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書評】田聞一 ‖ 好在別開蹊徑——簡評《沃日河谷...

2020-12-23 澎湃新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金川之戰

《沃日河谷的太陽》王躍 裡澤扎西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好在別開蹊徑

——簡評《沃日河谷的太陽》

田聞一

在清朝的270餘年間,康熙、雍正、乾隆時期130多年,被稱為「康乾盛世」。然而,康熙幾次用兵,唯一的一次「陰溝裡翻船」,是他對大小金川的徵討。據後來史學家們言,康熙損兵折將的一個很大原因在於,那裡碉樓林立,很難打。如書中描述那樣:「大小金川及丹巴等地是一個千碉之地,碉樓林立,蔚為壯觀。清人袁枚感嘆:『金川碉樓與天接,鳥飛不上猿猴絕。』」

四川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作家王躍、澤裡扎西所著《沃日河谷的太陽》,就是以金川之戰為引線展開、歷史跨度很大。

《沃日河谷的太陽》王躍 裡澤扎西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的特點是,從金川之戰到辛亥革命,都僅僅是作為時代背景、人物活動的舞臺,著重的是勾勒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及典型性格及心理。顯然,作家深諳長篇小說寫作訣竅。

書中最重要的兩個引線人物是才旺措美和蓉娘。他們,一個是當地土司驍勇善戰的幹將,一個是家居成都皇城的川戲名角。看起來,八桿子打不著。然而,戰爭是殘酷的,也是神奇的;是金川之戰,讓這兩個帶有悲劇色彩的異族男女,鬼使神差地走到了一起。

金川縣安寧鎮乾隆御碑。乾隆皇帝兩次用兵金川,平定金川後,乾隆欽定立下「御製平定金川勒 銘噶喇依之碑」(蓬州閒士 攝)

全書人物眾多,人物命運複雜,故事情節發展很快。限於篇幅,這裡無法將他們的命運展開。但特別值得一談的是,全書一反那種好人好到底、壞人壞到底的模式,而是從人性複雜性的縱深去刻劃人物。比如才旺措美的上司、特別是土司太太,一開始從裡到外看不起、也抵制這個從成都來的「妖裡妖氣」的川戲名角蓉娘,而最後卻親如姐妹;土司太太對蓉娘百般照顧,臨終之前,什麼都不管,唯一心心念念的是蓉娘。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並非是傳統的「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而是更高的民族和解、和睦;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先進必然代取落後——這是一個時代的必然。

金川風光(蓬州閒士 攝)

書中還有特別的亮點是,對這個地區奇美風光油畫似的展現。這不是作家、藝術家、畫家們去那裡蜻蜓點水似地一掠而過可以達到的。請看這一段:

「天很藍、雲很低、草甸很寬、野花爛漫。羊在吃草、牛在溜達;有幾隻香豬在草地打滾,打著打著它們就長大了。但沃日河卻永遠也不會長大似的,像一條飄帶在山谷裡盤來盤去;細細的、彎彎的;躁動著,雨季變粗了,旱季又落下去,仿佛永遠都長不胖。」

金川風光(圖片來自網絡)

這不僅是景物寫實,更是一種生活哲理;看來在寫實,其實也是虛實,是一種形而上。

這本書雖然進展快,跨度大,人物眾多,紛紜複雜,但總體把握張弛有度,盡在掌控之中。掩卷思索,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在腦海中不斷地跳躍閃灼,讓人思索,給人餘音繞梁感:

「歷史就是一條河。在這片土地上流淌的就是沃日河。陽光普照著這條千古不變的河流。它日夜奔流,蕩滌了無數塵埃,也淘洗出一抹金子。」

金川風光(圖片來自網絡)

