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邦媛、白先勇、席慕蓉、蔣勳,他們如何體現中國文字之美?

2020-12-16 澎湃新聞

群學書院 群學書院

題圖作者:蔣勳

中國文學不僅包含文人壯志、先賢哲學,文人言情敘事的華美詞藻,更顯現了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學。而寶島臺灣的文學,除了師承傳統中國文化美學,又有更多元的清新韻味。就像作家朱天文說的那樣:

臺灣經濟繁榮的時間很長,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都還保留得下來,價值觀會顯得比較複雜,沒那麼單一,不只用金錢來衡量成功。從事文學藝術的話,會覺得可以留得下許多奇奇怪怪的價值和信念。可能某種信念站在那裡,人就能站在那裡,就能過得下去。所以這對大陸的年輕人來說,他們能在臺灣的一些作品裡發現原來華人也可以以其他的面貌出現,一種比較複雜、豐富或者悠閒一點的感覺。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臺灣的作家們,是如何用手中的筆傳承中國傳統之美吧。

這裡是標題

曼妙柔情

席慕蓉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

席慕蓉是蒙古族人,本名穆倫 · 席連勃,由《一棵會開花的樹》改編的《求佛》讓她的名字響徹海峽兩岸。

她寫愛情、寫鄉愁、寫時光、寫生命中的摯愛真情,充滿女性感情的細膩文字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

繁花落盡,

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聲音,

一朵、一朵,

在無人的山間輕輕飄落。

身兼畫家與作家的席慕蓉,文字中經常加入對花卉的描寫,她的文字看起來華美,而不流於濫情。

她的作品中也經常流露著古老東方哲學的韻味,看似充滿禪意的字句,其中雖然盡顯典雅之氣,但又不時帶點蒼涼之影。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那麼,我要用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進你的心中?

臺灣著名詩人瘂弦更曾評價席慕蓉:「現代人對愛情開始懷疑了,席慕容的愛情觀似乎在給現代人重新建立起信仰。」

或許是身為女性的原因,席慕蓉的文字總充滿情感,無論是她的散文或抒情詩,讀起來都能感受到她濃厚的深情。

席慕蓉充滿感情的文字,體現了中國文學的柔情曼妙。

美的傳播者

蔣勳

山河平靜遼闊,無一點貪嗔痴愛,而我們匆匆忙忙,都還在路上。

——蔣勳《路上書》

蔣勳身兼畫家、詩人、作家,雖然他繪畫學的是西方藝術,但出生於歷史古都西安的他,文字作品中總充斥的中國傳統的古典之美,他筆下的文字,好似現代藝術與中國古典的交響曲。

水作精神玉作魂,

空山月下淚挹痕。

夢中繁華夢中過,

不落人間一點塵。

蔣勳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蔣勳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作家三毛更曾評價道「蔣勳是個懂美的人」。

蔣勳以美麗的文字和繪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他的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

我願是滿山的杜鵑,

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

我願是繁星,

舍給一個夏天的夜晚。

我願是千萬條江河,

流向唯一的海洋。

我願是那月,

為你再一次的圓滿。

蔣勳長久以來從事傳統文化傳承工作,蘇東坡及紅樓夢更是他一讀再讀的經典名作,正因為如此,在蔣勳所寫的美麗詞藻中,我們依舊看見其中流淌著中國文化的瑰麗,在文字間看見中國文學的力與美。

犀利健筆

簡媜

深情即是一樁悲劇,必得以死來句讀。

——簡媜《水問》

簡媜自稱「無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其散文題材從鄉土、親情、女性、教育、愛情,到城鄉變異、社會觀察、家國歷史、生老病死,相當多樣,著有《水問》,《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等作品。

一朵花開出了天涯,一盞燈圍捕著穴暗。暮色漸漸崩潰下來的時候,我聽見自己老去底回聲,爬上黎明。

簡媜犀利多元的筆鋒獨具個人特色,寫作風格辭藻華茂、設喻獨妙。

在鄉村長大的她筆法新穎又蘊含著傳統古典的唯美,字裡行間也不難見到鄉間那種純樸、親切之情,作品如出水芙蓉般清新脫俗,獨樹一幟的文字是為公認的臺灣實力派女作家。

每一樁生命的墾拓,需要吮取各式情愛的果實,凡是虛空的滋味,人恆以內在的潛力去做異次元的再造。

簡媜心思細膩、思考敏銳,而自幼喜歡讀書的她,更是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隨,因此她的作品既新潮前衛,又不失傳統之美,在她的犀利的文字中,我們看見了中國文學的清新脫俗。

