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史」珍貴文圖再現私立嶺南大學的抗戰

2020-12-16 羊城派

「嶺南文史」珍貴文圖再現私立嶺南大學的抗戰:輾轉香江粵北,激蕩詩史學魂

羊城派 2020-09-11 13:49:34

每年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本報近日連續推出嶺南文史特別報導「烽火讀書聲」,以一段特殊的「華南教育抗戰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

烽火讀書聲③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瓊圖/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署名除外)

1944年3月,在距離韶關約一小時火車程的粵漢鐵路「仙人廟」站,韶關一家報社記者路過,目睹並記下了這樣奇特的一幕:

數百名學生、老師以及家屬模樣的人,男女老少,帶著籮筐、木桶、面盆、瓦盤等器具,

或挑、或扛、或抬、或拉、或背、或挽,凡是可用來裝糧食的用具都用上了,孩子們甚至把長褲紮上褲管當「布袋」,像小馬一樣馱著前行……

大家齊心協力,將好不容易從湖南購入的一卡車大米,搶運回三裡地以外的學校去。

這不是當地鄉民,而是在抗戰烽煙中棲身粵北的另一所華南著名高校——私立嶺南大學,全校在行動。自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香港淪陷,他們遷回內地辦學已近兩年了。

1942年遠眺仙人廟嶺大校園

戰亂下,「米荒」已起,這一車大米關係到全校的生計。一路山陡路窄,僱勞工搬運費用太高,且當時粵北陰雨連綿,如果糧食在車站露天堆放,很快就會發黴而無法食用。

於是才有了這所戰時大學空前的一幕。(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回遷悲壯開篇

向全校發出「搬米」號令的校長李應林,是1937年受命於危難之際、成為這所著名私立大學第二任華人校長的(嶺南大學原為教會初創,1927年轉為國人所辦的私立大學)。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嶺大遷至香港,不久他就與農學院院長古桂芬一起,籌劃先將農學院遷回韶關。

韶關坪石金雞嶺下的嶺南大學農學院舊貌

一番白手起家。當1940年11月9日,嶺大農學院在韶關坪石新址舉辦開基禮,會後在金雞嶺下合影留念,但那位親身勘測院址、徵地構建,為力控成本而殫精竭慮的古桂芬院長卻已不在了。因操勞過度而染上惡性瘧疾,他在兩個月前的9月16日以身殉職,為嶺大的烽火回遷之路悲壯開篇。

嶺南大學校報刊載農學院坪石開基禮的消息

古桂芬出身於富庶的華僑家庭,卻心繫祖國的農科教育,他生前力主農學院遷入內地,是認為廣東沿海的富庶地區已淪陷,發展大後方的農業生產意義殊為重大。

在開基禮上,李應林也呼籲:「內地切需高等教育,學生在戰時應受內地精神之陶冶。」但此時的李校長恐也未料到,戰況的惡化,會迫使嶺南大學那麼快全部內遷,在粵北的叢山荒村中,以教壇薪火照亮全民抗戰勝利前的至暗時刻。

再建康樂校園

當時的曲江縣仙人廟大村,即今天的韶關市湞江區犁市鎮大村。2019年底,廣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這裡發現嶺南大學的懷士堂等辦學遺址的線索,並確定了部分具體位置。

1942年曲江仙人廟的嶺大懷士堂

從1942年開始,嶺南大學就在此處開始了篳路藍縷的又一輪建校過程。大村位於粵漢鐵路沿線,到坪石和韶關也交通便利,李應林委派司徒衛等同仁主持修建的臨時校園,就在「大村」前加多一字,成為「嶺大村」。學校大學部和中學部師生在此教學、生活,直至1945年日軍攻佔曲江。

司徒衛

如今四望,嶺大村已重回了鄉村景致,唯有漫山坡的大樟樹仍似當年模樣。不知校友們的回憶中,每當春天來臨,樟樹繁生青綠可愛,樹葉不久會被一種天蠶吃光、又再行生長,於是又點綴出一個春天,這樣的「雙春」趣事,是否還有痕跡?

