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國史話卷圩九:鄭莊公以一座城的代價,坐實了宋殤公好戰之名

2020-12-17 閒敘春秋

宋殤公,是春秋時期宋國一位十分好戰的國君,在《春秋分記》中就有他在位十年,打了十一場戰鬥的記載,可見其有多不消停。而在鄙人前面寫的文章裡,咱們已經講過了他所參與的幾次戰鬥,除了他攻打邾國的這場侵略戰以外,其他幾次的交戰對象基本上都是鄭國。只不過,最先的兩次交鋒是宋國與衛、陳、蔡等國圍困鄭國,而最近的這一次,則是鄭莊公派兵攻入了宋國都城的外城郭。那宋國君臣被鄭國大軍圍困在都城內城裡,派出的使者又因說謊把魯隱公得罪了,沒能搬來救兵。莫非殤公就要命喪於此了嗎?

結果當然不會是這樣的。大家可以算一算,宋殤公是桓王元年(即魯隱公四年)才繼位的,而鄭國報復「東門之仇」的這次圍困宋國之戰,記載於《左傳》中的隱公五年,也就是殤公剛剛在位兩年而已。既然史料記載的宋殤公在位有十年之久,顯然這次宋都被圍並不是他喪命的時候。那是誰來幫宋國解了圍?還是宋殤公趁機逃了出去,讓自己倖免於難呢?

好戰的宋殤公

其實,這兩種假設都沒有發生,而是鄭國圍困了宋國都城一段時間後自己撤兵了。因為,此前的「東門之仇」,鄭國只是丟了很大的面子及一些莊稼而已,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損失。這一次,鄭莊公派兵主要目的就是幫邾國解圍,再藉機報復一下宋國,讓他們也損失點顏面。此時,宋國都城的外城郭都被鄭國大軍攻破,邾國之圍也解除了,莊公好好地教訓了殤公一次,這恨也消了,所以就罷兵回國了。畢竟,圍困宋都名義上是幫邾國解圍,是正義之舉。而當邾國脫困後鄭國還不依不饒的話,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莊公寤生何等聰明之人,可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讓鄭國成為天下的公敵

因此,鄭國以勝利者的姿態「饒過」了宋國,風風光光地撤軍回國。而宋殤公逃過一劫,想必也該老實一點,短期內不會再去惹事了吧。可是,正如咱們之前所說的那樣,殤公真不是一位能踏實發展內政的國君,他骨子裡就是好戰的性格。這次鄭國攻入宋國留下的「入郛之恨」(「郛」古通郭,外城郭之意,「入郛」即進入外城郭的意思),殤公是無論如何也放不下的,他要再報復鄭國一次才行。並且,宋殤公這報復行動來得還真快,幾乎是鄭國大軍剛剛撤軍沒多久(不超2個月),宋國的軍隊就向鄭國進發了,還把鄭國的長葛邑(或者稱「長葛城」)給圍了起來。好在鄭國也是有所準備,長葛邑被宋國圍了一段時間後,沒讓宋軍討到什麼便宜,迫使他們無功而返了。

《說文解字》對「郛」字的解釋

那這次的報復行動沒能討到便宜,對於殤公來講根本沒有解恨,自然還會處心積慮地準備下一次的報復行動。而這又一次的報復行動,來得依然是不慢,也就是轉過年來的秋季,宋國再次舉兵攻入了鄭國境內。並且,宋國軍隊這次的攻擊目標仍是長葛邑,按《左傳》的記載,這一回還真有了戰果,宋人佔據了鄭國的長葛,「入郛之恨」總算是報復成功了。

《左傳》中宋人拿下了長葛邑的記載

看到這裡,不知各位會不會有什麼疑問,是不是覺得宋國這兩次的報復行動有些奇怪,為什麼只盯著長葛邑這一個目標連續攻打呢?難道是長葛處在兩國邊境容易進攻?還是長葛有什麼宋殤公特別想要的東西呢?另外,鄭莊公如此精於伐謀之人,怎麼會被宋國這樣欺負而不聞不問,甚至還讓他們拿下了長葛邑呢?那接下來咱們就針對這些問題好好地分析一番。

1、宋人只攻打長葛,是因為此邑臨近宋國,易於攻取嗎?

