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傳統村落】楊奎昌 ‖ 米倉道上的農經村

2020-12-23 澎湃新聞

【方志四川•傳統村落】楊奎昌 ‖ 米倉道上的農經村

2020-08-1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米倉道上的農經村

楊奎昌

地處米倉山南麓的廣元市旺蒼縣福慶鄉農經村,雖經無數年代,但仍存留許多歷史古蹟和傳統風俗習慣。2017年2月,農經村被國家住建部列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入選名單。

鑲嵌在大山褶皺裡的農經村,整個村落呈一個巨大的撮箕形狀。在農經村南北走向的山脈之間,就是有名的伏溪河。伏溪河發源於福慶賀家山,從崇山峻岭中流出,沿途匯聚無數條小溪細流,一路奔騰向東,在國華花街匯入西河。伏溪河流域面積達0.2平方公裡,河水乾淨清澈,溪中多桃花魚、木葉魚。民間詩人何元成曾為村落題詩一首:「兩山流出一伏溪,桃紅柳綠映河提。仰天望見立禪寺,陰坡如坪對街立。」

古民居

沿南山石梯子古道,途徑遠近聞名的三禪寺,穿過萬畝林帶到達仰天窩;北山一條出鄉公路順山勢盤旋而上,可到達天星鎮。陽春時節,南北兩山青山湧翠、山花爛漫、鳥語花香。金秋來臨,群山紅遍,層林盡染,可以說是這裡是野生動物的天堂,近20多種野生動物在綠水青山中生息繁衍。

據《旺蒼縣誌》記載,伏溪堡是四川廣元至陝西漢中商貿流通的必經之地。公元1909,廣元縣建制團區,伏溪堡屬於廣元第三團區伏溪堡管轄。宣統二年(1910),農經村屬廣元全縣劃分1城、2鎮、7鄉,分轄57堡中的雙河堡,治龔家場;民國32年(1943年)改名福慶。

農經村就是現福慶鄉鄉政府所在地,它曾是古代利州通往陝西寧強縣(今毛壩河場鎮)的道路之一,是古代川陝南來北往物流的必經之地。

千百年來,農經村人,除了半山坡上零星地散居著一些村民外,大多數村民選擇在河谷較平坦的地帶依山傍水建房。整個村落吊腳樓、四合院、古墓碑、石拱橋、古柏樹等原生態傳統風情保存完整,處處散發著古色古香的韻味,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厚重。

石家大院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廣元縣成立設治局,伏溪堡改名為福慶鄉,年僅23歲的(聯堡主任何明光)馬夫隊隊長石銀玉成為福慶鄉「偽鄉長」。為修建鄉公所和私人住宅,時任鄉長石銀玉指定遠近有名的地仙胡廷明,在福慶鄉場鎮中心地段鋪盤定基,擇地造址,歷時3天,最後以「金鐘赴地」風水定基。民國三十四年九月,石銀玉利用自己的武裝力量,搜刮民財,搶奪民木,抓捕工匠,在福慶場鎮大興土木,建修了共16個門面、48間房屋、佔地480平方米、建築面積960平方米的四合院,即石家大院。大院坐北朝南,西側樓廊為繡花樓,供太太、小姐刺繡用房,東側樓廊為文書樓,供手下保甲長辦公用房,南側為戲樓,供大小官員觀戲用房,北側為關押樓,供關押人群用房。石家大院設計大氣,構造堅固,工藝美觀,雕刻精湛,整體保存完好。

石家大院正廳

石家大院戲樓

2012年,石家大院被認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大院 始建於民國初期。1909年,廣元縣第三團區團總馬良俊在伏溪堡(農經村一組)建造了一座封閉式四合院作為治所辦公用房,一樓一底,東西兩側為吊腳樓,南側設有雙開門出入,小青瓦,人字脊梁,至今保存完好。目前被列入傳統村落保護對象。

馬家大院

祝家大院 始建於清朝嘉慶時期。時任地方文官祝老爺在祝園河壩建造了一座品字型四合院,其建築嘆為觀止,院門左右有兩個大桅杆用於栓馬,一進三幢樓門子,二龍搶寶在高尚,養了個二字木連尊,養了女兒皇閨秀。堂屋兩個石桑蹲全是描繪的石獅子及包公斷案圖案。道光末年,祝老爺母親何氏80高壽,眾親友贈送一張壽匾,刻有「壽永金萱」四個大字。祝老爺一生為人為善,在饑荒年時,同濟念民,深受百姓擁戴,廣元縣利州府聽到祝老爺的美名,便贈送了一塊遍,四個大子以「為人為善」。

