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十八路反王有哪些?為什麼李唐能統一天下?

2021-02-07 風尚潮人

《隋唐演義》裡描述了隋末唐初,天下大亂,十八反王反抗隋煬帝統治,最後天下歸唐的故事,十八路反王史有其事。

李密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人,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於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亂時,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稱魏公。率瓦崗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在瓦崗軍原領袖翟讓準備讓位給他時,翟讓的哥哥卻從中阻攔。他不得已殺瓦崗軍舊主翟讓,引發內部不穩,被隋軍屢敗。後被越王楊侗招撫,又因與宇文化及的拼殺中損失慘重,不久被王世充擊敗,率殘部投降李唐。沒過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將盛彥師斬殺於熊耳山。《舊唐書》評價李密:「據鞏、洛之口,號百萬之師,竇建德輩皆效樂推,唐公紿以欣戴,不亦偉哉!」

竇建德

竇建德是隋末農民起義領袖,農家出身。他先後擊敗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稱霸河北,建立了夏國。公元621年為救王世充,在虎牢關與李世民交戰,兵敗被擒,後被李淵下令處死。

王世充

王世充,字行滿,本來姓支,是西域的胡人。自小喜讀兵法,平楊玄感叛亂及河南民變起家。後入據洛陽,擁越王楊侗為帝,自己專權。不久大敗李密,招降瓦崗眾將。619年,王世充廢楊侗自立為帝,國號鄭。621年,王世充被秦王李世民擊敗,為仇人所殺。

薛舉

公元617年,薛舉起兵反隋,雄踞隴西,自稱西秦霸王,同年又稱帝。公元618年,薛舉在淺水原大敗秦王李世民,正欲進取長安,卻突然病逝。

劉武周

劉武周割據河東稱帝,被李唐所敗,北奔突厥,不久,被突厥殺死。蕭銑:南朝梁宗室,西梁宣帝曾孫。他雄踞南方,重建梁國,建元鳴鳳。

劉黑闥

劉黑闥是竇建德手下大將,竇建德被斬後召集竇建德舊部起兵反唐,自稱漢東王。後多次與李唐交戰,最終被太子李建成所滅。

李軌

李軌佔據河西,建立涼國,先稱涼王,後稱帝。林士弘:據守虔州,自稱南越王。不久又稱帝,國號楚,年號太平,佔據北到九江,南到番禺的廣大地區。朱粲:食人惡魔,曾佔據鄧州,稱楚帝,後被李唐斬首。

沈法興

沈法興佔據長江以南十幾個郡,自稱梁王。

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本是宇文述之子,本是匈奴人。公元618年禁軍病變,擁他為首,殺死隋煬帝。後其為大丞相,率軍北歸,先是被李密擊敗,跑到魏縣稱帝,國號許,後被竇建德攻滅擒殺。

杜伏威

杜伏威稱雄江淮,向越王楊侗稱臣,被封楚王。次年降唐,後入朝。梁師都:本為隋朝鷹揚郎將。公元617年,他聯合突厥反隋,佔領雕陰、弘化、延安等郡,建梁國,稱帝。突厥封其為大度毗伽可汗。之後,他不斷慫恿突厥南侵。公元628年,唐軍壓境,被其弟所殺。

高開道

高開道鹽戶出身。佔居北平、漁陽,稱燕王,為李唐所敗,屢降屢反。最終部將反叛,他被迫自殺。

孟海公

孟海公佔據曹、戴二州,自稱宋義王,後為竇建德所敗,歸附於竇建德,竇建德被李唐擊滅後,他也被李唐處死。

李子通

李子通佔據海陵,自稱楚王,後佔據江都稱帝,國號吳。國境東到會稽,南至五嶺,西抵宣城,北達太湖。公元621年他被杜伏威擊敗,被俘,執獻長安。公元622年,欲南逃東山再起,在藍田被捕殺。

輔公祏

輔公祏和杜伏威是生死之交。杜伏威降唐入朝後,留他守衛丹陽。誰料杜伏威走後,他即叛唐稱帝(國號宋),後被李唐所滅。

為什麼最終李唐能夠取得勝利呢?