此間原為戰區軍官訓練營地,1942年上半年嶺大接手原有的棚屋,以當地「竹織批蕩」之法修繕改建,增加了圖書館、科學館、課室、膳堂、男女生宿舍等設施。

被派來仙人廟幫助嶺大修築新道路和校舍的士兵

校園建築沿用廣州康樂園建築的舊名,如懷士堂、格蘭堂、黑石屋等。其中懷士堂為大禮堂,由司徒衛先生設計,是師生舉辦全校集會、音樂會等大型活動的場所,也是校園的中心。懷士堂東側是大學部,西部的樟樹林中為中學部,往北走,山丘上有圖書館。

司徒衛水彩畫中的嶺大村

2019年1月,香港中央圖書館開辦了展覽《司徒衛的藝術世界:紅灰精神》,主要展出這位身兼畫家、教育家的「大村元老」當年一批紀實水彩畫。司徒先生描繪的參天古木蔭庇下,簡樸端方的建築、活躍的青年,凝成了一幅戰時修學勝地的動人圖景。

司徒衛水彩畫中的嶺大村生活

科設文理農醫

今天,大村還有高齡老人津津樂道,當年在嶺大「懷士堂」看過「不說話的電影」。那時的校園裡設有醫院,不僅服務師生,也常為附近村民和戰區的士兵看病拿藥。

戰時嶺南大學設置文學院、理工學院、農學院和醫學院。文理兩院設於大村,文學院院長由李應林代任,開設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系、歷史政治學系、社會學系、商學經濟系等專業;

當年仙人廟嶺南大學的化學實驗室(科學樓)

理工學院院長由孔憲保代任,開設生物學系、化學系、物理學系、土木工程學系等專業(後暫停招生,分別借讀他校);坪石農學院在坪石,李沛文教授任院長;醫學院院長是林樹模教授,學生分散在韶關和江西等地學習、實習。

因校舍規模所限,大學部學生約為500人上下,教職員工60人左右。中學部基本為完全高級中學,人數最多時達到280多人。

學生在仙人廟嶺大科學樓裡上課

抗戰條件艱苦,再加上輾轉遷校,圖書、設備等校產損失慘重。顯微鏡已是珍貴儀器,靠師生從香港偷運來;圖書缺乏,全校就發起「一名校友一冊書」的捐書活動,以充實校圖書館。

校史以詩相傳

就在剛過去的9月3號,一座「冼玉清雕像」在華南教育研學基地大村站落成。一所村中舊屋也被改建為玉清書舍,紀念這位與嶺南大學終生結緣,並在抗日烽煙中不離不棄的傑出嶺南女學者、詩人。

冼玉清雕像落成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攝

冼玉清出生於澳門,自1928年起任教嶺大國文系,十年間,從助教一直升任至正教授。廣州淪陷,1941年11月嶺南大學遷香港,她遂赴港繼續任教,直至1942年1月在港嶺南大學開始疏散。

冼玉清先生

冼玉清一度回澳門,到1942年7月中旬,有弟子為李應林校長前來捎話,希望她追隨嶺大回粵北復校。其深意在於粵北地方窮苦遙遠、恐有聲望的老師不肯前往,而冼玉清家鄉生活優裕、又是女子,如果身先示範,則其他人必望風而至。

為此,冼玉清沒有半分猶豫,也不顧朋友家人的勸阻,放棄了「有住有食可以優遊自得的生活」,毅然啟程,輾轉奔波湛江、廣西四十餘天,於9月到達仙人廟大村新校區,重登教壇。

冼玉清《流離百詠》( 陸鍵東藏)

除了患難與共,冼玉清先生之於嶺南大學,還有另一重特殊意義:她以詩紀年,詳盡錄下了嶺南大學粵北流離四年「冒硝煙彈雨之至危,歷艱難悽痛之至極」的歷程,集為《流離百詠》七絕組詩。

