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從農村來到農村去 始終與群眾站在一起|甘溪鄉坪...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甘霖,現任共青團石阡縣委副書記、甘溪鄉坪望村駐村工作隊隊長。2017年9月26日,我被派到甘溪鄉坪望村任黨支部書記,負責坪望村脫貧攻堅工作,幫扶9戶貧困戶。

甘霖(圖左)與群眾一起修自來水管道。

我是農村人,童年時期一直在貴州大山深處生活,周一到周五上學,周末隨大人上山放牛幹農活。多年以來始終不變的是對農村深厚記憶和情感。

再回到農村駐村扶貧,既擔憂又激動,擔憂的是我所駐村是深度貧困村難以脫貧,全村有497戶186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71戶677人,貧困發生率35.99%,是全縣2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激動的是又回到了記憶深處熟悉的地方,遠離鬧市喧囂,靜下心來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幫助群眾改善生活狀況。

甘霖(圖左)開展老黨員送教上門服務。

「仰天鍋、不燒煤,不下雨、沒水吃。」這是我剛到坪望村時,老百姓最愛說的一句打油詩,兩山夾一溝的地勢,加上沒有合適水源點,拉通「安全水」「幸福水」,是要做的第一件事。

我與駐村工作隊員多次步行10多公裡找水源,對水質採樣並送專業機構檢測合格後,和第一書記一同到縣裡跑項目,要資金,帶著群眾一起修水池、建水窖。如今,全村修建蓄水池5口,拉通飲水管道5.5公裡,飲水問題得到有效保障。

甘霖(圖中)和攻堅隊成員在尋找水源點。

坪望村兩山夾一溝的地形,制約道路交通、生產生活根本性因素。2017年一次騎摩託車到臥水組開展工作時,摩託車在青石板上打滑,差點掉到懸崖下面。  那次經歷後,我痛定思痛,一定要把兩山的道路都修通。  我們編制項目規劃,爭取資金、資源,全力發動群眾投工投勞,2017年,修通了組組通公路4條8.975公裡,硬化村寨1.5米寬串戶路9.68公裡,1.5米寬聯戶路2.48公裡,建設產業路4.9公裡。

在坡陡路急的道路建設現場,在雨天拌泥的施工現場,始終與群眾站在一起,實現了坪望村基礎設施建設大提升,走路不沾泥、雨天不溼鞋的交通條件持續提高了群眾的生活質量。

此外,我們還發動群眾自發管護道路,按照路段選取管護農戶,負責日常道路保潔管護,既修好了路,又管好了路,讓群眾走上了好路。

2019年春節期間,長期外出務工村民李賢專門到找到我說:「路修好了,又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寨子越來越安逸了,太感謝政府了。」

用心與群眾打交道,收穫的必然是人生寶貴財富。

在我所幫扶的貧困戶中,有一位孤寡老人,3歲時就雙眼失明,他的父母、兄長相繼離開人世。我原想動員老人住到敬老院,但因老人身體情況特殊,最後幫助老人落實了全失能散養護理協議,每月補貼1680元的生活護理費,在寨鄰中找到1名護理員照顧老人日常生活。

現在,老人生活有人照料。每當與他聊天時,他總算說自己很幸運,感激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是要穩定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駐村期間,我曾與隊員一起給群眾修電燈、修電視、插秧打穀;也下地種茶葉、上山找水源;捅過下水道、扛過水泥袋.....在落實黨的政策幫助群眾的同時,也讓自己人生經歷得到極大豐富,多少年後回想起來,這一段經歷必定讓自己收穫滿滿、久久難以忘懷。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盛道利

