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5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9月4日,中國駐東帝汶大使肖建國在東最大報紙《帝汶郵報》發表題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國人權事業不斷取得進展》的英文署名文章。文中強調,中國不接受以人權為藉口幹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做法。中國政府完全有能力處理好涉疆、涉港問題。全文譯文如下:
9月9日至27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2屆會議將在日內瓦召開。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的歷史性跨越世人矚目。70年來,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人權事業發展,譜寫了人權進步的宏大篇章。
我們成功解決了近14億中國人民溫飽問題,幫助8億多人口脫貧,培養超過4億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承諾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中國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蹟,這是最大的人權工程,也是最好的人權故事。我們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6.34歲,居於發展中國家前列;我們大幅提高了人民受教育水平,九年制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3%,高等教育已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們始終保持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依法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少數民族等各項權益,確保人人得享人權,一個都不能少。國際權威民調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具活力、人民滿意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發展歸功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必然,是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
消除貧困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東帝汶恢復獨立17年來取得巨大發展成就,國家獲得了和平發展機會,但據聯合國最新調查數據顯示,仍有超過4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近半數的5歲以下兒童長期營養不良,大量家庭每年面臨食物短缺,東帝汶的減貧工作任重道遠。中國是東帝汶的好朋友、好夥伴,願同包括東帝汶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減貧經驗,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為沿線國家提供切實可行的共同發展方案,為全球消除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人權事業做出積極貢獻。
在人權問題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促進和保護人權是個動態的歷史進程。不同的文化傳統、歷史傳承和基本國情,決定了各國必須走適合自己特點的人權發展道路,在不同的階段確定優先發展方向和重點。「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中國歡迎一切積極和建設性的意見建議,但決不接受以人權為藉口幹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人權問題不能政治化,不能雙重標準。當前,個別西方國家熱衷炒作涉疆、涉港等議題,甚至罔顧事實,幹涉中國司法主權和內政,對中國的民族、宗教、司法等問題進行無端指責。事實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依法採取包括設立教培中心在內的一系列反恐和去極端化舉措,極大扭轉了新疆安全形勢,得到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擁護。過去3年來,新疆沒有發生過暴恐事件,民眾生活和平、穩定和睦。當前香港事態也是暴力活動而非和平遊行,已從單純的反送中條例遊行演變成要搞「顏色革命」,是香港個別人勾結外國勢力企圖顛覆特區合法政府,挑戰中央政府權威,動搖香港「一國兩制」的憲制根基。當前香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止暴制亂、恢復秩序。香港局勢不穩定,普通民眾就遭殃。總而言之,新疆、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他們也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完全有能力自己處理好。
人民對美好穩定生活的嚮往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奮鬥目標,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幾十年來,中國人權事業的不斷發展,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根據自身國情,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人權發展之路。中國將一如既往在本國法律框架內,在符合中國國情的範圍內保護和推動人權發展,並秉持平等、相互尊重和誠信的態度與國際社會開展人權對話與合作。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