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華民國一共存在了長達38年時間。這38年時間的歷史,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亂,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兵荒馬亂。從民國元年開始,到新中國成立為止,戰亂幾乎貫穿了整個民國歷史。可以說,在這38年歲月裡,足足幾代人的青春記憶,都是被戰火所填充的。可想而知,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而在民國時期,曾經有位進步青年想要當兵,他的母親知道以後,為了阻止兒子的選擇,專門用繩子將兒子綁住,結果,兒子還是趁老母親熟睡時偷偷逃離了家裡。兒子這一離去,就是足足18年的時間。不過,當18年後,兒子再回來的時候,已經是一位司令了。那麼,這其中還都有哪些故事和曲折?
1、孤兒寡母
開國上將陳錫聯,生於1915年的湖北黃安。陳錫聯的父親是一個石匠。在舊中國,工匠的社會地位和今天的低端程式設計師類似——可以在短期內拿到相對客觀的薪酬,但隨著年齡增加,這薪酬的邊際效應也會不斷縮水。陳錫聯的父親就是這樣。並且,按照現代的觀念來說,石匠這份工作,容易染上矽肺,屬於容易罹患職業病的工種。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陳錫聯的父親在很早的時候就過世了。因此,陳錫聯的母親,付出了很多的辛苦,才把陳錫聯拉扯大。
2、陳錫聯的理想
上個世紀20年代後期,黃麻暴動在湖北爆發,鄂豫皖根據地也因為黃麻起義的影響而逐步形成。在土地革命時期,鄂豫皖蘇區是僅次於中央蘇區的革命根據地。
陳錫聯的姐姐參加了這次起義,並在在起義之後,跟陳錫聯講了自己在紅軍隊伍裡的見聞。這讓少年陳錫聯感到十分憧憬和羨慕。從這時候開始,陳錫聯產生了參加紅軍的想法。
於是,陳錫聯將自己的想法說給了自己的母親。結果他的母親直接表示反對。
他母親反對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兩點:
第一點,陳錫聯是家中唯一一個正兒八經的勞動力——在過去農村,很多農活需要男丁來進行完成。陳錫聯是當時家裡唯一正兒八經的勞動力。如果陳錫聯去當兵的話,單獨依靠他母親和一個還是小孩子的弟弟的話,是無法完成家裡的農活兒的。畢竟,這關係一家人的生計。
第二點,所謂「古來徵戰幾人回」。在民國時期,當兵可以用九死一生來形容。畢竟兵連禍結的時代裡,當兵可能就意味著有去無回。陳錫聯的母親渴望家人平安,因此斷然不願意讓兒子去承擔這個難以掌控的風險。
於是陳錫聯的母親為了防止兒子跑去當兵,專門準備了一根繩子,栓在了兒子的腳上,防止兒子離家去當兵。不過即便如此,陳錫聯還是找到了機會,逃離家中,參加了紅軍。
3、回歸家鄉
陳錫聯離家當兵以後,他的母親在之後的歲月裡,幾乎每天都在惦記自己兒子的情況。不過,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裡,陳錫聯的母親對於紅軍的消息,可謂知之甚少,因此,他的母親在之後的歲月裡,不斷焦慮,也不斷期盼——她焦慮自己的兒子會不會遇到什麼風險,更期盼兒子能早日回來。
陳錫聯參加紅軍以後,參加大小戰鬥無數次,最終,經過長達18年的戰爭鍛鍊,陳錫聯已經成長為人民軍隊的一員幹將,並在1950年的時候,擔任炮兵司令。1955年,陳錫聯被授予上將軍銜。
革命勝利後,陳錫聯回到了家鄉,找到了自己的母親。此時他們母子已經分離長達18年了。團聚的那一刻,他的母親十分激動,同時也驚喜——自己的兒子,居然已經做了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