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雲淡風輕》:寫中年心境,像是說風景,當然也是心事

2020-12-23 澎湃新聞

蔣勳 文學報

蔣勳

「我從上遊到河口都走過的一條河,在接近失智失憶的喜悅時,走在陌生人間,含笑點頭,招呼說好,或回首揮別,叮嚀珍重,嗔愛都無,雲淡風輕,記憶的都要一一遺忘,一一告別。」

本文選自作家蔣勳的《雲淡風輕》一書,書名「雲淡風輕」與蔣勳中年的心境有關。他住在淡水河入海的地方,日日在窗口閱讀的風景便是大河入海,見到它自涓涓細流一路而來,有淺灘、有激流,有荒涼、有繁華,有喜悅、有哀傷,一段一段,有如東方的長卷繪畫。在長卷中,時間是真正的主軸,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移動。

01

歲月像一條長河,不同年齡,經歷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流域,看到不同的風景。

大河的源頭常常在眾山環抱的高處,雲煙繚繞,也許只是不起眼的涓涓細流,或一泓飛瀑。往往沒有人會想到,這樣的小水,有朝一日,可以流成遠方一條波濤洶湧的寬闊大河。

從新店溪上溯到北勢溪、青潭、鷺鷥潭,青少年時是我常去露營的所在。青山綠水,雲嵐來去,沒有都市汙染,水潭清澈見底,潭底遊魚石粒都歷歷可見。當時來往碧潭一帶,雖有吊橋,兩岸還常靠手搖舢板渡船往來,船夫戴著鬥笠,烈日下,風雨中,賺一點小錢,擺渡過客。

我的童年是在大龍峒長大的。大龍峒是基隆河匯入淡水河的地區。基隆河在東,淡水河在西,清晨往圓山方向走,黎明旭日,可以聽到動物園裡獅子、老虎吼叫的回音。黃昏時,追著落日,過了覺修宮,就跑到淡水河邊。坐在河邊看落日,看颱風過後滾滾濁流,浪濤裡浮沉著死去的豬的屍體、冬瓜或女人的鞋子。

大龍峒、大稻埕一帶都是我童年玩耍的區域:圓環的小吃,延平北路光鮮燦爛的金鋪,演日本電影的第一劇場,大橋頭戲院前擠滿閒雜人等,等著散戲前五分鐘看戲尾,橋頭蹲著初來臺北打零工的人。

蔣勳畫作:《淡水河》

《雲淡風輕》配圖

那是淡水河的中遊地帶吧,在南端上遊的萬華淤淺後,載運貨物的船隻便聚集在中遊河岸這一帶,形成迪化街商鋪林立的繁榮。

一直到我二十五歲離開,我所有重要的記憶,都與這條河流的中遊風景有關。當時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會住到這條河流的河口八裡,大河就要出海了。

和基隆河匯合之後,淡水河真有大河的氣勢了。浩浩蕩蕩,在觀音山和大屯山系之間蜿蜒徘徊,仿佛有許多彷徨不舍。但一旦過了關渡,這條大河似乎知道前面就是出海口了,一路筆直向北,決絕澎湃,對遙遠高山上的源頭也無留戀掛牽。

這就是我過中年後日日在窗口閱讀的風景。潮汐來去,日出日落,有時驚濤駭浪,風狂雨驟,有時風平浪靜,雲淡風輕。

雲淡風輕,像是說風景,當然也是心事。

02

以前有人要題詞,不知道寫什麼好,就常常用「來日方長」。「來日方長」很中性,歲月悠悠,有花開,有花謝,沒有意圖一定是什麼樣的「來日」。我喜歡「方長」兩個字,像是漢朝人喜歡用的「未央」,真好,還沒到中央巔峰,所以並不緊迫,還有時間上的餘裕。像在眾山間看到涓涓細流,來日方長,真心祝願它從此流成一條大河。

有一段時間也喜歡寫「天長地久」。這是老子的句子,使人領悟生命只是一瞬,然而「天長地久」,慢慢懂喜悅,也慢慢懂哀傷。

喜悅與哀傷過後,大概就是雲淡風輕吧。雲淡風輕好像是河口的風景,大河就要入海,一心告別,無有掛礙。

我喜歡莊子寫一條大河到了河口的故事。原來很自滿自大的大河,寬闊洶湧,覺得自己在世間無與倫比。但是有一天大河要出海了,它嚇了一跳,面前是更寬廣更洶湧的海洋,無邊無際。

