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那塊電子墓碑:社交媒體的溫柔,為什麼最該留給去世的人?

2021-01-16 網易

  

  「本文已獲得騰訊傳媒全媒派授權」

  電影《尋夢環遊記》裡有一句臺詞:「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遺忘。肉體消逝並不是真正的死亡,被人遺忘才是。」這個世界每秒鐘有無數生命在誕生,也有無數生命在逝去,但有多少亡者的故事始終被人銘記,又有多少生命的流逝漸漸被人遺忘,我們無從知曉。

  在微博上,一個被稱為「網上入殮師」的帳號@逝者如斯夫dead已存在很多年。正如名字所說,其以在微博上搜集、整理並發布不同亡者故事的形式,祭奠死去的人,在網絡中為他們做最後的「殮葬」。這個用戶所關注的人裡大多都是逝者,這裡沒有狂歡,沒有喧鬧。

  在每一條紀念逝者的內容中都有這樣一句話:「在虛擬的網際網路上,為逝者留下真實的紀念園。」這類帳號的存在,體現了充斥著浮躁氣息的社交媒體的溫柔,也映射了人們對這種溫柔的渴望。

  無獨有偶,隨著數字信息和網上遺產越來越引人關注,國內外許多平臺都加入到主動紀念或保護的行列。在國內,2020年12月24日,嗶哩嗶哩彈幕網通過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稱:「對於不幸離開人世的B站用戶,將在取得其直系親屬確認和同意後,將其帳號列為『紀念帳號』並加以保護。」在國外,Facebook、Twitter、Google等均採取了一些措施。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以「紀念帳號」的出現和使用為由頭,探討社交媒體在保護逝者信息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嘗試。這份「溫柔」究竟緣何出現?而在這份「溫柔」的背後又是否存在著我們未曾思考過的其它問題?

  紀念帳號:用保護的方式延長生命的長度

  網際網路行業的興盛帶給大眾對於「娛樂至死」的批判與反思,人們印象裡的社交媒體總是離不開浮躁、狂歡等字眼,但當社交媒體成為個體放置回憶和情感的容器,成為與逝者搭建精神溝通的橋梁時,卻又不免增添了幾分溫情。近年來,國內外各大社交網絡平臺紛紛建立起對逝者的保護機制,展現出社交媒體最後的溫柔。

  Facebook很早就推出了「悼念帳號」(Memorialized accounts)的功能,逝世者的親人好友可以在其去世後,作為「遺產聯繫人」繼續管理他的社交帳號。他們可以設置逝者帳號的內容發布和查看權限、修改個人信息等,但無法登錄到帳號,也不能讀取私人消息、刪除或添加朋友。

  此後,Facebook又推出了「悼念」(tributes)標籤用於指明那些號主已經過世的社交帳號,設立獨立的「悼念」欄目作為一個放置紀念檔案的空間,允許逝者親友在這裡發布故事、紀念生日、分享回憶等。[1]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Twitter也曾聲明,在正式推出保護逝者帳號的有效方法之前,不會清除任何「非活躍帳號」。此前,在完成對那些六個多月沒有使用過Twitter的「非活躍帳號」的清理工作後,有用戶質疑這樣的舉措會在無意中清除掉一些不幸逝世的用戶的帳號信息,也會連帶清除掉逝世者遺留在社交帳號上的全部記憶。對此,平臺表示,他們保護「非活躍帳號」的規則一直有效,只是還未徹底執行,在確保符合國際隱私法規並達成各方意見共識後,會進一步完善並推出紀念帳號功能。[2]

  Google則允許用戶指定「非活躍帳號管理員」,在用戶帳號長時間處於非活躍狀態時,「管理員」會收到相關提示信息,在經過許可的前提下,「管理員」可以訪問用戶的私人數據,也有權在帳號原主人離世後決定刪除還是繼續留存帳號。

