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 為什麼我們需要文學?

2020-12-22 澎湃新聞

蔣勳﹙1947年﹚,中國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祖籍福建福州,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文學與哲學

小學的作文課上常常會寫母親、寫父親,我常會想,這個題目是不是太難了?最深的感情最不容易提筆。

朱自清寫《背影》的時候,也是在他自己已經非常成熟的狀態,所以可以處理親情中很多複雜的、糾纏的東西。

人生就像是一本永遠閱讀不完的書,每一次覺得懂了,又會出現一個新的、不懂的東西。

我相信今天孩子要寫父親、寫母親,或是妻子寫丈夫,丈夫寫妻子,都非常困難,因為裡面糾纏著太多、太深的人性。

我常覺得,讀《金剛經》是為了幫助我去看另一部人生的《金剛經》,也就是人生的本相。

我會開始去想,為什麼說「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些話在大學的時候以為讀懂了,其實是假的。

今天當你真正看到一個人在你面前消失不見,那種夢幻性、泡影性才顯現;「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句話才發生意義。

文學會把真變成假,就是在面對現實的艱難、痛苦時開始幻想。幻想是自我治療的方法。

在心理學上,幻想也是一種很有趣的機制,可以暫時讓人脫離現實的災難。當然,幻想到了某一種程度會變成病態。而文學就是在試探,好像走鋼索的人,每一步都是在真與假之間擺蕩,不斷地尋找平衡點。

我母親到八十幾歲時,很想回西安,所有的兄弟姊妹都不敢帶她回去,擔心她半世紀來所建構的對故鄉完美的幻想,會完全破滅,我們不曉得怎麼去承擔這個破滅。

其實在兩岸開放以後,很多人回去大陸的家鄉,都帶著破滅感回來。他們都忘了,故鄉從來沒有過他們描述的美好,是這五十多年來他們自己幻想附加上去的。

就像今天我也會回想起在巴黎那一段歲月,二十幾歲的我,像黃金一樣燦爛。但實際上,我在那裡的日子也可能是憂鬱的,或者艱難的,那個「燦爛」的印象很可能是假象。

然而,二十幾歲的青春,本來就該用一生去幻想、去累積,這裡面就會產生微妙的文學。又近又遠,又真又假,又擁抱又推拒,這種對於青春的雙重態度,是非常文學性的。

我一直提到文學和哲學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哲學會幫助文學,因為哲學有一個責任,要為真相做最後的檢查,在真與假之間做了很多探討.

所以,有哲學的文學是很好的文學。

《紅樓夢》就是一個例子,它裡面有很強的哲學性,譬如說探討佛教的部分,也有老莊思想、儒家思想,雖然有很強的哲學性,但它畢竟不是哲學。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讀《紅樓夢》,關心的不是哲學。

當然哲學裡面也可能有文學,譬如《莊子》用了很多文學的手法,但他基本上還是直接面對真相,即使用了寓言,還是在指涉真相,他關心的是最後的答案。這個答案會對你之後的行為產生影響。譬如讀完佛經以後,你的生命還是貪婪、執著,那就不是哲學的目的了。

禪宗最後為什麼會出來?就是覺得人們讀佛經教義卻不能落實在行為中,所以它才會以當頭棒喝的方式,提醒人們回到自己的生命裡,管好腳跟下的大石,可能比讀幾部佛經還要重要。這裡面就是哲學。

哲學是答案,是行為,是人的完成。文學不是。我甚至覺得,文學有一點點縱容,它允許假象的存在。

所以你讀《紅樓夢》,覺得真真假假、撲朔迷離。賈寶玉最後出家了嗎?我覺得不是重點,後面是高鶚補的,事實上賈寶主一直在出家跟非出家中游離。

如果這部書的目的是要說人生繁華都是虛幻,最後賈寶玉出家,絕對不是文學了。

這部作品之所以迷人,之所以被當做文學,是作者巨細靡遺地描寫當時吃什麼菜,衣服多麼美麗,王熙鳳出場時多麼的風華絕代……絕對沒有看空,如果看空,哪裡會出現這樣的描述?