大家可以看看在下給出的這張春秋時期鄭、宋兩國位置關係的地圖。從圖中不難發現,長葛邑不僅不在兩國的交界之處,甚至還離鄭、宋邊境有一段距離。再加上宋國位居鄭國的東北部,他們想從這裡到達長葛邑,勢必要率軍深入鄭國境內,還得繞過鄭國都城新鄭,顯然是用兵之大忌。既然如此,長葛邑對於宋國來說其實並不是一座容易拿下的城池,還要為此擔負很大的風險,所以宋人只攻打長葛是因為這裡比較容易攻取的假設不能成立,一定還有其他原因讓他們執著於此。

長葛並不在鄭、宋兩國交界之處

2、宋人攻打長葛邑,目的只是在報復「入郛之恨」嗎?

正是有了上一個問題的存在,讓咱們不禁要對宋國攻打鄭國的目的產生了疑問。因為,如果宋殤公只是想報鄭國圍困自己的仇恨的話,完全可以讓自己的軍隊攻打兩國邊境的城池,這樣既安全、又容易拿下。就算殤公想報復得更徹底一點,那再去圍困鄭國的都城新鄭,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可他們偏偏就放棄了這兩個比較合理的選項,選擇了更難、也更容易遭遇夾擊的長葛邑來進攻。一定是有更重要的目的要達成,而所謂的報復「入郛之恨」,僅僅是宋國出兵的藉口罷了。

3、長葛邑為何如此吸引宋殤公,讓宋國人只攻打這裡呢?

既然剛剛咱們分析了,所謂的報復「入郛之恨」應該只是宋國入侵鄭國的藉口,他們有且只有攻打了長葛一邑背後的原因,才是殤公此舉的唯一目的。那鄭國的長葛邑到底有什麼如此吸引宋殤公呢?在下翻遍了史書也沒能找到答案,反倒是小說《東周列國志》中給出了一些線索

書中第五回中寫道,鄭莊公為了轉移宋國進攻的目標,特意將宋穆公之子,那位流亡躲在鄭國的宋馮遷居到了長葛,好讓宋國去攻打那裡。雖說,這是小說中的情節,不能當作證據來看,但這不失為一種合理的解釋。至少在鄙人看來,能讓宋殤公不惜冒這麼大風險,如此執著地攻打長葛這一座城邑,能吸引他的也只有宋馮這位會影響他國君之位的人了。

宋殤公勢必要拿下長葛

鄭莊公把宋馮安置在長葛於情於理也說得過去。因為他沒有把公子馮送回宋國,算是沒有辜負宋穆公臨終所託;而不把宋馮留在新鄭,也是給足了現任宋國國君面子。再加上長葛距離新鄭也不算太遠,如果宋國真進攻那裡,還給宋馮留下了逃回新鄭的機會,也算是仁至義盡了。因此,綜合以上這些原因,殤公只盯著長葛一邑攻打,是為了消除宋馮這個隱患的說法還是可以相信的

4、宋國軍隊連續攻打長葛,並佔領了這裡,鄭莊公為何聽之任之呢?

這個疑問恐怕是眾多疑問中最令人不解的一條。因為,從史書的記載中咱們早就知道了,鄭莊公是一位城府極深,又精於謀略的雄主。以姬寤生的精明才幹,宋殤公這種好戰的魯莽之人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可鄭莊公這一次偏偏就選擇了聽之任之,任由宋國的軍隊攻打長葛,甚至丟了這座城邑也在所不惜。他這是在做什麼呢?莫非他怕了宋國不成?很顯然,鄭莊公根本不可能會懼怕宋國的,他做出這樣的選擇,一定有他理由,那莊公到底在作何打算呢?

