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15):康巴人的...

2020-12-26 澎湃新聞

原創 王懷林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編者按 自5月26日起,「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推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王懷林先生的《打開康巴之門——橫斷山腹地人文地理》,敬請關注,並歡迎在文尾「寫留言」處留下您的讀後感言!

走過歷史隧道——天南地北說康巴

康巴人的來歷(下)

康巴地區由於多族群的進入、融合與相對隔絕共存的狀況,使康巴人呈現出特殊的人類學面貌。

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看,國外人類學者曾根據體質人類學測定,將藏族人分為A、B兩大類型。康區是藏B 型的故鄉,藏 A型則遍布於整個藏區。藏A型又稱僧侶型,屬於蒙古人種的南蒙分支,居住於中國南部、緬甸、泰國和印度支那等地,其特徵為頭顱較寬,面孔較寬闊和身材較矮;藏 B型又稱「武士型」或「康區型」,屬於中蒙古人種支系,居住於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漢族及朝鮮人等兼屬此等人種,其特徵為頭顱較低,面孔較少寬闊,身材較高,有蒙古皺襞但不明顯。雖然總的說來,藏A型和藏B 型都屬於蒙古人種,但體質上的這些差異,說明康巴人在族源上比衛藏人應更複雜一些。

康巴漢子及頭上的英雄結(作者 供圖)

從體質人類學特徵講,原來認為與中原漢人(包括現在的四川漢人)迥然不同的三星堆人,其身材瘦高、高鼻縱目的特徵也在這一地區找到了傳承:不僅營盤山遺址發掘的男性身高一米八、女性身高一米七的高個子和古蜀人的「蠶叢縱目」古已有之,今天,享譽世界的康巴人特別是作為與營盤山人屬於同一序列的石棺葬人(夷人)的後裔彝族、木雅藏族、嘉絨藏族,都有與之相似的體質特徵,不僅身材高大,鼻梁秀挺,而且據筆者觀察,他們中特別是木雅人眼球都稍為突出,可見三星堆人並非人們猜測的「白種人」或「外星人」,而是一種土著族群。

康巴人除了體格普遍高大健壯外,其體質特徵也是複雜多樣的,尤其是牧區和農區差異較大。牧區體格魁偉,但相對偏胖,面龐呈圓型,膚色較深,這是否因為牧區高寒,加之酥油、肉類等高脂肪食物攝入較多及紫外線強烈的緣故。而東部河谷農區特別是嘉絨和木雅地區的人,則身材修長,皮膚白皙,且高鼻和面貌輪廓鮮明,除了生存環境和食物構成的差異外,是否還有古夷人的血緣因素呢?聯想到三星堆人的高鼻縱目,今天彝族人的面貌輪廓,木雅人中有的眼球凸出,以及他們同屬走廊夷人族群,這一推斷是有道理的。而更多的康巴人介於兩者之間,甚至還有個子較小的,這不能不說與走廊的多族群融合有關。

康巴騎手(作者 供圖)

至於他們的來源或體質人類學分類,則又是專家們需要更深入研究的課題了。但從康巴人中牧區和農區的差異,給人一種啟示,康巴人的體格特徵,或許就是來源於橫斷山高山峽谷的地貌和生產生活特徵的自然選擇:爬坡上坎、氣候寒冷和常食肉類,使他們保持了健壯的體格;族群的新鮮血液,使他們的基因不斷優化,善於交流共處;土地的瘠薄和戰爭的頻繁,訓練出他們善於鬥爭,勇敢頑強。正如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也是生活環境的選擇一樣,正是這方水土和文化培育出有著健康體魄和強健精神從而享譽中外的康巴人!

康巴之舞(作者 供圖)

中國因為各個族群之間有著幾千年的文化交流、經濟交流、人員交流的悠久歷史以及普遍的族際通婚,加之絕大多數族群之間在體質和外表特徵上沒有明顯差別,因此與其他多族群國家的情況相比較,各族群之間相互區別的意識相對來說是較為淡漠的。

從通婚角度看,人類學家認為,「一般來說,當兩個族群集團間的通婚率達到10%以上,則可以說他們之間的族群關係是比較好的」。

康區將漢藏混血的藏族人稱為「扯格哇」,漢族稱「團結族」,在康定、九龍、道孚、盧霍、巴塘、理塘等城區之藏族中尤多。據1929年調查,康定的「扯格哇」有1000餘人,約佔全縣人口1/5;道孚縣建國前「團結族」的比例已佔40%。由於民族區域在教育、就業等的優惠政策使然,一般藏漢通婚的家庭,其後代的族屬都劃歸藏族。1990年人口統計,道孚縣的漢族只佔全縣總人口的15·76%。

轉經的藏族老人(作者 供圖)

現在的康區,藏漢通婚的情況仍較普遍。據道孚縣民政局調查統計,2001—2003年,在民政局登記結婚的夫妻87對,其中,從民族成份看,漢族與漢族結婚的35對,佔總數的40·23%;漢族與藏族結婚的有28對,佔總數的32·18%;藏族與藏族結婚20對,佔總數的22·99%;其他民族結婚的4對,佔總數的4·6%。

