一個重要分支康巴藏族的代表。今天就說說以那曲藏族為標本的安多藏族的性格及他們的生活。      安多藏區位於青藏高原的北部及東北部,範圍包括西藏北部,青海除玉樹的大部,甘肅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北部的阿壩藏族自治州大部。居住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的藏族人,我們稱為安多藏族。
  • 不一樣的設計—草原上的蒙古包
    向歷史學習草原上的蒙古包的形制發展至今日,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它是中國古代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在生產與生活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的傑出創造。蒙古包早期形制簡陋,先民只是就地取材,搭建上尖下圓的窩棚。伴隨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的居室從支架式的圓錐體過渡到圓形拱頂的帳幕,這是蒙古包演變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頂開天窗的創造,又極好的解決了採光和通風的問題,最終定型為木構架並外覆毛氈的蒙古包,且組成構架的各部分規格基本確定,使其結構更加完善,功能性更強,適應遊牧生活的需求。
  • 跨越2000公裡,蒙古包搬來餘姚附近,內蒙烤全羊、反曲弓射擊場,感受草原文化!
    蒙古風情營的老闆是地道的蒙古人,特色就是全羊宴以及蒙古特色菜品,距離市區15公裡,遠離城市喧囂,卻又不脫離市區,簡直就是一個周末度假的絕佳之地。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天然的青草地,一種在蒙古草原上度假的感覺。每個包間都各有特色,這種原汁原味,來源於蒙古老闆對各個細節的復原,一個主題一個房間。正門口還有一座成吉思汗雕像,這是蒙古的一大特色讓人覺得眼前一亮。
  • 為什麼滿人的大清比蒙古的大元更成功?東胡系與草原系不同視角
    所以,北方胡人就要做一個區分,一夥是正北草原上的胡人,即草原系;一伙人是東北地區的胡人,即東胡系。草原系和東胡系有什麼區別嗎?區別就在於生活方式和社會基礎。草原系就是純遊牧,因為蒙古高原除了草場就是沙漠,全在400毫米等降水線以外。遊牧的生活方式,自然形成了部落的社會基礎。
  • 唱起草原的歌,跳起安代舞!這,是內蒙古!
    風靡全國喚起了無數人對內蒙古的嚮往草原上的馬群。新華網 發在這裡美食太多多的讓人眼花繚亂原汁原味的手扒肉沙甜軟糯的烤土豆燒麥鮮香焙子酥脆新華社記者 徐欽 攝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紅山文化、大窯文化、河套文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上蒙古象棋課。
  • 《內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鐵面孔目-協助拍攝
    內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第1幅圖】此作品由廣西攝影愛好者樂先生在著名的淄博地區拍攝內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第2幅圖】此作品由滄州攝影愛好者譚先生在著名的大連地區拍攝內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第3幅圖】此作品由湖北攝影愛好者廖先生在著名的安陽地區拍攝
  • 草原上的「白珍珠」,牧人的歸屬之地,帶你了解草原上的蒙古包
    當人們談到草原人家的生活時,第一印象就是蒙古包。至今,蒙古人住蒙古包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下方為圓柱形,包頂為拱形;蒙古包內外通過刻畫、刺繡等工藝裝飾有各種花紋,所繪自然風景、植物動物無不顏色豔麗、栩栩如生,有著草原文化的獨特美。
  • 美文美聲 | 老舍《草原》
    《草原》 選自2020年九年制義務教育統一教材 作者:老舍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裡,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裡,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裡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裡,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 朗讀亭|草原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華裡,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裡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裡,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駿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