古壽匾圖

早在民國時期,農經村就有6個家族,其中祝氏家族佔40%,盧氏家族佔20%,康氏家族佔10%,唐氏家族佔10%,何氏家族佔10%,馬氏家族佔10%。一直以來,村落傳承嚴謹的家訓,優良的家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文化,在村落世代流傳。笑不露齒,衣不露胸,吃不露聲,女不陪客,孩不入席,是每個家族不成文的普通家規。

建國前,男婚女嫁時,三回九轉,六禮周全,三里舖毯,五裡結彩,女兒哭嫁,敲鑼打鼓踩鬥,坐轎,拜堂成為村落不可缺少的婚禮習俗。特別在閨女出嫁,彰顯村落傳統禮儀,母女倆相互哭訴,話離別,話祝願。年長的姑母在新娘出門前哭訴囑託,教化侄女牢記家規,不忘家訓,聽教聽使,孝敬父母,團結鄰居,疼愛丈夫。新娘動步前,家兄弟背著新娘踩鬥,年長者,向人群中拋灑五穀,新娘叩拜高堂後上轎出閣。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楊奎昌【中共旺蒼縣委黨史研究室(旺蒼縣地方志編纂中心)】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傳統村落】楊奎昌 ‖ 米倉道上的農經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方志人」楊奎昌 ‖ 修志路上
    為儘快進入角色,自己虛心向方志行業的專家、老師們請教,從他們身上吸取營養和知識。大量閱讀《四川年鑑》《溫江縱橫》等文獻著述,同時學習條例、規定、保密政策等,大量存儲修志專業知識和信息,不斷為自己輸血,拓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力爭做到厚積薄發。編纂《汶川特大地震旺蒼抗震救災志》的過程是極其艱苦的。每天收集資料、查閱文件、核實數據,工作緊張而忙綠。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村落文化唱響古今——洪雅師道戲和謝家...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村落文化唱響古今——洪雅師道戲和謝家竹琴 2020-06-15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徐怡 朱宏...
    那時的絨研村是一個僅19戶人家的小村落,與眾不同的白藏房沿瑪依河河岸排列開來,純白的藏房外牆與詩意般的田園交相融合,如畫風光讓這個靦腆的帶眼鏡的年輕小夥,對自己的扶貧工作充滿了期待。 每年的駐村工作往往會在第三季度畫上句號,年度工作資料的匯總整理、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跟進、各項考核指標的填報,都會不約而同地鋪展開來,就連脫貧攻堅驗收和考核檢查工作,也會安排在這個收穫的季節。每當朱宏總結一年的扶貧工作進展時,也收穫了自己一年的努力成果。冬的感悟winter
  • 【方志四川•影像】央視科教頻道今晚播出:中國影像方志| 營山:太蓬山層巒疊嶂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翻山鉸子氣勢奔放涼麵勁道順滑
    在長期的農耕文明中,營山形成了耕讀傳家、重教興學的傳統。歷經幾百年修建的文廟、學宮、文塔、書院和考棚,構成了營山一條長盛不衰的文脈,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學子的科舉仕進之路。在宋、明、清三朝科舉中,這裡共走出過57位進士。
  • 【吉安縣傳統村落系列】——永陽鎮下邊村
    宋、明時期,曲山蕭氏大批仕宦全部出自下邊自然村。曲山蕭氏在從蕭文昌公為一世,至31世開始按「曲山開治平,端在正誠先,仕善培佳士,富貴有萬眷,慶澤綿延元,世德永昌源,讀書傳家政,禮讓倫自謙」70字排輩。現村中男性尚有26世至36世,共11代。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芶偉 ‖ 回家...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 江蘇公布首批傳統村落名單,泰州9個村入選!
    傳統村落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近日第一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公布我市9個村入選村落內有百年老宅一處,清水青磚包砌木結構,雙坡小瓦,青磚白石臺階,約三開間,形態完整,具有傳統裡下河地區院落特徵,明清磚瓦建築結構風格明顯,傳統資源留存現狀較好。俞垛鎮倉場村倉場村位於裡下河地區的核心區域,具備裡下河地區的典型風貌特徵。倉場村現有市級文保單位一處——倉場祖師廟。
  • 邳州這3個村入選省級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上榜啦另外兩個分別是邳州市官湖鎮授賢村和邳州市佔城鎮山上村話題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著力改善人居環境,確保鹿寨村範莊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村落環境逐步改善,歷史風貌得到保護和延續,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永續利用,培育出一個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完好、特色產業發展成熟、人居環境良好的傳統村落。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漫話漢闕
    位於渠縣水口鄉漢亭村的沈氏闕,是唯一雙闕並存,被公認為雕飾最精美的漢闕;位於渠縣青神鄉平陸村的王家坪無名闕,其上雕有罕見的「荊軻刺秦圖」。現存四川漢闕都相當高大,大的如丁房闕高約七米,小的也有兩三米,全用石塊、石板堆砌。石料間不用粘結物,吻合貼切,構造堅固。川西漢闕的主要分布地雅安、蘆山,綿陽等縣市,地近鄧睞山、龍門山,是地震高發區,雅安又有雨城之稱,但漢闕經歷一千八、九百年,至今猶存,建築技藝之高令人驚嘆。漢闕雖由石料壘成,卻絕不是大大小小石塊的簡單堆積。
  • 泰州這9村入選「省傳統村落」!有您所在村嗎?