人類學理論認為,多族群的血緣混合和文化交流,有利於其遺傳基因進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康區,特別是甘孜州相對於其他藏區族群和文化交流更為頻繁,文化的開放度也更高。2004年,第四屆康巴藝術節在甘孜州舉辦,其民族歌舞的規模和水平都達到頂峰,其間,康區四地州分別選送四男四女參加康巴漢子和康巴之花評選,8位獲獎選手中7位為甘孜州人,而他們中,多數都含有兩種以上族群血統和多元文化背景就是一個證明。

2004年,在「康巴之花」評選大賽中獲得一等獎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選手澤翁巴姆(圖片來源:雲南日報網)

(未完待續)

往期回顧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5):蒼茫橫斷山 l 一座山脈 兩條走廊

作者簡介

王懷林,藏名王·扎西尼瑪,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鮮卑後裔,故不安份,喜流徙,兩次進藏工作而樂此不疲。曾主編或參與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四川教育卷》《可愛的四川》《香格裡拉叢書》《天府英姿》《巴蜀民間節日》等書;有專著《尋找康巴——來自香格裡拉故鄉的報告》《西部衝擊——一個援藏幹部的手記》《尋找東女國――從丹巴到瀘沽湖的女國文化帶》《魅力甘孜》公開出版發行;發表論文、文章50餘篇並有獲獎。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王懷林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15):康巴人的來歷(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38):深藏不露雅礱...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38):深藏不露雅礱江│藏之名山 2020-07-04 0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22):紅色火炬燃...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22):紅色火炬燃甘孜 2020-06-16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書評】田聞一 ‖ 好在別開蹊徑——簡評《沃日河谷...
    金川之戰這個活動的主要人物是畢業於西華師範大學的王懷林。他曾在西藏昌都工作過一段時間,出版有《尋找康巴——來自香格裡拉故鄉的報告》《打開康巴之門——橫斷山腹地人文地理》等康藏方面的專著。他當時任甘孜州委常委兼州委宣傳部長。他非常專業內行,會議結束後,領著我們一行人專門去了丹巴美人谷、小金,而且很深入。
  • 康巴漢子丁真到底是四川人還是西藏人?「康巴漢子」又是什麼?
    康巴漢子丁真什麼是康巴漢子康巴藏族,是指主要生活在康巴地區(四川甘孜、西藏昌都一帶),使用康區方言的藏族人。處於四川西藏連接處的康巴地區也就是說丁真應該算是生活在四川的藏族人康巴漢子康巴人最顯著的特徵便是頭上纏著一大把紅色或者黑色的絲線。
  • 「中國國家地理」用一本書推薦「康巴腹地」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昌都,地處大橫斷與大香格裡拉的交會處,國道317、318、214、349(川藏中線)四條進藏路線的必經之地。9月19日,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來到成都軒客會書店,舉辦了一場新書分享會——《康巴腹地:四條線路發現昌都》。該書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副社長才華燁主編,四位資深作者謝罡、卡布、孫吉、老魚撰稿。主編才華燁以及作者卡布、孫吉來到現場與讀者見面並分享了該書背後的故事。該書從四條線路214國道、317國道、318國道、349國道出發,帶讀者走遍昌都。
  • 康巴人
    所以你在街上看到那些神情倨傲、步履矯健的藏族人,十有八九就是康巴人。藏東     藏東地區的藏族人幾乎統稱康巴,見到氣宇軒昂的藏族人後你再一打聽,他們多半都是康巴人,你接著再細看他們的臉膛、肩膀、軀幹以及四肢,就會越發覺得是這樣,因為這已幾乎成為一種共識了。但康巴人中也不乏精瘦之人,見到他們你又如何猜度呢?這就得靠看精神。
  • 藏族康巴人的來歷
    康巴人,是藏人中的領袖部族人群,這,是藏族歷史習俗,至今依然存在這樣的習俗。那麼,什麼是康巴人呢? 有關專家經過研究,可以肯定地說,所謂的康巴人,是一種歷史音轉現象,這就是說,歷史上的「康巴人」,其實就是中國歷史上明確記載的「羌僰人」的音轉情況。康巴人的故鄉和主要聚集地,是在現在的四川甘孜地區和藏東昌都地區。這些地區,就是漢朝時代司馬相如率領巴蜀軍民賓服西南夷的地區,也是後來西漢漢朝建立「汶山郡」的邊緣地區。
  • 康巴漢子一夜爆火,這才是漢藏邊地真正的野性!
    其實「康巴漢子」這一形象,相信在每一個熱愛和嚮往藏地的人心中,都有著無法言喻的情感。但凡你到過康巴藏地,沿路上總會遇見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康巴人。他們被這片神秘的土地滋養,在雄渾壯麗又秀美絕倫的雪山高原上定居。
  • 央視網非遺地理節目《不遠萬裡》為你打開遠方之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年伊始,國內首部全面反映中國非遺原生態地理存在狀態的短視頻系列紀錄節目《不遠萬裡——打開遠方之門》將在央視網書畫「非遺地理」欄目和央視影音、央視頻同步播出。《不遠萬裡》由央視網和北京星漢四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定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理探訪行動」。它通過探訪者的行走,探索中國非遺中的史詩、傳奇、族群等內容,構建出「中國的行者尋找中國的故事」節目架構。節目包括「打開遠方之門」和「行走三部曲」兩個組成部分,第一季內容覆蓋中國西部以祁連山、大秦嶺、賀蘭山等為主的地理區域。
