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反王是我國古典小說《隋唐演義》中的人物,他們曾聚在四明山一起圍攻隋煬帝,十八路反王由此而來,小說是一部介紹隋末天下大亂的歷史事件,雖然經過了藝術加工,但基本還算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小說圍繞著十八路反王起兵造反展開,再現當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然而作者在小說中對這十八路反王也沒有進行詳細的介紹,很多時候僅僅是一筆帶過,因此關於十八路反王的具體情況,我們知之甚少,現小編就將這十八路反王的大致情況介紹一下,他們有的是虛構,有的是歷史上確有其人。
混世魔王程咬金電視劇照
混世魔王程咬金:小說中程咬金是瓦崗寨的首領,而真實的歷史上,瓦崗寨最初的首領是翟讓,後來是李密,首領的位置和程咬金沒啥關係,程咬金只不過是後期入夥的一員將領,離首領的位置還差很遠,小說為了增加藝術性、可讀性,刻意拔高和美化了程咬金,說什麼「程咬金三斧定瓦崗,做三年混世魔王「,那都是瞎扯,根本沒影的事,作者之所以安排他做首領,就是為了增加小說的戲劇感和喜感,但後來為了靠近歷史,又讓他把位置讓給了李密,也算沒跑題太遠,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少驍勇,善用馬槊。」《舊唐書·程知節列傳》,最終程咬金憑著戰功一步步高升,成為大唐的開國元勳,他也是開國功臣中活得最久的一位,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在家中病逝,贈驃騎大將軍,陪葬昭陵,其長子程懷默,世襲盧國公爵,次子程懷亮,以功臣之子娶太宗女清河公主,授駙馬都尉、左衛中郎將,少子程懷弼,官至右金吾將軍,程咬金也算是善始善終的一員福將了。
白御王高談聖:原為相州刺史,為官清正廉潔,奸相宇文化及舉薦小人麻叔謀做開鑿大運河的總管,麻叔謀貪得無厭、殘酷成性,他下令各沿河各州縣解送小兒百名供奉自己,高談聖聞聽大怒,打死了傳令的差官,麻叔謀遂率軍來攻,雄闊海率領相州百姓打死了麻叔謀,擁立高談聖為白御王,高舉義旗反隋,隋煬帝楊廣下揚州觀瓊花,高談聖等反王會師四平山,結成聯盟共同截殺楊廣,隋滅後,李世民攻打王世充,高談聖等反王發兵救援,在兩軍交鋒中被羅成(原型是羅士信)挑於馬下。
《隋唐演義》電視劇照
梁王沈法興: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隋末唐初割據勢力之一,初任吳興郡守,義寧二年(618年),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楊廣,沈法興以誅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擁兵六萬,不久就佔據了長江以南十幾個郡,武德二年(619年),自稱梁王, 武德三年(620年),李子通渡江,佔領京口(今江蘇鎮江),沈法興不敵,遂放棄毗陵,投奔吳郡(今江蘇蘇州),後來杜伏威派遣輔公祏率精兵數千人討伐李子通,李子通被杜伏威擊敗後,東走太湖,隨後又組織武裝襲擊沈法興,沈法興大敗,棄城而走,率左右數百餘人投靠聞人遂安,聞人遂安派遣部將李孝辯前去迎接,沈法興中途後悔,遂預謀殺死李孝辯,結果在會稽被識破,李孝辯發兵將其包圍,沈法興走投無路,只好投江自殺。
定陽王劉武周:劉武周出生於豪富之家,年輕時驍勇善射,喜結結交豪俠,他的兄長劉山伯經常告誡他:「你不擇友而交,最終會毀滅我們整個家族的。」