隋朝在農民起義戰爭的衝擊下四分五裂,貴族、官吏、豪強地主紛紛擁兵割據。隋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奪取都城長安,於公元618年稱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但是此時的唐朝僅佔有關中、河東一隅,國內尚還存在著大大小小的數支地方起義軍隊或割據勢力。

李淵為了統一中國,採取了先固關中,東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方略。 於是,唐朝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李淵、李世民父子,利用了農民起義的力量消滅隋軍主力,削弱割據勢力的大好時機,依靠了自己的背景及政治軍事經驗,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宏偉事業,避免了歷史大分裂時期的再次出現。

唐朝的統一跟李世民有莫大關係。李世民是一個很突出的軍事戰略家和指揮家。

1、堅壁挫銳。淺水原一戰,就用這種戰術挫敗了劉武周。內容主要是堅壁對壘,搞持久戰,拖住敵軍,然後尋機殲敵。

2、是準確利用騎兵,在敵後反擊。在兩軍相持的時候,由精銳騎兵猛衝敵陣,特別是在敵人敗退時,用騎兵火速追擊,力求全殲,不給敵人喘息休整的機會。在虎牢之戰中,大戰正酣時,李世民率領秦叔寶等大將在敵陣後突然猛攻,高舉旗幟來回衝殺,竇建德軍一見,立刻潰不成軍。

3、勇追窮寇。在追擊宋金剛軍時,李世民日夜行軍二百裡,將士疲憊不堪,連總管劉弘基也勸阻休整之後再追擊,李世民卻說:「乘勝逐之,破竹之義也。」接著繼續追擊,又大破敵軍。如果自己休整,就等於給了敵軍逃跑的時間,給以後攻城留下後患。

4、親自偵察,部署作戰計劃。李世民每次作戰都要親自到前沿偵察,深入到敵營附近,獲取真實的情報。有一次,李世民被王世充的騎兵包圍,等突圍回來時,塵土蒙了一臉,連衛兵都認不出他來了,正想阻止,李世民將甲冑脫了下來,這才認清是誰。和竇建德決戰時所使用的牧馬之計便是在實地偵察之後部署的計劃。

5、其他方面的經驗也有很多,特別是作戰時身先士卒,休息時與將士同吃同行,同甘共苦,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這對於戰役的勝利至關重要。在追擊宋金剛軍夜宿時,李世民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甲冑也有三天沒有解了。將士都很疲勞飢餓,但當時只有一隻羊,李世民和將士們同吃,這時將士感恩不已,在追擊時個個爭先。


