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風兒風捲殘雲,看土地乾枯殆盡,看世間飽經滄桑,看小編介紹
《琅琊榜》中梅長蘇回京,攪弄風雲,為了把赤焰軍的冤屈洗清。拉下太子,而後逼得譽王起兵謀反,成為階下囚。
那麼,梅長蘇為何要先扳倒太子,而不是先扳倒譽王呢?原因其實並不難猜,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太子是儲君,離王位僅一步之遙
無論在歷史上看見的,還是電視劇的演的情節,我們眾所周知的是太子就是儲君,儲君就是下一個皇上。
那麼,當梅長蘇回京的時候,太子已經確定,而太子的母親越貴妃也深受梁帝的寵愛。寵妃與太子的結合,成功上位似乎就一步之遙了。
事實也是如此,如果梁帝有個三長兩短,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因素需要退位,那麼太子就是新一任的梁帝。
所以,為大局考慮,梅長蘇必須先料理了太子,獲得緩衝的機會,以避免突發情況下,太子登基。
如果等到那個時候,那麼一切都已經晚了。畢竟,梁帝退位的情況下,擁戴太子上位是常理之中的事情。
梅長蘇等了這麼多年,終於回到了京城,目的是為了赤焰軍,為了林家,若是讓太子登基了,他的計劃也就失敗了。
因此,梅長蘇需要先解決儲君,才能留下下一任梁帝的機會給靖王。
借譽王的手去扳倒太子,更為合情合理
梅長蘇回京之時,譽王與太子鬥爭多年,雙方勢均力敵。按理說,這樣的局面不應該存在,畢竟已經立了太子,也就是後繼有人了。
可是梁帝為了朝局的平衡,一邊立下太子,一邊又對譽王寵愛有加,這才讓譽王如此拼命地奪嫡。
譽王的生母不是皇后,可是他養在皇后膝下,算是嫡系,譽王也會去爭取。
梅長蘇總不能一次性對付太子和譽王,基於先讓太子被廢的先決條件,再利用譽王求賢若渴希望他協助的心理,用譽王的手去讓太子下臺。
這是最簡單,也最湊效的辦法,同時,這也是最為合情合理的做法。
翁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招實在是妙。關鍵是,譽王與太子周旋這麼多年,雙方知己知彼,加上梅長蘇自己掌握的信息,這樣一來,成功的機率就更大了。
為了靖王終有一天成為皇上時,是堂堂正正,而非手段
梅長蘇想要洗清赤焰軍的冤屈,就需要翻案,只有靖王上位,才能給有機會翻案。
梅長蘇想要翻案不假,但與此同時,梅長蘇也不能讓靖王為難。
靖王一旦成為太子,就是儲君,如果一開始就直接出手針對太子,那麼所有的人都知道靖王參與了奪嫡。
這樣一來,成功的機率小了,因為太子和譽王都會防著靖王。同時,單方面的削弱太子一方的話,那麼獲利的就不是靖王,而是譽王了。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梅長蘇也考慮到靖王成為儲君,待到登基時,他不想讓靖王落下讓別人議論的把柄,他想讓靖王順理成章,堂堂正正的做君王。
所以,梅長蘇是借譽王的手,與太子鬥,這個過程中讓太子和譽王都有損傷,再逐個擊破,最終靖王上位。
不得不說,梅長蘇果然是琅琊才子榜上首名,好計謀,好手段。
介紹完啦,小編期待與您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