這是成語「望洋興嘆」的典故出處。驕傲自負的大河,望著面前的海洋,長嘆了一口氣。莊子愛自然,在浩大無窮盡的自然中,可能領悟到自己的存在多麼渺小吧。

蔣勳畫作:天長地久

《雲淡風輕》配圖

我因此愛上了河口,可以在這個年紀,坐在窗口,眺望一條大河入海,知道它如何從涓涓細流一路而來,上遊、中遊,有淺灘、有激流,有荒涼、有繁華,有喜悅、有哀傷,一段一段,像東方的長卷繪畫。

當生命可以前瞻,也可以回顧的時候,也許就懂了雲淡風輕的意思了吧。

東方有古老的記憶,歷史夠久,文明也就像一條長河,有各個不同階段的風景,很難只截取片段以偏概全。

宋元的長卷繪畫因此成為獨特的美學形式,近幾年我談詩詞,談繪畫,大概是在思索東方美學的特殊意義,留白、長卷、水墨、跋尾,連續不斷的歷朝歷代的收藏印記。東方美學其實是生命的領悟,領悟能夠永續,才是來日方長,領悟能夠傳承,才是天長地久。

東方美學是在漫長的歲月裡領悟了時間的意義,領悟了生命是一個圓,周而復始。

03

我對《千裡江山圖》最大的驚訝是色彩,在1191.5 釐米長的空間裡,群青濃豔富麗的靛藍和石綠碧玉般透潤溫柔的光交互輝映,熠耀輝煌,像寶石閃爍。是青金石,是孔雀石,貴重的礦石、次寶石,打碎,磨研成細粉,加了膠,在絹上一層一層敷染。寶石冷豔又內斂的光,華麗璀璨,好像畫著千裡江山,又像是畫著自己短暫又華麗的青春。

夕陽的餘光,山間明滅,透著赤金,江山裡且行且走,洋溢著十八歲青春應該有的自負,洋溢著十八歲青春應該有的孤獨,洋溢著十八歲青春應該有的對美的無限耽溺與眷戀。我想到李白,想到他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盛唐以後在文化裡慢慢消逝的對青春的嚮往,又在王希孟的畫裡發出亮光。

《千裡江山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 藏

文化是有機的,像人,有生、老、病、死。盛唐的詩,像氣力旺盛的少年,有用不完的高音,高音到極限還可以縱跳自如。盛唐的詩和書法,大氣開闊,沒有不能攀登的高峰。「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盛世的美,可以這樣不屑世俗,直上雲霄的高峰。

宋的美學當然不是盛世,國力衰頹,生命力弱,酸腐瑣碎就多。宋徽宗累積一百年的安定繁華,仿佛知道末世就在面前,徽宗的「瘦金」閃爍銳利,鋒芒盡出,不含蓄,也不內斂,他仿佛要在毀滅前唱出「崑崙玉碎」的末世哀音,悽厲高亢,不同於盛唐繁華,但是「寧為玉碎」,政和宣和美學還是讓人驚動。

我用這樣的方式看王希孟十八歲的《千裡江山圖》,揮霍青綠,像揮霍自己的青春,時代要毀壞,自己的肉身也即將逝去。十八歲,可以做什麼?可以留下什麼?用全部生命拼搏一戰,一千年後,讓歷史驚動。

04

被歸類於「青綠山水」,王希孟使用傳統的群青和石綠顏料,顯然有不同於前人的表現。

「青綠」的群青、石綠這些礦物顏料,在北朝的敦煌壁畫裡可以看到,這樣的群青石綠,最初是仿效自然中的山色吧。

《千裡江山圖》怎麼使用「青綠」?王希孟如何理解「青綠」?「青綠」是傳統宮廷美學,對照隋朝展子虔的《遊春圖》、唐人的《明皇幸蜀圖》,甚至北宋同時代王詵的《瀛山圖》,都可以看出王希孟對「青綠」的理解有所不同。

「 青綠」 在《千裡江山圖》裡, 不再是現實山色的模擬,「青」「綠」還原成創作者心理的色彩,像是王希孟對青春的嚮往,這麼華貴,這麼繽紛,這麼熠耀發亮。「青」「綠」把絹絲的底色襯成一種金赤,又和墨色疊合,構成光的明滅變幻。濃豔的「青綠」閃爍,和淡淡的墨色若即若離,繁華即將逝去,是最後夕陽的餘光,要在逝去前吶喊嘯叫出生命的高亢之音。《千裡江山圖》擺脫了傳統「青綠」的客觀性,使「青」「綠」成為畫面心理的空間。

