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分支(二)安多藏族

2021-02-23 夢回西藏

      前面幾期我們說了衛藏的幾個有代表性的藏族分支,其實衛藏還包括那曲地區和昌都地區,為什麼不繼續說了呢?因為那曲藏族就是三大分支之一的安多藏族的代表,而昌都藏族就是另一個重要分支康巴藏族的代表。今天就說說以那曲藏族為標本的安多藏族的性格及他們的生活。

      安多藏區位於青藏高原的北部及東北部,範圍包括西藏北部,青海除玉樹的大部,甘肅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北部的阿壩藏族自治州大部。居住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的藏族人,我們稱為安多藏族。由於他們居住的地方是青藏高原主要的草原地區,因此,安多藏族是藏族人裡牧民的主要部分,體現的是典型的牧區文化。安多地區有廣闊無垠的大草原,藏北草原,三江源草原,環青海湖草原,都是優良的天然牧場,藏區最好的牧場都在安多地區。草原為藏族牧民提供了生存空間,並相應地產生了高原牧區文化,及適應高海拔地區的一種生活方式,積累了豐厚而實用的高原生存經驗。

        由於地緣關係,一直處在中心藏區邊緣地帶的安多藏區, 自古以來就與東邊的漢文化和北方的阿爾泰文化聯繫密切,歷史上這裡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吐蕃、匈奴、蒙古、土、回、撒拉等族的先民們,在歷史的變遷中相互融合與交往,象西藏那曲人歷史上稱為霍爾人,就有很多蒙古人的血統。安多人在藏北草原逐水草而居,社會進步非常緩慢,長期處於部落社會階段,社會形態與衛藏地區不同,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安多文化。但在安多地區東北部低海拔的農業地區,是藏漢回等多民族雜居的地區,這裡的安多農民吸收了許多別的民族的先進文化,社會發展比安多牧民更進步一些。

       安多藏族在語言,服飾,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方面有鮮明的特色。首先在方言上,衛藏和安多方言差別較大,基本上不能通話。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帶團,在景區停車場休息,不一會來了一輛旅遊車,從車上下來一群穿著羊皮袍子的安多藏族,一個藏族女導遊在用普通話給他們交代注意事項;我好奇的問她;怎麼給他們說普通話?她很無奈的答道:我給他們講拉薩話,他們一句也聽不懂,普通話還多少能聽懂一些。可想而知,安多方言與衛藏方言差別有多大。具體語言上的區別我們就不詳細說了,因為我也不是語言學家,簡單的講,安多方言古詞語保留較多,敬語較少。前面講過,衛藏藏族特別是拉薩人特別喜歡說敬語,那麼有文化,有修養;而生活在藏北草原上的安多牧民們,生活無拘無束,那麼粗狂,那麼桀驁不馴,自由自在慣了,大人小孩說話都不大使用敬語。拉薩人一跟我聊起安多人,都大搖腦袋,鄙夷之情毫不保留。一個拉薩老太太說:安多人都那麼沒大沒小的,一個小夥子喊她,也是喂喂喂的,一點沒禮貌。

       安多人的服飾是一大特色。由於安多人大多數是牧民,因此他們的服飾有很明顯的牧區的特色,由於地處高寒,安多人的男女都喜歡穿羊皮藏袍,就其質地,分為羔羊皮袍和老羊皮袍。羊皮袍子就是安多人的標籤。

       安多藏族的服飾具有式樣新穎、色彩富麗、裝飾考究、風格獨特等特點。安多藏族冬季用的藏袍裝飾面料以富麗的絲絹、裘皮為主,帽子也多飾裘皮(狐狸皮為主),衣帽布料上多採用綠色、金色、黃色、紅色的圖案進行裝飾。其中,帽子按樣式來分,有四耳帽、狐皮帽、禮帽和羔皮帽等。安多的藏袍樣式與其他藏區的幾乎相同,大體可分為氆氌袍、羔皮袍、羊皮袍、羊毛袍和單褂袍等。