並責罵羞辱他,劉武周因此離家前往洛陽,投奔太僕楊義臣,公元612至614年,隋煬帝三次進攻高麗,劉武周應招東徵,因軍功被提拔為建節校尉,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劉武周趁天下大亂之機,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自稱太守,並開倉賑貧,馳檄境內,身邊很快就聚集了萬餘人,為了立穩腳跟,他派使者交好突厥,隋朝雁門郡丞陳孝意、虎賁將王智辯聯合發兵討伐劉武周,將他圍困於桑乾鎮( 今山西山陰南),劉武周和突厥騎兵兩面夾擊隋軍,王智辯兵敗被殺,陳孝意逃回雁門後也被部下殺死,獻城於劉武周,劉武周趁勢進取汾陽宮,為了取得突厥進一步的扶持,劉武周將俘獲的汾陽宮宮女獻給突厥,突顏始畢可汗也以戰馬回贈他,劉武周勢力大增,隨後發兵攻陷定襄,又回軍馬邑,突厥為了扶植地方割據勢力,冊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不久,劉武周自稱皇帝,改元天興,後被李世民擊敗,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劉武周因想要圖謀逃回馬邑,因事情洩露被突厥人殺死。
《隋唐演義》電視劇照
知世王王溥:本是隋朝齊郡鄒平縣(今山東鄒平北)的一名普通百姓,大業七年(611年)十二月,王薄因兵役繁重,便與同郡人孟讓聚眾起兵反隋,他們佔據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章丘交界處)為根據地,在齊郡、濟北郡(今山東平陰、東阿一帶)附近搶劫掠奪,王薄自稱「知世郎」 ,意思是能預知天下局勢,大業八年(612年),義軍隊伍發展到數萬人,聲勢浩大,於是屯兵泰山下,後被張須陀擊敗,唐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王薄率眾投奔宇文化及,並與宇文化及一同守衛聊城,當時宇文化及由於與竇建德連續交鋒,實力大減,被竇建德包圍在聊城,王薄見狀,又私下投靠了竇建德,並開門引竇建德入城,生擒宇文化及,同年三月,王薄又投降唐朝,四月,唐高祖李淵任命王薄為齊州總管,武德五年(622年),王薄跟隨唐朝宋州總管盛彥師率軍攻打須昌,向潭州徵調軍糧,潭州刺史李義滿因與王薄有矛盾,關閉糧倉不給軍糧,唐軍攻下須昌後,盛彥師下令逮捕李義滿,並將他關進齊州監獄,後來李淵下詔釋放李義滿,詔令還沒到齊州,李義滿就因憂憤已死在獄中,王薄回師經過潭州,李義滿的侄子李武意設計捉住王薄並將他殺死。
濟南王唐璧:將門之後,濟南府節度使、鎮臺大將軍,北平王羅藝的門生,麾下有鐵槍名將來護兒等人,程咬金和尤俊達在山東劫了皇槓,唐璧被楊林勒令限期破案,後來程咬金、尤俊達大戰楊林被擒,唐璧奉命看押,眾英雄劫牢反出山東,唐璧前往追趕,結果被單雄信打敗,靠山王楊林攻打瓦崗寨,下令唐璧協同徵剿,並對其出言威脅、辱罵,唐璧心生恐懼,在秦瓊的策反下,撤圍而去,楊林追殺,結果被唐璧、秦瓊聯手殺退,此後唐璧自封濟南王,名列十八路反王之一,並且參加了四明山截殺楊廣和討伐宇文化及之戰,後大戰紫荊關,唐璧應劉黑闥之邀前往助戰,開始想用故主之情勸說秦瓊歸順,卻沒有成功,決戰中和程咬金交手,被程咬金三斧子劈落馬下。
《隋唐演義》電視劇照
楚王雷大鵬:湖廣人氏,出身世家大族,在湖廣一帶很有勢力,隋煬帝為了開挖大運河,徵調花石,結果導致各地怨聲載道,雷大鵬乘機舉事,在湖廣稱楚王,湖廣各郡縣紛紛歸附,聲勢頗為浩大,雷大鵬率軍會師四明山企圖截殺隋煬帝,卻被李元霸擊退,最後投降唐朝,參見《說唐》第六十五回「賽秦假冒尉遲恭,叔寶活擒黑面將」( 《 說唐》沒有交代雷大鵬的最終結局)。
梁王蕭銑:南蘭陵(今江蘇武進縣)人,隋末地方割據軍閥,梁武帝蕭衍六世孫,少時孤貧,事母至孝,寬仁大度,大業元年(605年),以外戚的身份被授於洛川縣令,大業十三年(617年),天下大亂後,蕭銑在羅川縣起兵,自封梁王,義寧二年(618年),在嶽陽稱帝,國號為梁,年號鳴鳳,設置百官,一如梁朝故制,勢力範圍東至九江、西至三峽、南至交趾(今越南河內)、北至漢水,擁有精兵四十餘萬,雄踞南方,後期,因猜忌諸將,結果離心背德,武德四年(621年),被唐將李孝恭和李靖所敗,歸降唐朝,押往長安後被處死。
《隋唐演義》電視劇照
