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於鄢」是《左傳》開篇第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乍一看非常感人:鄭莊公生的時候難產,於是被自家老娘討厭。老娘不喜歡他,轉而把母愛傾瀉給了三兒子,各種溺愛,還想讓三兒子繼承王位。鄭莊公成為鄭國國君後,老娘三天兩頭來鬧,給三兒子討好處,鄭莊公全都忍受了下來,你要啥我給啥。最後鄭莊公親兄弟,他母親的三兒子「公叔段」,欲望膨脹想篡位,被平定逃亡。而鄭莊公不計前嫌,原諒了他的母親,成就了一番母慈子孝的佳話。
鄭莊公大度啊,身為一國之君,面對對自身地位有威脅的人,能各種讓步,坐看敵人勢力越來越大;母親從小就討厭他,沒給過他母愛,他非但沒有心理扭曲,還異常孝順。但鄭莊公真的就是「白蓮花」、「老實人」嗎?顯然不是:公叔段輸得老慘了。
鄭莊公在哪裡「不老實」呢?首先封地問題上。鄭莊公繼位後,老娘「姜氏」到他這鬧,想把「虎牢」封給公叔段。鄭莊公奇蹟般地表示了反對:「虎牢地勢險要,乃兵家必爭之地,關乎國家的安全,不可能給你們,沒得商量。」姜氏最終要到了富饒的「京邑」。顯而易見,鄭莊公頭腦很清醒:你母子倆賊心不死,總想搞掉我,礙於母子、兄弟情面我可以忍讓,底線是你們不能真的威脅到我。
拿到富饒的京邑,國都又有姜氏作為內應,公叔段膨脹了起來,人稱「京城大叔」。「京城」自然就是指「京邑」了;「大叔」可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大叔,「大」指厲害、牛,「叔」是伯仲叔季中的「叔」,第三子的意思。「京城大叔」暗指公叔段是國君之下第一人。公叔段並不滿足於「京邑」,他把手伸到了周邊城池。
有個大臣坐不住了,對鄭莊公說:「 公叔段手伸太長了,京邑周圍有幾個地方已經聽他的了。一國不能二主,您要是讓位,我就馬上去服侍公叔段;您要是不讓位,就請馬上處理公叔段和姜氏。」鄭莊公聽後說了句「多行不義必自斃」。
鄭莊公真的在等公叔段「自斃」嗎?其實他是在等一個機會,一招致命的機會。公叔段雖然把手伸到了周邊城池,但這並不能成為攻打他的有力理由,鄭莊公繼續縱容公叔段。這更助長了公叔段的氣焰,公叔段養起了軍隊,鑄起了兵器,準備和姜氏裡應外合攻打都城。鄭莊公收到了情報,提前知道了公叔段的進攻日期,派兵踏平了京邑。公叔段逃亡,鄭莊公和姜氏母子和好。
在這場兄弟相爭中,公叔段輸掉了一切,鄭莊公贏得了權力、地位、好名聲以及母愛。鄭莊公想消滅公叔段,又不想背上殘害兄弟的罵名,於是將計就計,表現出懦弱好欺負的「老實人」模樣,縱容公叔段和姜氏的無理要求。正所謂「上帝使其滅亡,必先使其膨脹」,公叔段產生了能成功謀反的「幻覺」,被鄭莊公找到了理由(是他先動手的),佔據道德制高點,大義滅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