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5日晚,據多家阿根廷媒體報導,一代球王迭戈·馬拉度納25日12:50在家中突發心梗,中午13:02搶救無效,離開人世,享年60歲,巨星隕落,足壇陷入沉寂。
早在世紀之交,FIFA官方組織「最佳球員」評選,在官網投票中,馬拉度納以壓倒優勢奪魁(53.60%投票),貝利位列第二(18.53%),而排在第三是已故葡萄牙球星尤西比奧(6.21%)。此後,由於FIFA網絡投票多以年輕人為主,結果遭到詬病,FIFA另組專家團投票,貝利以72.75%的優勢奪魁,最終與老馬並列FIFA世紀最佳。
關於貝利與馬拉度納誰是歷史最偉大球員的爭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存在,但隨著兩位老人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後起之秀們在網際網路時代崛起,爭論已不再被提及。誰是第一,已不再重要,但傳奇二字,早已深入人心。
阿根廷總統府當天發布公告稱,因馬拉度納去世,全國進入為期三天的哀悼期,《貝隆夫人》音樂劇裡的那首《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定將在全世界球迷心目中「奏起」。
相比「前輩」貝利,馬拉度納趕上了電視傳媒的最好時代,很多經典畫面都能通過彩色電視轉播呈現,有著「潘帕斯雄鷹」美譽的阿根廷隊在全世界俘獲了一大批球迷。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初出茅廬、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率隊捧杯、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斬獲亞軍,都讓馬拉度納成為那個時代的主宰。
能夠成為國家英雄的人物,定然有著超脫於體育賽場的內核,馬拉度納之所以是馬拉度納,其實並非僅因為是一個超級足球巨星,而從他在世界盃賽場的表現就能看出,他對於阿根廷這個國家最瘋狂、最深沉、最毫無保留的愛。
有人還曾記得,馬拉度納在進球之後親吻攝像機鏡頭的瞬間。
有人還曾記得,馬拉度納在世界盃賽場上連過數人破門瞬間。
人們一定還會記得,馬拉度納在1986年世界盃墨西哥世界盃的「上帝之手」。
永恆的經典,陷入巨大的爭議,其實「上帝之手」濃縮了馬拉度納為何是傳奇的一生。有人說他是天才,有人說他是魔鬼,但他就是馬拉度納,對阿根廷深愛著的馬拉度納。
足球是感性的,馬拉度納身上所散發出的球王魅力,是衝破一切對他私生活偏見的,因為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但卻有一個堅定的愛國者。
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6月22日 世界盃1/4決賽上演,馬拉度納率領阿根廷2比1擊敗英格蘭,並最終登上巔峰,奪得世界盃。
這也許是世界盃歷史上最錯綜複雜的一場比賽,場內場外都包含著足以令其成為經典的各類元素。1982年福克蘭群島之戰(馬島戰爭)讓比賽難免和政治掛鈎。馬拉度納後來回憶說:「賽前採訪我們當然說足球和政治無關,但我們腦子裡想的都是復仇,為那些在馬島死去的阿根廷小夥子。」
關於「馬島戰爭」,年輕的球迷可以去搜索其歷史。
那是一場註定被歷史銘記的比賽,從51分鐘到54分鐘,全世界都見證了一名傳奇天才的「復仇」,馬拉度納先是憑藉著「上帝之手」取得進球,3分鐘後又在阿茲臺體育場練過英格蘭球員裡德、布徹、霍德爾、芬維克和門將希爾頓之後,打進一粒世界盃最精彩的入球。
前文已述,當時是電視轉播時代,轉播又見證了馬拉度納賽後同兄弟們一起瘋狂慶祝的畫面……「阿根廷、阿根廷、阿根廷、阿根廷」,馬拉度納如同他心目中的精神領袖切格瓦拉一樣,在呼喊著什麼。
六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為了參加CCTV5的2014年世界盃節目錄製,1987年出生的我,把世界盃幾十年的歷史材料都認真地牢記心中,很多材料對於我來說是枯燥的,但是當我梳理出阿根廷足球歷史的時候,情感定然屬於馬拉度納。
因為足球,就是這樣有血有肉。
馬拉度納的離開,引發了全網的追思,雖然有些人想要藉助這個熱度讓自己登上「熱搜」,但我相信真正的體育迷是出於對歷史的尊重、對英雄的敬畏、對青春的紀念。
別了,迭戈·馬拉度納!
別了,足球世界的精神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