  新浪微博也曾於2020年9月17日發布公告稱,將對逝者帳號設置保護功能——不能登錄、不能新發內容、不能刪除內容、不能更改狀態,從而完善平臺服務,保障用戶權益,保護逝者隱私,防止逝者帳號被盜。

  

  各種帳號保護措施,增強了逝者在數字世界的影響力。許多公眾人物去世後,其社交帳號上通常會聚集非常多的公共討論,這些公開的悼念和情感的表達使得逝者帳號的繼續存在有了合理性和必要性,也使得已故生命的延續成為了可能。

  比如,籃球明星科比的Ins帳號仍有更新,2020年的愚人節,將科比設為「特別關注」的粉絲看到了「科比更新的動態」,恍惚之中給人一種「他從未離去」的錯覺,有網友評論道:「感謝用這樣的方式讓我感受到你還在。」

  

  此外,演員高以翔的微博評論區也時常有前來悼念的網友和粉絲,大家的留言和彼此間的互動讓本來沉寂的帳號又「活躍」了起來。

  在社交媒體上通過集體悼念來塑造共同記憶的方式,有助於喚起群體情感的共鳴,仿若賦予了已逝者在虛擬空間中生命的延續,這也是面對網際網路短暫記憶的對抗與挑戰。

  數字痕跡:意義重大卻相當脆弱

  在茫茫數字海洋中,人類的確像一顆顆小微粒,社交網絡獨有的虛擬性、時空接近性等,使越來越多的人更習慣於在虛擬世界中表達自我。

  因此,社交網絡中留下了太多人的數字痕跡,記錄著大量栩栩如生的生活細節,酸甜苦辣、成功失敗、愛情親情……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人們對於「死亡」的界定變得更為複雜。

  但是,在享受社交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人們經常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將很多重要的個人信息、資料、資產等存儲到線上存在怎樣的隱患?如果有一天意外發生,曾經在這個虛擬空間中的留下的一切又當何去何從?

  當個體去世後,社交帳號並不會自動改變其存續狀態,由此衍生出了 所謂的數字遺產,包括人們去世之後留下的所有線上和線下的電子資料。在常規下,所有社交帳號的最終所有權歸平臺所有——這是一直以來平臺和用戶所默認的對於數字遺產的處理方式,若是帳號長時間未被登錄使用,平臺可能會將其收回,最終自動註銷並永久刪除。

  一些情況下,如果帳號所有者去世,但帳號中還遺留有一定的個人資產,則需要逝者親屬提供包括但不限於死亡證明、火化證明、直系親屬關係證明等相關資料進行認證和資金的提取與轉移。那麼,如果沒有第二個人知道帳號信息,一旦發生意外,曾在帳號上留下的所有痕跡和資產很有可能被永久封閉在帳號中,最終消失於茫茫數據海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另外,據調查顯示,Facebook已有3000多萬用戶去世,每天都有超過10000名用戶死亡。據牛津網絡研究院數據預測,2050年,Facebook的逝者用戶數量將超過生者用戶,到本世紀末這一數量可能會增加到49億。研究人員認為,在亞洲,2100年Facebook逝者用戶數量將增加到20億。[3]

  可見,社交媒體的確在被廣泛使用,許多個人信息事無巨細地發布在社交媒體上,隱私的邊界變得愈加模糊。當社交媒體帳號的主人離世,他們使用帳號發布的每一條動態並不會隨之消失。

  比較現實的擔憂是,他們的帳號有可能被遺忘,個人信息也有可能被盜用,再加上如今人臉合成技術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利用身份造假來牟取暴利也變得更加容易。