       為了點綴藏袍,往往會穿襯衣,分大襟和對襟兩種。衣袍的邊飾多用水獺,虎,豹等皮來點綴,並用彩色的氆氌襯託。據說衣袍用獸皮飾邊,起源於先王朝時期。先王為獎勵爭戰中的勇士,依獸皮的等級獎給勇士水獺皮、豹子皮或虎皮,勇士為了炫耀功績也為了讓大家共享榮光,就將獸皮縫在衣領或衣襟邊,演變後就成了衣袍的裝飾品,繼而流行各地。現如今水獺的色澤、用料的寬窄都成了種富有的標誌。穿上鑲了獸皮的藏袍,男性顯出陽剛之威武、剽悍,女性則顯出嫵媚、高雅。

   

      安多藏族特別喜歡配飾,對的佩飾的喜好是與人的年齡、性別、地位及愛好、審美,富裕程度等有很大關係,佩飾種類較多可謂琳琅滿目,比比皆是。主要有頭辮飾、項胸飾、指腕飾、衣袍邊飾、腰佩等等。 頭飾有很多種,珊瑚、蜜蠟等為骨架做成的頭飾被視為頭飾之冠,為當今少女所追求。紅珊瑚間有綠松石鑲嵌,在少女的頭頂無比明快、亮麗,多彩多姿顯現出婀娜風姿。成年婦女的頭飾多見於安多南部的許多地方,碩大的珊瑚和瑪瑙,蜜蠟自婦女頭頂排列而下,還有金銀打制的工藝品配在各色珍貴飾品中間,在顯露天然美的同時也展示了富有。誰讓咱們牧民有錢呢!

        安多藏族的婦女(包括康巴藏族婦女)和衛藏藏族婦女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她們喜歡辮髮辮。 在藏北牧區的婦女大多數都會將頭髮編成無數根小辮,然後用珊瑚、綠松石等各種天然寶石來點綴頭飾。佩帶時有的直接把裝飾品固定在髮辮中,也有將各種要戴的頭飾固定在與發色相近的布上,再與髮辮固定在一起,這樣既美觀又方便。

       藏北已婚女子把長發從中間分開編成許多小辮子,前額兩邊細辮上串著相對稱的珊瑚、琥珀等寶石,後腦勺的頭髮編成一根較粗點的髮辮,上面在固定一些藏銀類的飾品或銀圓。未婚女子的頭髮會編成一根或兩根,沒有過多的講究和裝飾物。安多藏族婦女喜歡頭圍一條彩色圍巾,戴著五顏六色地口罩,除了身上華麗的服飾外,只能隱隱約約地看到她們清澈的眼睛……。

       安多人的生活方式前面在介紹青藏高原的牧區時已詳細說過,主要就是定居輪牧或者遊牧(青海,四川海拔較低的地區,有部分農民),這裡就不詳說了,最大的特色就是特別適合在高寒草原生存。飲食習慣以肉食為主,真的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我在但導遊以前,曾經在一個主要有安多人開辦的一個大公司(賽康集團)工作過幾年,每逢周末,公司一定會組織公司中層以上人員聚會,主要內容就是吃肉喝酒。下班後,公司領導,中層歡聚一堂,提前煮好了一大鍋牛肉(由一個安多同事親自操刀主廚),八分熟,不分領導還是下級,大家拿起刀子齊動手,切下一塊塊肉往嘴裡塞,那肉還有血絲。然後輪流打莊敬酒,不醉不歸。在牧區,牧民只有在現殺了牛羊才煮肉吃,平時經常吃的是幹的生肉。吃飯時,拿出一塊幹牛羊肉,一大塊的,拿把刀,切下一條條的幹肉送進嘴裡,沒有烹飪,也沒有佐料,最多蘸點辣椒麵,大快朵頤。再喝著新鮮醇香的酥油茶,真是美好的生活。在吃肉和酥油茶方面,安多人是藏族人裡最幸福的了,所以他們的身上總有一股濃濃的氣味,那麼濃烈,持久,那麼揮之不去(沒有貶低他們的意思)。當面黃肌瘦的日喀則農民還在搓糌粑面,和著沒有酥油的清茶難以下咽時,油光滿面的安多人早已用吃不完壞了的肉和油餵狗了。