編輯 張婷

編審 王璐瑤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從農村來到農村去 用熱血「沸騰」扶貧路|織金縣...
    我叫李林,是織金縣茶店鄉群豐村駐村第一書記。因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深知農村生活疾苦。2018年3月,全縣脫貧攻堅戰役號角吹響的時候,我積極向組織提出申請加入這場戰爭。在組織的信任下,我有幸成為一名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光頭」隊長丨鎮遠縣湧溪鄉古樓坪村駐...
    初到古樓坪村第一要務,就是要先摸清楚古樓坪村貧困戶96戶410人的情況,白天我帶著村支兩委處理日常工作、建立扶貧臺帳,晚上我走訪群眾、深入群眾,只為能夠儘快能夠貼近群眾,在走訪中我傾聽他們的聲音、記錄他們的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信任就是最大的鼓勵|萬山區高樓坪鄉關莊村...
    我叫陳靜,2018年,我開始在萬山區高樓坪鄉關莊村任駐村幹部,今年是駐村的第三個年頭。駐村以來,除了偶爾周末時間回家看望父母和丈夫、兒子以外,我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吃住在村,全身心投入村級工作。為此,村民們都開玩笑的喊我「女漢子」,但我卻十分感動,這是對我的一種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五年的堅守只為心中不舍情丨萬山區高樓坪鄉新莊...
    我叫羅水華,2016年3月到貴州銅仁萬山區高樓坪鄉新莊村開展駐村工作,如今已近5年。幾年來的駐村工作,讓我從滿頭烏髮到兩鬢斑白,只為心中那份不舍情。最難忘的是那貧困淚。初到新莊不久,一名年近60歲的群眾來到辦公室,一邊流淚一邊帶著哭腔說:「兒子患了精神分裂症,為了治病家中唯一值錢的小型貨車已處理掉,不但病沒治好還欠下幾萬元的債務,我們家已無路可走了!」作為土生土長在農村的我,深感若無此絕境的人不會這樣哭訴。
  • 「我的扶貧故事」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德江縣楓香溪鎮坪灣村...
    坪灣村美麗村景在坪灣村,村脫貧攻堅隊、村支兩委、幫扶幹部是脫貧路上的主力軍。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全體扶貧幹部,吃住在村。以增加群眾收入,解決農戶困難為己任,逐戶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五改一化一維等,確保不落一戶,不落一人。坪灣村扶貧幹部齊上陣拆除老舊危房一路走來,每個扶貧人都有自己的扶貧小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堅守駐村歲月 用情走好扶貧徵程|盤州市響水...
    我叫李旭,是六盤水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選派的一名駐村幹部。一年前,我來到盤州市響水鎮楊柳樹村,開始了在這裡的駐村幫扶時光。和群眾拉家常、幫農村謀發展、為基層解難題……從組織安排我到楊柳樹村駐村那一刻起,我就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當成「村裡人」,把當地群眾當做「家鄉人」,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奔向小康。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自2019年擔任楊柳樹村第一書記以來,始終把身子沉下去,把責任扛上肩,走近群眾、讀懂群眾、為了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丨都勻市沙包堡...
    從畢節織金到黔南都勻,因為方言障礙,從大學畢業之初連一個會議記錄都無法順利完成,到現在只要群眾不說少數民族語言,我都能夠和他們愉快地溝通並打成一片,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走近他們,靠近他們,我知道,這是多年的基層工作實踐歷練了我。  作為從畢節織金鄉鎮裡考取大學走出來工作的農村孩子,多年來我一直在思索著兩個字,貧困。
  • 垃圾去了哪?——湘西州治理農村垃圾的故事
    吉首市己略鄉紅坪村垃圾分類投放站在建中。 村裡垃圾去了哪? 圍坐火坑邊,土家族苗族同胞給我們講述了湘西州治理農村垃圾的故事。 一聲「集結號」 凝心聚力去「塵垢」 髒亂差,曾是湘西城鄉環境的最大短板。
  • 「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有群眾 不怕擔子重丨習水縣回龍鎮九龍村駐村...
    我到九龍村後,撲下身子,沉下心來,紮根基層,遍訪貧困戶,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把脫貧攻堅一線作為學習歷練的平臺和幹事創業的舞臺,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快速適應農村生活,紮實做好駐村幫扶工作。以人民為中心,積極參加抗洪救災  7月11日夜裡11時多,九龍村開始下暴雨,多處公路阻斷,行人車輛不能通行,我和九龍村村支兩委,徒步前行2個小時到達筍坪村民組。
  • 「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這片土地就要對得起這方百姓丨貞豐縣長田鎮...
