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100個成語典故,完整釋義,感悟智慧

2021-01-08 騰訊網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00個之多!

1.哀而不傷

解釋: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此外也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常用來比喻做事情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處:《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解釋: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什麼事也不關心。

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釋:北辰:北極星;共:音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後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

出處:《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4.比而不周

解釋:搞幫派,但是不團結。結黨營私。

出處:《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氣凝神

解釋:屏氣:抑制呼吸;凝神:聚精會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違心一致。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7.博文約禮

解釋: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恥下問

解釋: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9.不得其死

解釋: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對惡人的詛咒。

出處:《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晝夜

解釋:舍:放棄。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不亦樂乎

解釋:原意是「不也是很快樂的嗎?」現用來表示程度極深。

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2.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解釋:不擔任某職務,就不去過問某職務範圍內的事。

出處:《論語·泰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3.察言觀色

解釋: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志士仁人

解釋: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捨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釋:成:成就。成全別人的好事。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6.從心所欲

解釋: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出處:《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7.大動幹戈

解釋:幹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出處:《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

18.待價而沽

解釋:沽:賣。等有了好價錢才賣。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機會才肯出仕效力。也比喻某些人將自己當商品,等待高價出售(含諷剌義)。

出處:《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19.簞食瓢飲

解釋:一簞食,一瓢飲。形容讀書人安於貧窮的清高生活。

出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0.當仁不讓

解釋: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處:《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21.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出處:《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22.道聽途說

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23. 惡衣惡食

解釋: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處:《論語·裡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4.耳順之年

解釋: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出處:《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5.發憤忘食

解釋: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6.犯上作亂

解釋:犯:幹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7.肥馬輕裘

解釋:裘:皮衣。騎肥壯的馬,穿輕暖的皮衣。形容闊綽。

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28.斐然成章

解釋:斐、章:文採。形容文章富有文採,很值得看。

出處:《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29.分崩離析

解釋: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出處:《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30.父母之邦

解釋:指祖國。

出處:《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剛毅木訥

解釋: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

出處:《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

32.割雞焉用牛刀

解釋: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33.各不相謀

解釋:謀:商量,計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

出處:《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34.恭而有禮

解釋: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釋: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出處:《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6.攻乎異端

解釋:指鑽研和實行儒家以外的主張,也指斥責異端。

出處:《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37.過猶不及

解釋: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38.怪力亂神

解釋:指關於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

出處:《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39.後生可畏

解釋: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40.患得患失

解釋: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處:《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41.誨人不倦

解釋: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42.不念舊惡

解釋:念:記在心上。不計較過去的怨仇。

出處:《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43.見義勇為

解釋: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處:《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4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釋: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出處:《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5.既往不咎

解釋: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46.見賢思齊

解釋: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出處:《論語·裡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7.盡善盡美

解釋: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

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48.敬而遠之

解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願接近。也用作不願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出處:《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49.舉一反三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0.侃侃誾誾

解釋:形容和悅而從容不迫地談話。

出處:《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51.空空如也

解釋: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形容一無所有。

出處:《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52.巧言令色

解釋: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

出處:《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

53.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解釋:樂:喜愛,愛好。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

出處:《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54.樂以忘憂

解釋:由於快樂而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快樂。

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55.樂在其中

解釋:喜歡做某事,並在其中獲得樂趣。

出處:《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56.良師益友

解釋:良,好;益,有幫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57.苗而不秀

解釋:苗:指莊稼出苗;秀:莊稼吐穗開花。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

出處:《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58.敏而好學

解釋: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9.敏於事,慎於言

解釋: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說話謹慎。

出處:《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60.鳴鼓而攻之

解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61.名正言順

解釋: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62.內省不疚

解釋:指自我反省,內心並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於心的事。

出處:《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63.能近取譬

解釋: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

出處:《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64.以文會友

解釋: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65.匹夫不可奪志

解釋:比喻即使對一個普通的人,也不能隨意改變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堅定,不可動搖。

