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幾期我們說了衛藏的幾個有代表性的藏族分支,其實衛藏還包括那曲地區和昌都地區,為什麼不繼續說了呢?因為那曲藏族就是三大分支之一的安多藏族的代表,而昌都藏族就是另一個重要分支康巴藏族的代表。今天就說說以那曲藏族為標本的安多藏族的性格及他們的生活。
安多藏區位於青藏高原的北部及東北部,範圍包括西藏北部,青海除玉樹的大部,甘肅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北部的阿壩藏族自治州大部。居住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的藏族人,我們稱為安多藏族。由於他們居住的地方是青藏高原主要的草原地區,因此,安多藏族是藏族人裡牧民的主要部分,體現的是典型的牧區文化。安多地區有廣闊無垠的大草原,藏北草原,三江源草原,環青海湖草原,都是優良的天然牧場,藏區最好的牧場都在安多地區。草原為藏族牧民提供了生存空間,並相應地產生了高原牧區文化,及適應高海拔地區的一種生活方式,積累了豐厚而實用的高原生存經驗。
由於地緣關係,一直處在中心藏區邊緣地帶的安多藏區, 自古以來就與東邊的漢文化和北方的阿爾泰文化聯繫密切,歷史上這裡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吐蕃、匈奴、蒙古、土、回、撒拉等族的先民們,在歷史的變遷中相互融合與交往,象西藏那曲人歷史上稱為霍爾人,就有很多蒙古人的血統。安多人在藏北草原逐水草而居,社會進步非常緩慢,長期處於部落社會階段,社會形態與衛藏地區不同,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安多文化。但在安多地區東北部低海拔的農業地區,是藏漢回等多民族雜居的地區,這裡的安多農民吸收了許多別的民族的先進文化,社會發展比安多牧民更進步一些。
安多藏族在語言,服飾,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方面有鮮明的特色。首先在方言上,衛藏和安多方言差別較大,基本上不能通話。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帶團,在景區停車場休息,不一會來了一輛旅遊車,從車上下來一群穿著羊皮袍子的安多藏族,一個藏族女導遊在用普通話給他們交代注意事項;我好奇的問她;怎麼給他們說普通話?她很無奈的答道:我給他們講拉薩話,他們一句也聽不懂,普通話還多少能聽懂一些。可想而知,安多方言與衛藏方言差別有多大。具體語言上的區別我們就不詳細說了,因為我也不是語言學家,簡單的講,安多方言古詞語保留較多,敬語較少。前面講過,衛藏藏族特別是拉薩人特別喜歡說敬語,那麼有文化,有修養;而生活在藏北草原上的安多牧民們,生活無拘無束,那麼粗狂,那麼桀驁不馴,自由自在慣了,大人小孩說話都不大使用敬語。拉薩人一跟我聊起安多人,都大搖腦袋,鄙夷之情毫不保留。一個拉薩老太太說:安多人都那麼沒大沒小的,一個小夥子喊她,也是喂喂喂的,一點沒禮貌。
安多人的服飾是一大特色。由於安多人大多數是牧民,因此他們的服飾有很明顯的牧區的特色,由於地處高寒,安多人的男女都喜歡穿羊皮藏袍,就其質地,分為羔羊皮袍和老羊皮袍。羊皮袍子就是安多人的標籤。
安多藏族的服飾具有式樣新穎、色彩富麗、裝飾考究、風格獨特等特點。安多藏族冬季用的藏袍裝飾面料以富麗的絲絹、裘皮為主,帽子也多飾裘皮(狐狸皮為主),衣帽布料上多採用綠色、金色、黃色、紅色的圖案進行裝飾。其中,帽子按樣式來分,有四耳帽、狐皮帽、禮帽和羔皮帽等。安多的藏袍樣式與其他藏區的幾乎相同,大體可分為氆氌袍、羔皮袍、羊皮袍、羊毛袍和單褂袍等。
為了點綴藏袍,往往會穿襯衣,分大襟和對襟兩種。衣袍的邊飾多用水獺,虎,豹等皮來點綴,並用彩色的氆氌襯託。據說衣袍用獸皮飾邊,起源於先王朝時期。先王為獎勵爭戰中的勇士,依獸皮的等級獎給勇士水獺皮、豹子皮或虎皮,勇士為了炫耀功績也為了讓大家共享榮光,就將獸皮縫在衣領或衣襟邊,演變後就成了衣袍的裝飾品,繼而流行各地。現如今水獺的色澤、用料的寬窄都成了種富有的標誌。穿上鑲了獸皮的藏袍,男性顯出陽剛之威武、剽悍,女性則顯出嫵媚、高雅。
安多藏族特別喜歡配飾,對的佩飾的喜好是與人的年齡、性別、地位及愛好、審美,富裕程度等有很大關係,佩飾種類較多可謂琳琅滿目,比比皆是。主要有頭辮飾、項胸飾、指腕飾、衣袍邊飾、腰佩等等。 頭飾有很多種,珊瑚、蜜蠟等為骨架做成的頭飾被視為頭飾之冠,為當今少女所追求。紅珊瑚間有綠松石鑲嵌,在少女的頭頂無比明快、亮麗,多彩多姿顯現出婀娜風姿。成年婦女的頭飾多見於安多南部的許多地方,碩大的珊瑚和瑪瑙,蜜蠟自婦女頭頂排列而下,還有金銀打制的工藝品配在各色珍貴飾品中間,在顯露天然美的同時也展示了富有。誰讓咱們牧民有錢呢!