無論是困窘中的下廚、浣衣等生活瑣事,還是授課、寫志這樣的知識分子抒懷,都從她筆端凝神而出,一代之痛史,一代之節志,方得以永存史冊。

《流離百詠》內頁 ( 陸鍵東藏 )

在那種特殊的教學環境裡,師生關係也十分密切。例如接任農學院院長重任的李沛文教授是李濟深之子,留美歸來,於抗戰艱苦歲月中挑起辦學重擔。為照顧北方聽不懂粵語授課的學生,他時常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用國語和英語為學生補課。

著名美籍華人社會活動家陳香梅女士曾就讀於嶺大國文系,一直難忘在仙人廟校區受到系主任吳重翰的悉心教導。她在自傳中寫道,教授「喜歡茶道,課餘之暇,用小泥壺泡上好的鐵觀音,請我和三五同學到他的宿舍品詩談詞,其時四周清寂,只有松林的風聲,一片茅屋,數卷好書……」

鄰校守望互助

去歲今春,隨著嶺大在大村的辦學舊址的發掘,對面的橫崗山上另一所大學——東吳大學,當年的校門、古井、宿舍等遺蹟也在陸續發現中。這是七十多年前嶺大伸出援手,接納的一所顛沛流離的「兄弟院校」。

原本位於蘇州的東吳大學因日寇入侵而撤離,顛沛於江浙滬、福建、廣東而未有安處,直到部分師生及眷屬1942年9月初抵達仙人廟,剛剛在此立校開學的嶺大熱烈地歡迎了他們。

在接下來約兩年時間裡,東吳大學的教師分擔兩校課程,學生則借讀嶺大,弦歌相繼。1943年8月22日,韶關《建國日報》刊登了私立嶺南大學取錄新生的通告,同一頁還刊登了私立東吳大學續招男女新生的消息,續招的專業有英文系、政治系、社會系、生物系和物理系等。

兩校招生的啟事

戰時各校都辦學資源緊張,在民族危亡之際,守望互助最見公心。1938年廣州淪陷,嶺大師生撤退至香港,就是借用香港大學的教學科研設施繼續辦學,兩校師生相互旁聽課程,共用圖書文獻、實驗室,共同參與學術活動。1941年香港淪陷,內地又以中大、嶺大等高校為主,接收港大學生繼續學業。

據1944年1月1日的統計顯示,在中國內地15所大學就讀的243名港大學生中,中大接納的有醫科8名、工科32名、文科26名、理科1名,共計67名;嶺大接納學生包括醫科32名、文科14名、理科4名,共計50名。廣東兩校接納學生總人數近一半,嶺南大學還在大村校區專門設立了「港大招待所」一處,專為港大學生使用。

1942年嶺大村內的茅棚校舍

嶺大的研究設備有限,不少學生就在國立中山大學就讀(尤其是理科),例如日後成為分子遺傳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黃翠芬,就是被嶺大化學系錄取,然後借讀於坪石塘口村中大理學院的。

嶺大校長李應林為文、理工、醫等三院學生借讀而致函中山大學,中大工學院院長陳宗南為該院教師到嶺大借用工程類圖書請開介紹信……這些具體而微的函件,今天我們仍可以從檔案館中找到。

喑啞的紙頁泛黃,而餘溫猶在。

李應林校長為學生借讀而致中山大學的函件(廣東省檔案館藏)

【延伸】

黃旭華院士與「培聯」失之交臂

「盧溝橋事變」後廣州常受敵機侵擾,廣州培正中學1937年遷到鶴山縣城,次年又遷至澳門,同時加速對香港分校的建設。1938年,廣州培道中學亦經肇慶遷至香港。為響應廣東省府動員遷港的教會學校回到韶關複課的號召,同屬浸信會的原廣州培道和培正兩所中學擬合在一起,選址辦學。

