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不時就會出現新的文化現象。10月中旬,隨著「我爸是李剛」的造句運動在網絡上掀起高潮之後,10月下旬網友借用河南劇協主席的「以淚洗面」的話語,又開始了新的造句運動。從2008年網絡上出現的「關我X事,我出來買醬油的」這句話的迅速流傳,再到「躲貓貓」等,各類網絡流行語的改編風靡一時。一直到了當下再出現的「我爸是李剛」、「以淚洗面」,更是為網絡造句運動推波助瀾。
富於文採的冷幽默
「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剛。」、「試問捲簾人,卻道我爸是李剛。」……10月16日,河北保定的李啟銘在河北大學內醉駕,撞倒兩名女大學生後,繼續駕車前行,被攔住後口出狂言「你知道我爸是誰嗎?我爸爸是李剛。」事發後,引起了網友們極大地憤慨和關注,更有網友發起了名為「我爸是李剛」的造句大賽,創作出諸如「考試不及格,我爸是李剛」等36萬多條很富有文採的句子。10月27日起,河南省劇協主席李樹建也因「以淚洗面」成為新的網絡熱詞。瀏覽這些詼諧與諷喻意味極濃的詮釋,讓人在會意一笑之餘,也感到其中「冷幽默」的含義。
無論是「做噩夢」永遠不再醒來,「喝涼水」落下終身殘疾,還是「撞牆死」結束壯年人生等等,這些網絡造句運動,使一個本身並不具備太多內涵和外延的用語,在網友的傳播與運用之下泛濫,似乎達到了「神奇」效果。其實,源於一個熱門的網絡事件,許多網友為跟風模仿這樣的語句,不過是借力抒發情感而已。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人們應對生活、工作壓力,從網絡事件中尋找樂趣的一種宣洩方式。
面對網絡造句不妨坦然一笑
網絡造句這種文化形式,正隨著網際網路的傳播而不斷擴大影響,豐富著人們的想像力。網絡上流行的語言很調侃,是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其兩大特徵:一是年輕化,二是娛樂化。這些網絡流行語言,以其詼諧、平實的語言,表露了人們對生活的態度。他們善於觀察,敢於表達,為時代帶來一種很刺激的思維方式,自然含有偏激的成分,但也不能不承認,這似乎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
有學者認為:中國有句俗話,叫做「找什麼都行,就是不能找人罵。」對於有的人對號入座,將這種網絡文化現象當作一些有針對性的諷刺之舉,記者認為,其實,面對網絡造句,大家不妨都坦然一笑,以寬鬆的心態看著網絡流行語在網上在社會上流傳。
造句運動屬於草根文化,是民眾智慧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全民娛樂事件。有專家也特別提醒:造句運動雖然已演變成一種文化現象,但由於不具備規範,很容易傷己傷人,因此要注意防範它演變成網絡文化中的軟暴力。本報記者 陳鳳軍
部分網絡流行語
2008年——伏地挺身、山寨、打醬油。
2009年——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懶羊羊。
2010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人生就像一個茶几,雖然不大,但是充滿了杯具;回憶是一座橋,卻是通往寂寞的牢……
(責任編輯: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