《千裡江山圖》局部

《千裡江山圖》的「青」和「綠」堆疊得很厚,這也是它很少展出的原因吧。每一次展出,要展開要捲起,礦石粉都會脫落。臺北故宮博物院李唐的《萬壑松風》,細看原作就知道是「青綠」,許多人誤以為是水墨,就因為年代久,收放次數多,「青綠」脫落,露出底部墨色。

《千裡江山圖》用這樣濃重的「青綠」寫青春的激情,已很不同於傳統「青綠」。畫面中「青」「綠」厚薄變化極多,產生豐富的多樣層次,寶石藍貴氣凝定,一帶遠山和草茵被光照亮,溫暖柔和的「翠綠」,和水面深邃沉黯的「湖綠」顯然不同。

宋徽宗「嘉之」的原因,或許不是因為青年畫家遵奉了「青綠」傳統,而是嘉許讚揚他背叛和創新了「青綠」的歷史吧。

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政和宣和的獨特美學,華麗、耽溺,對美的眷戀,至死不悔,和徽宗的「瘦金」和聲,美到極限,美到絕對,近於絕望,仿佛一聲飄在空氣中慢慢逝去的長長嘆息。

《千裡江山圖》在美術史上被長期忽略,蔡京題跋之後,僅有元代溥光和尚推崇備至。宋元以後,山水美學追求「滄桑」,「滄桑」被理解為「老」,甚至「衰老」,使筆墨愈來愈走向荒疏枯澀,空靈寂靜,走到末流,無愛無恨,一味賣弄枯禪,已經毫無生命力。王希孟的重「青綠」是青春之歌,富貴濃鬱,明豔顧盼,像一曲青年的重金屬音樂,讓人耳目為之一新。

屈斜路湖

《雲淡風輕》配圖

長卷是中國特有的繪畫形式,也常稱為「手卷」。數十年前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課,莊嚴老師常常調出長卷,數百釐米長,要學生「把玩」。四名研究生戰戰兢兢,慢慢把畫卷展開。體會「把玩」,知道是文人間私密的觀看,與在美術館擠在大眾中看畫不一樣。

十二米長的《千裡江山圖》一眼看不完。想像拿在手中「把玩」,慢慢展開,右手是時間的過去,左手是時間的未來。「把玩」長卷是認識到自己和江山都在時間之中,時間在移動,一切都在逝去,有逝去的感傷,也有步步意外發現的驚訝喜悅。瀏覽《千裡江山圖》,也是在閱讀生命的繁華若夢吧。

