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殤公,是春秋時期宋國一位十分好戰的國君,在《春秋分記》中就有他在位十年,打了十一場戰鬥的記載,可見其有多不消停。而在鄙人前面寫的文章裡,咱們已經講過了他所參與的幾次戰鬥,除了他攻打邾國的這場侵略戰以外,其他幾次的交戰對象基本上都是鄭國。只不過,最先的兩次交鋒是宋國與衛、陳、蔡等國圍困鄭國,而最近的這一次,則是鄭莊公派兵攻入了宋國都城的外城郭。那宋國君臣被鄭國大軍圍困在都城內城裡,派出的使者又因說謊把魯隱公得罪了,沒能搬來救兵。莫非殤公就要命喪於此了嗎?
結果當然不會是這樣的。大家可以算一算,宋殤公是桓王元年(即魯隱公四年)才繼位的,而鄭國報復「東門之仇」的這次圍困宋國之戰,記載於《左傳》中的隱公五年,也就是殤公剛剛在位兩年而已。既然史料記載的宋殤公在位有十年之久,顯然這次宋都被圍並不是他喪命的時候。那是誰來幫宋國解了圍?還是宋殤公趁機逃了出去,讓自己倖免於難呢?
其實,這兩種假設都沒有發生,而是鄭國圍困了宋國都城一段時間後自己撤兵了。因為,此前的「東門之仇」,鄭國只是丟了很大的面子及一些莊稼而已,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損失。這一次,鄭莊公派兵主要目的就是幫邾國解圍,再藉機報復一下宋國,讓他們也損失點顏面。此時,宋國都城的外城郭都被鄭國大軍攻破,邾國之圍也解除了,莊公好好地教訓了殤公一次,這恨也消了,所以就罷兵回國了。畢竟,圍困宋都名義上是幫邾國解圍,是正義之舉。而當邾國脫困後鄭國還不依不饒的話,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莊公寤生何等聰明之人,可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讓鄭國成為天下的公敵。
因此,鄭國以勝利者的姿態「饒過」了宋國,風風光光地撤軍回國。而宋殤公逃過一劫,想必也該老實一點,短期內不會再去惹事了吧。可是,正如咱們之前所說的那樣,殤公真不是一位能踏實發展內政的國君,他骨子裡就是好戰的性格。這次鄭國攻入宋國留下的「入郛之恨」(「郛」古通郭,外城郭之意,「入郛」即進入外城郭的意思),殤公是無論如何也放不下的,他要再報復鄭國一次才行。並且,宋殤公這報復行動來得還真快,幾乎是鄭國大軍剛剛撤軍沒多久(不超2個月),宋國的軍隊就向鄭國進發了,還把鄭國的長葛邑(或者稱「長葛城」)給圍了起來。好在鄭國也是有所準備,長葛邑被宋國圍了一段時間後,沒讓宋軍討到什麼便宜,迫使他們無功而返了。
那這次的報復行動沒能討到便宜,對於殤公來講根本沒有解恨,自然還會處心積慮地準備下一次的報復行動。而這又一次的報復行動,來得依然是不慢,也就是轉過年來的秋季,宋國再次舉兵攻入了鄭國境內。並且,宋國軍隊這次的攻擊目標仍是長葛邑,按《左傳》的記載,這一回還真有了戰果,宋人佔據了鄭國的長葛,「入郛之恨」總算是報復成功了。
看到這裡,不知各位會不會有什麼疑問,是不是覺得宋國這兩次的報復行動有些奇怪,為什麼只盯著長葛邑這一個目標連續攻打呢?難道是長葛處在兩國邊境容易進攻?還是長葛有什麼宋殤公特別想要的東西呢?另外,鄭莊公如此精於伐謀之人,怎麼會被宋國這樣欺負而不聞不問,甚至還讓他們拿下了長葛邑呢?那接下來咱們就針對這些問題好好地分析一番。
1、宋人只攻打長葛,是因為此邑臨近宋國,易於攻取嗎?
大家可以看看在下給出的這張春秋時期鄭、宋兩國位置關係的地圖。從圖中不難發現,長葛邑不僅不在兩國的交界之處,甚至還離鄭、宋邊境有一段距離。再加上宋國位居鄭國的東北部,他們想從這裡到達長葛邑,勢必要率軍深入鄭國境內,還得繞過鄭國都城新鄭,顯然是用兵之大忌。既然如此,長葛邑對於宋國來說其實並不是一座容易拿下的城池,還要為此擔負很大的風險,所以宋人只攻打長葛是因為這裡比較容易攻取的假設不能成立,一定還有其他原因讓他們執著於此。
2、宋人攻打長葛邑,目的只是在報復「入郛之恨」嗎?
正是有了上一個問題的存在,讓咱們不禁要對宋國攻打鄭國的目的產生了疑問。因為,如果宋殤公只是想報鄭國圍困自己的仇恨的話,完全可以讓自己的軍隊攻打兩國邊境的城池,這樣既安全、又容易拿下。就算殤公想報復得更徹底一點,那再去圍困鄭國的都城新鄭,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可他們偏偏就放棄了這兩個比較合理的選項,選擇了更難、也更容易遭遇夾擊的長葛邑來進攻。一定是有更重要的目的要達成,而所謂的報復「入郛之恨」,僅僅是宋國出兵的藉口罷了。
3、長葛邑為何如此吸引宋殤公,讓宋國人只攻打這裡呢?