    本網訊(餘長江)今天,從泰州市住建局村鎮部門獲悉,第一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公布。泰州市9個村入選!總數居全省第五,蘇中、蘇北第一。具體是哪些村莊上榜呢?有您所在村嗎?下面,我們快來一起了解一下喲!據了解,傳統村落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泰州下列這9村落獲「省點名」。下面,我們再一起來看看這些村落有什麼特別的呢?
  • 【方志四川•特稿】「川」越貧困 「蜀」寫傳奇 ——「十三五...
    寓意「房中有絲有米」的「彝」字,自此有了新內涵。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2015年底,四川尚有88個貧困縣、11501個貧困村、近400萬農村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5.8%。「十三五」期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四川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凝心聚力、不勝不休。
  • 泰州九個村入選首批江蘇省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近日,第一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公布,我市9個村入選,總數居全省第五,蘇中、蘇北第一。我市入選的9個村各具特色在靖江市季市鎮季東村,幽幽村落以十字街為中心,10多條小巷呈棋盤狀,街巷內,古樸的房屋鱗次櫛比,青色磚牆,門楣磚雕,屋簷木雕,石板路……村中,傳統代表性建築共5處:印莊巡檢司衙門、朱家大院、朱氏老宅、黃氏貿易商行、胡家大院,均為清代建築。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羅學婭 ‖ 三...
    原創 羅學婭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2016年,扶貧幹部和村兩委審時度勢,根據村情,決定走「一村一品」的特色之路,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三足鼎立,種植花椒,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木子 ‖ 走在...
    一天下來,李松長雖手掌上增添了幾個大血泡,有的還磨破透出了血水,有點隱隱作痛,但他與村民們一起完成了預定任務,轉變了村社幹部在村民心目中只看不幹的形象,也改變了村社幹部、黨員對機關幹部的偏見。事後,有的村社幹部私下裡說,那一天他們這些泥腿子都累得腰酸背痛,李書記一個省城來的人,一直幹在前頭,中途都沒有停歇,真的不容易,也真的感動了大家。
  • 【方志四川•詩詞】程馳 ‖ 四季天空(組詩)
    【方志四川•詩詞】程馳 ‖ 四季天空(組詩) 2020-12-16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家風家訓】刁覺民 ‖ 風清氣正五鳳溪——淺析金堂...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風清氣正五鳳溪——淺析金堂縣五鳳鎮家風建設及其做法(上)刁覺民【摘要】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整個社會安定與和諧的根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筆者隨手翻閱案頭的《新華詞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和《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這兩本工具書,「家風」這個詞均沒列入「詞條」。我又取下書架上的《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終於在1022頁找到了「家風」詞條,其解釋為「猶門風。指一家的傳統習慣、生活作風等。」我又百度了「家風」這個詞:「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作風。」這些解釋均過於籠統,也過於文字化。
  • 廣元米倉道溯源(上)
    發源於陝西南鄭和寧強的東河與米倉古道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隨著其不斷發展,成為米倉山南麓的重要交通孔道和運輸大動脈,根據其主要作用米倉古道又稱為官道、兵道、商道(在民間有水路和旱路之說,即米倉水道、米倉旱道)。  《辭源》1979年版記載:「米倉道,在今陝西南鄭縣南,位於川陝交界,東與大巴山相連。自南鄭經此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稱米倉道。
  • 【方志四川•詩詞】龔克華 ‖ 我在崇州等你,等一場詩與遠方的際遇
    【方志四川•詩詞】龔克華 ‖ 我在崇州等你,等一場詩與遠方的際遇 2020-12-23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推進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利用,河北這樣做
    遊客在武安市活水鄉白王莊村傳統民居遊覽。近年來,武安市依託當地鄉村資源優勢,建成一批特色傳統村落。 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通知要求,石家莊、張家口、邢臺、邯鄲等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較多的市,要對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進行連片保護利用,推動形成規模效應。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陳昭敏 ‖...
    原創 陳昭敏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