如果曹雪芹是一個哲學家,他寫出來的東西會很少、很簡單,他只要點醒你:繁華就是空幻。可是他不是哲學家,他是一個文學家,所以他用了這麼多的方法去經營他的記憶。

而且我相信事實經過記憶以後變得更美了。賈寶玉因為曾經過著繁華的日子,以致抄家衰落之後,逝去的繁華變成了我母親幻想中的石榴,特別甜,特別美。

《紅樓夢》其實是有一種「耽溺」,耽溺在假象中,卻又會突然醒來,告訴自己說:那是假的,那都是空的。

這就是我說的游離,在「假作真」、「真亦假」之間徘徊不定。

這麼說吧,如果你關心的是結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讀哲學:但如果你覺得人生的過程可能比答案還要迷人,你就要讀文學。

其實哲學家尼採也說過,人生是一座橋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結局,而是過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文學。

當然,哲學是一種本質關懷,文學裡一定會有哲學的成分。

大概沒有一本文學完全沒有哲學的吧。《水滸傳》有《水滸傳》的哲學,《三國演義》有《三國演義》的哲學,《西廂記》有《西廂記》的哲學。

每一部書最後都有對於本質的關懷,可是這個本質會被包裝在人生的現象裡,而不是一個直接的答案,或是口號、教條。

我們讀《紅樓夢》是不知不覺被「繁華空幻」這個哲學本質影響,就像魯迅的形容:「悲涼之霧,遍被華林。」——這才是文學式的哲學。用一個讓你感同身受的場景,經驗從繁華到幻滅的種種現象。

把「假作真」與「真亦假」的部分,糅合在一起,才會變成一篇很動人的文章。所以我相信,一個人在某一個階段寫母愛、父愛會很感人,因為他會寫出介於真相與假象之間的創作。

譬如當他在繁忙工作中,無法照顧母親,把母親送去養老院,他對母親有非常多的愧疚,雖然他真的很愛母親。這時候他的眷戀與愧疚,讓他想把母親接回奉養又做不到時,他就能好好寫一篇文章了,而且寫出來的東西會是感人的。