        安多人在草原上的生存能力特別強,他們夜晚可以在零下一二十度的草原上露宿,以天為房,地為床,脫下他們的長皮袍子,蒙頭蓋腳,呼呼大睡。帶上一袋子糌粑面,一隻幹牛腿,可以在草原上待一個月不出來,當年解放軍剿匪時,最難對付的就是在草原上流竄的土匪,後面會講到。

       安多人就這樣世世代代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頑強的生存著。由於他們世代住帳篷,所以現在政府在牧區推行牧民定居生活,給他們修定居房,大力改善他們的生活,他們住在定居點的永久房子裡,還不太習慣,夏天還喜歡住在牧場的帳篷裡。夏天的定居點往往都是空空蕩蕩,關門閉戶,沒有人的。

      安多人的性格,除了前面講的沒有禮貌之外,在拉薩人的眼裡,他們還是沒有見識的土包子。拉薩人在茶餘飯後的閒聊中,有許多關於安多人的笑話。舉個例子:一天晚上,巡警在街上看到一個穿皮袍子的藏族人(安多人)推著一個舊垃圾桶(帶輪子的那種)在走,看起來也不是環衛工,巡警就攔下來問訊,安多人說這個帶輪子的桶是他買來的,推回家去。原來他在街邊看到這個帶輪子的空垃圾桶,轉著看,不知道是幹什麼用的,但總覺得有點用處。一個站在垃圾桶旁邊的康巴人(狡猾)心生一計,馬上對安多人說,這是我的,便宜賣給你(安多人在藏族人的眼裡,都是人傻錢多的主)。最後50元成交,安多人推著垃圾桶,歡天喜地的往家走,結果被警察給攔下了。最後警察讓他哪推來的,還到那裡去。

      安多人對宗教信仰(大多數信仰藏傳佛教,少數信仰苯教)非常虔誠,每到冬季農閒季節,在通往拉薩的條條道路上,都是三五成群的安多人在前往拉薩朝佛。這裡名人輩出,曾經湧現出了像宗喀巴、更敦群培、十世班禪大師等學術大師和高僧大德(十四世DALAI喇嘛也是這裡的人)。這裡的寺院輝煌,塔爾寺,拉布楞寺等等許多名寺古剎,在安多的土地上熠熠生輝。

      安多人跟其他藏族人一樣,也能歌善舞。特別是他們的牧歌,嗓音高亢,別有風格。安 多牧歌稱「勒」,是在山野間自由演唱的歌曲。

       山歌音 域寬廣,節拍、節奏自由,旋律起伏較大,悠長高亢,極富高原特色,其表現形式除了具有旋律抑揚頓挫、合轍貼韻、音調悠長、音域寬廣、節奏自由等獨有的特色外,歌詞和樂曲均系民間藝人們心記、口傳,並通過歌唱而傳給後輩,曲調一般無變化,無音樂伴奏,歌詞既有舊傳又有新編,或者由歌者即興發揮,常常以舊調填新詞來演唱,流行在安多地區和部分康巴地區的說唱藝術——格薩爾王傳是最典型的我代表(後面會詳細說)。

       主要包括牧歌、酒歌等,表現以讚美山川、河流和歌頌生產勞動以及對人、對事、對生活的愛憎之感和人們細膩的情感、鮮明的性格、深刻的思想,許多藏族優秀歌手來自安多地區。

      安多地區有藏區最廣闊的草原,在藏區被稱為馬域,馬文化在這裡特別發達,騎馬,賽馬,是他們最熱衷的活動。安多人愛馬,而且痴迷。

       在如今的牧區,汽車、摩託車成為主要的代步工具,馬實際上已經遠離了牧民的生活,可是每家依然在養,這些馬一年只需在賽馬節上表演一次,無論勝負,都可以繼續享受其貴族般的待遇。

       每逢當地的賽馬節,藏民們穿上節日盛裝,開著汽車、摩託車、騎著駿馬,拉著帳篷,高分貝地播放著錄放機,從四面八方來到賽馬場地,寂靜地草原頓時熱鬧起來。正式比賽之時,虔誠的騎手們都要先繞著焚香臺轉圈以示敬意,接受德高望眾的喇嘛的祝福。這可以看作是英姿勃發的騎手和披紅掛彩裝扮一新的參賽馬匹的亮相。