溫情典雅

張曼娟

與青春恍然相逢的剎那,我看見了歲月的慈悲。

——張曼娟

《青春並不消失,只是遷徙》

張曼娟自從1985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之後的三十餘年裡她陸續了散文、小說等各種作品數十部,如《海水正藍》、《你是我生夢的缺口》等,為現今華人地區最具知名度與最受歡迎的華文女作家。

荷塘裡的月色如何,我已經記不得了,但我還記得糖罐子裡的甜蜜,還有那個渾身稜角卻仿佛溫柔和善的自己,那麼不好愛,卻還有人願意愛。-張曼娟

張曼娟的文字優美典雅,更有人稱她的文字有令人心馳神移的內在魅力,讀起來如沐春風,如嚼橄欖。

林清玄曾稱:「張曼娟的文字與思想如實、明白,澈如水晶,與沛然的萬物相映,無需隱藏也無所顯露」。

每一次揮別與擁抱,每一次呼喊與狂笑,竟都是相同的韻律。

張曼娟的細膩文字,藏著溫暖真摯的感情,她的筆下雋永的字句,總讓人感到悸動,在她的作品中,我們似乎能飽覽中國文學的典雅。

由於複雜的歷史背景,臺灣的文學創作可說是相當多元。

從清朝的宦遊文學,到百年前的日語文學,以及近代的懷鄉文學、鄉土文學及原住民文學等,十分多樣。

臺灣文學的獨特之處,還有是作家不會時在文字中趣味的加入臺語、客語、原住民語,讀起來十分趣味。

臺灣文學中,也保留中國遺失的文化,因此透過閱讀臺灣名家的作品,不僅能了解寶島這塊土地的文化,更能在當中找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華美。

想更了解臺灣文學,推薦閱讀:

《華語文學60年散文精選》

01

歲月慈悲

02

生命大美

03

人生從容

掃碼即可購買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亦可購買

梁漱溟紀念特別講演 | 《金陵刻經處》新書分享會 | 《謝辰生口述》新書分享會 | 杜春媚對話郭海平 | 千古聚訟《蘭亭序》| 對話舒國治 | 對話葉兆言 | 周文重大使講演 | 五作家文學冷餐會 | 博物館史對話 | 晚年柳詒徵 | 程章燦談胡小石 | 民國知識人 | 王笛《袍哥》新書分享會 | 黃盈盈:中國人的性、愛、婚 | 金光億:人類學與文化遺產 | 葉聖陶孫女回憶姑蘇葉氏文學世家 | 孫中興談愛情 | 長三角社會學論壇 | 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高峰論壇 | 胡翼青:大數據與人類未來 | 社會心理學會雲南暑期班 | 楊國樞先生追思會 | 鄭小悠:年羹堯之死 | 畢淑敏讀者見面會 | 高歡藏品展特別活動 | 魏定熙《權力源自地位》新書對話會 | 2018共讀南京之《南京城市史》| 中國首部書店話劇 | 四姝崑曲雅集 | 徐新對話劉成 | 莫礪鋒:開山大師兄 | 周琦教授品讀百年越南 | 福克《兩性》新書分享會 | 社會學十位長江學者聚首貴陽 |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 文心雅韻:中國傳統人文之美系列講演 | 谷嶽南京分享會 | 謝宇教授系列講演 | 對話:林語堂與中國文化精神 | 周志文《論語講析》新書分享會 | 「雙十一」消費魔咒特別論壇 | 王陽明逝世490周年特別論壇 | 茶葉:中國與世界 | 大學教授對話著名作家:中小學作文改怎麼寫? | 文學名刊主編南京見面會 | 《放下心中的尺子——莊子哲學五十講》| 青年作家費瀅《東課樓經變》新書分享會 | 仰之彌高:20世紀中國畫八大家特展 |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書籍。