因為不是全部假,也不是全部真。

本文來源:蔣勳《生活十講》,廣西師範大學2010年版。

推薦購買

相關閱讀

每一次寫作,都能令我們變得更好

原標題:《蔣勳 | 為什麼我們需要文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蔣勳講中國文學之美
    適宜人群●求美之人想打開感知文學之美、藝術之美、人格之美開關的匱乏者。●求知之人走近、了解文學大家,不僅拓寬你的文學視野,還能系統把握中國文學歷史脈絡。●求智之人學會如何像蔣勳一樣品鑑、欣賞文學之美,成就豐盈的自己,獲「漁」而非僅止於「魚」。●求教之人教自己,教孩子。如何超脫庸碌生活,跨越時空靈魂對話,做自己美的導師。
  • 臺海觀瀾|蔣勳說紅樓為什麼受歡迎——兩岸文化交流漫談(一)
    但是能把紅樓夢說得深入人心,得到普羅大眾最大範圍認可的,是臺灣的文化界名人蔣勳。蔣勳說紅樓,甚至說到連著名影星林青霞都成了他的粉絲。大概是2000年之後,由於一系列家庭、親友的變故,林青霞陷入一個黑暗時期,情緒極度低落。這個時候,有朋友送了他一套蔣勳的有聲書,內容是文學和紅樓夢。
  • 蔣勳:與世界的關係運行在每一天
    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點策劃了蔣勳的「行旅之美」散文日曆——《蔣勳日曆 2021》。這本日曆與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日曆相比,最大不同在於它的原創性。首先,它是一本精美的四色彩印圖文書。《蔣勳日曆2021》帶著對世界和自然的充分敬意,帶著對生命的不斷省悟,帶著對自身的不斷接納,敞開的不僅僅是歲月留下的印痕,也是溫暖自律的蔣勳自己。我們推出這本日曆,是想實現蔣勳與他的廣大讀者有一個類似面對面的交流。希望廣大讀者在日曆的翻閱中,能找到自己與世界關係的再認識和再平衡。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值得我們擁抱和讚美。
  • 蔣勳:前世我們一起讀過一段經,這一生就有了肉身的緣分
    從第一次聽到蔣勳的聲音那天起,無論多忙,每個周五林青霞都要從香港飛到高雄,聽蔣勳講文學。蔣勳的名字為大陸所熟知,是因為《孤獨六講》。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蔣勳以《孤獨六講》,叩開大陸平民生活哲學閱讀的大門。《蔣勳細說紅樓夢》,是蔣勳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數十次閱讀《紅樓夢》後的心血之作。他從青春與美的角度出發,帶領讀者逐字逐句去探尋書中的繁華與幻滅,幸福與哀傷。跟隨他溫暖而治癒的聲音,我們仿佛在閱讀自己的一生。
  • 跟著蔣勳漫步二十四節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蔣勳日曆2021》分享會:告別2020,祈願2021|直播預告
    《蔣勳日曆2021》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版發行。這本日曆是蔣勳對歲月、日常的記錄與思考,對四季的惦念與持守。在歲時更替中,我們重新感受生命的流動與勃發,篤定前行,不驚、不怖、不畏。9月28日19:00,人民文學出版社聯合京東圖書,邀請暢銷書作家 安意如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 化城為廣大讀者帶來一場文化直播盛宴!屆時,我們會隨機與廣大讀者電話連線,被連線的幸運讀者可以參與直播現場的砸金蛋環節,有機會獲得多種圖書禮包!
  • 吳哥很美,蔣勳筆下的吳哥猶為美
    2019年12月,我懷揣著蔣勳老師的《吳哥之美》,親自到訪了位於柬埔寨北部暹粒省境內的吳哥窟。即使親自到訪吳哥,即使聽過了當地導遊對吳哥的講解,對我來說,那個繁華於公園九世紀到十五世紀的高棉吳哥王國,依然是那麼神秘。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吳哥之美。吳哥的美需要發現,需要在與它的對視中用心體會。
  • 推薦 | 蔣勳細說紅樓夢,暗號見文末
    《蔣勳細說紅樓夢》有聲書,是中國第一部以主講者原音呈現的「文學經典」,蔣勳老師曾獲臺灣廣播界主持人最高獎—金鐘獎,他的聲音具有宗教般的感染力量,難怪曾有陌生人對他說
  • 蔣勳,被林青霞稱為「半顆安眠藥」的男人,他這三本書不得不看!
    蔣勳老師就是有著這麼強大的感染力蔣勳老師是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生於西安,長於臺灣。他所從事的行業始終與美為伴,與文化相關,創作的文學作品類型多樣,卻無一不是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他認為:「美之於我,就像是一種信仰,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齊邦媛、白先勇、席慕蓉、蔣勳,他們如何體現中國文字之美?
