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罪羊」的出處和意義
枯木
「替罪羊」這個詞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來源於古猶太教,一種則認為來源於儒家的《孟子》。
《聖經》記載古猶太教的先知亞拉伯罕的故事。意思是上帝為了考驗亞拉伯罕對上帝的忠誠,叫他帶著他的獨生子以撒到一個指定的地方,並把以撒殺了作燔祭,獻給上帝。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他的兒子時,有個天使加以阻止,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裡有一隻羊,你可用它來『祭獻』上帝。」於是,亞伯拉罕便把小樹林中的那隻山羊抓來殺了,代替他的兒子獻給燔祭。
儒家《孟子梁惠王上》中記載:「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歟?』,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從上面兩個經文典籍裡的記載來看,不管猶太教,也不管儒教,不管洋人國人,古代人都信奉神明。而為了彰顯神明的無上權威,作為低一等級的人只能屈從膜拜。上帝讓其執刀殺子,這種慘絕人寰的舉動亞拉伯罕竟然毫無反抗,還好被制止了,最後用更低一等級的動物羊來代替。僅從這裡,看不出先知有什麼智慧和值得尊敬的地方,反而是看到一個缺失人性的傀儡木偶。
第二個故事是說梁惠王心地善良,不願看到牛在那裡顫抖觳觫,而選擇更小更弱的羊來代替牛做祭祀,其實是諷刺了「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意思是牛沒有罪可以不殺,但是羊有何罪?揭露梁惠王假仁假義的偽君子形象。(全文非常經典,這裡就不展開,孟子從多方面對梁惠王進行了嚴厲批評。)
「替罪羊」的來歷不管是舶來品,還是歷史文化遺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替罪羊」產生的根源是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作祟。從前面可以看出,古人也流行「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神、人、動物等級分明,神是至高無上的,人需要無條件遵從;人是高級動物,低級動物就只能任人宰割;而在每個等級裡面也要區分,神也分萬能的神和負責某方面的小神,話語權不一樣;人裡邊更是有高低貴賤之分,動物則依據其能耐反抗程度劃分,食肉動物要比食草動物高得多,人們總是選擇比自己弱小者來欺負,從來沒有聽說過用虎豹來做祭祀。
這就出現前面的狀況,神讓人殺子,人不得不從,最後換了羊;祭祀用牛,因為牛大羊小,因此換了羊。試問羊有何辜?讓人們如此欺凌,只是因為羊是溫順的動物,只會「咩咩咩」的哀叫,不能反抗,從中可以看出高級動物的殘忍和虛偽。
當然,在自然界中,生存是第一法則,動物被人豢養以至於被殺也是無法避免的,就好比作者在寫文章的同時也會吃肉嚼菜,而且樂此不疲,記得老人常說「雞羊你別怪,你是我桌上一盤菜」,以此來原諒自己的行為。
但是我絕不會假仁假義,絕不會作偽君子,不會一面冠冕堂皇的批評指責,一面卻陰暗角落大肆饕餮。就像一些人舉著憐憫的旗號,反對吃動物肉,今天反對吃狗,明天反對殺雞,國外竟然還有去搶雞的傻叉!簡直不可理喻。可是,又有誰能完全做到不殺生?蔬菜也有生命,水裡也有微生物,佛觀一碗水,十萬八千蟲,難道微生物不是動物?雖然有點抬槓,但是道理是正確的。
社會發展到現在,什麼都講究一個度,那就是「中庸」之道。人們只能做到滿足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不要去做一些出格的行為,儘量維護大多數人允許認同的社會規範,努力不觸犯他人的合理利益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如果觸犯了就要受到懲罰,而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讓人都想逃避懲罰,因此,「替罪羊」就此誕生。
在故事中,替罪羊就屬於一個純屬無辜的受害者,羊替代了人和牛,其實兒子和牛也沒有過錯,只不過是被神靈綁架,被人驅使,「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被迫無奈於自己的弱小的性命,因為,它們都沒有發言權,而有話語權的亞拉伯罕和梁惠王才是應該受到懲罰的偽君子和責任者。但是結果相反,亞拉伯罕成了先知,受後人膜拜;梁惠王依靠祖業,在位五十年,壽高八十餘善終。
「替罪羊」的故事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替人頂罪和消災的代名詞。一些有勢力和權位的高等級動物,往往掌握著話語權和決定權,低於他們的生物生死予奪被他們掌握,因此,一些「羊」就被他們隨時豢養,以備不需,只不過名稱略有改變而已。這也使得一些新工種的出現,讓你摸不著頭腦,什麼協議,什麼臨時,什麼編外人員等等,「吃著草,擠著奶」,幹著得力不討好的工作,承受著千夫所指的屈辱,還要時刻準備著,隨時捨身成義,頂風擋箭。
一旦出現危及高等級利益的狀況,「羊」就開始被推上前臺,屠刀高舉,聲色俱厲,利刃揮過,羊頭落地,即可釁鐘又可燔祭,挽救了人類,成全了上帝,還落下二字「仁義」!真是皆大歡喜。
不知道羊是否會悲哀傷感,羊是否會悔恨流涕?羊是否會轉世投胎,羊是否會相報上帝?一切的一切,都成為規律,羊越來也多,上帝卻還只有一個上帝!這就是「替罪羊」的真實意義。
2017-7-9榆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