閱讀原文

原標題:《齊邦媛、白先勇、席慕蓉、蔣勳、簡媜……他們如何體現中國文字之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蔣勳講中國文學之美
    適宜人群●求美之人想打開感知文學之美、藝術之美、人格之美開關的匱乏者。●求知之人走近、了解文學大家,不僅拓寬你的文學視野,還能系統把握中國文學歷史脈絡。●求智之人學會如何像蔣勳一樣品鑑、欣賞文學之美,成就豐盈的自己,獲「漁」而非僅止於「魚」。●求教之人教自己,教孩子。如何超脫庸碌生活,跨越時空靈魂對話,做自己美的導師。
  • 席慕蓉:我曾踏月而來,只因你在山中
    我們每個人,或許都不經意地讀過席慕蓉的詩。她的文字裡,有關於愛情的一千種樣子。葉嘉瑩說:「席慕蓉以她最敏銳的感覺、最誠摯的感情使我『原形畢露』」。蔣勳說:「席慕蓉的散文與詩,在華文書寫的世界,為許多人喜愛,帶給讀者安慰、夢想、幸福的期待。」
  • 《蔣勳日曆2021》分享會:告別2020,祈願2021|直播預告
    《蔣勳日曆2021》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版發行。這本日曆是蔣勳對歲月、日常的記錄與思考,對四季的惦念與持守。在歲時更替中,我們重新感受生命的流動與勃發,篤定前行,不驚、不怖、不畏。多年來,蔣勳以文字和繪畫啟發我們每個人,讓自身的體格、生活和內心遵從美的原則,與這個世界溫柔相處。席慕蓉稱:「蔣勳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林青霞甚至嘆言:「蔣勳老師是我唯一的偶像。」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9):白先勇
    白先勇白先勇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937年於廣西出生,父親是中國國民黨將領白崇禧,國民黨戰敗之後,舉家搬往臺灣。1963年,他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繼續攻讀外國文學。他學貫中西,情思細膩又不乏深刻之見,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如《孽子》《臺北人》《紐約客》等。
  • 吳哥很美,蔣勳筆下的吳哥猶為美
    也許,在不同的人的眼中,吳哥有著不同的美。而我想說的是,蔣勳老師筆下的吳哥猶為美。《吳哥之美》的作者蔣勳老師,是臺灣著名美學家、文學家、畫家。他有諸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如《蔣勳說紅樓夢》 、《孤獨六講》、《蔣勳說文學》等等。《吳哥之美》是一本遊記類散文,這本書是十幾年前蔣勳老師在吳哥旅行時,邊遊歷邊寫給愛人林懷民的信,後來整理集結出版成書的。
  • 席慕蓉清新雋永之作,從開篇美到結尾,現代版「人生若只如初見」
    讀席慕蓉的詩是一種享受!從《一棵開花的樹》到《七裡香》、《蓮的心事》,席慕蓉用細膩的筆觸,為我們詮釋了現代詩之美。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則是席慕蓉對初次相遇的浪漫描繪。多年前納蘭性德曾在《木蘭詞》中寫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前7個字寫得很美,後7個字寫得很憂傷。我們之所以會去懷念初次相遇的美好,或許正是因為它濃縮了我們對愛情的太多期許。席慕蓉這首詩也是一樣,只是與納蘭性德相比,她詩中的愛更加如夢如幻。
  • 我給記憶命名,從此有了歸屬和顧盼|專訪席慕蓉
    >放不下的愛在心中化作旋律很美流轉不停的時間不忘敲鐘很美……後來,一位詩人朋友說他們有一個語音平臺,問我要不要去朗誦這首詩。席慕蓉:「文學」說得那麼少嗎?我倒不覺得。對我來講,文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去閱讀和吸收,二是去寫作。閱讀讓我發現文字的美,尋找到與自己相近的靈魂。有的作品,初讀和重讀時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重讀可以獲得很多之前讀不到的東西,可是非得經過幼稚的初讀,才能重讀到那些東西。
  • 妙語如珠,蔣勳讓你感受文字的極致
    天地有大美,《法華經》上說天上落雨,不分善惡。雨水澆灑稻麥,也滋長罌粟。衰老不只是生理現象,更是精神上故步自封。可以懂得不打擾人,也可以懂得不被人打擾。花的開放,如此沉默無語,它不會擔心人們看不懂。它不會怕別人看不懂,就拼命解釋自己。
  • 白先勇·奚淞: 浪子回家了──《孽子》舞臺劇形式與情感之美
    如龍鳳之戀,就是白先勇將眾人這種故事和體悟淬鍊為文學作品,使虛構的情節能在感受上更為真實。「如果在某個夜晚,你突然想起某個躲在公園池邊哭泣的人,是為什麼?能解釋嗎?不行。情不知所起,那本質雖然只是一個『愛』字,卻是天之奧秘。」
  • 蔣勳:與世界的關係運行在每一天