  此外,盜用逝者帳號進行詐騙等違法行為的現象也是時有發生,這是對逝者的不敬,更是對逝者親友的傷害,所有的這些亂象都需要得到合理的規範和管理。

  因此,處理逝者的社交帳號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這裡是一個人曾經真實「生存」過的地方,是一個必要的悼念和追憶場所,存儲著大量有關逝者的精神遺產,這也是一個人曾經來過世間的鮮活證明之一。但與此同時,在社交平臺推出「紀念帳號」的一系列措施之前,用戶總是會在偶然間收到系統彈出的有關已逝親友的生日提醒等消息,這些都可能會在一瞬間給曾經歷過失去至親的人帶來猝不及防的悲痛。

  在這種語境下,社交平臺的各類措施,既是紀念,也是保護。比如,Facebook推出的對於已故用戶帳號的管理措施中,有單獨的「悼念區」,合理地歸類整理逝者的所有內容,阻止系統自動發出的生日提醒和其他活動、好友提示等,讓這裡成為回憶往事的存儲區,讓親友更深入地了解所愛之人,但又不至於帶來不必要的哀傷。

  遺產使用:一邊是感動,一邊是爭議

  不得不說,社交網站推出紀念帳號、建立起追憶生命的電子墓碑,是處理數字遺產的有益嘗試,邁出了平衡逝者權益與平臺權益的第一步。但就目前而言,仍然需要更加完善的措施來明確逝者帳號中的哪些信息是需要封存或徹底刪除的,避免這些仍然開放且能夠登錄的帳號給相關者帶來隱私問題或情感困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數字遺產的繼承和使用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留存在社交媒體中的個人數據對於逝者的親友而言具有重要的紀念價值,然而在一般情況下,網絡遺產的繼承針對的是理財、版權、遊戲金幣等沒有人身性質的內容,那些具有人身性質的網絡遺產都屬於用戶隱私的範疇,涉及個體的人格信息,並不能繼承。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未來法治研究院副院長丁曉東認為,虛擬財產的繼承問題上,要區分其財產信息和人格信息,在財產信息上親屬要有繼承權和知情權,但在人格信息上要相對謹慎一點。[4]因此,面對網絡遺產繼承與個人隱私保護問題的爭議,還需要更合理的解決方式。

  此外,當媒體對在災難性事件中的遇難者進行相關報導時,特別是使用遇難者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信息時,可能伴隨爭議。

  例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灘發生踩踏事件後,其中一位遇難女大學生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信息被媒體大量引用,這一現象遭到其所在大學的抗議。

  同樣,2019年3月10日,衣索比亞航空公司一架波音客機墜毀事故中,一位中國遇難者生前微博帳號中發布的信息也被媒體大量引用,一條「旅行為了看長頸鹿」的動態,讓她在死後仍然遭受到人身攻擊,最後,微博管理員不得不關閉這一帳號來平息風波。

  報導確實吸人眼球,可對逝者的尊重又該放在哪裡?一邊是感動,一邊是爭議,如何規範人們對於數字遺產的使用,也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都說人的一生會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跳停止的時候,也是生理意義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禮上,這是社會性的死亡;第三次是被最後一個人忘記的時候,這是真正的死亡。紀念帳號的存在讓生命在網際網路中的延續獲得可能,理論上無限延長了「真正的死亡」的期限,但如果過度強調生命的「符號化意義」,最終導致的結果可能是現實與虛擬的失衡。

  如今Facebook、Twitter、嗶哩嗶哩、微博等不少國內外社交媒體平臺推出的類似「紀念帳號」的做法,嘗試著為每一個人永遠地留下曾經存在於這個世界的證明,也為生者留下思念和追憶的空間——青山一道同風雨,我們曾經來過。這些社交媒體帶來的溫柔我們已然可以感受,但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思考。

  2020年,《網上遺產》的作者伊萊恩·卡斯凱特在接受全媒派訪談時曾提出:如今幾乎所有的主流社交媒體平臺都傾向於默認保留相關信息,但我們不應該把保留記憶的責任外包給社交網站。因為事實上我們擁有的只是社交帳號的使用權,這裡充斥著太多不穩定因素。匿名化的虛擬網絡空間也許並不是一個存放生命意義的最佳場所,即使人的感官隨著技術的發展被不斷延伸,但及時行動遠比網絡中的告慰更加有力,實實在在的現實體驗遠比網絡中的意見表達更加真實,而再真實的「虛擬」體驗也終究不及現實「觸碰」所創造的震撼。