  • 別爭了,安多人、康巴人、衛藏人都是藏族人…丨晚點說 Vol.133
    很多人不理解衛藏、安多、康巴在地理上如何劃分的。藏族坊間歷來有句話: 法域「衛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這句話簡明扼要的概括了藏地三大區的顯著特點,很好理解,安多的馬(以馬最好),康巴的人(以人最美),衛藏的教(以宗教最興盛)。藏文化專家旺秀才丹曾經在其編著的《藏文化常識300題》中提及過: 「按照西藏傳統的地理觀念,整個藏地由高至低被劃分為上、中、下三大區域,有上阿里三圍、中衛藏四如、下多康六崗的說法。阿里三圍乃群山之巔,眾水之源,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 山富推薦 |一起去丁真的家鄉看一看,走進康巴漢子的世界!
    在夏季這裡還會舉辦最盛大的康巴藏區最盛大的賽馬會……那麼在這個香巴拉背後的原始聖境,到底有什麼樣的故事和美景呢?山富今天就告訴你答案!理塘縣處於康巴藏區腹地,這裡的許多寺廟都有超過千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康巴文化、遊牧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彬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同年,參與《四川通志》纂修的龔煦春刊行了《四川郡縣誌》,對四川及臨省邊地由漢代至清末各府、州、廳、縣的建制變遷,歷史沿革列支甚詳,但資料多為史籍採錄,缺乏實地調查並成書倉促,加上刻板誤刻等使該書略顯粗糙。其餘如1940年,邊政設計委員會《川康邊政資料輯要二十九種》;1942年,李肇甫、舒君實、陶元甘《四川方志簡編》;鄭勵儉《四川新地誌三編》等史志則稍顯簡略,難以記載四川省全貌。
  • 【方志四川•風土人文】欽批熱哲 ‖ 九龍縣三巖龍鄉田耕廟子的...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九龍縣三巖龍鄉風光(圖片來自網絡)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原由「娜姆的小宇宙」微信公眾號發布,原標題:三巖龍鄉風土故事:田耕廟子的歷史和今天)作者:欽批熱哲供稿:九龍縣地方志辦公室配圖:方志四川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徐怡 朱宏...
    作為一名測繪地理信息工作者,朱宏指著一幅幅地圖,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地告訴孩子們我們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美。他想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訴他們,希望他們能多汲取知識、茁壯成長,用知識建設美麗鄉城。就像朱宏在他的扶貧日誌上寫道:扶貧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不是艱難險阻,只要我們用心去做,執行黨的政策,落實黨的號召,我堅信,點點滴滴終有所成!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漫話漢闕
    有的用石雕砌而成,專作記官爵功績和裝飾之用。也有大闕旁邊跟建小闕,稱「子母闕」。另外絕大多數學者認為,闕是象徵性、禮儀性和標誌性建築,大多不具備登臨觀望或室內活動的實用功能。二、闕的歷史闕的歷史十分悠久。它最早在什麼時候出現,尚無定論,但至遲不晚於春秋。「闕,門觀也」。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丁東 ‖ 李莊古鎮因何而精彩
    丁東小群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今夏四川發大水,多處城鎮被淹。旅行社將出發時期從9月5日推遲到15日。行程過半,我們從西昌到達瀘沽湖,忽聞山體塌方,攀西高速橋梁砸斷,回成都的計劃只得變更,旅行社臨時將行程終點改為昆明。好在昆明到宜賓的高鐵仍然暢通。於是,我們如期來到宜賓。
  • 【方志四川 特產】地理標誌產品——大竹香椿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大竹香椿 地理標誌產品——大竹香椿 大竹歷史悠久
  • 康巴是四川甘孜嗎 康巴屬於哪個省
    康巴是四川甘孜嗎康巴新村是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高城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13334100211,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513334。郵政編碼為624300,長途電話區號為0836,車牌號碼為川V。
  • 【方志四川·地情】什麼是郫縣(成都郫都區)?
    【方志四川·地情】什麼是郫縣(成都郫都區)?成都市郫都區歷史上的郫縣一定是天府之國的富庶之地郫都區和溫江是四川僅有的兩個全域都是平原的縣(區)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將岷江水引入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成就了天府之國更成就了郫都區
  • 「康巴人」來頭太大不能說/一旦反目生死相見 愛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