1940年,培正校長鄺樂生、培道校長溫耀斌,聯袂來到韶關考察,為兩校內遷選址,他們終在粵漢鐵路坪石站近,覓得一塊環境優美適用的地方。這裡是一個滿植大小松樹的平岡,左環澄澈見底的白沙河,前橫著碧綠的武水。兩水相交處,衍成淺坡和與幾片稻田。

今日的坪石仍風景清幽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瓊 攝

聯校聘黃偉才為事務主任,並派他先行前往坪石建校舍,準備一切。建築商周良負責建築,以當地材料建造杉木或竹織批蕩的各式校舍。

九月初,其餘管理人員率一眾教師及家眷前後到達,立即開展工作,籌備招生開課。限於宿舍床位,初一至高三8個班,共招300餘學生,兩校的校友對母校在內地建立起來,均感到異常興奮。

1942年8月,坪石聯校奉廣東省教育廳令準予立案,正式定名為「私立廣州培正培道聯合中學」(簡稱培聯中學),趙恩賜為校長。同年,太平洋戰事爆發,很多港澳同學北上坪石求學。

培聯中學在暑假期間校繼續增建校舍課室和教職員住宅等設施,條件改善,9月開課以後儘量收容從港澳長途跋涉前來就學的學生,學生由此增至五六百名,教員亦有增添,其中既有中大的教授、講師兼課,也有中山大學畢業的培正校友回校任教。

司徒衛水彩畫:嶺大的東面

1940年,香港出生的黃本立年僅15歲,他克服艱險一路來到坪石培聯中學就讀,後轉至華英中學讀高中,1945年考入嶺南大學物理系。黃先生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第一位以原子光譜分析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導師。

另據「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回憶,他在1941年6月曾追隨在中大讀書的哥哥到坪石,並在那裡報考了培正中學,但後又輾轉離開,直到抵達廣西投考桂林中學,才聽說自己已被培正錄取了。就這樣,年輕的黃旭華與坪石培聯中學失之交臂了。

1945年初,日軍攻粵北,坪石陷落,聯校員生留困樂昌,後遷至湖南桂東縣,終至抗戰勝利復員廣州。

【訪談】

陸鍵東 作家、學者,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

前後四年曆經三地兩遷,嶺大復校意義非凡保留讀書火種,光耀教育精神

羊城晚報:抗戰前的嶺南大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大學?

陸鍵東:無論從何種角度上說,嶺南大學都是近現代廣東地區第一所可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大學,深深刻下了近現代廣東政治、文化、科學的烙印。在其由美國教會創校的早期,湧現出兩個赫赫有名的學生:

一是1900年格致書院(嶺南大學的前身)學生史堅如,以同盟會會員的身份怒炸兩廣總督德壽,不遂,英勇獻身。二是由學生成長為中方管理者的鐘榮光,首開教會學校遠赴美洲向華僑籌款辦學先例,以及榮膺大陸教會大學收歸國人自辦後的首位中國人校長。

嶺大校徽

在這裡,可以發現幾個能連起這間大學歷史命運的關鍵詞:西式體系、與同盟會淵源、華僑與富商擁戴、「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幾個特點,都以深刻的歷史含義在南中國眾多高校中構成了獨一無二的「嶺南特色」。

早期教會學校的背景,使嶺南大學在動蕩的民國年間,罕見地保留了一塊「世外桃源」,直到日本攻陷廣州之前,都能安放一張寧靜的書桌。此外,省港澳三地乃至東南亞一些國家,在民國年間的外貿、商業、金融等現代之業已經發達,社會極需此類人才,嶺南大學與歐美接軌的西式教學體系,畢業生的整體水平很高,在社會上甚為搶手。

抗戰前的嶺大農學院畢業生

「嶺南畢業」四字,已成為一個招牌。僅憑此,即可估量嶺南大學在民國年間廣東高等學校的地位。

羊城晚報:從1937年抗戰爆發到1942年左右,戰爭形勢迫使嶺南大學兩次搬遷,給辦學造成了多麼慘重的損失?