    群學書院 群學書院題圖作者:蔣勳中國文學不僅包含文人壯志、先賢哲學,文人言情敘事的華美詞藻,更顯現了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學。而寶島臺灣的文學,除了師承傳統中國文化美學,又有更多元的清新韻味。
  • 蔣勳:歲月·捨得
    但是不能理解了,為什麼口腔裡那種強烈的捨不得不見了。很長的人生裡,一次一次經歷的「捨不得」,當下難忍,一旦過去了,好像突然踩空一腳,夢中驚醒,悵然若失。我捨不得的少年之初混合著血和酒的身體,戰慄和痙攣的痛,也曾如糖的奶味在歲月中逝去嗎?慢慢知道,真正捨不得的,竟然是歲月。
  • 蔣勳:你永遠不知道「窮」到底有多可怕,它可以讓你喪失人性
    蔣勳是注重生活基礎的人,他認為文學作品、哲學、藝術來源於生活。蔣勳說他在讀中國古代文人的作品,讀到了一種「寒酸」味,這是一種令人心酸的味道。因為這些文人沒辦法富裕過,他不知道那個富裕裡面生命的那種昂揚是什麼樣的狀態。
  • 沒有人能掙脫孤獨,蔣勳的《孤獨六講》,與我們傾心交流孤獨之美
    《孤獨六講》確實是一本好書,一本當你走過一段孤獨的人生歲月後,回過頭來讀一讀關於「孤獨」的這個我們逃不開的人生話題,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和啟發。《孤獨六講》是一本讓你釋然生命中經歷的那些孤獨時光的人生感悟的好書,我不想把它牽到哲學的層面,因為它讀起來比較易懂,亦如蔣勳老師的聲音深邃卻平易近人,仿佛與一位經歷了無數繁華與落寞的人生智者的一次傾心交流般醍醐灌頂,感謝蔣勳老師讓我看到如此精彩的一個思想的世界。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從六個方面講訴我們生命中的孤獨。
  • 他是蔣勳的老師,曾入獄七年,卻影響了兩岸一眾文學大師
    他是小說家、思想者、社會運動家,他的小說讀者,從三毛、白先勇、蔣勳、林懷民到王安憶;他是全才型的文學家,做出版、寫戲劇、參與鄉土文學論戰、為自己的小說畫插畫,和友人創造了一個文學的黃金時代;他在八〇年代創辦的《人間》雜誌,開創紀實攝影與非虛構寫作先河,影響至今。他是知識人的偶像,身上有著理想主義和永不停歇的批判精神,不與時代潮流妥協,王安憶老師為他寫過一本書《烏託邦詩篇》。
  • 陳映真小說全集首次推出,蔣勳回憶與老師辯論文學的日子
    他的小說以獨樹一幟的文學風格、對社會嬗變的深刻體察及深切的人道主義精神,影響了一代文學青年和知識分子。他那些歷久彌新的經典作品,曾令三毛、白先勇、林懷民、蔣勳、王安憶等感動落淚。近期,理想國·九州出版社推出《將軍族》《夜行貨車》《趙南棟》全三冊,完整收錄陳映真1959-2001年創作的37部中短篇小說作品。該全集還附贈《閱讀陳映真》別冊,收入六位文學名家專文賞讀。
  • 《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在節氣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
    知名美學大家蔣勳在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人民文學出版社)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書寫日常生活中面對人生、面對社會、面對大自然的省思。二十四節氣不僅蘊藏著自然流變的節奏,也提醒著我們在時序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
  • 【暖心微課-54】蔣勳:捨得,捨不得
    蔣勳 我們如此眷戀,放不了手, 青春歲月,歡愛溫暖。 無論甘心,或不甘心,無論多麼「捨不得」, 我們最終都要學會「捨得」。 各位家人們,大家好! 這個花紅柳綠、晴朗萬裡的五一假期大家過得好嗎?暖心微課又與大家見面了。本期微課我們要向大家推薦著名美學家、作家蔣勳先生的一期採訪節目。
  • 蔣勳:命懸一線時,我看見最美的風景
    這時候,蔣勳轉頭看到了太平洋的日出。「真是壯美。」他回憶起當時的景象時說,「一個朝日,太陽升起,怎麼會美到這個程度,當時就覺得,悲欣交集。」在命懸一線的時刻,還能看到自然的壯美,這需要多大的豁達與超脫。
  • 蔣勳:覺得《紅樓夢》後四十回「面目可憎」,是不是一種偏見?
    一旦警覺到心中生「憎惡」,我可能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前八十回中沒有一個人物使我「憎惡討厭」,而閱讀後四十回時,為什麼如張愛玲所說,人物「面目可憎」起來了。現實裡有沒有夏金桂這樣卑劣到不堪的人?當然有。但是,《紅樓夢》前八十回,為何從不這樣寫一個人物?為什麼前八十回最惡質的生命,像倪二,像馬道婆,像趙姨娘,像夏婆子,他們只是讓作者覺得愚昧,愚昧寫完,作者對人的愚昧卻有不忍?
  • 蔣勳:我的陋室
    蔣勳把畫室安在院子旁一個照得進陽光的廂房,他畫農田、荷花,畫外牆開著的紫色蒜香藤,> 蔣勳在池上的家,是個已經荒廢了60年的老宿舍我是蔣勳,2014年的10月中下旬,我到了池上,我覺得自己有一點變成了池上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