  在探討生命價值時,我們需要的是盡己所能讓浮躁網絡世界中關於死亡的命題變得更加柔和。對於這些遺留在虛擬空間中的生命痕跡,無論選擇將其清空遺忘,還是保留繼承,都希望人性至暖的溫情會始終留存於每一個人心中。

  參考資料:

  1.https://techcrunch.com/2019/03/04/facebook-is-introducing-a-new-tributes-section-for-memorialized-accounts/

  2.https://techcrunch.com/2019/11/27/twitter-to-add-a-way-to-memorialize-accounts-for-deceased-users-before-removing-inactive-ones/

  3.左璐.逝者社交帳號:為了告別的紀念[J].東西南北,2020(11):32-35.

  4.毛亞楠.網絡遺產誰繼承[J].方圓,2020(15):70-73.

  END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領域包括網際網路資訊、社交、長視頻、短視頻、音頻、影視文娛、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科比去世前社交媒體上最關注的兩人,一是詹姆斯,另一個居然是他
    近日,前湖人球星科比-布萊恩特和二女兒Gianna在一起直升飛機事故中去世,年僅41歲,非常的令人惋惜。他個人也是非常的關注在社交媒體上與朋友們的互動,科比去世前在社交媒體上最關注的兩個人。另外一個科比在社交媒體上最關注的人
  • 為什麼社交媒體傷害的總是女孩子?
    這大概就能解釋,為什麼一夜之間,大學生群體要求更多的保護,在他們的事務以及人際衝突中要求成年人更多地介入。第二項發生在代際之間的主要變化,是焦慮和抑鬱症比例的急劇上升。在本章餘下部分,我們運用特溫格在《網際網路世代》內所給出的數據,繪製了三個圖。這些圖直截了當,講述了一個能讓聽者流淚的故事。
  • 林徽因墓碑被砸後,兒子為啥不讓修復?有一種愛叫放手!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去世後的墓碑被人砸了。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林徽因的兒子看到這種情況後,告訴大家不要修復。這是為什麼呢?在新中國那場十年文化浩劫中,墓碑也被砸了,墓碑上的字刻以及下方的條石都損壞嚴重。人們為啥要砸林徽因的墓碑呢?原來,林徽因面對時任北京市長的吳晗以及郭沫若等人主張的拆除北京的城牆、門樓等古建的提案,力陳弊端,堅定的表明反對態度。正是因此,導致了在那場十年浩劫中,吳晗將梁思成打成了右派,就連已經去世的林徽因也受到了波及。
  • 馬拉度納去世 全球社交媒體紛紛悼念
    【馬拉度納去世 全球社交媒體紛紛悼念】一代球王去世的消息,迅速登上全球社交媒體熱搜榜。
  • 朱載堉墓碑 未解之謎
    朱載堉的二兒子朱翊鈦不知為什麼忽然想起要為父親立墓碑,還特地到孟津找到探親在家的大書法家王鐸(時任翰林院檢討),請王鐸為其父撰寫墓碑文。王鐸非常崇敬朱載堉,便欣然同意,親自撰文並書寫了碑文。  《懷慶府志》和《河內縣誌》收錄了這篇碑文。碑文的標題是「鄭端清世子賜葬神道碑」。現代人讀起來很容易誤解為是一位姓鄭名端清的墓碑。其實這是古代一種講禮數的稱法。
  • 老人去世18天復活過來立遺囑?兄妹為此居然還砸了墓碑……
    母親過世這是全家人的不幸,嚴恆林為什麼都不通知哥哥和姐姐呢? 想起這些,徐老榮夫婦和妹妹嚴光榮就氣不打一處來。 如果徐老榮和嚴光榮兄妹所說屬實,那他們的弟弟嚴恆林的行為確實讓人費解?而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母親過世18天之後,怎麼可能會立下一份遺囑呢?
