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書齋|《節日裡的詩歌盛宴——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共持酒...

2021-01-08 騰訊網

讀書使人明理,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網信河西「西岸書齋」欄目,承文化之根,揚知識之帆,本季我們將繼續與你共讀好書,在瑞雪祥冬中走進網友們的2020年度書單,感悟多彩生活,聆聽西岸朗朗書聲。

今天,繼續與你共讀《節日裡的詩歌盛宴——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讓我們在張九齡、蘇軾的詩詞中,感受節日氛圍。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首聯點題,前句「望月」,後句「懷遠」。海上生出了皎潔的圓月,天各一方的人兒,此刻都在仰望同一輪月亮,思念著彼此。「海上」「天涯」意境雄渾豁達,「生」字傳神,「共」字真摯。頷聯、頸聯鋪陳敘事,以樸素、簡練的筆墨,勾勒出中秋月夜詩人的情態。多情的詩人抱怨漫漫長夜,整夜相思無心睡眠。因為憐愛滿屋的月光,詩人熄滅了火燭;夜露打溼了衣衫,披在身上有溼潤之感。頸聯連用連動句,語言明快,節奏感強。尾聯承接頸聯的「憐光滿」,月光可愛,卻不能掬一捧送予心中牽掛的那個人。還是睡下在夢裡與他相遇吧。「盈手」化用陸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佳期」本指織女、牛郎相見,詩中用以喻指詩人與遠人的相逢。全詩情感真摯,自然入妙,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評此詩:「通篇全以骨力勝,即滅燭光滿四字,正盡月之神。用一憐字,便含下結意,可思不可言。」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從詞的小序可知,作這首詞時,詞人通宵宴飲,酒酣處舉杯問天:「明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這個問題或許起因於詞人驚嘆月色之美,或許詞人追尋的正是明月的起源、萬物的起源這一宏大的人類課題。迷醉的問出更浪漫、更大膽的遐思。「天上宮闕」即月宮,「今夕是何年」是建立在第一問題上的追問,將對月的情感推進。詞人將自己想像成月中人,而月宮就是他乘風歸去的目的地。

「高處不勝寒」,化用《明皇雜錄》中月宮高寒之典,詞人慾飛升到月宮,又擔心經受不住瓊樓玉宇的寒冷,含蓄地表達出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那麼詞人最終會選擇天上還是人間呢?趁著美好的月色起舞,天上怎能比得上人間?

詞人在經歷了仕途險惡、政治失意、親人別離後,仍表露出對生活的熱愛,足見詞人樂觀豁達的個性特點。下片,詞人先是收回馳騁的想像,描寫月夜裡的景色。月亮轉過朱紅色的閣樓,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

「無眠」因離別,因為思念,無眠之人望向月亮,不禁問月:「月亮你不該對人有什麼怨恨,為什麼偏偏要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呢?」問題中透著不解與埋怨,委婉地表達出離人愁的心緒。

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如月亮陰晴圓缺的轉換,自古以來難以周全,此以大開大合之筆,將人生的哲理與自然現象融合,表達出詞人參悟人生的灑脫與曠達,也展示了詞人深藏內心、難以遮掩的鬱憤。

「嬋娟」本指美人姿態,此處詞人化用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裡共明月」,只願思念之人健康長壽,雖然身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亮。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評此詞:「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古人喜歡望月興嘆,寄託自己的情懷與心緒。其實,月不能帶走哀傷和愁緒,只是一種意向的寄託而已。喜而望月,便是月光皎潔、光華如練;悲而望月,便是悽清孤冷、無人為伴。其實,萬物何曾變過。從始至終,變化的只是人心而已。

