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為鏡,可明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衰。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
從古到今「孝道」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不論時間多麼久遠,孝一直紮根在中華民族的骨子裡。
《二十四孝圖》裡面講的就是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裡面圖文並茂講述了一些孝感天地的故事。
二十四孝圖之一
其中不僅有皇家子弟行孝道,也有普通老百姓行孝道。例如,漢文帝為母嘗藥。
大概講的是漢文帝的母親生病了,他就親自為母親試藥,他自己覺得藥的溫度以及苦味適中了就親自給母親餵藥。
他甚至經常通宵達旦守在母親的病床前,實在要是累了,就趴在床邊小憩一會兒。等到母親醒了,就繼續照顧她。
漢文帝為母試藥這件事情,傳遍朝野,天下皆知。世人皆稱他為仁孝之君。
大家可想而知,古代皇家帝王都能夠如此對待自己的母親,難道今人就做不到嗎?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漢文帝為了籠絡民心,在滿朝文武以及老百姓面前做戲給他們看,讓大家都覺得自己是一位仁孝之君,以便於自己日後的統治。
漢文帝為母嘗藥
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大家都應該知道,在古代人們都把倫理道德以及人倫看得非常重要。
這一套思想理論都是古人用來教育自己孩子的教學方法,他們不可能連自己的孩子都欺騙吧?倫理道德以及人倫教育自儒家以來就逐漸紮根在人們的骨子裡了。
現今流傳一句話叫:久病床前無孝子!
如果採用《二十四孝圖》裡面的漢文帝為母試藥這件事情來和這句話進行對比,那將是何其的諷刺?
早在春秋戰國年間,人們就將孝道看得非常重要了。
據《左氏春秋·魯隱公元年》和《古文觀止》都記載了一個歷史事件。史稱鄭伯克段於鄢。
鄭莊公的父母及弟弟
魯隱公元年,鄭國的鄭武公在申國娶了妻子,名叫武姜。而武姜給鄭武公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就是後來的鄭莊公另一個是共叔段。
鄭莊公雖是長子而且也是下一任儲君人選,奈何自己的母親就是不喜歡他,反而喜歡自己的弟弟共叔段。
原因非常簡單,當初鄭莊公出生的時候是腳先出來頭後出來,這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難產啊!
所以,武姜非常驚訝,因此就給鄭莊公取名叫「寤生」,意思就是難產,腳先頭後出生。因為難產出生這個原因,武姜就非常討厭這個倒著生出來的兒子,卻異常喜歡共叔段。
鄭莊公掘地見母
因為喜愛共叔段,所以武姜就想共叔段成為鄭國儲君。於是就去請求鄭武公。
《左傳·隱公元年》記載:
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意思是屢次像武公請求,武公都不同意。
因為在春秋時期是宗法制社會,國家立儲君都是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那個時候人們都是把禮教看得非常重要的,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輕易破壞的。
想要打破這個規矩除非這幾點情況出現。
第一點:長子出生之後還沒到即位的時候就夭折了,就會是次子或者幼子成為國家儲君。
第二點:一般來說第一個孩子不是正室所生,是妾室所生,那麼這個孩子就是長子,但不是嫡長子是庶長子。那就很有可能他就是下一任儲君,但這也不是絕對的。要根據當時的情況而定。
第三點:就是國君自己沒有一個兒子,哪怕是庶子都沒有一個,那麼下一任儲君就會產生在自己的兄弟以及兄弟的兒子當中。
長子和嫡子都不是而成為儲君這種事情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那是屢見不鮮呀!就比如秦始皇他老爹異人就是這樣,這就要得益於呂不韋在其中運作,異人被華陽夫人認做養子,要不然根本就沒有秦始皇什麼事。
因為華陽夫人是秦孝文王的王后,所以異人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嫡子。(《資治通鑑·秦紀》)
等到鄭莊公繼位國君之後,武姜就為共叔段謀求福利了。先是請求將制地封給共叔段作為其封邑,但鄭莊公沒有答應,讓她換一個地方。
鄭莊公圖
於是,武姜又請求封京城,讓共叔段享受哪裡的食邑,號稱京城大叔。
聽說鄭莊公把京城封給了共叔段,他的手下一個叫祭仲的說:「按照先王的制度,您這樣會給國家帶來災禍的。」鄭莊公說:「她要這樣,哪裡能避免災禍呢?做多了不義之事,必然會自取滅亡。」
果然,過了沒有多久,大叔就做了一件事情,他命令西部和北部邊境即聽命於鄭莊公,又聽命於自己。
公子呂對莊公說:「國家不能出現這種局面呀!您要儘快決定呀!」鄭莊公也確實穩得住,他說:「他會自取其禍。」
又過沒多久大叔就把西部和北部收到自己手下,作為自己的封邑,而且還擴大到一個叫廩廷的地方。到了這步田地,鄭莊公還是不慌。
大叔整治城郭,儲備糧草,補充武庫,充實車兵步兵,準備襲擊鄭國都城。而武姜則作為大叔的內應,偷偷打開城門。
鄭莊公聽說大叔起兵的日期後,就命令子封率領兩百輛戰場進攻京城,而京城的人都反叛大叔,大叔逃到鄢地。鄭莊公又感到鄢地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大叔又逃到共國。
鄭莊公克段於鄢
鄭莊公得勝歸來之後,就把武姜安置在城穎,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
《左傳·隱公元年》這樣記載:
遂置姜氏於城穎,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但是沒有過多久鄭莊公就後悔了。
穎考叔當時聽說了這件事,他就獻給鄭莊公一些東西。莊公賞賜給他食物。但是,在吃的時候,他把肉留了下來。莊公感到很奇怪就問他原因。
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入初。
鄭莊公與穎考叔
鄭莊公聽從了穎考叔的建議挖地道進入賦詩,然後見到了自己的母親,姜氏也走出地道賦詩回應鄭莊公。於是作為母子像從前一樣和好了。
君子說:「穎考叔可算是真正的孝子,因為對母親的愛,感動到莊公。」
《詩》也說:「孝子的孝心沒有窮盡,永遠可以感動他的同類。」說的就是這樣的事情吧!
參考文獻:《二十四孝圖》《左傳·隱公元年》《古文觀止》《資治通鑑·秦紀》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