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捨不得》是臺灣作家蔣勳的一部隨筆集,雖為隨筆,確是在統一的思想主導下,嫋出的人生話語。集子一如他從前的作品,語言清麗曉暢,說理淺顯易懂,沒有晦澀的摻雜。許多作者的文風,儘管過去異常的繁華綺麗,但在經歷過塵世的洗滌後,總變得平時樸素,洗盡鉛華。大概真正的人生亦如清水明鏡,能一眼見底吧。
《捨得捨不得》共分三卷,卷一為回頭,卷二為肉眼,卷三為無夢,每卷又各輯文章數篇。單看每卷的目錄,我們就能知道裡面滲著濃濃的禪宗之意。的確,這部集子正是蔣先生在經歷七十人生悲喜離合後,重新品讀佛家經典《金剛經》期間,沉澱下的對生命的眷戀和領悟。或憶往昔崢嶸歲月,或品前人水墨離騷,或忖人生跌宕起伏……味道有蘊耐尋,飽含深情,讓人心靈有了從沒有過的一震。
看蔣先生的書,會發現他是一個喜靜的人。這也就更容易理解他為何如此的嗜讀佛經了。佛家向來宣揚靜定、無念、寡慾,鼓勵眾生在滾滾紅塵中以靜制動,去除貪嗔痴,為自己洗滌靈魂,換取超然。蔣先生汲取了佛教的靜定寡慾,行走於塵世的鬧事街巷,柳浪聞鶯,步伐充滿了輕盈,心間廣闊的令人豔羨。
他的娓娓道來,仿佛蘊藏著無窮的力量,總能讓人一顆焦躁的心緩緩靜下來。仿佛盤坐在雲山之間,身邊有鳥飛過,有嵐飄動,一切都是那麼井然有序,清淨淡然。乾淨、簡潔、大氣、無窮、悠然,這些東西如春天飄灑下來的雨絲,把我們一顆心滌蕩的透明、醒悟。而在此之前,我們對世間的萬物,人生的諸事,往往含糊不清,蒙著腦袋過日子,過了一天算一天,茫然地趨之若鶩。痛苦、自責、恥笑、仇恨、冷嘲……樂極生悲,悲極又生樂,一切都在人生的茫茫苦海中掙扎、糾纏。
不回頭,不清醒;猛回頭,才發現汪洋恣肆,苦海上下沉淪。但是蔣先生告訴我們,任其如何的顛簸,風景依然存在於世間。只是我們習慣了用昏濁的肉眼看事物,所以總找不到它真實的位置。只要我們去除了心中的翳物,接近自然,傾聽內心的聲音,重新審視自己的得失,或許在某個再平常不過的時刻,突然猶如醍醐灌頂,瞭然了許多,豁然出一片光明。而那顆患得患失的心,也因此漸漸鬆開了爪牙,開始全然接受那個貪慾的自我和那個簡單的自我。
人生在世,一路走來,期間總有些東西輕易地就忘卻,總有些東西想忘也忘不了。那是擱淺的夢,貪慾的夢,紛擾著我們的人生。因此要無夢,無夢便是真生。這話說時容易,做時難,蔣先生大概也知道。為此他不要我們做個無夢的人,那樣的人生無疑會很枯燥無味。他只是建議大家都夠在夢的邊緣,不沉淪,也不絕望;適時地醒,適時地睡。睡時,靜如天地的涅槃;醒時,能輕鬆地笑看人生的起落搖曳於菩提明鏡。
大概這就是《金剛經》啟迪我們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