內容選自

《雲淡風輕》

蔣勳/著

博集天卷·湖南美術出版社

2020年3月版

新媒體編輯:袁歡

配圖:書中插圖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蔣勳:雲淡風輕,像是說風景,當然也是心事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蔣勳:今日山水如此溫柔,眾生都好
    看河岸生態,隔了一點距離,河水蕩漾,雲淡風輕,旁觀生物的爭生存,仿佛也多了一點事不關己的優雅。晨起讀《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像一串大瓜小瓜,順著藤蔓,生命這樣綿延繁殖。周代是這樣建國的,遷徙、定居,尋找水源,耕種,建立宗廟,有了城防,有了外交安靜而樸素的史詩,仿佛今日河面上的曙光,讓我思考歷史,也思考自身。
  • 《蔣勳日曆2021》分享會:告別2020,祈願2021|直播預告
    《蔣勳日曆2021》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版發行。這本日曆是蔣勳對歲月、日常的記錄與思考,對四季的惦念與持守。在歲時更替中,我們重新感受生命的流動與勃發,篤定前行,不驚、不怖、不畏。多年來,蔣勳以文字和繪畫啟發我們每個人,讓自身的體格、生活和內心遵從美的原則,與這個世界溫柔相處。席慕蓉稱:「蔣勳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林青霞甚至嘆言:「蔣勳老師是我唯一的偶像。」
  • 蔣勳:覺得《紅樓夢》後四十回「面目可憎」,是不是一種偏見?
    高雄四年的上課錄音,講得很細,也是我第一次把小說裡的許多小人物挑出來,做單篇論述,也就是近幾年寫的《微塵眾》的雛形。像薛蟠,這個看起來不學無術、粗魯鄙俗、被寵溺壞了的富家少年,在小說一出場就打死人(馮淵),硬搶別人未婚妻(香菱)。《紅樓夢》在前八十回裡寫最不堪、最鄙俗的人物,寫他們的愚昧無知,寫他們欲望上的貪嗔痴,可恨可愛,卻從沒有對人性的全然否定。
  • 蔣勳 捨得,捨不得
    心事與外人無關 一次偶然買到雲紋細緻的因州捲紙,寫了幾件自己的詩句,覺得很好用,再去買時卻沒有貨源了,覺得遺憾吧。那幾卷書法也一直就捨不得,在身邊留了下來。造紙的人我不認識,留著紙卷,彷彿是對故紙緣分的紀念。 最近十年,認識清水叢譽齋蘇彬堯先生,他出身民間,裝裱卻古意昂然,氣質高雅。作品交到他手中,不用特別提點叮嚀,總可以裝裱如意。
  • 人到中年,終將明白1個道理:傷口,不揭給人看;心事,不訴給人聽
    人到中年,終會明白: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交、可信傷口,不要揭給別人看,別人不疼;心事,不要說給別人聽別人不懂!你是否會羨慕自己曾年少輕狂,意氣風發的時候?單純的樣子,像一張白紙,沒有任何渲染!直到中年,你終將明白:有的人,再好也不能成為朋友;傷口再深,也不能揭給別人看;心事再重,也不能說給別人聽!生活是自己的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像自己的影子般,最真實也是最虛無縹緲的!長大後,我們發現沒有小時候那麼活潑了,不是因為我們變了,而是我們更懂自己了!小時候的笑很單純,每一個眼神都透著純真!
  • 蔣勳:命懸一線時,我看見最美的風景
    這時候,蔣勳轉頭看到了太平洋的日出。「真是壯美。」他回憶起當時的景象時說,「一個朝日,太陽升起,怎麼會美到這個程度,當時就覺得,悲欣交集。」在命懸一線的時刻,還能看到自然的壯美,這需要多大的豁達與超脫。
  • 大夢如今初醒,浮生自古無常;心事寫疏狂,脈脈西江月上
    悽涼一片透心窗,任憑心事寫疏狂。拋棄孤獨,驅散寂寞。踏著黎明前的夜色,把季節的心事觸摸。時光如梭,歲月求索。沉香曉夢,歡喜可否不再空落?遙望距離,渺遠的何止是沉默。誰的感激,讓我如此難過。一絲疼痛,划過了心頭的冷漠。一顆薄涼的心,些許溫度,可否溫暖荒涼和落寞?惟願,你懂,這孤寂秋夜裡,無奈的訴說。
  • 蔣勳說紅樓夢 第1回上01
    一本寫青少年的書我想,在高雄講《紅樓夢》,我不會碰太多的"紅學",紅學簡直像大海一樣,掉進去就再也爬不出來了。我看到幾個有趣的版本對《紅樓夢》的考證,他們會把《紅樓夢》牽強附會到說它要講的是反清復明的故事。比如說有一個學者就是專門說裡面哪一個人是明朝末年反清的哪一個人。《紅樓夢》變得很奇怪,有一點像一個公式,每個人都可以附會出自己所要的東西。那個學者,心裡只有反清復明,就在這裡面套用反清復明的公式,講得頭頭是道,而且完全能自圓其說。
  • 蔣勳:前世我們一起讀過一段經,這一生就有了肉身的緣分
    他的愛人叫林懷民,是一個享譽國際的臺灣現代舞蹈家,也是一個60、70年代臺北文壇矚目的作家。畫家,作家,美學布道者,這是蔣勳給自己的定義。但我相信,沒有人能完全定義他的身份,因為,他是一個傳奇。第一次知道蔣勳這個名字,是在幾年前。有一次無意間聽到一個聲音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男子,在講《向春暖花開的遠方流浪》。
