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在藏餐吧和朋友看世界盃,隔壁兩桌人毫無徵兆的吵起來了,氣氛劍拔弩張,幾近失控。老闆丹貝慌忙從後廚跑出來相勸,這才知道,一桌是安多人,一桌是康巴人,不是因為足球而起爭執,而是因為康巴桌一句「我們才是真正的藏族人」吵了起來……
聽丨見丨西丨藏
點
擊
播
放
器
收
聽
節
目
很多人不理解衛藏、安多、康巴在地理上如何劃分的。藏族坊間歷來有句話: 法域「衛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這句話簡明扼要的概括了藏地三大區的顯著特點,很好理解,安多的馬(以馬最好),康巴的人(以人最美),衛藏的教(以宗教最興盛)。藏文化專家旺秀才丹曾經在其編著的《藏文化常識300題》中提及過: 「按照西藏傳統的地理觀念,整個藏地由高至低被劃分為上、中、下三大區域,有上阿里三圍、中衛藏四如、下多康六崗的說法。阿里三圍乃群山之巔,眾水之源,是「世界屋脊」的屋脊。衛藏四如,系前藏和後藏的總和,即今天的西藏自治區的版圖上的拉薩河谷和日喀則及其以西、以北的廣大地區,寺院林立,大德湧現。而多康六崗,高山縱谷之間急流如織,也有草原與荒漠並存,或人煙稠密,土地肥腴,或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其中,「多」為安多,即今青海、甘肅、四川等省份的許多藏地;「康」為康巴,包括今青海省玉樹州、雲南省迪慶州和四川省甘孜州及西藏的昌都地區等,更為廣闊,險峻,壯麗。」
事實上,這裡面根本沒有「真正藏族人」的制高地,安多人、衛藏人、康巴人都是藏族人,都是受喜馬拉雅文化薰陶的雪域兒女,只不過是因為各自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迥異的歷史變革下,凸顯著各自不一樣的地方文化,但這並沒有削弱其精神支柱「藏傳佛教」根深蒂固的自然生長。但我們都要承認的是,很多時候,藏族人並不團結,我們在不思創新,一味啃老的同時,還在先輩留下的傳統文化中,滋生了莫名其妙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正在慢慢的吞噬著我們這個民族本該有的氣節。舉個例子,藏族人特別重視自己的血統,衛藏人覺得只有西藏的藏族才是真正的藏族人;康巴人認為,我們是最聰明,最有能力的;安多人也是一樣,誰都瞧不上誰,誰都不承認自己的同胞兄弟。再如各個藏區的大學生到了內地,勢必因為同是「藏族同胞」走到一起,但你會發現,以地域為界,這些孩子之間界限分明,很少來往。除了語言交流上有障礙之外,更多的還是這種地域種族主義在作祟,這一度也成為了各個藏區之間相互融會貫通的絆腳石,但大家又都端著不放,進而變的敏感易怒、脆弱自卑,一顆玻璃心看什麼都不順眼……
作為喜馬拉雅獼猴的後代,全世界只有一個藏族,這當中沒有誰高人一等,更不應該把自己的民族分為三六九等,因為地域隔離、種族差異而互相謾罵或者詆毀的行為是最愚蠢的,我們不應該再往自己身上貼上短淺無知的地域標籤,不思己過,專挑人錯。別忘了生我們養我們的這片熱土,以及灌溉我們精神世界的佛教信仰一直引導我們的是:用廣博寬厚的心胸,來面對這個世界!
文:扎西多傑
編輯:才讓措毛 阿秀毛
- 本文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
藏族人 | 藏傳佛教 | 青藏文化 | 聲音雜誌 · 大話西藏
做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十二羅生門
你的每一個點讚,都是和我的一次擁抱
每次見到你的頭像,我都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