壽州王李子通:年少時貧困,靠漁獵為生,為人樂善好施,但心胸狹隘,與他人結下極小的怨仇也必定報復,613年,賊寇首領左才相,自稱博山公,佔據齊郡長白山反叛,李子通依附於他,憑其才能很快得到左才相的倚重,當時,群盜兇暴殘忍,只有李子通寬厚仁慈,所以很多人都歸附他,不到半年的時間,李子通就擁有部眾一萬多人,由於左才相猜忌李子通,李子通無奈只得率領部眾渡過淮河與杜伏威匯合,不久李子通又策劃刺殺杜伏威,杜伏威受重傷落馬,王雄誕背著杜伏威逃到蘆葦叢中,收集潰散的部眾重振軍威,後來隋軍攻打杜伏威,杜伏威戰敗,又攻打李子通,李子通戰敗後率領剩餘的部眾奔往海陵(今江蘇泰州),很快又召集人馬二萬餘眾,自稱將軍,大業十一年(615年),李子通自稱壽州王,武德三年(620年),李子通渡過長江攻打沈法興,奪取了京口(今江蘇鎮江),後被輔公祏所敗,又向杜伏威請求投降,唐高祖李淵不但未治李子通的罪,還賜予他宅第一所、田地五頃,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入朝,被留在長安,任命為太子太保,兼任行臺尚書令, 李子通對樂伯通說:「杜伏威已來長安,江東尚未安定,我們回去收拾舊部,可以立大功。」於是兩人一同逃跑,到藍田關時被官吏抓獲,兩人均被處死。
魯王徐元朗:大業末年,徐圓朗聚眾為盜,佔據兗州,大業十三年(617年),率軍攻陷東平,不久,從琅邪以西,北到東平的地域都被徐圓朗所佔,擁有精兵兩萬餘人,同年,徐圓朗率部加入瓦崗軍,依附魏公李密,一同圍攻洛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密與宇文化及大戰,實力削弱,王世充乘機圍攻李密,李密大敗,倉皇降唐,徐圓朗被迫投降王世充,武德二年(619年),徐圓朗脫離王世充,以數州之地投降唐朝,唐高祖李淵任命徐圓朗為兗州總管,封爵魯郡公,十月,唐朝滑州刺史王軌的奴僕殺死王軌,攜帶王軌的首級向竇建德投降,竇建德下令斬殺了那位奴僕,將王軌的首級送回滑州,滑州百姓深受感動,當天就獻城投降,附近的州縣也都望風歸附竇建德,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圍攻洛陽,王世充向竇建德求助,竇建德準備南下援救,徐圓朗聞訊後起兵叛唐,依附竇建德,隨其進攻虎牢關,不久,竇建德被生擒,王世充投降,徐圓朗為保存實力,再次降唐,李淵不計前嫌,仍封他為兗州總管、魯郡公,同年七月,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等人在漳南起兵反唐,八月,徐圓朗扣留唐將盛彥師,割據兗州,起兵響應劉黑闥,不久,自稱魯王,並發兵圍攻虞城(今河南省東部),以此牽制唐軍,武德六年(623年),徐圓朗攻陷泗州,二月,李建成誅殺劉黑闥,徐圓朗聞訊棄城而逃,途中被村民所殺。
《隋唐演義》電視劇照
東海公高士達:隋末山東農民起義首領,信都蓨(今河北景縣)人,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率千餘人在清河(今屬河北)起義,以高雞泊(今河北故城西南)為根據地,不久,與竇建德部會合,自稱東海公,大業十二年,率軍擊殺涿郡通守郭絢,後因未接受竇建德機動作戰、避鋒間擊的策略,小勝後又輕敵,為隋將楊義臣所敗,616年戰死。
齊王張金稱:611年,山東歉收,百姓生活極苦,張金稱乘勢揭竿而起,百姓依附著眾多,義軍聲勢漸大,隋煬帝派段達討伐,結果被義軍擊敗,隨後張金稱又會合渤海農民軍孫宣雅一起攻破黎陽,聲勢大振,起義隊伍發展至幾萬人,616年,張金稱率軍攻破平恩(今河北邱縣西,位曲周縣西北)、武安(今河北省武安縣,位邯鄲市西北)、鉅鹿(今河北省鉅鹿縣,位邢臺市東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縣)等郡縣,自稱齊王,616年,太僕令楊義臣率兵進討義軍,義軍因輕敵失敗,張金稱與親信逃往清河,617年,被鄃縣令楊善會抓獲,隨後被殺,餘部歸附竇建德。
《隋唐演義》電視劇照
宋義王孟海公: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孟海鎮孟海村)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大業九年(613年),孟海公在周橋聚眾起義,佔有曹、戴兩州(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牡丹區、成武縣一帶,),自稱錄事,擁有部眾三萬多人,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遇弒後,孟海公自稱宋義王,武德三年(620年),竇建德從河北率軍渡黃河南下攻打孟海公,孟海公不敵,戰敗後歸附竇建德,竇建德留部將範願守曹州,孟海公隨竇建德西進洛陽救援王世充,但因士卒疲憊,屢戰不利,加之竇建德沒有聽取凌敬提出的改道攻入關中的合理建議,結果在成皋一戰中被李世民擊敗,全軍覆沒,孟海公被俘,押解到長安,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將孟海公處死。