各位好好琢磨一下莊公的這次避戰,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當初京城太叔(即共叔段)在京城古城中厲兵秣馬,準備與姬寤生分庭抗禮時,莊公也選擇了聽之任之。只不過,鄭莊公當時選擇驕縱叔段是為了讓他的惡行暴露出來,好讓鄭國上下認清弟弟的醜惡嘴臉。而這一次,鄭莊公任由宋國在長葛邑肆虐,就不僅僅是做給鄭國的臣民看了,而是給齊、魯,甚至更多的諸侯國看的。讓他們了解宋國現任的國君是一位多麼好戰的暴君;讓他們了解宋殤公是一個多麼記仇的人;讓他們了解宋與夷為了自己的爵位便要置宋馮於死地,是多麼絕情的人。說白了就是莊公想通過驕縱宋殤公,達到孤立宋國的目的,以圖日後再報復宋國

共叔段在京城古城練兵

並且,鄭莊公高明就高明在他一方面對於宋國的進攻不予理睬,驕縱著他們。另一方面還於隱公六年春季趕緊遣使渝平於魯國(「渝平」是捐棄舊怨,復歸於好的意思),就是要給宋殤公來個徹底的釜底抽薪,斷了宋國的後援。甚至莊公還會在與魯隱公的溝通中表明鄭國的立場,把挑起事端的罪責全都推給宋殤公,讓宋、魯兩國間的關係也產生裂痕

至於長葛這座城邑,丟了也就丟了,反正這裡地處鄭國腹地,宋國不可能長期佔領在莊公看來,長葛早晚還能被拿回來,甚至宋人自己撤兵的時候就會放棄這裡,將其留給鄭國。而那個讓宋殤公心心念念要除掉的宋馮,肯定在宋國第一次圍攻長葛後便秘密轉移了,這才特意留下破綻讓宋國大軍佔領這裡,仿佛是鄭國沒有做好防備,被宋人偷襲了一般。目的就是讓宋殤公撲個空,還坐實了他好戰、記仇、絕情的罪名

滿腹詭計的鄭莊公

這便是宋國被鄭國圍困後,反過來報復鄭國,連續進攻長葛邑的兩次戰鬥。從表面上看,殤公的出兵取得了勝利,不僅「嚇」得鄭莊公不敢抵抗,還佔據了鄭國的一座城邑,算是把「入郛之恨」徹底的報了。但細想之下,鄭莊公的詭譎才真的令人不寒而慄宋殤公表面洋洋得意,其實早就被他玩弄於股掌之中了。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宋鄭長葛之戰、鄭國罷兵、入郛之恨、殤公報復、一伐長葛無果、再伐長葛佔城、四問長葛之戰、似為宋勝、實為鄭謀。