   賽馬道兩側觀眾的吶喊與喝彩聲,在催馬疾馳之中響成一片,歷久不絕。這是粗獷豪放的牧民們與天與地最為熱烈的情感交流。賽馬節期間,年青的小夥子都會竭盡全力展示自己的雄性風採,讓自己陶醉在女人們的喝彩聲中。遇到心儀的姑娘就主動向女方「拉手」,,大家一起跳鍋莊。 

     賽馬節期間,安多的女人們脫下平時放牧時穿著的皮襖,換上節日的盛裝,節日裡每個女人都會帶上一套或者幾套服裝,充分地展示自己,人人都像T臺上的模特。三五成群,站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賽馬節期間,牧民搬來炊具、藏櫃、藏桌、床和鋪蓋,在這裡安上一個臨時的家。

     平時空曠的草壩上,到處是人群、帳篷、汽車、摩託車,一夜之間就形成了一座「賽馬城」。 在賽馬的過程中,所有的人都匯集在賽馬場上,為騎手們歡呼、吶喊、助威。

       在賽馬節上見到的安多牧民,這些人給我們的印象是:陽光、熱情、穿戴講究。男人們陽光、帥氣、英武,女人們衣著華麗、柔美含蓄,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出安多藏民的生活富裕了,他們生活的很輕鬆、很優閒、很幸福!

              待續(圖片來自網絡,謝謝作者)

       

       

        