  • 日本推出靠藍牙感應的「電子墓地」,墓碑可隨掃墓者更改畫面
    最近,日本一家佛事公司就推出了他們的新產品——「電子公用墓碑」: 祭拜這樣的墓碑,不僅需要家屬親自到訪,還需要額外佩戴一個特殊的電子護身符,通過墓地內置的藍牙感應系統,墓碑上才會出現死者的姓名、生平以及照片。 「佩戴特製護身符、墓碑可根據需要變換」這種新型祭拜方式被命名為「護身符掃墓」,於最近出現在了日本千葉縣的一座墓園中。
  • 墓碑上的「故、顯、考、妣」分別是啥意思?作為炎黃子孫必須了解
    首先要說的就是故這個字了,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去世的意思,在古代的時候,如果直接寫「死」這個詞是讓人覺得不敬重的,所以古人才會選擇故這種隱晦的表達方式。不過這個字不是墓碑上最關鍵的字,在墓碑上屬於一個可有可無的,所以很多人都會直接把這個字省略掉。  在墓碑上的「先」字其實也是對故人的一種尊敬,而「考妣」這兩個字,最開始的時候是分別代替自己的父母,而用先這個詞在這裡面,也有一種對已逝的人的一種追思。而在一般的墓碑上,顯這個字會用的比較的少的。
  • 海外社交媒體有哪些
    Instagram 由於其視覺特性,Instagram是大多數電子商務公司的首選。再加上它每天約5億的龐大用戶群,使其成為電子商務公司的絕佳廣告平臺。 2. Facebook Facebook是大多數企業(包括電子商務公司)會選擇的社交媒體廣告平臺。該平臺擁有每天超過16億的龐大用戶群,使其成為最令人垂涎的社交媒體廣告平臺之一。 3.
  • 前阿根廷隊主帥薩維利亞去世 梅西在社交媒體發文緬懷
    前阿根廷隊主帥薩維利亞去世 梅西在社交媒體發文緬懷時間:2020-12-09 16:10   來源:中華網娛樂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前阿根廷隊主帥薩維利亞去世 梅西在社交媒體發文緬懷 據阿根廷足球協會消息,前阿根廷男足國家隊主教練亞歷杭德羅-薩維利亞於當地時間8日逝世,享年66歲。
  • 老人行醫80餘年,去世後把藥方刻墓碑上,很多人前來祭拜和抄錄
    在這些人裡面,就有一個非常優秀的老中醫,她這一生救治了很多的病人,並且在她去世之後還把很多的特效藥方都刻寫在自己的墓碑上面,只是為了能夠讓後人看到。這個非常有仁心的醫生名字就叫做袁淑芳,她出生於我國的河南省一個小村子裡面,她的家庭世代都是行醫的,可以說非常的有書香氣息。她也是在她十六歲的那年才和醫開始打交道的,之後她就一直非常努力地學習中醫知識。
  • 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有哪些
    品牌想要在海外打響知名度,社交媒體是很重要的渠道。一起來了解一下海外都有哪些社交媒體吧。 1.Facebook Facebook是大多數企業(包括電子商務公司)會選擇的社交媒體廣告平臺。該平臺擁有每天超過16億的龐大用戶群,使其成為最令人垂涎的社交媒體廣告平臺之一。 2. Instagram 由於其視覺特性,Instagram是大多數電子商務公司的首選。再加上它每天約5億的龐大用戶群,使其成為電子商務公司的絕佳廣告平臺。
  • 最離譜的墓碑長什麼樣?日本製作高達墓碑,不愧是二次元的國度
    有一天,老公突然對她說,如果自己將來去世的話,希望老婆可以給他買一個高達的墓碑,而且骨灰要放在駕駛艙裡。這話聽起來讓人很不能理解,畢竟死亡這麼大的事情,當然要按照傳統的來辦了,如果真的做一個高達的墓碑,看起來是不是不太嚴肅?本來妻子只是想著:「怎麼可能會有高達類型的墓碑啊」,結果就真的在網絡上找到了高達模樣的墓碑。