  • 臺海觀瀾|蔣勳說紅樓為什麼受歡迎——兩岸文化交流漫談(一)
    對於這一段,蔣勳是怎麼解讀的呢?蔣勳說,他感覺這個二丫頭,是一個有自尊的人,我窮,可是我有我的尊嚴,你動我的東西,這是不當的,我就要指責。紅樓夢裡面描寫二丫頭紡線是果然好看,蔣勳就解讀說,他認為當時的二丫頭,像一個觀音的臉,是那麼端正。然後,作者很有意,很特別地安排了秦鍾,一個比較輕薄的小男孩說,哇,此卿頗有意趣。
  • 蔣勳,被林青霞稱為「半顆安眠藥」的男人,他這三本書不得不看!
    林青霞說:蔣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林青霞最先著迷的是蔣勳老師的聲音,隨後在他的感染下,開始嘗試書法、繪畫和寫作,藝術燃起了她的激情,甚至發願:「60歲時要成為藝術家。」我認同這樣的觀點,可口的食物除了飽腹感,還會帶來的愉悅的心情;舒適的衣物可能並不華麗,但與肌膚的契合遠遠勝過所有的華服;用心裝飾過家可能並不寬敞,愛與溫暖是多大的房間都不能夠換取的;交通工具可以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提速,但有些風景慢下來才能看到。
  • 蔣勳:看了幾十次西湖,我才看懂生命的進退
    我好像聽到一聲悽愴撕裂的嬰啼,從洪荒之初的寂靜中爆炸,像是大喜悅,又像是大悲傷;像是繁華,又像是幻滅。在這空白裡的大爆破,將出現什麼樣的風景?細雪散了,雲散了,霧散了,會有山巒起伏,會有流水潺湲,會有桃紅柳綠,會有鳥啼花放。
  • 讀完蔣勳《捨得捨不得》,才知林青霞為何說蔣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
    《捨得捨不得》是臺灣作家蔣勳的一部隨筆集,雖為隨筆,確是在統一的思想主導下,嫋出的人生話語。集子一如他從前的作品,語言清麗曉暢,說理淺顯易懂,沒有晦澀的摻雜。許多作者的文風,儘管過去異常的繁華綺麗,但在經歷過塵世的洗滌後,總變得平時樸素,洗盡鉛華。
  • 不瞞你說:人到中年,這樣和你相處的女人,多半想追你
    此時的她們,已經是一群懂得生活,懂得自己所愛和所求的人,因此,她們所做的一切都會很符合她們的心境這也是很多男人,總是錯失良緣的原因,因為男人不懂,因為中年女人不願意多說,所以導致了兩個人的錯過和遺憾。,對待感情更加的慎重和謹慎,即是已經對一個男人愛到骨子裡,在和男人相處的時候,依然是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
  • 蔣勳視頻:我家裡的花
    詩人走了,畫家也走了,江山前面擠滿了來看風景的人。然而,江山裡人一多,擠滿了人,也就看不見風景了。我去了黃山,去了華山,一路上看到歷朝歷代的題詠,密密麻麻,都刻在石壁上,讚嘆風景,歌詠風景。但是,太多文人題記,也遮蔽了好山水,江山仍在,卻都是成見,看不見風景了。
  • 蔣勳| 為什麼我們需要文學?
    文學與哲學小學的作文課上常常會寫母親、寫父親,我常會想,這個題目是不是太難了?最深的感情最不容易提筆。朱自清寫《背影》的時候,也是在他自己已經非常成熟的狀態,所以可以處理親情中很多複雜的、糾纏的東西。人生就像是一本永遠閱讀不完的書,每一次覺得懂了,又會出現一個新的、不懂的東西。
  • 蔣勳 | 千紅一哭,萬豔同悲
    【往期回讀】「丁中廣祥」2020年度運營分析報告蔣勳蔣勳細說《紅樓夢》第五回 題目:千紅一哭,萬豔同悲作者:蔣勳這裡走出來好多仙女,她們看到賈寶玉以後,跟警幻仙姑抱怨說:「姐姐曾說今日今時,必有絳珠妹子的生魂前來遊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這濁物來,汙染這清淨女兒之境?」絳珠草是林黛玉的前身,林黛玉前世是住在這裡的,她們在等她的生魂到來,結果等來了寶玉。這些仙女說寶玉是濁物。《紅樓夢》中把男孩子都說成濁物。
  • 40歲董潔演少女被嘲諷,你的心事長期得不到釋懷,都會寫在臉上
    在《父母愛情》裡,她從少女轉變為中年,再到老年,無論是情感還是臺詞,都拿捏得非常準。但,在這個看臉的時代,人們的評判往往是苛刻的,觀眾既挑剔你的演技,也挑剔你的長相。你的心事,時間久了,終究會掛在臉上,形成相由心生一說。婚姻是兩個人的事,夫妻過不下去,彼此一別兩寬就好,何必強制性地剝奪孩子的權利。再怎麼說,潘粵明也是孩子的父親,不知道他們之間出現了什麼觸犯原則,傷天害理的事,父親不能見兒子。
  • 中年男人的感情,大多是這幾種顏色
    說到底,橙色的中年男人,一般都屬於有賊心沒賊膽的一群人,心思很活泛,也有目標、時間和精力,但是他的人倫道義在時刻提醒著他,要學會自律和體恤,不能只顧及自己的快樂,他身後還有家人和其他,這種底線會像橙色預警一樣,不斷地洗禮著他的小心思。
  • 沒有人能掙脫孤獨,蔣勳的《孤獨六講》,與我們傾心交流孤獨之美
    十月是個好季節,尤其是溼熱了半年的南方,清晨,風像軟軟的綢緞,涼絲絲,滑滑的,撫摸著肌膚,空氣透著淡淡花草的清香,周未,坐在天台上靜靜地讀這本幾次都未讀完的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一書,那感覺無比溫暖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