安多藏族的婦女(包括康巴藏族婦女)和衛藏藏族婦女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她們喜歡辮髮辮。 在藏北牧區的婦女大多數都會將頭髮編成無數根小辮,然後用珊瑚、綠松石等各種天然寶石來點綴頭飾。佩帶時有的直接把裝飾品固定在髮辮中,也有將各種要戴的頭飾固定在與發色相近的布上,再與髮辮固定在一起,這樣既美觀又方便。
藏北已婚女子把長發從中間分開編成許多小辮子,前額兩邊細辮上串著相對稱的珊瑚、琥珀等寶石,後腦勺的頭髮編成一根較粗點的髮辮,上面在固定一些藏銀類的飾品或銀圓。未婚女子的頭髮會編成一根或兩根,沒有過多的講究和裝飾物。安多藏族婦女喜歡頭圍一條彩色圍巾,戴著五顏六色地口罩,除了身上華麗的服飾外,只能隱隱約約地看到她們清澈的眼睛……。
安多人的生活方式前面在介紹青藏高原的牧區時已詳細說過,主要就是定居輪牧或者遊牧(青海,四川海拔較低的地區,有部分農民),這裡就不詳說了,最大的特色就是特別適合在高寒草原生存。飲食習慣以肉食為主,真的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我在但導遊以前,曾經在一個主要有安多人開辦的一個大公司(賽康集團)工作過幾年,每逢周末,公司一定會組織公司中層以上人員聚會,主要內容就是吃肉喝酒。下班後,公司領導,中層歡聚一堂,提前煮好了一大鍋牛肉(由一個安多同事親自操刀主廚),八分熟,不分領導還是下級,大家拿起刀子齊動手,切下一塊塊肉往嘴裡塞,那肉還有血絲。然後輪流打莊敬酒,不醉不歸。在牧區,牧民只有在現殺了牛羊才煮肉吃,平時經常吃的是幹的生肉。吃飯時,拿出一塊幹牛羊肉,一大塊的,拿把刀,切下一條條的幹肉送進嘴裡,沒有烹飪,也沒有佐料,最多蘸點辣椒麵,大快朵頤。再喝著新鮮醇香的酥油茶,真是美好的生活。在吃肉和酥油茶方面,安多人是藏族人裡最幸福的了,所以他們的身上總有一股濃濃的氣味,那麼濃烈,持久,那麼揮之不去(沒有貶低他們的意思)。當面黃肌瘦的日喀則農民還在搓糌粑面,和著沒有酥油的清茶難以下咽時,油光滿面的安多人早已用吃不完壞了的肉和油餵狗了。
安多人在草原上的生存能力特別強,他們夜晚可以在零下一二十度的草原上露宿,以天為房,地為床,脫下他們的長皮袍子,蒙頭蓋腳,呼呼大睡。帶上一袋子糌粑面,一隻幹牛腿,可以在草原上待一個月不出來,當年解放軍剿匪時,最難對付的就是在草原上流竄的土匪,後面會講到。
安多人就這樣世世代代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頑強的生存著。由於他們世代住帳篷,所以現在政府在牧區推行牧民定居生活,給他們修定居房,大力改善他們的生活,他們住在定居點的永久房子裡,還不太習慣,夏天還喜歡住在牧場的帳篷裡。夏天的定居點往往都是空空蕩蕩,關門閉戶,沒有人的。
安多人的性格,除了前面講的沒有禮貌之外,在拉薩人的眼裡,他們還是沒有見識的土包子。拉薩人在茶餘飯後的閒聊中,有許多關於安多人的笑話。舉個例子:一天晚上,巡警在街上看到一個穿皮袍子的藏族人(安多人)推著一個舊垃圾桶(帶輪子的那種)在走,看起來也不是環衛工,巡警就攔下來問訊,安多人說這個帶輪子的桶是他買來的,推回家去。原來他在街邊看到這個帶輪子的空垃圾桶,轉著看,不知道是幹什麼用的,但總覺得有點用處。一個站在垃圾桶旁邊的康巴人(狡猾)心生一計,馬上對安多人說,這是我的,便宜賣給你(安多人在藏族人的眼裡,都是人傻錢多的主)。最後50元成交,安多人推著垃圾桶,歡天喜地的往家走,結果被警察給攔下了。最後警察讓他哪推來的,還到那裡去。
