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問題想要說清楚,需要把「衛」、「藏」和「康」三個詞拆開了分別說。
松贊幹布時期,為了便於管理,他將吐蕃本土劃分為五個「茹」,每個「茹」下面設置了若干「東岱」(東岱可以簡單理解為千戶)。
「茹」裡面設置了「茹本」和元帥、副將等職務,而「東岱」裡面也設置了千戶長、百戶長。
「茹」裡面的官員既負責軍事,又負責民政事務,因此「茹」在吐蕃時期是種軍政合一的政治制度。
在各種藏文史料裡,對於「茹」的介紹不盡相同。但藏地五「茹」中,前藏兩「茹」,後藏兩「茹」,阿里設置一「茹」是比較公認的說法。
其中,「衛茹」、「約茹」分別管理拉薩河流域和山南雅隆地區,各有十個千戶,包括兩支隸屬於王室的禁衛軍(北側禁衛軍和東側禁衛軍)。
「葉茹」和「茹拉」轄區在後藏,管理的區域大致在今南木林縣和日喀則地區一帶。同樣,有十個千戶,包括兩支禁衛軍(西側、南側)。
隨後,吐蕃徵服了象雄,在其屬地內設置了十個千戶。雖然藏史並未稱象雄故地為「茹」,但實際上象雄也是一個「茹」的設置。
「衛茹」的設置,大概是「衛」第一次出現在史料裡,或者我們可以大致認為「衛」出現時,其實是特指拉薩河谷地區,也就是首都衛戍區(按照漢地習慣一般稱直隸)。
我們在談及西藏古代地理區劃時,經常說到的「衛藏四茹」,其實就是這麼來的。
通常和「衛藏四茹」並稱的地理名詞是「阿里三圍」和「多康六崗」。
說完了「衛」下面我們來說「藏」。
理論上說,「藏」出現的時間遠早於「衛」。
在設置「衛藏四茹」時,「藏」作為一個特指的地名就已經存在了,因此「茹拉」在藏史裡也稱「藏茹拉」。
甚至,「藏」作為一個地區代名詞,出現的時間可能早於吐蕃王朝。
在囊日論贊(松贊幹布父親)時,後藏小邦「藏蕃」的大相瓊波·邦色反叛,拎著他們大王的腦袋來降。
這對志在向北拓展疆域的囊日論贊來說,無疑是天降之喜。
他將藏蕃地方封給瓊波·邦色管理,其帶來的二萬戶居民,也都成了他的屬民。
而這時,吐蕃稱「王朝」似乎尚有些名不副實,也許稱為「王國」更合適些。
需要注意一點,「藏」長期特指後藏的年楚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日喀則地區,並不包含阿里,也不包含前藏,這和我們以後對「藏」範圍的認知有很大不同。
隨著時間的推移,「衛」和「藏」分別成了前後藏的代名詞。
所以,「衛藏」和「前後藏」是一個地理範疇。
但需要注意一點,「衛藏」作為西藏的代稱,長期以來並不包含今天西藏自治區東部的昌都地區。
昌都地區一直以來都屬於「康」地,既不屬於「衛」,更不屬於「藏」,也不屬於「衛藏」。
它屬於經常被我們和「衛藏四茹」並稱的「多康六崗」地區。
「康」這個詞,在不同的使用環境下,有著不同的地理概念。
如果說「康藏」,那麼「康」指的是「藏」東部的廣大地區,包含著「安多」和「康巴」兩個地理區域。
而這時,「藏」則成了「衛藏」的代稱,指代藏區的核心區域。
因此,藏族學者根敦群培認為「所言『康』者,係指邊地」。
這就是說「康藏」裡面的「康」用來泛指「藏」以外的邊遠地區,不但包含「多康」,甚至也包括雲南的藏族聚居區。
但在「多康」一詞裡,因為和「安多」相對,「康」的地理範疇就小多了,變成只包含甘孜、阿壩、昌都、木裡、迪慶、玉樹等處的多山河谷地帶,這也恰好和「多」意思相對應(「多」在藏語裡有廣闊平坦、四通八達的意思)。
而我們常說的「康巴」一詞中,「康」是地理名詞,「巴」是指某某地的人,並沒有地理上的意思。
這就引出了另外三個,我們經常說的名詞,「人域康巴」、「馬域安多」、「法域衛藏」。
綜上所述,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還是挺複雜的,尤其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在不同的語境中,「衛」、「藏」和「康」各自有不同的所指地區,因此會讓人感到迷惑。
我希望,我說清楚了,如果沒看明白也不要緊。
咱再慢慢聊,早晚能把這些歷史地理名詞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