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
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人們不在那個位置,就不要謀求那個位置上的事情。對於這句簡單的話,後人卻有著很多不同的理解。贊成的有,反對的也有。贊成的認為,涉及名分問題,「名不正則言不順」,謀其政就有越位之嫌,破壞了等級制度和社會分工。反對的認為,孔子有看客心態,主張「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思想消極,應該批判。那麼,一向主張「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孔子怎麼會消極呢?關鍵的問題還是弄明白「位」的含義。
一個「位」字簡單,在不同人那裡有著不同的解釋,所以造成異議。筆者認為「位」字主要有三種意義:一是指職位、崗位。這是最普遍的解釋。弄清自己所在的崗位,盡到崗位賦予的職責。二是指自然界變化的位次、社會發展進程。做事情,處理工作不能違背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沒有到那個位次程度,就不考慮那個時候的事,只做與客觀現實相符的事。否則,必將受到自然界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懲罰。三是準確定位。於個人,要準確定位自己的社會分工,明確崗位職責,盡心盡力做好分內的事。謀其事就是謀自己應該做的事,這樣不謀其事也是謀其事了。於群體,要準確定位自然和社會的客觀發展階段,做好與之相適應的事情,制定與之相適應的長遠發展規劃和戰略。把一個「位」字理解了,弄明白了,就不難理解孔子這句話具有很深刻的哲學道理,也充分表達了孔子積極的人生態度。
為什麼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在其位,謀其政」呢?可以從孔子的言論中看出端倪。「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憲問》」意思是國家治理好了,領俸祿;國家治理不好,領俸祿是可恥的。「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衛靈公》」意思是兢兢業業的做好分內之事,然後才能領取俸祿。這都是勸人盡心謀事做事。在《論語·季氏》裡,季氏準備攻打顓臾,冉有、子路求見孔子出主意。孔子將他二人一通批評,「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意思是憑藉自己的能力擔任職務,不能勝任的就辭職。這些話更加認證了上面的解釋,不論何時,孔子都保持著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在其位」就得「謀其政」。前提是一定找準定位,所說「名正則言順」。
歡迎一起討論,關注「百家號-都市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