安多人對宗教信仰(大多數信仰藏傳佛教,少數信仰苯教)非常虔誠,每到冬季農閒季節,在通往拉薩的條條道路上,都是三五成群的安多人在前往拉薩朝佛。這裡名人輩出,曾經湧現出了像宗喀巴、更敦群培、十世班禪大師等學術大師和高僧大德(十四世DALAI喇嘛也是這裡的人)。這裡的寺院輝煌,塔爾寺,拉布楞寺等等許多名寺古剎,在安多的土地上熠熠生輝。
安多人跟其他藏族人一樣,也能歌善舞。特別是他們的牧歌,嗓音高亢,別有風格。安 多牧歌稱「勒」,是在山野間自由演唱的歌曲。
山歌音 域寬廣,節拍、節奏自由,旋律起伏較大,悠長高亢,極富高原特色,其表現形式除了具有旋律抑揚頓挫、合轍貼韻、音調悠長、音域寬廣、節奏自由等獨有的特色外,歌詞和樂曲均系民間藝人們心記、口傳,並通過歌唱而傳給後輩,曲調一般無變化,無音樂伴奏,歌詞既有舊傳又有新編,或者由歌者即興發揮,常常以舊調填新詞來演唱,流行在安多地區和部分康巴地區的說唱藝術——格薩爾王傳是最典型的我代表(後面會詳細說)。
主要包括牧歌、酒歌等,表現以讚美山川、河流和歌頌生產勞動以及對人、對事、對生活的愛憎之感和人們細膩的情感、鮮明的性格、深刻的思想,許多藏族優秀歌手來自安多地區。
安多地區有藏區最廣闊的草原,在藏區被稱為馬域,馬文化在這裡特別發達,騎馬,賽馬,是他們最熱衷的活動。安多人愛馬,而且痴迷。
在如今的牧區,汽車、摩託車成為主要的代步工具,馬實際上已經遠離了牧民的生活,可是每家依然在養,這些馬一年只需在賽馬節上表演一次,無論勝負,都可以繼續享受其貴族般的待遇。
每逢當地的賽馬節,藏民們穿上節日盛裝,開著汽車、摩託車、騎著駿馬,拉著帳篷,高分貝地播放著錄放機,從四面八方來到賽馬場地,寂靜地草原頓時熱鬧起來。正式比賽之時,虔誠的騎手們都要先繞著焚香臺轉圈以示敬意,接受德高望眾的喇嘛的祝福。這可以看作是英姿勃發的騎手和披紅掛彩裝扮一新的參賽馬匹的亮相。
賽馬道兩側觀眾的吶喊與喝彩聲,在催馬疾馳之中響成一片,歷久不絕。這是粗獷豪放的牧民們與天與地最為熱烈的情感交流。賽馬節期間,年青的小夥子都會竭盡全力展示自己的雄性風採,讓自己陶醉在女人們的喝彩聲中。遇到心儀的姑娘就主動向女方「拉手」,,大家一起跳鍋莊。
賽馬節期間,安多的女人們脫下平時放牧時穿著的皮襖,換上節日的盛裝,節日裡每個女人都會帶上一套或者幾套服裝,充分地展示自己,人人都像T臺上的模特。三五成群,站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賽馬節期間,牧民搬來炊具、藏櫃、藏桌、床和鋪蓋,在這裡安上一個臨時的家。
平時空曠的草壩上,到處是人群、帳篷、汽車、摩託車,一夜之間就形成了一座「賽馬城」。 在賽馬的過程中,所有的人都匯集在賽馬場上,為騎手們歡呼、吶喊、助威。
在賽馬節上見到的安多牧民,這些人給我們的印象是:陽光、熱情、穿戴講究。男人們陽光、帥氣、英武,女人們衣著華麗、柔美含蓄,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出安多藏民的生活富裕了,他們生活的很輕鬆、很優閒、很幸福!
待續(圖片來自網絡,謝謝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