陸鍵東:橫跨兩個世紀的近現代時期,是中國社會最為動蕩不安的百年,長達十數年的抗戰,濃縮了這段血淚史中最悲慘的一頁。具體反映到嶺南大學,在其六十多年的歷史中,「流離搬遷」是它的歷史命格。

草創期格致書院幾次遷址不說,1900年受庚子八國聯軍侵華影響,書院緊急整體搬到澳門,四年後才回到廣州並選址康樂村。1938年10月,日寇進攻華南,廣州淪陷在即,嶺南大學再次全體疏散,主體部分搬到香港,藉助香港大學提供的部分校舍複課。從現有的歷史材料看,搬到香港的嶺南大學沒有多少「不適應感」,學生的校園生活依然生動活躍,人文科目老師發表文章的數量反而倍增。

1940年嶺南大學學生在香港大學圖書館學習

但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攻陷香港,嶺南大學又一次解散。1942年初夏,嶺南大學決定追隨已流遷粵北三年的多所廣東高校,在曲江復校。

至此,在前後四年共三地兩遷的流離失所中,嶺南大學的教學設備幾可說是喪失殆盡。故此,粵北時期復校的嶺南大學,其保留讀書種子,維繫靈魂不散,昭示精神不死的作用,遠遠大於正常時期「學校是培育社會英才所在」的意義。

幸賴著名女詩人冼玉清教授此後數年不輟的以詩紀年,詳盡錄下了嶺南大學粵北流離四年「冒硝煙彈雨之至危,歷艱難悽痛之至極」的歷程。比之於廣東的其他高校,嶺南大學因冼玉清之詩,得以突顯民族大義之際「不肯降志,毅然遠引,以勵育才之天職未完」之信仰,堪稱抗戰史上廣東高等教育界的傑出代表。

「校以詩傳」,這又是嶺南大學無意而得之幸也。

《流離百詠》內頁 ( 陸鍵東藏 )

羊城晚報:那麼今天我們的挖掘、記取這一段歷史有何價值?

陸鍵東:正常時期的學校,學生的流動性已很大。在抗日戰爭時期,這一點更加突出。首先,復校曲江的嶺南大學,跟隨而來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年級,也就是說,在粵北四年,能從頭跟到尾在讀的學生不佔多數。大部分的學生隨著形勢的變化或自身的原因,先後離開學校。當然,每年也有新增學生。有一點卻是相似的,粵北的經歷,成為這些親歷苦難與感受薪火相傳神聖的學子的人生寶貴財富。

如何評價這段時期嶺南大學的辦學?首先,保留火種不滅,維繫學校不散,團結核心師資力量,是嶺南大學復校粵北的第一要義。其次,讓各年級的同學有書讀,可繼續完成其學業,也是學校應盡的天職。

一句話,即使在最艱難的歲月,嶺南大學對未來依然充滿了信心,四年播遷,一切都是為了未來。

司徒衛水彩畫:嶺大的北面

至於實際辦學條件之不堪,則可從冼玉清教授七絕《缺書》之首句窺之:「一編得似荊州重」。所謂「荊州重」,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曾說:「終六朝之世,荊州輕重,系舉國之安危」。得一書而比之如得荊州之重,辦學之窮愁與意義,冼教授一語已盡之矣。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責編 | 孫磊