出處:《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6.披髮左衽

解釋: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髮,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為主。

出處:《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67.輕裘肥馬

解釋: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

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68.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釋: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出處:《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69.任重道遠

解釋:任:負擔;道:路途。已:停止。擔子很重,路很遠,責任重大,經歷長期的奮鬥,死了以後才肯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

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70.非禮勿視

解釋:不合符禮教的文字不能看。

出處:《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71.三十而立

解釋: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出處:《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72.三月不知肉味

解釋: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於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

出處:《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73.殺身成仁

解釋: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捨棄自己的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4.色厲內荏

解釋: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硬,內心虛弱。

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75.三思而後行

解釋: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

出處:《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76.生榮死哀

解釋:活著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讚譽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處:《論語·子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77.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解釋:舊時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際皆由天命決定。常用作事勢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出處:《論語·顏淵》「商聞之矣,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78.升堂入室

解釋:古代宮室,前為堂,後為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很高的成就。

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79.手足無措

解釋: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出處:《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80.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釋: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出處:《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1.食無求飽

解釋:飲食不要求飽。指飲食要節制。

出處:《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82.逝者如斯

解釋: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83.述而不作

解釋: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出處:《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4.死而後已

解釋:已:停止。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

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85.駟不及舌

解釋: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

出處:《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86.四海之內皆兄弟

解釋: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87.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解釋: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出處:《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88.中庸之道

解釋: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出處:《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89.溫故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90.文質彬彬

解釋:文:文採;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91.無為而治

解釋: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泛指以德化民。

出處:《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92.小德出入

解釋:小德:小節;出入:偏離標準。指不必嚴格要求的一些小節。

出處:《論語·子張》「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93.血氣方剛

解釋: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處:《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94.學而優則仕

解釋:優:有餘力,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

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95.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

出處:《論語·公冶長》「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96.循循善誘

解釋:循循:有次序的樣子;善:善於;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

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97.言必信,行必果

解釋: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出處:《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98.言必有中

解釋: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9.言不及義

解釋: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淨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出處:《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100.言而有信

解釋: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出處:《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來源:傳統文化探索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微清鎮,閱讀悅心約未來