  • 國內知名男演員去世,一生未娶,卻把遺產留給了古樂天……
    說起曾偉權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陌生。但是一說他演的劇,那肯定有很多網友看過。比如,《白髮魔女傳》中的卓一航;《尋秦記》裡的信陵君;《法證先鋒》中的許立仁等等。說了這些劇,你可能會說,原來是他啊。 他一生未娶,他所有的時間,除了拍戲,就是做公益,照顧流浪的小動物身上。
  • 在父親的墓碑前
    儘管我們的生活如此拮据,但您每每見到比我們還困難的人,還施以援手。 還是您在南京軍營的時候,一日您看見一名餓得吃麥苗的人,您立即把身上的錢全部掏給了他,並將自己的軍內衣和雨鞋一併給了這個素不相識的人。回家後母親嗔怪地說:「您怎麼不光著身子回來?」
  • 他完全沒有社交媒體帳號,但依舊在歐美娛樂圈爆火
    如今,當每個演藝公司和經紀人都在要求明星們注重運營社交媒體的時代,我們發現不少明星還依然沒有開通社交媒體帳號,就比如《權力的遊戲》裡的雪諾的扮演者Kit Harington就曾表示自己永遠不會使用社交軟體,不會在網上跟人分享任何東西,而且他本人不喜歡自拍。
  • 而他生前曾暢想:要在墓碑前感謝足球
    上帝收回了他的那隻手。11月25日,球王馬拉度納在家中突發心梗去世,享年60歲。阿根廷足協昨天確認了這一消息。阿根廷足球協會當日發布公報,對馬拉度納逝世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並稱馬拉度納將永遠活在所有人的心中。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在其社交媒體帳號上表示:「馬拉度納讓阿根廷登上了足球的世界之巔,帶給我們無數的快樂。你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球員。迭戈,感謝你的存在,我們將永遠懷念你。」
  • 而他生前曾暢想:要在墓碑前感謝足球
    上帝收回了他的那隻手。11月25日,球王馬拉度納在家中突發心梗去世,享年60歲。阿根廷足協昨天確認了這一消息。圖說:馬拉度納去世昏迷到去世僅12分鐘馬拉度納的私人團隊透露,馬拉度納是當地時間25日早晨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蒂格雷的家中去世的。11月2日,馬拉度納因為健康問題入院。
  • 英國女子在父親去世後首次去墓地祭奠,卻發現墓碑名字寫錯了
    據英國《太陽報》2020年7月30日報導,來自英國現年48歲的米歇爾·麥克帕特蘭於2019年8月失去了父親愛德華,她原本打算在2020年2月安放父親的墓碑,但是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遲遲沒能完成這件事。她要求殯葬公司Co-op Funeralcare在6月21日父親節之前完成墓碑的製作工作,但是依舊沒能實現,最終墓碑是在愛德華的生日7月1日當天才安放好。然而,當米歇爾7月28日第一次到父親的墓碑前祭奠的時候,卻發現墓碑上父親的名字被刻錯了,這讓她非常崩潰當場在父親的墳前大哭起來。
  • 墓碑上的「故、顯、考、妣」,分別是啥意思?有什麼區別?
    大家都知道,其實除了生與死之外,其他的事情都不算事,無論是公元前210年離世之前就準備了兵馬俑陪伴他的秦始皇,還是臨終前主動去掉皇帝的稱呼,留下一塊無字碑的武則天,他們都希望留給後人的評價是正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