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甘霖,現任共青團石阡縣委副書記、甘溪鄉坪望村駐村工作隊隊長。2017年9月26日,我被派到甘溪鄉坪望村任黨支部書記,負責坪望村脫貧攻堅工作,幫扶9戶貧困戶。
甘霖(圖左)與群眾一起修自來水管道。
我是農村人,童年時期一直在貴州大山深處生活,周一到周五上學,周末隨大人上山放牛幹農活。多年以來始終不變的是對農村深厚記憶和情感。
再回到農村駐村扶貧,既擔憂又激動,擔憂的是我所駐村是深度貧困村難以脫貧,全村有497戶186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71戶677人,貧困發生率35.99%,是全縣2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激動的是又回到了記憶深處熟悉的地方,遠離鬧市喧囂,靜下心來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幫助群眾改善生活狀況。
甘霖(圖左)開展老黨員送教上門服務。
「仰天鍋、不燒煤,不下雨、沒水吃。」這是我剛到坪望村時,老百姓最愛說的一句打油詩,兩山夾一溝的地勢,加上沒有合適水源點,拉通「安全水」「幸福水」,是要做的第一件事。
我與駐村工作隊員多次步行10多公裡找水源,對水質採樣並送專業機構檢測合格後,和第一書記一同到縣裡跑項目,要資金,帶著群眾一起修水池、建水窖。如今,全村修建蓄水池5口,拉通飲水管道5.5公裡,飲水問題得到有效保障。
甘霖(圖中)和攻堅隊成員在尋找水源點。
坪望村兩山夾一溝的地形,制約道路交通、生產生活根本性因素。2017年一次騎摩託車到臥水組開展工作時,摩託車在青石板上打滑,差點掉到懸崖下面。 那次經歷後,我痛定思痛,一定要把兩山的道路都修通。 我們編制項目規劃,爭取資金、資源,全力發動群眾投工投勞,2017年,修通了組組通公路4條8.975公裡,硬化村寨1.5米寬串戶路9.68公裡,1.5米寬聯戶路2.48公裡,建設產業路4.9公裡。
在坡陡路急的道路建設現場,在雨天拌泥的施工現場,始終與群眾站在一起,實現了坪望村基礎設施建設大提升,走路不沾泥、雨天不溼鞋的交通條件持續提高了群眾的生活質量。
此外,我們還發動群眾自發管護道路,按照路段選取管護農戶,負責日常道路保潔管護,既修好了路,又管好了路,讓群眾走上了好路。
2019年春節期間,長期外出務工村民李賢專門到找到我說:「路修好了,又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寨子越來越安逸了,太感謝政府了。」
用心與群眾打交道,收穫的必然是人生寶貴財富。
在我所幫扶的貧困戶中,有一位孤寡老人,3歲時就雙眼失明,他的父母、兄長相繼離開人世。我原想動員老人住到敬老院,但因老人身體情況特殊,最後幫助老人落實了全失能散養護理協議,每月補貼1680元的生活護理費,在寨鄰中找到1名護理員照顧老人日常生活。
現在,老人生活有人照料。每當與他聊天時,他總算說自己很幸運,感激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是要穩定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駐村期間,我曾與隊員一起給群眾修電燈、修電視、插秧打穀;也下地種茶葉、上山找水源;捅過下水道、扛過水泥袋.....在落實黨的政策幫助群眾的同時,也讓自己人生經歷得到極大豐富,多少年後回想起來,這一段經歷必定讓自己收穫滿滿、久久難以忘懷。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盛道利
編輯 張婷
編審 王璐瑤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