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編者的話:「澳門回歸後的發展超乎我的想像!剛來澳門時同事因我立志搞科研給我起中文名『馬許願』,如果現在再讓我許個願的話,我希望澳門更加繁榮、穩定。」這是一位在澳門工作20多年的葡萄牙科學家的心願。同時,它也是《環球時報》記者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前夕採訪的多位澳門人的心聲。回歸祖國20年,是澳門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時期,也是澳門人共享偉大祖國尊嚴和榮耀感最強的時期。無論是青年時期到澳門發展並成為特區首位立法會主席的曹其真老人,或是敢說敢做的土生葡人、立法會議員高天賜,還是往來於澳門和珠海橫琴新區的澳門創業青年,都對澳門更美好的明天充滿期待。
葡萄牙科學家馬許願:在澳門研發「中國芯」
「澳門,一直以博彩業聞名世界。其實,現在澳門的電子晶片研究也達到世界水平,希望未來我們的『中國芯』不僅可以與美國的產品競爭,也能領先世界。」澳門大學副校長馬許願(Prof. Rui P. Martins )教授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顯得非常自信。今年62歲的馬許願是葡萄牙人。1992年,他從葡萄牙裡斯本大學來到澳門大學,2003年創建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實驗室。2011年1月,該實驗室作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揭牌。這段葡萄牙科學家講述的「中國芯」故事見證了澳門回歸後的多元、開放與創新。
撫今追昔,馬許願驕傲地告訴記者:「當年我剛來澳門時,電子晶片領域的研究可以說是荒原一片。沒有科技成果,也沒有科研經費。而現在,我們建成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晶片的設計和發展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1999年澳門回歸時,馬許願正在帶電子學科方向的頭兩名博士生。學科建設的順利發展和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令他對澳大和澳門特區回歸後的發展信心十足,並選擇繼續留在澳門工作。馬許願說:「回歸後,澳門特區政府大力發展各個領域,尤其重視教育和科研。中央政府也大力支持澳門的發展建設,這為我們的科研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他還特別提到澳門大學2013年底啟用的位於廣東省珠海市橫琴島的新校區:「橫琴新校區的面積比氹仔老校區大20倍。有了足夠的空間,澳大才能招收更多學生和人才,引進更多高端科研設備,建設世界頂尖的實驗室。這多虧了中央政府的支持。」
今年2月,馬許願和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AMSV)、微電子研究院團隊遠赴美國舊金山,參與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第66屆國際固態電路會議。澳大共有8篇論文被會議接納,成為論文發表數量最多機構之一,與「聯發科技」及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同處全球第二名,僅次於英特爾(Intel),足見澳大微電子研究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實驗室目前與多家中國頂尖電子晶片公司合作,加快了澳門的多元產業發展。但馬許願並不滿足,他說:「中國的電子產業發展太快了。如何讓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滿足產業發展需求,是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
1992年,馬許願帶著夫人和3個還在上小學的孩子來到澳門。澳門回歸20年,作為生活在澳門的外鄉人,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他回憶道:「我認為《基本法》很好,很適合澳門的情況。我在澳門的生活並沒有因回歸而變化,當地人待我們還是那樣熱情友好。」他認為「一國兩制」政策給了澳門極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中央也提供了強力支持。馬許願說:「這20年來,我明顯感到澳門向前的腳步越走越快。」因為澳門的大學沒有開設想讀的課程,馬許願的孩子回葡萄牙讀本科,後來又去英國和中國香港完成研究生學業。其中兩個孩子畢業後,選擇回到澳門工作,並在這裡結婚生子。馬許願是一位完全給孩子自由選擇權、尊重孩子想法的父親,他說:「我絕對不會要求孩子們回澳門陪我,但他們在外面轉一圈,最後還是選擇回澳門安家立業。我想還是澳門的繁榮穩定發展吸引他們回來,而且,他們可以說是在澳門長大的,這裡就是家。」
「我們建制派與反對派相處得很不錯」
「以前我們澳門人要吃好東西都得去香港,而現在是香港人喜歡到澳門來過周末。」澳門特區首位立法會主席曹其真這樣描述澳門回歸20年來的巨大變化。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澳門社會對回歸祖國和「一國兩制」的擁護度都很高,就連立法會裡的反對派議員也支持這一理念,因為正是「一國兩制」造就了澳門的穩定與繁榮。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澳門好,「一國兩制」好。
曹其真1941年12月出生於寧波,在上海長大。1968年,從法國留學回來的曹其真定居澳門,協助父親經營紡織業。今年是曹其真在澳門生活的第51年。用她的話來說,「這51年,從商20年,從政20年,從事慈善事業10年多」。1976年,曹其真加入澳門第一屆立法會,是當時唯一的女性。1999年10月12日,曹其真當選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立法會主席,成為第一個用中文主持立法會議的人,也成為澳門政界職位最高的女性。在任10年,她參與審議140部法律。曹其真說:「澳門的立法會裡也有反對派,他們會對特區政府做的不好的地方提出(改進)意見,但絕不會淪為『逢中必反』者。」她還強調說:「澳門的反對派議員不反對『一國兩制』,不反對《基本法》,不反對中國憲法,更不反對共產黨。」