願我們幸福安康,永遠樂觀陽光。

這裡是「西岸書齋」,很高興與你共讀一本書,下一期我們將繼續與你相約《節日裡的詩歌盛宴——中國傳統節日詩詞選》。

相關焦點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3日訊(記者 魏金金)「中國傳統節日裡蘊含了太多中國歷史、中國智慧、中國快樂,從春節到元宵節,從中秋節到重陽節,從四季更替到24節氣,這其中都值得細細體味。」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
  • 十二個傳統節日,二十四首詩詞:原來這些節日都藏在詩詞裡!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承載著炎黃子孫共同的記憶。勤勞勇敢、祀祖敬長、和睦鄰裡、熱愛生活……這些節日的文化內涵深入到生活中,直到今天,這些節日文化依然在沿續。元日(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就是元日。元日,還有元旦、歲日、歲旦、朔旦、正旦、正日、新年等多種稱呼。
  • 漢族傳統節日及習俗
    因此詩詞不需要完全背誦,通過詩句的關鍵詞可以判斷是描寫的什麼節日即可二、元宵節1.時間及古稱:農曆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元夕等2.起源:有三種說法,了解即可(1)起源於佛事活動。孔明燈多見於元宵節,插柳是清明節,賞菊花是重陽節,貼春聯是春節2.(2013-山東)關於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解析】正確選項:A。選非題。
  • 清明節裡談傳統節日——傳統節日的凋零與西方節日的盛行
    如今像春節這種中國傳統節日日漸凋零,越來越沒有節日的氛圍,除了多了幾天假期,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傳統習俗沒有很好的傳承下來,尤其是在近幾年流逝特別嚴重,除了年紀大的還知道一些,年輕人已經基本不知道了,更別說去遵守了!沒有了傳統習俗支撐的傳統節日,就像被剔乾淨的雞架一樣,只剩下一個空架子,索然無味了!這也是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待見的原因之一!
  • 中國傳統節日與古詩詞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瑰寶
  • 傳統節日「牽手」數位音樂 開啟線上過節新方式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已經走過五年的「網絡中國節」系列網絡文化活動,今年首次走進數位音樂領域,光明網攜手酷狗音樂,先後推出主題歌單分享、原創歌曲徵集等活動,讓傳統節日文化在數位音樂的流量加持下實現廣泛傳播。截至目前,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七大傳統節日歌單播放量超過1億,其中「秋月有聲」網絡中國節·中秋歌曲徵集推廣活動共收到2000餘首原創歌曲投稿,最終脫穎而出的《月色一泓》播放達13.6億次。  聽歌過節 傳統節日「走進」歌單  聽一張節日歌單,分享給親朋好友以表祝福,被網友稱為「很有儀式感的過節方式」 。
  • 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 ​這套《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賣瘋了...
    馬景賢  臺灣兒童文學界最資深的作家之一,作品曾獲幼獅文藝獎、中華兒童文學獎、國家文藝獎等。管家琪  她是臺灣最受歡迎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她的作品,被翻譯成日、英、德等多種語言。《媽祖林默娘》:東南沿海,有很多的媽祖廟,人們還叫她「天上聖母」。據說,媽祖一出生就很特別,直到滿月都沒哭,13歲就精通法術、醫術……插畫:葉慧君。
  • 借愚人節當天呼籲倡導中華優秀傳統節日抵制一些西方節日
    今天是4月1日愚人節,因為正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緣故,就有人借這個節日愚弄了一把別人,我個人對此持反感的態度,不僅僅反感那些疫情期間愚弄人的行為,更反感國人竟對一個西方民間的節日如此樂此不憊。幸福總是可期待的也是活在當下的中國傳統節日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濃厚的文化積澱,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更應該傳承並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節日。
  • 中國傳統節日-尾牙·臘月十六
    「食福年終是尾牙,盛筵今日請頭家」中的尾牙是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節日,是漢族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一般人家除頭牙、尾牙外,其他牙期不做,而商人則月月做牙不誤。口語化來表達的「做牙」就是為做土地公的第幾「個」祭拜節日,因此在閩南「牙」有「個」的意思。