相關焦點

  • 青藏文化 藏族服飾200多種!
    嘉絨服飾即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嘉絨文化的外在表徵、形象展示和象徵符號,是藏族服飾中一朵耀眼的奇葩。舟曲藏族服飾是藏族服飾的一個支系。舟曲,藏語意為「龍水」。當地藏族也稱博峪藏族。舟曲縣位於甘肅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白龍江上遊高山深谷地帶,南部與四川南坪縣接連,著名風景區九寨溝就在附近的南坪。而舟曲特殊的自然環境則是造就其獨特藏族服飾結構式樣的根本原因。
  • 藏族服飾介紹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藍色瑪吉阿米加關注[老朋友]屏幕右上角轉發和分享本文----藏區地域遼闊,其服飾也根據三大方言區的劃分,分為衛藏、安多、康巴三個大類。安多藏區分布在青海大部分、甘肅甘南、四川阿壩等地。安多的服飾在色彩運用上十分和諧,這裡的藏民認為五彩是菩薩的服裝。服飾中的藍色代表藍天,白色代表白雲,綠色代表河流;藍天、白雲、雪山向人們展示著安多藏區獨有的魅力。
  • 藏族的民間信仰
    羱羝崇拜在近現代的藏族民俗中仍有一些反映。如過藏曆年時,藏族在家裡除了「切瑪」(一種長方體五穀頭,上插青稞或麥穗、彩花板等飾物)外,還要擺一個羊頭,這羊頭一般用酥油等物塑成,飾以彩繪,或青面黑角,或白面黑角,伴之以黃色羊眼,形象逼真有神,額中央塑一日、月、星、焰火等吉祥物。「切瑪」、羊頭等現有兩層含義,一是祝賀去年的豐收,二是瑞兆來年的農牧收成。
  • 藏族小夥丁真爆火全網!56個民族傳統服飾--藏族服飾設計!
    ཨ་མདོ། 安多 關鍵詞:自然      安多服飾如同安多女孩一般靈動。藏袍袍長及地,寬身長袖,在領口、袖口、衣襟、下擺處施以條形裝飾;同時,安多女子重視編發與頭飾,她們將長長的頭髮從中間分開,梳至身後,耗時很久將頭髮編成若干條細細的小辮,然後將蜜蠟、珊瑚、綠松石固定髮辮中,於草原的風雪中、於陽光下,隨風而動、隨遇而安。
  • 中國藏族的民間信仰
    羱羝崇拜在近現代的藏族民俗中仍有一些反映。如過藏曆年時,藏族在家裡除了「切瑪」(一種長方體五穀頭,上插青稞或麥穗、彩花板等飾物)外,還要擺一個羊頭,這羊頭一般用酥油等物塑成,飾以彩繪,或青面黑角,或白面黑角,伴之以黃色羊眼,形象逼真有神,額中央塑一日、月、星、焰火等吉祥物。「切瑪」、羊頭等現有兩層含義,一是祝賀去年的豐收,二是瑞兆來年的農牧收成。
  • 藏族人的民間信仰
    羱羝崇拜在近現代的藏族民俗中仍有一些反映。如過藏曆年時,藏族在家裡除了「切瑪」(一種長方體五穀頭,上插青稞或麥穗、彩花板等飾物)外,還要擺一個羊頭,這羊頭一般用酥油等物塑成,飾以彩繪,或青面黑角,或白面黑角,伴之以黃色羊眼,形象逼真有神,額中央塑一日、月、星、焰火等吉祥物。「切瑪」、羊頭等現有兩層含義,一是祝賀去年的豐收,二是瑞兆來年的農牧收成。
  • 藏族文化及藏族舞蹈
    生活於雅魯藏布江河谷的賽氏族部落與穆氏族部落曾建立強大 的吐蕃王朝,是現今衛藏藏族的祖先,講衛藏藏語。農牧雙營型的哲氏族部落建立了蘇毗王 國(漢史記「東女國」),為康巴藏族的祖先,講康巴藏語。遊牧於青海東北部尕氏族同從 東北西遷至青海湖畔的鮮卑族融合建立盛極一時的吐谷渾汗國,為安多藏族與土族共同的祖 先,講安多藏語。
  • 藏族康巴人的來歷
    在四川藏族地區之中,「江、姜(jiang)、羌(qiang)、剛(gang)、康(kang)」這四個字是同義詞彙,它們大意都是指意「江河之處」的意思。歷史上,西羌,就是沿襲江河而居的部族,「禹出西羌」,大禹就是西羌的祖先,大禹的故鄉,就在現在的四川汶川和北川地區之中。而藏族,明顯是漢朝時期的史書明確史栽的「西羌」部族的後裔民族。
  • 國內十大藏族歌手排名
    9.阿蘭阿蘭·達瓦卓瑪,是一位中國藏族女歌手,活躍於日本流行樂壇,生於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現為日本音樂公司avex旗下藝人。2007年11月21日在日本初次亮相,製作人是菊池一仁。(北京晚報 )從普通的藏族姑娘到「天下最美女中音」,獨特的藏文化滋養著降央卓瑪。她的成功,不僅是在藏族同胞中備受歡迎,也受到其他民族觀眾的喜愛。她喜歡民族歌手的印跡,也牢牢記著老師的訓導:永遠保持她的風格,不迷失方向。正因為她有一個民族特殊的藏族歌手稱號的標籤,她才會有今天的成功。
  • 別爭了,安多人、康巴人、衛藏人都是藏族人…丨晚點說 Vol.133
    老闆丹貝慌忙從後廚跑出來相勸,這才知道,一桌是安多人,一桌是康巴人,不是因為足球而起爭執,而是因為康巴桌一句「我們才是真正的藏族人」吵了起來……聽丨見丨西丨藏點擊播放器收聽節目很多人不理解衛藏、安多、康巴在地理上如何劃分的。藏族坊間歷來有句話: 法域「衛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
  • 天祝華銳藏族與西夏唐兀特的關係資料