    我叫王天祥,2017年3月,從縣委宣傳部派駐長田鎮瓦廠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深知農村生活的艱辛,感恩農村這片熱土培育了我,也感激組織對我的信任。來到這片土地,就要對得起這方百姓。王天祥(左)給村養牛場割草選地址、寫報告、找資金……三年來,我積極向縣委宣傳部、縣人大、州文體部門申報發展民族文化項目資金50餘萬元,將郞所組老學校改造成民族文化活動場所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工作就要「軟磨硬泡」丨鎮遠縣金堡鎮秀地村...
    每當看到我的身影,群眾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小夥子可以勒,能吃苦,農活都會幹,要是沒有工作,在我們農村肯定也是『吃得開』的」。幫助群眾收割水稻我叫楊正琦,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人民政府信息服務中心工作員。2018年5月起,來到金堡鎮秀地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馬店村 就是馬店人|省統計局派駐織金縣熊家...
    我叫劉光淋,是省統計局派駐織金縣熊家場鎮馬店村的第一書記。   2016年,我主動申請到脫貧攻堅一線參與扶貧工作。剛到村時,面對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農村工作,我深感責任重大。開弓沒有回頭箭!   為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我積極到有關部門爭取支持和資源,前後爭取了近150萬元資金,完成全村通組路硬化工程,切實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修建農村飲用水工程,解決了全村200多戶群眾的飲水難題;修建村活動廣場,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修建垃圾池,美化人居環境……劉光淋(左)走訪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之路任重道遠,堅定信心帶民致富丨鎮遠縣人大...
    為了帶領群眾增收致富,過上小康生活,我認真分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雖然都坪鎮歷來被譽為「魚米之鄉」,但近幾年發展農業的優勢逐漸削弱,主要體現在勞動力流失嚴重,空心村現象突出;村集體經濟發展不足,群眾收入沒有形成新的增長點;交通不便嚴重製約都坪鎮優質農作物的流通,人財物的不足成為制約都坪鎮經濟發展的瓶頸。
  • 【我的扶貧故事】做駐守在群眾心中的第一書記
    我叫鄭雷,是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一名教師,一名黨員幹部,於2018年3月受黔南醫專黨委選派到荔波縣朝陽鎮板麥村駐村扶貧,任第一書記。那年我的妻子已懷孕五個多月,年邁父親身患癌症。帶著對家人的愧疚,我堅決服從組織安排,毅然扛起脫貧攻堅的重擔來到板麥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群眾心裡丨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受省直工委選派到沫陽鎮平巖村,成為駐村第一書記。  三年來,我認真履行第一書記職責,積極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推動產業發展,積極為村協調幫扶資金,推動「衛生評比」等活動創新鄉村治理。  現在村裡也有了產業,群眾生活有了提高,我也逐漸被村裡群眾所接受。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工作就是為群眾做好每一件實事丨錦屏縣彥洞...
    我始終相信基層工作就是為群眾做好每一件實事。只有在內心認可,想做好一件事才能夠發動全身的力量去全力以赴。基層工作要從情感出發,從內心出發,為群眾做好每一件實事,在駐村工作中我矢志以恆,一以貫之。2017年6月29日,彥洞遭遇特大暴雨,為轉移地質災害點群眾,當日重複往返於救民大寨和西月自然寨,和村兩委成員在雨中走了10多公裡。烈日當頭,戴上草帽,拿起捲尺我毅然加入薏仁米種植驗收班隊伍。路過的大媽拉著我說「父母以為你們考上工作就能在辦公室辦公,一個姑娘,頭頂烈日還要爬山,父母知道要心疼」,我的眼角溼潤了,我也是出生農村,深深體會農村,特別是偏遠農村的不易。
  • 「我的扶貧故事」十年扶貧,我被大家親切笑稱為「駐村釘子戶」|...
    在上洪馬村3年多的駐村期間,我與工作隊一起,認真摸排村裡困難群眾,協助開展好貧困戶評定,積極宣傳黨和政府各項幫扶政策,幫助困難群眾謀思路、想點子、找路子,幫助10餘戶困難群眾理清發家路子實現了脫貧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眼裡的「鐵人」丨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
    群眾眼中,我是「鐵人」;家人眼中,我是忙人。在我自己眼中,我不過是一名平凡普通的共產黨員。我叫孫正軍,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主動請纓,從遵義市人民防空辦公室來到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盡我所能為群眾謀幸福丨黎平縣地坪鎮岑歸村第一...
    我叫吳東雷,是一名「90後」共青團幹部。2018年10月,我主動接過駐村「接力棒」,到地坪鎮岑歸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兩年來,我始終把群眾的幸福生活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工作六年,有著兩年基層工作經驗,這次從機關再回到基層,本應輕車熟路,沒想到卻碰了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