相關焦點

  • 成王敗寇,隋末「十八路反王」的悲劇人生
    和李世民父子爭奪天下的「反王」們,下場一個比一個慘。有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比如像暴虐殘殺的朱粲,在被唐軍抓獲之後,於洛水之邊被斬殺,連老百姓都往他的屍體上面丟石頭,可以說是死得罪有應得。隋末英雄有反反降降,降降反反,反反覆覆自己作死的。
  • 隋朝末年的十八路反王,為何李淵能突圍而出?
    但和西晉一樣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王朝,隋文帝死後他的次子楊廣即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隋煬帝,在位的十多年間隋煬帝修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西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搞得天下怨聲載道,不僅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些隋朝官員也紛紛舉起義旗,在歷史小說和評書中這些農民起義軍的首領被稱為「十八路反王」。
  • 隋末僅有十八路反王?隋末起義高達百餘支,政權數量比你想像的要...
    古典小說《說唐》、《大唐秦王詞話》也提出「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反王等說法。一時之間,全國政權林立,而除了這些,當時還有多少政權呢? 其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而隋末十八路反王中指的是以杜伏威,輔公祏,薛舉等為首的眾多起義領袖。其最早的起義是從611年的王薄領導的長白山首義開始,至624年,輔公祏的反唐失敗結束,前後共歷時14年。
  • 他是隋末第十九路反王,先降李淵後降蕭銑,最後卻活到八十九歲!
    看過隋唐演義的朋友,應該聽說過一個說法,叫做『十八路反王』。所謂十八路反王,是指隋朝末年,十八位隋末割據勢力的領袖。當然,這種說法,只是存在於演義小說當中,正史上是沒這麼一說的。而且,不同版本的小說,對此還有不同的說法,包括這十八路反王的名單,都不盡相同。因為是演義小說提出來的,所以也沒誰會對此真的較真。
  • 隋末群雄並起,為什麼最終卻是李唐王朝得天下?
    那麼,在隋末的亂世之中,為何李家父子能夠笑到最後?他的成功秘訣究竟何在呢?01立基關中,眼光長遠自古以來,關中戰略地位都極為重要,佔據了關中則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向東奪取天下。倘若戰事不利,又可以憑險據守。
  •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隋朝末期,因為隋煬帝一通瞎操作,搞得天下民怨沸騰,各地百姓揭竿而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隋浪潮。等到大業十四年,江都政變爆發以後,隨著楊廣的身死,天下徹底分崩離析,隋朝也徹底滅亡。隋朝滅亡後,在原本隋朝的疆域上,出現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在演義小說當中,這些割據勢力比較大的,被稱為是十八路反王。
  • 小說《隋唐演義》中有十八路反王,但真實的歷史,最多不超過十個
    在小說《隋唐演義》中,曾有隋末十八路反王的說法,這主要指的就是隋朝末年的十八路義軍。其實,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並沒有十八路,在隋煬帝被殺的當年,隋朝產生了大概十支武裝力量,今天就帶你來了解一下隋朝末年的各路起義軍勢力。
  • 《隋唐演義》中十八路反王都是誰?最終都有怎樣的結局?
    十八路反王是我國古典小說《隋唐演義》中的人物,他們曾聚在四明山一起圍攻隋煬帝,十八路反王由此而來,小說是一部介紹隋末天下大亂的歷史事件,雖然經過了藝術加工,但基本還算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小說圍繞著十八路反王起兵造反展開,再現當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然而作者在小說中對這十八路反王也沒有進行詳細的介紹,很多時候僅僅是一筆帶過,因此關於十八路反王的具體情況
  • 隋末亂世,李淵父子起步最晚,為何能夠後來居上,消滅各路反王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楊廣的窮奢極欲和殘暴統治,天下百姓苦不堪言,紛紛舉起反旗,在各路梟雄帶領下割據州郡、掙扎求生。在我國以隋末唐初歷史為藍本的《說唐》、《隋唐英雄傳》等古典小說中,甚至羅列出「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可見當時天下紛爭之激烈。 在各路造反的勢力中,最後定鼎天下的李淵父子其實起兵最晚,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擔任太原留守的李淵才正式起兵,進軍都城長安,麾下也僅有精兵3萬。
  • 隋唐十八反王最畏懼的武將是他,一首詩足以證明,可惜少有人知