    認定藏族為古羌人的根據,一是史料,二是文化特徵。其一,如《新唐書》稱:「吐蕃本西羌屬,蓋有百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一統志》稱:「西蕃即吐蕃也,其先本羌屬」。吳天墀《西夏史稿》中說「宋人所謂的吐蕃,也叫西蕃,有時更明確地認作是羌族」。黃奮生《藏族史略》中說「歷代史學家的看法說明,羌、藏是一個民族」。等等。
  • 藏族服飾多達200多種,居中國首位,多樣性也屬世界罕見.
    ,歡迎世界各地的藏族同胞都來加入我們!舟曲藏族服飾是藏族服飾的一個支系。舟曲,藏語意為「龍水」。當地藏族也稱博峪藏族。安多藏族服飾是安多藏族人民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對生活的執著追求和美好嚮往所展現出來的聰明才智。
  • 行走嘉絨藏區 · 甘堡藏寨的藏族婚禮
    甘堡屯設有二員守備,屯兵650人。「平時為農,戰時為兵」,相當於今天的民兵。五屯官兵奉命參加過多次戰鬥,其中重大的戰鬥有入藏與號稱世界上最強悍的廓爾喀軍隊作戰,在東南沿海與入侵的英軍作戰。1841年,五百嘉絨屯兵在寧波與英軍浴血奮戰中壯烈犧牲,剩餘的屯兵將犧牲屯兵將士的辮子帶回家鄉,設辮子墳供後人祭祀。並把作戰經歷變成鍋莊舞《博巴森根》,流傳至今。
  • 【青分享】藏族無美食?地道藏地美食告訴你!
    藏族人的主食糌粑,營養豐富,食用價值非常高。牛羊肉、風乾牛羊肉是高原藏區特有的美食,熱量高,這對於生活在高海拔且寒冷地區的人們來說,有利於抵禦寒冷、增強體質。酥油是藏族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寺院也用它點燈供佛。酥油茶待客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酥油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可潤澤氣色,增加熱量,防止皮膚乾裂。
  • 藏族醫藥大師簡介
    強巴赤列 男,藏族,1929年12月出生在西藏拉薩。    在部隊工作時曾獲一等功一次,1990年至1992年間被評為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和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優秀黨員各一次,評為衛生廳優秀黨員二次,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二次,獲自治區科協優秀論文獎二次,評為藏醫院優秀黨員一次;1991年被授予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
  • 藏族無美食?最正宗最地道的藏地美食在這裡!
    藏族人的主食糌粑,營養豐富,食用價值非常高。牛羊肉、風乾牛羊肉是高原藏區特有的美食,熱量高,這對於生活在高海拔且寒冷地區的人們來說,有利於抵禦寒冷、增強體質。酥油是藏族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寺院也用它點燈供佛。酥油茶待客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酥油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可潤澤氣色,增加熱量,防止皮膚乾裂。
  • 藏族的美女們就不值得愛麼
    丁真火了之後,大家才關注到,原來藏族是個美貌值被嚴重低估的地方。大家以往對藏族人的既定印象是,皮膚黑且粗糙,皮膚水分嚴重不足。但是現實中,除了理塘丁真外,還有理塘熱巴、甘南李現、青海李嘉欣,隨便抓一個就是可以出道的美貌。圖來自《紅河谷》,寧靜在裡面演藏族女人真是驚豔我們先來科普一下,藏地究竟有多大?
  • 講述 | 茶馬古道上,有一個「安多房子」咖啡客棧
    35歲的藏族青年羅海斌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縣開了一家「最有味道」的客棧。經歷了漂泊打工、負債纍纍之後,羅海斌終於在家鄉找到了自己事業的歸宿,演繹出茶馬古道上的創業新故事。▲「安多房子」咖啡客棧。  羅海斌的客棧名叫「安多房子咖啡客棧」,是松潘古城人氣最旺的地方之一。
  • 嘉絨藏族女人頭帕的來歷
    即便在今天仍然能夠從服飾上看到嘉絨藏族與夷人後裔彝語支民族的彝族之間的源淵關係。①(註:嘉絨藏族和彝語支民族傳統服飾具有三個主要相似特徵:百褶裙、頭帕和披氈。詳見石碩教授《藏族族源與藏東古文明》,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213頁。)這可能也是嘉絨女性服飾呈現出不同於其他藏族地區服飾的主要原因。
  • 美麗的藏族女孩澤旺拉姆,唱著《山歌的故鄉》向我們走來!
    澤旺拉姆,來自山歌故鄉青海安多果洛的藏族優秀青年女歌手,站在草原上的小河流邊,帶著滿臉的笑容,對著自己的家鄉爐霍那塊美麗、神奇的土地和那個原始、淳樸的村莊,唱起了最近兩年在藏地歌壇著名的、紅透了天的歌曲《山歌的故鄉》,娓娓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