審籤 | 魏禮園實習生 | 朱韻靈

相關焦點

  • 【嶺南文史】輾轉香江粵北 激蕩詩史學魂
    【嶺南文史】輾轉香江粵北 激蕩詩史學魂金羊網  作者:鄧瓊  2020-09-11 78年前,嶺南大學從香港回遷粵北,以教壇薪火照亮全民抗戰勝利前的至暗時刻。
  • 今日一校(民國篇):嶺南大學
    這所學府就是今天在香港復校四十多年的嶺南大學的前身。1900年,曾在格致書院就學的史堅如謀刺兩廣總督德壽事敗,格致書院引起了滿清政府的注意。為免捲入政治旋渦,格致書院遷往澳門暫避。1903年,格致書院改為嶺南學堂,是為"嶺南"用作校名之始。在澳門流寓期間,嶺南學堂更一度考慮遷往九龍。
  • 「嶺南文史」炮聲不礙書聲朗,烽火無妨薪火傳
    本報特連續推出嶺南文史特別報導「烽火讀書聲」,以一段特殊的「華南教育抗戰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然而,從2019年開始,經過廣東省政府及相關各部門、「三師」志願者等一眾專業人士,和當地政府、民眾的共同開掘,多處遺址被「打撈」並加以保護和修繕,這張「老地圖」已愈發完善——一幅華南教育在八十年前抗戰烽火中艱難賡續的圖像,連綴著國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培聯中學、中華文化學院,以及散布在更為廣袤的粵北和南粵腹地的廣東省立文理學院
  • 「嶺南文史」讀書人的抗戰:護持文脈弦歌不斷,先生風骨沾溉後昆
    本報特連續推出嶺南文史特別報導「烽火讀書聲」,以一段特殊的「華南教育抗戰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無論來自富有的僑鄉,還是辭別優渥的異國,當他們置身坪石這片嶺南土地上,就把個人的安樂輕拋度外,以身示範,護持文脈。
  • 韶關發現嶺南大學辦學舊址:百年古樟依舊在 銅哨聲聲故人來
    近日,廣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在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韶關市委市政府、韶關市廣文旅體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發現並確定了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遷址韶關辦學的舊址。  嶺南大學堅持在戰亂中辦教育、在烽火中育人才,凝聚了一批優秀學人和青年學子。如著名的陳香梅女土,就曾於仙人廟嶺南大學文學系就讀。而在羊城無人不知曉的張悅楷先生,其話劇生涯也是在韶關大村的嶺南大學土木系的學生時代開始的。
  • 【嶺南文史】羊城文脈千年一貫 龍虎際會各領風騷
    【嶺南文史】羊城文脈千年一貫 龍虎際會各領風騷金羊網  作者:鄧瓊  2020-01-16 站在今天中山圖書館這塊寶地上溯,從明代南園到清代廣府學宮
  • 「韓國留學」韓國的「皇家大學」——嶺南大學語學院
    隨著國際化、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嶺南大學韓國語教育院面向外國人及海外僑胞不但進行韓語培訓,而且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學習韓國的社會、文化、歷史等領域的廣泛知識,故在嶺南大學韓國語教育院可以同時學習語言和文化。
  • 追思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董事會名譽主席伍沾德博士
    伍沾德博士紀念視頻國務院原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黃華先生夫人何理良,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山市臺港澳事務局,北京大學,美國嶺南基金會,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香港大學校長張翔,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劉遵義,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院長David Schmittlein,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原院長Mahmood Zaidi
  • 追思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董事會名譽主席伍沾德...
    伍沾德博士紀念視頻國務院原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黃華先生夫人何理良,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山市臺港澳事務局,北京大學,美國嶺南基金會,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香港大學校長張翔,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劉遵義,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院長David Schmittlein,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原院長Mahmood Zaidi
  • 廣東舉行系列活動 回顧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