  • 傳統節日--春節
    這一講前面的導言部分介紹了中國有哪些節日,然後引入四大傳統節日,最後拓展了農曆和陰陽曆,以及農曆的正月、臘月、冬月的叫法。
  • 中國的傳統節日與習俗
    中國的傳統農曆節日主要有:(1)農曆正月初一:春節;(2)正月十五:元宵節;(3)二月初二:龍抬頭;(4)清明前一天:寒食節;(5)清明節;(6)三月初三:上巳節;(7)五月初五:端午節;(8)七月初七:七夕節;(9)七月十五:中元節;(10)八月十五:中秋節;(11)九月初九重陽節;(12)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是幾月幾日?農曆新年的節日起源
    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各民族特色。
  • 引吭高歌 共慶節日
    在這些富有特別意義的日子到來之際,為了宣傳在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愛下殘疾人事業所取得的顯著成績,展示殘疾人的藝術才華,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由中國肢殘人協會、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主辦,中國肢殘人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大連市殘疾人朗誦藝術學會協辦,大連市肢殘人協會、大連市殘疾青年協會承辦的「抗擊疫情,決勝小康,履職擔當,共享芬芳」線上詩歌朗誦會,於8月11日晚上成功舉辦。
  • 傳統節日:中秋佳節來賞月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並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從古至今,不少詩人用詩句描述過中秋,古有蘇軾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表達了作者對明月的讚賞和嚮往以及作者的豪放的性格和不凡氣魄,今有艾青用「我的思念是圓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圓的,無論山多高,海多寬,天涯海角都能看見它。」
  • 中秋節兒童畫: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至今流傳多少年,我不大清楚。只知道在遠古就有「秋暮夕月」的習慣,尊月為神,設香案,焚香祭拜。  相傳,在古代齊國,有一位女子長得很醜,但他從小就養成習慣祭拜月神,無形之中也兼修了良好品德。因此,被選入了宮中,可惜沒有被寵幸,但她還是一如既往的祭拜月神。
  • 「我們的節日·七夕」誦讀會精彩上演
    月色皎皎,沅江河畔,詩牆公園內,一場別開生面的「七夕」盛宴正在上演。8月25日晚上7點,市詩牆管理處「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活動在詩牆公園別具人文底蘊「昔日碼頭」舉行,引來了眾多市民遊客駐足觀看。誦讀會在詩牆博物館黃一礫帶來的二胡串燒《月亮代表我的心》、《跨世紀的思戀》、《知否》中拉開帷幕;翦凝剛古詩朗誦《鵲橋仙》與公園管理所現代詩朗誦《再別康橋》,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給大家帶來了不同的視聽盛宴;宣傳接待科表演的常德經典花鼓戲《劉海砍樵》演繹了一段堅貞的愛情故事;詩歌朗誦《迢迢牽牛星》、《行行重行行》,讓大家在優美的文字和語言當中感受到相守之愛;建設維護科舒莉獨唱《山楂樹》,辦公室歌曲串燒《我最親愛的
  • 一個被淡忘的中國傳統節日
    點擊播放 GIF 0.1M來源:詩詞世界(shicishijie)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因著這首詩,人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節日:寒食。寒食節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兩天。在古時,寒食節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寒食節與古人對自然的認識相關。
  • 日本五大傳統節日有哪些?
    日本和中國一樣,一年當中有很多傳統節日,每當過節的時候男女老少都會用不同的方式來慶祝,如果你來日本的話,一定要體驗一下濃鬱的日本文化氣息,今天給大家推薦幾個傳統節日
  • 傳統節日的味道,讀完這套書的孩子,腹有詩書氣自華!
    在元宵想起「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七夕想起「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中國古詩詞之美,講究音韻音律,重視志氣情感,傳遞傳統文化。今天小花想向大家推薦的這套《節日中的古詩詞》,將古詩詞還原到節日文化的背景之中,不僅能讓孩子更好地學習詩詞文學,還能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和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