    隋末農民起義軍中,派系林立,山頭眾多,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反王,被後世形象稱之為「十八路反王」。比如王薄稱為「知世王」,瓦崗寨李密稱為「魏王」,杜伏威稱「吳王」,高開道和羅藝都稱為「燕王」,薛舉稱為「西楚霸王」,王世充稱為「洛陽王」等等。這些反王彼此之間勾心鬥角,為了搶奪地盤和資源,經常大打出手,鬥得你死我活。
  • 隋末有「十八反王」他是最強大的不幸英年早逝否則就不會有唐朝了
    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並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休謨(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隋朝末年,有十八個反王。太原的李淵就是其中之一。十八路攻王,個個都是能打之人,同時這些人都有自己的勢力。比如天下魔王程咬金、大涼王李鬼、蕭梁王蕭銑、濟寧王王勃、江南王沈法興等。誰是18位反叛的國王中最有權力的人?有人肯定會說李淵,畢竟李淵建立了唐朝。
  • 隋末農民起義中的「十八家反王」都是何許人?
    十八家反王、六十四路煙塵,指的是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反隋義軍之中實際最強的幾十股地方勢力。其說法多數為小說演義,版本不一,挑一個我認為相對完整詳細的版本說一說吧。唐璧原是隋朝的濟南府節度使、鎮臺大將軍,北平王羅藝門下弟子,後來自稱濟南王。4.夏明王竇建德,德州夏津人,所有反王中人際關係最為複雜的一位。他是隋朝的夏明侯,妹妹竇太真嫁給了李淵,所以他是李世民的親娘舅。
  • 歷史上,最真實的隋唐十八好漢排行榜!你認識幾個?
    第一:西府趙王李元霸.《說唐傳》、《興唐傳》、《瓦崗英雄》、《隋唐英雄傳》中人物。天下第一條好漢,隋唐十八好漢之首,傳說為金翅大鵬鳥轉世。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卻有四象不過之力,無人能敵。手使一對擂鼓甕金錘,重八百斤。坐騎為萬裡煙雲照,日行一萬,夜走八千。
  • 你不知道的隋唐十八好漢
    為人忠厚仗義,兩臂萬斤之力,曾雙拳打死兩隻老虎,最早在太行山佔山為王,後來輔佐相州起義軍領袖白御王高談聖,在揚州戰役中,為救被困的眾反王,力託千斤閘,因趕了一天一夜的路,水米未進,終因體力不支被壓死伍雲召
  • 殺死羅成的劉黑闥,其實是隋末群雄中的超級大boss
    說唐全傳有十八路反王,興唐傳則稱三十六路煙塵,不管多少路,隋末群雄大致可分為兩個陣營,跟突厥有關或無關,也可以分為尊李或者尊劉。楊堅也是篡位繼承了北周,才得以統一全國建立隋朝,這個北周,就是鮮卑族建立的。楊堅雖然繼承了北周,但他卻是不折不扣的漢人,代表的是漢人利益,所以隋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北方胡人也趁機起兵,企圖仿效前秦北魏,重現胡人風光。
  • 隋末戰事:十八路反王都未成功,為何李淵晉陽起兵成大事
    關於隋朝覆亡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但後朝史官描寫前朝的語言,總會有那麼一丁點主觀色彩。所以今天的側重點並非隋亡的原因,而是隋朝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正所謂「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唐高祖李淵畫像在眾多打著反隋旗號的起義隊伍中,唯有瓦崗寨最為知名,但最後也不得不沒入歷史洪流。
  • 隋末臭名昭著的食人魔,本已投降李淵,卻一怒之下煮了李淵的使臣
    在隋末唐初這段歷史上,曾經一度出現過很多割據勢力,比如關中的 李淵 、洛陽的王世充、瓦崗軍的翟讓、李密等等。在經過長達十餘年(從 王薄 起義開始算)的亂戰之後,最終被李淵統一了天下。而這些割據勢力的領袖,在演義小說裡面,被稱為十八路反王。這些隋末反王,情況也是各有不同。
  • 看看隋末這個反王就明白,幾乎沒好人
    ,我們或許看下隋末一個反王的結局就知道了,幾乎沒有好人。 隋朝末年,隋煬帝屢屢對外用兵,對內強徵民夫開鑿運河,再加上爆發大旱和洪災,導致了各地起義,最終隋朝落下了歷史帷幕,《隋唐演義》記載有18路反王反對隋朝,儘管演義很多東西都為杜撰
  • 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統一天下,秦五百年,西漢八年,李唐呢
    而以明崇禎十七年(1644)入關為標誌,大清的創業史也至少有29年。 如果我們以開國皇帝開始參與鬥爭或民族崛起,至國號確立或入關為標準,那麼歷代大一統王朝,創業「最容易」的看起來是李唐,「最難」的是元朝。 稱帝建國往往只是一個標誌。真正要控制全國,還需要帝王們隨後的繼續努力。
  • 隋末大起義有地域魔咒?南方打不過北方,東邊幹不過西邊
    編者按:隋末天下大亂,各地農民和隋朝低層官吏紛紛起兵各據一方。然而小說家言「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看似亂七八糟,實則隱隱遵循著一個地域魔咒:即南方人打不過北方人,東邊的又普遍幹不過西邊的。隋末大亂各勢力的大亂鬥有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湖州豪強沈法興在江浙一帶起事,「據有江表十餘郡,自署江南道總管。」(《舊唐書》卷60《沈法興傳》)結果被東海(今江蘇連雲港)人李子通率兵打的狼奔豖突,毫無招架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