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霸主第一人還真不是齊桓公。因為在齊桓公做霸主之前就有鄭莊公做了這個霸主,「尊王攘夷」的事都做過,鄭莊公被稱為春秋一小霸。為什麼是小霸?相比於當時的齊國、楚國來說國小、兵少。依靠鄭國世代周王室正卿的地位和高強的用兵方法打的四周無敵手。而且還幫齊國打敗過白狄。
但令人奇怪的是,鄭莊公的大兒子公子忽竟然幾次拒絕了齊僖公的主動求婚,而且在那個包辦婚姻的年代,鄭莊公也沒有出手幹預。誰不知道,齊國是東方大國強國。如果鄭國和齊國聯姻,那麼鄭國不是有了個強大盟友嗎?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那還是春秋初年,齊國是齊僖公在位,國力遠沒有那麼強大。西北面還有白狄存在。這一年白狄起兵,攻打齊國,圍了歷城(現濟南)齊僖公趕快發國書到各國求援,卻只有鄭國前來,而鄭國帶兵大將正是鄭莊公最優秀的大兒子公子忽。
公子忽雖然年輕,但跟隨父親鄭莊公東徵西討也算久經戰陣。公子忽見白狄軍力強盛和齊僖公定了一條計策。
原來公子忽發現白狄連戰連捷,已經麻痺大意。所以定計,讓齊國開門應戰主動敗退,一路引到公子忽的包圍圈。
按照這條計策行事,白狄軍隊果然進了鄭軍的包圍圈,齊軍又從後追來,白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齊僖公之前就曾派使者對到鄭國向公子忽提自己女兒婚假的事情,但被公子忽拒絕。現在又見他年紀輕輕卻對軍旅大事如此在行且又是鄭國國君未來的接班人。不由得又動了招為女婿的想法。
大軍得勝,齊僖公安排宴席招待鄭國救兵,酒喝到一半,齊僖公也不顧傳統禮節什麼媒妁之言,自己拉下這張老臉忍不住主動提親:
「這次齊國社稷得以保存全賴公子英雄,現在我的小女兒也12歲了,雖然現在還沒有長大,但我願意提前和公子定下這門親事,將來做個側妃就好」
公子忽連忙推辭,齊僖公尷尬異常卻不死心。又派人帶著重金送給鄭國大將高渠梁,讓他中間撮合這門親事。
高渠梁盛情難卻找了個機會單獨和公子忽說:
「齊國是大國,齊侯又願意這門親事,如果和齊國結成這門親事,未來鄭國就有了強大的外援了」
公子忽說:以前沒幫齊國前我尚且感覺高攀不上齊國公室公主,現在有了功勞娶了公主,外人以為我依功求娶公主呢」
齊僖公又拜託幾人來撮合都被公子忽拒絕。惹得齊僖公一點面子都沒有。後面鄭國出事而齊國不管不問就與公子忽辭婚有關。
後來齊僖公又派人求婚幾次都被拒絕,齊僖公怒而把女兒嫁給魯國國君
那麼公子忽三番四次的拒絕齊國公主,是不是這公主很醜呢?其實正好相反,這位公主就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文姜,美貌自然不用說。但是這位文姜卻是有名的不守婦道,在沒有結婚之前就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也就是未來的齊襄公有染。後來這個齊襄公為了和文姜幽會還把文姜的夫君魯桓公殺了。鬧的齊魯兩國幾次大戰,互有損傷。齊襄公的死也與文姜有關。
鄭莊公和公子忽肯定是聽說了什麼,才拒絕這門親事,寧肯得罪齊國也不要這樣的妖孽進鄭國。
看來在沒明白事情的真實情況之前真的不要胡亂做判斷。要不然鬧出笑話就不好了
對於公子忽的選擇,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