既然剛剛咱們分析了,所謂的報復「入郛之恨」應該只是宋國入侵鄭國的藉口,他們有且只有攻打了長葛一邑背後的原因,才是殤公此舉的唯一目的。那鄭國的長葛邑到底有什麼如此吸引宋殤公呢?在下翻遍了史書也沒能找到答案,反倒是小說《東周列國志》中給出了一些線索。
書中第五回中寫道,鄭莊公為了轉移宋國進攻的目標,特意將宋穆公之子,那位流亡躲在鄭國的宋馮遷居到了長葛,好讓宋國去攻打那裡。雖說,這是小說中的情節,不能當作證據來看,但這不失為一種合理的解釋。至少在鄙人看來,能讓宋殤公不惜冒這麼大風險,如此執著地攻打長葛這一座城邑,能吸引他的也只有宋馮這位會影響他國君之位的人了。
而鄭莊公把宋馮安置在長葛於情於理也說得過去。因為他沒有把公子馮送回宋國,算是沒有辜負宋穆公臨終所託;而不把宋馮留在新鄭,也是給足了現任宋國國君面子。再加上長葛距離新鄭也不算太遠,如果宋國真進攻那裡,還給宋馮留下了逃回新鄭的機會,也算是仁至義盡了。因此,綜合以上這些原因,殤公只盯著長葛一邑攻打,是為了消除宋馮這個隱患的說法還是可以相信的。
4、宋國軍隊連續攻打長葛,並佔領了這裡,鄭莊公為何聽之任之呢?
這個疑問恐怕是眾多疑問中最令人不解的一條。因為,從史書的記載中咱們早就知道了,鄭莊公是一位城府極深,又精於謀略的雄主。以姬寤生的精明才幹,宋殤公這種好戰的魯莽之人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可鄭莊公這一次偏偏就選擇了聽之任之,任由宋國的軍隊攻打長葛,甚至丟了這座城邑也在所不惜。他這是在做什麼呢?莫非他怕了宋國不成?很顯然,鄭莊公根本不可能會懼怕宋國的,他做出這樣的選擇,一定有他理由,那莊公到底在作何打算呢?
各位好好琢磨一下莊公的這次避戰,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當初京城太叔(即共叔段)在京城古城中厲兵秣馬,準備與姬寤生分庭抗禮時,莊公也選擇了聽之任之。只不過,鄭莊公當時選擇驕縱叔段是為了讓他的惡行暴露出來,好讓鄭國上下認清弟弟的醜惡嘴臉。而這一次,鄭莊公任由宋國在長葛邑肆虐,就不僅僅是做給鄭國的臣民看了,而是給齊、魯,甚至更多的諸侯國看的。讓他們了解宋國現任的國君是一位多麼好戰的暴君;讓他們了解宋殤公是一個多麼記仇的人;讓他們了解宋與夷為了自己的爵位便要置宋馮於死地,是多麼絕情的人。說白了就是莊公想通過驕縱宋殤公,達到孤立宋國的目的,以圖日後再報復宋國。
並且,鄭莊公高明就高明在他一方面對於宋國的進攻不予理睬,驕縱著他們。另一方面還於隱公六年春季趕緊遣使渝平於魯國(「渝平」是捐棄舊怨,復歸於好的意思),就是要給宋殤公來個徹底的釜底抽薪,斷了宋國的後援。甚至莊公還會在與魯隱公的溝通中表明鄭國的立場,把挑起事端的罪責全都推給宋殤公,讓宋、魯兩國間的關係也產生裂痕。
至於長葛這座城邑,丟了也就丟了,反正這裡地處鄭國腹地,宋國不可能長期佔領。在莊公看來,長葛早晚還能被拿回來,甚至宋人自己撤兵的時候就會放棄這裡,將其留給鄭國。而那個讓宋殤公心心念念要除掉的宋馮,肯定在宋國第一次圍攻長葛後便秘密轉移了,這才特意留下破綻讓宋國大軍佔領這裡,仿佛是鄭國沒有做好防備,被宋人偷襲了一般。目的就是讓宋殤公撲個空,還坐實了他好戰、記仇、絕情的罪名。
這便是宋國被鄭國圍困後,反過來報復鄭國,連續進攻長葛邑的兩次戰鬥。從表面上看,殤公的出兵取得了勝利,不僅「嚇」得鄭莊公不敢抵抗,還佔據了鄭國的一座城邑,算是把「入郛之恨」徹底的報了。但細想之下,鄭莊公的詭譎才真的令人不寒而慄,宋殤公表面洋洋得意,其實早就被他玩弄於股掌之中了。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宋鄭長葛之戰、鄭國罷兵、入郛之恨、殤公報復、一伐長葛無果、再伐長葛佔城、四問長葛之戰、似為宋勝、實為鄭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