相關焦點

  • 100個成語大全及解釋,了解成語釋義,提高孩子運用成語的能力!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且博大精深,成語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豐富的內涵和意義。我們平常接觸到的成語讀起來朗朗上口,一些成語故事比較生動形象,蘊含著寶貴的知識和道理。這些成語故事多來自於一些神話故事、寓言故事和歷史事跡,不僅故事情節生動,而且包含寓意很深刻。
  • 國學智慧|《論語》中的五則成語小故事
    【典故】春秋·孔子《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故事】孔子的學生非常多,其中有個名叫子路的,他個性勇猛豪爽。有一次,子路在彈奏瑟時,孔子聽出琴聲裡充滿豪放勇武的肅殺之氣。-2-名 正 言 順【釋義】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上說得通。【典故】春秋·孔子《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 博弈猶賢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語出《論語 陽貨》:「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反義詞有:飽食終日,博弈猶賢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博弈猶賢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博弈猶賢(bō yì yóu xián)成語釋義:後指不要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成語出處:語出《論語 陽貨》:「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 賜牆及肩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子張》:「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近義詞有:才疏學淺,賜牆及肩是中性成語,緊縮式成語;可作謂語;比喻才學淺陋。
  • 不磷不緇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語出《論語 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至堅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汙。」近義詞有:磨而不磷 涅而不緇,反義詞有:隨波逐流,不磷不緇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為人。不磷不緇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不磷不緇(bù lín bù zī)成語釋義: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堅貞高潔的品質,不因外界影響而有所改變。
  • 朽木糞牆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近義詞有:朽木糞土,朽木糞牆是貶義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賓語、定語;含貶義。朽木糞牆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朽木糞牆(xiǔ mù fèn qiáng)成語釋義:朽壞的木頭,汙穢的土牆。
  • 《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從成語的尋根溯源中體會趣味考古的...
    一百個成語的尋根溯源,體會趣味考古的真諦;一百幅古畫的風俗巡禮,展現古代生活之圖景。《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著者:許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唱三嘆,到底是怎樣「唱」、怎樣「嘆」的?入鄉隨俗,「隨」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俗」……理解一個成語,有沒有可能突破慣常的成語辭典式的拘束?不僅僅是釋義,不單單是用例,而是穿透時光的隔閡,回到它誕生之初的語源現場,去洞見另一種當時的旦暮朝夕、飲食男女,抑或驚心動魄、生死無常?
  • 金甌無缺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比喻國土完整。出自:明 徐宏祖《徐霞客遊記 黔遊日記》:「但各州之地,俱半錯衛屯,半淪苗孽,似非當時金甌無缺矣。」近義詞有:完整無缺,反義詞有:殘山剩水,金甌無缺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賓語;比喻國土完整。
  • 無動於中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無動於中,心裡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心,置之不理。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宋 朱熹集註:「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
  • 大器晚成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後生可畏,反義詞有:不堪造就、冥頑不靈,大器晚成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年紀大才成才。大器晚成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成語釋義: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
  • 這五十個日常應用的成語,都出自《論語》
    《論語》是四書五經之一,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是兩千年來讀書求學的必修課程,雖然僅僅一萬兩千字,但出自《論語》的成語竟達數百個之多,即使你沒讀過《論語》,但這些成語,你肯定很多都聽過、見過。下面我們就列舉五十個出自《論語》的日常成語:一,朝聞夕死。——《論語.裡仁》釋義:假如早上能聽聞到真理,就算晚上去死也心甘情願。比喻人對真理的追求非常迫切。
  • 必也正名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論語 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必也正名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指名聲。必也正名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必也正名(bì yě zhèng míng)成語釋義:指必須按照正統倫理觀念和禮儀關係來端正綱紀名分。
  • 《論語》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語的著作,相當於一部格言集。下面分享其中的10句格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感悟聖賢的智慧。一、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裡仁第四》感悟:能夠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那才是最美的。
  • 一日三省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近義詞有:三省吾身,一日三省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含褒義。一日三省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一日三省(yī rì sān xǐng)成語釋義: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 周而不比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反義詞有:狼狽為奸,周而不比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周而不比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周而不比(zhōu ér bù bǐ)成語釋義:周:親和、調合;比:勾結。關係密切,但不勾結。
  • 以直報怨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近義詞有:以德報怨、以禮相待,反義詞有:忘恩負義,以直報怨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含褒義。 以直報怨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以直報怨(yǐ zhí bào yuàn) 成語釋義:以公道對待有怨恨的人。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手足無措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近義詞有:手忙腳亂、驚慌失措,反義詞有:慢條斯理、從容不迫,手足無措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狀語、補語;含貶義。手足無措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手足無措(shǒu zú wú cuò)成語釋義: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 歲不我與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近義詞有:時不我待,歲不我與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分句;表示應該及時奮起,有所作為。歲不我與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歲不我與(suì bù wǒ yǔ)成語釋義:年歲是不等人的。
  • 工力悉敵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勢均力敵、不相上下、不分軒輊,反義詞有:天壤之別、截然不同,工力悉敵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指不相上下。工力悉敵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工力悉敵(gōng lì xī dí)成語釋義: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敵:相當。雙方的功夫、力量;不相上下。
  • 臥冰求鯉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臥冰求魚,臥冰求鯉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臥冰求鯉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臥冰求鯉(wò bīng qiú lǐ)成語釋義:臥在冰上以求得鯉魚。指忍苦孝親成語出處:晉·幹寶《搜神記》第11卷:「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