    梅州、清遠、雲浮等地分會場同期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抗戰時期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以實際行動致敬先輩,傳承歷史。抗戰時期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是塵封已久卻異常珍貴的教育文化遺產。記者了解到,這些節目大都選自曾在韶關教學、工作先賢的佳作,如《遷韶校中書事十首》出自「嶺南才女」冼玉清,記述作者嶺南大學抗戰期間搬遷到粵北韶關大村艱苦辦學的個人生活和生命體驗。【來源:新快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嶺南文史】讀書人的抗戰:護持文脈弦歌不斷 先生風骨沾溉後昆
    本報特連續推出嶺南文史特別報導「烽火讀書聲」,以一段特殊的「華南教育抗戰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無論來自富有的僑鄉,還是辭別優渥的異國,當他們置身坪石這片嶺南土地上,就把個人的安樂輕拋度外,以身示範,護持文脈。
  • 首屆「雲上嶺南」文化博覽會30日啟幕
    《羊城晚報》客戶端羊城派「雲上嶺南」頻道當天正式上線,啟動「雲直播」。「雲上嶺南」文化博覽會是由廣東省政府新聞辦指導、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常態性文創活動和線上國際傳播大平臺。「雲上嶺南」文化博覽會設線上服務主賓分場,覆蓋全球五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通過「視頻+直播+文圖報導+線上展示」方式傳播嶺南文化,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
  • 從七裡香樹形看嶺南盆景
    ,個人覺得最大的不同在枝葉的處理上,把本文的圖片和「臺灣盆景特色」(系列文章)中引用的照片比較一下,馬上就可以看出來,此且按下不表,先來看嶺南盆景首選的七裡香作法。這裡引用的照片皆來自於劉仲明和劉小翎著的「嶺南盆景藝術與技法」(度假出版社),這對父女檔的作品,我很喜歡;本書的寫作相當的嚴謹,內容也很不錯,前前後後看了好幾遍。
  • 嶺南,好自在.
    文字 |「誰最中國」圖片 |「來自網絡」
  •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再現嶺南文化風尚 ——電視劇《冼夫人傳奇》在...
    北有花木蘭代父出徵,南有冼夫人威震嶺南。隨著電視劇《冼夫人傳奇》的開機,被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也將從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中走上螢屏。   中央政策研究室、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原副主任方立, 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副司長張劍輝,中影集團董事長焦宏奮,茂名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許志暉,廣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蔡伏青,茂名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倪謙,著名學者錢文忠等領導嘉賓及《冼夫人傳奇》製片人於承豔、總導演陳健、編劇王海平和劇組演出人員出席了開機發布會。
  • 網絡視聽助力弘揚嶺南文化——首屆「錦繡中華 大美嶺南」網絡視聽...
    為發揮網絡視聽新媒體行業特色優勢,廣泛傳播嶺南文化,講好嶺南故事,彰顯嶺南文化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基礎性價值,搭建新時代嶺南文化面向全球的、長效性的輻射傳播平臺,由廣東省廣播電視局、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董事會名譽主席、美心創辦人伍沾德去世
    1986年,伍沾德和一批嶺南資深校友聯同嶺南大學廣州校友會主席王屏山及嶺南大學澳門同學會名譽會長區金蓉共同倡議,由中山大學領導提議,經國家教委批准,於1988年正式成立了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1989年成立了嶺南(大學)學院董事會,伍沾德出任第一屆嶺南(大學)學院董事會主席至1994年,續任董事會名譽主席及董事至今。
  • 中國香港嶺南大學世界排名情況
    嶺南大學,誕生於1888年的廣州,現為香港八大教資會資助的公立大學之一。嶺大奉行博雅教育理念,專注於人文社會學科,是以本科教育為重點的教學型大學。文學院允許學生發揮創意自主設計專屬的主修專業。嶺大亦是香港唯一一所為所有本科生提供四年全宿的高等院校。下面就和選校帝了解一下中國香港嶺南大學世界排名情況,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嶺南文史】近代粵商「賈而好儒」 醉心文化熱心公益
    【嶺南文史】近代粵商「賈而好儒」 醉心文化熱心公益金羊網  作者:朱紹傑  2020-12-22 粵商在海外傳承、傳播中國文化,更是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筆
  • 嶺南聖域 _佛山祖廟歷史文化陳列館
    尤其是首次亮相公眾的北帝玉璽、北帝玉腰帶和明清時期的各類真武造像、真武水陸畫、清代佛山祖廟民俗風情組畫、清代北帝出巡大型石灣陶塑組群等,都是佛山祖廟最具特色、最受矚目的珍貴展品,充分展現了嶺南聖域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