    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點策劃了蔣勳的「行旅之美」散文日曆——《蔣勳日曆 2021》。這本日曆與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日曆相比,最大不同在於它的原創性。首先,它是一本精美的四色彩印圖文書。文字部分收錄了蔣勳最新創作的散文作品,這裡面有世界各地的遊歷漫步,有各地風物的生動介紹,有人文歷史的溯源探尋,有電影音樂的不期相遇,也有對故園舊友的綿遠思念,還有對中外傳統文化的重新體悟,更有對藝術和美的隨時發見。伴隨文字的照片,每一幅都是蔣勳親自拍攝。這些照片是作者對自己所思所見的見證和說明,與文字一起構建了蔣勳的日常生活。
  • 席慕蓉的一首悽美之作,開篇兩句成網紅詩句,現代詩也能這麼美
    所以蘇軾的《臨江仙.送錢穆父》雖豁達地說出了千古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其內心的不舍只有東坡自己知道;而白居易在《南浦別》中寫的「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又道出了多少痴情人的心傷;哪怕一向灑脫的李白,在《勞勞亭》中也無奈地寫出了「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的傷心之語。到了現代,我們以為送別不會再那麼痛苦,畢竟這是一個通訊如此發達的時代。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2):席慕蓉
    恐怕正是席慕蓉淡雅剔透的文字觸動了譯者,使他將這首詩化用在這句臺詞翻譯當中,可謂巧妙。用法解析:適用於珍視青春、愛情、友情,藝術與情感,文學創作等主題,如2012年江西卷《你擁有什麼》。席慕蓉說:「一直以來,關於北方族群的文學創作是斷裂的,關於回鶻、突厥、蒙古等民族的詩歌創作也是不完整的,與擁有千年歷史的中國文學相比,這不能形成中國民族文學銅牆鐵壁般的延續。」席慕蓉也為那片故土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從《格爾丹》《哲別》《鎖兒罕·失剌》到《寫給海日汗的21封信》,中年以後,「鄉愁」成了她創作的另一動力。
  • 詩藝之外──席慕蓉與「席慕蓉現象」
    那倒未必,早出的幾篇相關評論都曾談及席詩動人之因由。鑒於有些部分已屬老生常談,筆者自然無意於此一一重錄。我關注的是:臺灣現代詩史∕文學史(家)究竟如何「再現」詩人席慕蓉及其詩作?筆者發現,席慕蓉可說是以下列四種姿態登上詩史∕文學史的:1.     暢銷詩人席慕蓉2.     女性詩人席慕蓉3.     蒙古詩人席慕蓉4.
  • 美的復興:八千裡路雲和月,美之復興任情深
    在美的信徒中,白先勇先生是一名樂觀的赤子,他對這漫長的星期六有著美的盼望,他渴望著在二十一世紀發生中華文藝復興,而他已經為此奮鬥了一生。」;他在美國教書,重新整理《紅樓夢》的程乙本,他認為自己無論走在哪裡,都要把中國文化傳播到哪裡,而《紅樓夢》這部偉大的書,中國文學的最高峰,更值得去重新解讀,讓更多的年輕人去了解《紅樓夢》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歷史、人生、人性的認知;他書寫父親的歷史,重新去探索父輩家族的人生軌跡,也進一步理解那個大時代下的人的思想,而這也是白先勇自己的文學之根。
  • 跟著蔣勳漫步二十四節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蔣勳丨宋朝的美學
    宋徽宗的書法和畫宋朝|比當代更知道什麼是美,什麼是生活在唐代的貧眼所驚之華麗器物,在宋代已經百姓尋常之物。茶就很簡單,就是水加上植物的嫩芽,再加上最精美的瓷器,這些就夠了,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品味,他們不追求權力和財富,他們知道生命的意義在哪裡。而那時候的雅集,是一個人展示自己品性和品行最好的場合。宋朝文人的品行和喜好,造就中國文化的頂峰之態,也為中國的美學貢獻多多。
  • 蔣勳,被林青霞稱為「半顆安眠藥」的男人,他這三本書不得不看!
    蔣勳老師就是有著這麼強大的感染力蔣勳老師是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生於西安,長於臺灣。他所從事的行業始終與美為伴,與文化相關,創作的文學作品類型多樣,卻無一不是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他認為:「美之於我,就像是一種信仰,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席慕蓉:太陽重新升起前,有些人從此和你永訣
    席慕蓉老師的文字,總是那麼能打動人心,以莊嚴感性的姿態,影響著我們對人生的態度。最近,席慕蓉老師的新書《波光細碎》出版,在這本書中,你能看到她所展現的生命的豐盛美好。不管他們留下了還是離開了,他們的出現,其實就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不能說生活不甜,更不能說生活不美,但就是因為生活的甜蜜和魅力,才讓我們心中充滿憂傷,而也就是因為心中充滿憂傷,才讓我們更珍惜眼前一切甜蜜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