曹其真還介紹了澳門立法會的重要性:「澳門立法會並不是一個政府的從屬機構:包括我自己都經常批評澳門政府的官員,而政府提出的法案,只要立法會認為不合適的也會退回。可以說,澳門有完整且獨立的立法體系,有言論自由的保障。但我們對政府的批評是有實際的東西,不是『為反對而反對』。我們同時也理解政府工作有錯誤是很平常的。因此,澳門的反對派和我們建制派相處得很不錯。」
曹其真表示,無論是殖民時期還是現在,澳門對中國和中華文化的認同一直很高。她告訴記者,這和歷史有很大關係,當時葡萄牙在管治澳門時並未推行葡語普及,所以澳門人一直在學中國歷史和地理,澳門整體上一直是一個以中華文化為基底而西方文化滲透度不高的社會,「早年間,比起去歐美旅行,澳門人倒是更愛回珠江三角洲」。她認為,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崛起,澳門人的家國情懷也越來越濃鬱。曹其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就連許多在澳門土生的葡萄牙人,也對中國很有認同,他們留在澳門,來往於中國內地,願意成為中國和澳門真正的一分子。」
立法會議員高天賜:土生葡人發展空間很大
進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澳門公職人員協會理事會主席高天賜
走進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澳門公職人員協會理事會主席高天賜(JoséPereira Coutinho)所在的辦公場所,《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就看到綠色的橫幅上醒目地寫著:「熱烈歡迎賀一誠先生到訪澳門公職人員協會(2019-07-22)。」身為土生葡人的高天賜還是葡僑委員會主席。他開門見山地說:「我在澳門出生、成長,一直沒有離開過這塊土地,至今已六十多年了。我小的時候澳門只是一個小漁村,回歸後,澳門的社會變化很大,人多了,車多了,賭場多了,稅收多了,市面繁華熱鬧多了。」當然,在他看來,澳門的發展也帶來汙染等負面的東西,如小時候常常能仰望星空,但現在「很難」。高天賜還希望澳門在養老、住房、醫療、交通等方面能進一步完善。
「澳門回歸那天晚上,我受邀作為嘉賓參加中葡晚宴,還有隨後的交接儀式。看到澳門回歸中國的懷抱,我有些興奮,對回歸後的生活抱有更大的希望。」高天賜告訴記者,澳葡政府時期,澳門的高層官員完全是葡萄牙人擔任,不僅中國人沒有機會,他們這些土生葡人也沒有。高天賜說,回歸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給了土生葡人很大的發展空間,他在2005年時就第一次當選立法會議員。據高天賜介紹,目前生活在澳門的土生葡人約有兩三萬人,大多數以經商為主。現在中央把澳門定位為中國和葡語系國家貿易平臺,讓熟悉葡萄牙語的土生葡人有了用武之地。2010年7月30日,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常設秘書處工作會議上還宣布特區政府指派姍桃絲女士擔任副秘書長的任命。
「葡萄牙和內地我都經常去。我的普通話就是在北京培訓學習的。」接受採訪期間,高天賜說著普通話和粵語。他認為,內地經濟前些年發展很快,他不希望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內地的經濟發展,因為那樣的話,「澳門的賭客都少了」。高天賜說:「內地的錢通過博彩業大量流入澳門,再通過澳門流向美國,而且流向美國的資金遠高於留在本地幫助澳門發展的,這個問題很嚴重。」此外,儘管中葡的貿易增長很快,但在他看來,可發展的空間還有很大。
高天賜說,澳門經濟發展不錯,治安也穩定。但在他看來,澳門人的收入高,物價也高。此外,有的澳門人「有些得過且過,缺乏進取」。他希望特區政府加強對弱勢群體的照顧。隨著人口增加,澳門的養老院、幼兒園、好的醫院甚至連墓地都不足,這些是澳門實際要面對的挑戰。
橫琴新區,澳門青年的機會之地
每天清早,澳門青年何子鋒都會通過口岸,乘坐通勤巴士來到珠海的橫琴。兩年來,這個在港臺地區都有生活和工作經歷的小夥子在忙著創業。由於澳門面積小,人口多,產業又較單一,越來越多像何子鋒一樣渴望在專業和高端領域有更多作為的澳門年輕人來到一河之隔的珠海尋找機會。在這一背景下,自2009年12月16日掛牌成立的珠海橫琴新區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根據橫琴新區管委會的資料,截至12月10日,橫琴註冊的澳門企業數量達2070家,而在粵澳合作產業園中,已有28個澳門項目實現落地,24個項目已開工建設。何子鋒所創建的路由器研發製造企業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最終選擇橫琴的原因是這裡優惠的稅收政策、蓬勃積極的創新環境、相對較低的人工成本、面向內地和日本東南亞的巨大市場,以及珠海政府的效率與開放。
在何子鋒紮根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對面,就是澳門大學的新校區。據了解,澳門高校在橫琴的投入逐年加大,幫助「孵化」澳門畢業生的科技成果。從澳大博士畢業不久的董鋮就得到母校扶持,在橫琴開設了自己的生物科技企業。董鋮告訴記者:「這幾年橫琴的澳門人越來越多,也許上班時間還不太能看出來,但一到吃午飯的時間,大家紛紛從辦公室或實驗室中出來,你就會發覺很熱鬧。」
據澳門媒體報導,珠澳正共同推進佔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的「澳門新街坊」項目,預計將來可限價提供3800套住房。澳門理工學院副教授陳志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希望橫琴新區這樣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推進地區融合的政策,在解決澳門諸多深層次問題的同時,也能幫助更多澳門年輕人真正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讓他們和內地人共同分享中國崛起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只有這樣,澳門才能真正地「回歸」。
【環球時報赴澳門特派記者 白雲怡 陳青青 環球時報駐澳門特約記者 許曉宇 張波 環球時報記者 李俏】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