這讓我不禁想起,2004年8月,甘孜藏族自治州舉辦盛大的康巴藝術節,主辦方邀請了好些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其中有在西藏文學界工作多年,後調到北京任藏學出版社總編輯的馬麗華;有後來作故宮博物院院長,時任頗有盛名的《國家地理》雜誌總編輯的單霽祥,他策劃、推出的兩個專刊——作為全國第四城的成都和最美國道線318線,可謂紅極一時,轟動一時;還有從我們四川走出去,從雪域西藏走向全世界的著名音樂家羅念一,他那且歌且舞的《洗衣歌》長盛不衰;還有著名舞蹈家,創作出《快樂的羅嗉》的原四川省歌舞團團長冷茂弘等。我也忝列其中。這個活動的主要人物是畢業於西華師範大學的王懷林。他曾在西藏昌都工作過一段時間,出版有《尋找康巴——來自香格裡拉故鄉的報告》《打開康巴之門——橫斷山腹地人文地理》等康藏方面的專著。他當時任甘孜州委常委兼州委宣傳部長。他非常專業內行,會議結束後,領著我們一行人專門去了丹巴美人谷、小金,而且很深入。

丹巴縣美人谷(蓬州閒士攝)

通過這些比較,我認識到,雖然同屬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藏族,但藏族與藏族之間有共性,更有個性。就說大體屬於四川的康巴,既有西藏的雄峻,又有內地的清潤,康巴漢子偉岸雄健。而置於河谷地帶的丹巴、大小金一帶,這裡的藏族叫嘉絨藏族,從服飾、相貌、性格,他們與康巴藏族又有所區別。特別是作為美人谷丹巴的女性,俊朗颯爽,天生麗質,那是因為她們是西夏王族的後裔。丹巴每年都有一次選美。我們去時,金花、銀花,都到富裕的南方去了;留守的花,以至不是花的花,也都有驚人的美。

丹巴嘉絨藏族美女(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深入地進入一個個碉樓。這些雄踞山上的碉樓,無異就是一個個最好的碉堡,易守難攻,環環緊扣;每個碉樓相對獨立,碉樓群之間又暗通款曲,碉樓下就是水,打起仗來吃喝也不愁。難怪當年清軍敗在這裡。最奇的是,在碉樓裡,要上上一層碉樓及至上碉樓頂, 爬的不是我們常見的木梯,而是用一根整木,在其間挖出幾個淺淺坑的直直一根木梯。當地人沿著這種陡峭的獨木梯上樓,易如平地,而我們不行。爬這種陡峭的獨木梯,不僅要體力,身體敏捷,勇氣,更要熟悉,掌握技巧才行。我們只能嘆為觀止。

丹巴碉樓(蓬州閒士攝)

我們最終是經過小金縣,翻越四姑娘山回成都的。在小金縣,王懷林安排我們有個小耽擱。其時,太陽暖暖地照著這個河谷地帶,處於茶馬古道要塞上的小金縣城。縣城看上去嶄新、靜謐、溫馨,還有一種難得的繁華。但我知道,就在這裡蘊藏著難得的文學富礦,稍經挖掘,寫出一首詩、一篇散文,以至一個短篇小說不難。後來我就寫出了多篇散文,陸續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新民晚報》《中國文化報》《四川日報》《四川文學》等報刊。但是,哪怕最善於想像、最會編織故事的作家,也無法這樣淺嘗輒止地就能寫出長篇小說。原因很簡單,前輩名作家沙汀有句一語中的名言:「故事好編,細節難尋。」

俯瞰小金縣城全貌(圖片來源:微阿壩)

我是一個孤陋寡聞的人。我一直認為這裡沒有一個長篇小說敘說這裡,沒有一本書表現,是一個文學空白。而今王躍、澤裡扎西著的《沃日河谷的太陽》,填補了這個空白。有句話叫「一鋤頭挖個金娃娃」。把這句話用在《沃日河谷的太陽》上,我認為是可以的。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田聞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資深媒體人,著名歷史小說、戰爭小說作家,四川省作協巴金文學院連續三屆特聘創作員)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書評】田聞一 ‖ 好在別開蹊徑——簡評《沃日河谷的太陽》》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