南陽王朱燦:615年,朱燦隨軍徵討起義軍時逃亡,聚眾為亂,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所過之處即無人煙,後在冠軍縣被馬元規的軍隊打敗,呂子臧建議乘勝追擊,永除後患,但馬元規未聽,逃走後的朱燦隨後東山再起,擁眾20餘萬,自稱南陽王,朱燦率部在漢水、淮河間遷徙,無糧可吃後,開始吃人,致使手下各將領相繼背叛他,後被李世民斬殺於洛水。
《隋唐演義》電視劇照
西秦霸王薛舉: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西)人,容貌魁梧雄壯,驍勇善射,其家錢財巨萬,喜歡交結江湖豪傑,大業年間,薛舉擔任金城府校尉,大業十三年(617年),時逢年荒民飢,隴西盜賊四起,金城縣令郝瑗為討伐賊寇招募士兵數千人,任命薛舉為將,分發鎧甲,大集官民,置酒饗士,薛舉和兒子薛仁杲及其徒黨卻劫持了郝瑗,假稱其謀反,隨即起兵,囚禁郡縣官員,開倉散糧以賑濟貧乏,自稱西秦霸王,建年號為秦興,七月,在蘭州正式稱帝,後被李世民所敗,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率豐州總管張長遜進擊宗羅睺,薛舉率全部兵力前往救援並進擊涇州,屯駐於析墌(今甘肅涇川縣東)城,李世民不敵,大敗而逃,不久,薛舉病逝,其子薛仁杲繼立,諡薛舉為武皇帝,還未來得及安葬,薛仁杲就被唐軍消滅。
洛陽王王世充:西域胡人出身,開皇年間,因軍功升至兵部員外郎,接著官至江都宮監,後因參與平定楊玄感之亂以及河南、山東一帶民變有功升任江都通守,公元617年,被李密戰敗,退居洛陽,自稱洛陽王,不久,王世充又大破李密,招降了瓦崗眾將,公元619年,王世充廢楊侗,自立為帝,國號鄭,年號開明,公元621年,李世民擊敗王世充,鄭亡,同年七月,王世充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隋唐演義》電視劇照
夏明王竇建德: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市)人,大業七年,隋煬帝募兵徵討高句麗,竇建德在軍中任二百人長,親眼目睹兵民困苦,義憤不平,遂抗拒東徵,並助同縣人孫安祖率數百人入漳南東境高雞泊,舉兵抗隋,不久,竇建德的家人全被隋軍殺害,竇建德率部眾二百人投奔清河人高士達的起義軍,後力量漸大,脫離高士達後,先後擊敗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等人,建立夏國,自稱夏明王,稱雄河北,武德四年(621年),為救王世充,在虎牢關一戰中被李世民擊敗並俘虜,同年被李淵處死於長安。
河西大梁王李執:甘肅武威人 ,河西著名望族,為人機智多謀,能言善辯,又能賑濟貧窮,被鄉裡稱道,後被任命為武威郡鷹揚府司馬,大業十三年(617),率兵攻入內苑城,逮捕了謝統師等人,結束了隋朝在涼州的統治,自稱河西大涼王,建元安樂,唐武德元年(618),李執正式稱帝,立兒子李伯玉為太子,設置百官,史稱大涼政權,金城薛舉見李執自立,便派兵進攻涼州,李執派兵阻擊於昌松(今古浪縣),全殲薛舉進犯之兵,並乘勝追擊,先後攻克張掖、敦煌、西平(今青海西寧市)、罕(今臨夏市)等地,河西五郡盡歸大涼政權,後來,李淵為統一大計,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遣使前來與李執結好,璽書上稱李執為「從弟」,李淵政權穩定後便開始收拾李執,後期的李執也由於濫殺無辜,造成人心叛離,最後大勢已去的李執登上玉女臺欲自盡,被唐將安修仁抓獲,押往長安,武德二年,李軌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