關鍵詞雲圖簡史

相關焦點

  • 魯國史話十四:三國終於會師伐宋,沒想到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隱公
    這樣一拖就拖了好幾個月,直到鄭莊公於隱公九年年底趕走了來犯的北戎之後,依然不見鄭國與宋國有重新開戰的跡象。於是,已經做好了出兵打算及準備的魯隱公坐不住了,想要做點什麼來重新點燃這場戰火。說到這裡恐怕有童鞋要問了,明明魯國、宋國長期聯姻,兩國之前也算親密,為何現在魯隱公這麼著急要攻打宋國呢?
  • 諸侯國史話卷枠八:從7個方面來分析,看鄭莊公如何贏得繻葛之戰
    但戰事的發展卻令人意想不到,鄭莊公不僅以一國之力完勝了五方合力的天子聯軍,甚至還讓周桓王負了傷,讓人不得不嘆服「小霸」之國的實力是真的強悍。可是,正如在下上次結尾提出來的那個問題說的那樣,桓王在師出有名、兵力佔優、準備較充分、戰術安排也比較得當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會輸呢?
  • 鄭國史話廿:舉3國之力,攻打2座城邑,其背後還隱藏著很多真相
    盟、向兩邑的背信棄義,惹惱了鄭莊公1、盟、向不僅不是兩個國家,他們的屬性更是特殊乍看盟、向這兩個名字,很像是兩個諸侯國,並且他們還對鄭國做出過背信棄義的舉動,顯然應該是與鄭國有過盟約的兩個邦國無疑了。各位請先回憶一下咱們之前講過的內容,鄙人在「鄭國史話十四」中曾提到過鄭莊公與周桓王做了筆大買賣。當時,天子拿出了距王都較遠的12處土地,換得了莊公手中4處鄰近雒邑的土地。雖然看上去是王室吃了虧,但畢竟這次買賣得到了雙方的認可,所以還算是互惠互利的。而在鄭莊公剛剛得到的這12處土地中,剛好有盟邑、也有向邑。也就是說這兩座城才剛變更過所有權,如此特殊的屬性讓他們的背叛變得不再突兀。
  • 魯國史話十:只書於《左傳》中的一段記載,體現了王室的禮樂崩壞
    既然說到了禮樂的崩壞,相信大家都能舉出不少的例子,而我今天也要在「魯國史話」中說一個事件,看看這件事背後是如何把禮制淪喪體現出來的。不過,雖說今天的「史話」被歸在了魯國的名下,主要是因為這件事是由魯隱公來完成的,但事件的起因卻始於周王室遇到的一次困境。
  • 春秋戰國史:鄭莊公掘地見母,黃泉相見之始末
    因史籍資料的缺失,春秋戰國時期有許多爭議之處,比如今天的主人公,鄭氏三公的集大成者鄭莊公,關於他的名字就有爭議。鄭莊公本名鄭寤生,莊是他的諡號,即死後根據其生平功績而做出的簡略的評價。而後面的「公」這個稱呼並不完全正確,鄭寤生的爵位是伯,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應該稱他為鄭伯。
  • 陳國史話一:奮三世餘烈而成「小霸」的鄭國,竟沒被他放在眼裡
    前面兩篇文章咱們講了宋國的兩篇「史話」,一篇寫了好戰的宋殤公想侵佔邾國疆土,卻被鄭莊公圍了自己的大本營。另一篇則是殤公連續發兵報復鄭國,看似以拿下了長葛而獲勝,實際上卻又是被姬寤生給算計了。
  • 東門之役將鄭國拖入了中原混戰,徹底改變了鄭國的戰略方向
    鄭國吃了大虧,感覺到了東邊諸侯國的威脅,也反映鄭國是個四戰之地,東邊無險可守。為了阻止東方諸侯再次對鄭國造成威脅,鄭莊公必須各個擊破。從此之後鄭國發動了一系列的報復戰爭。衛國是東方諸侯聯合圍鄭的罪魁禍首,公元前721年年末,鄭莊公決定第三次伐衛。前兩次是在東門之役前,這一次則是報復東門之役。
  • 一箭而滅周天子之威,鄭莊公憑藉什麼帶領鄭國稱「小霸」於諸侯?
    鄭莊公二十二年(前722年),鄭莊公平定胞弟叔段的叛亂,消弭了國家內患。之後十餘年間,鄭國與宋國、衛國等國之間互有征伐。鄭莊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周桓王率軍攻打鄭國,鄭莊公領兵與之戰於繻葛,成功自保的同時使周天子威信掃地,史稱「繻葛之戰。這位春秋小霸,多年外交徵戰遊刃有餘,他是如何做到的了?
  • 第一個正面挑戰東周王室權威的諸侯國是誰?不是秦、晉、齊、楚
    眾所周知,周平王東遷後,對諸侯國的控制力、影響力減弱,「政由方伯」的政治生態逐步形成。不少諸侯國開始從側面挑戰周王室的權威。首先是秦文公(秦國的第二任諸侯)。秦文公於是下令建立鄜畤(fū zhì,畤是古代祭祀天地五帝固定處所,因建於鄜城,故稱鄜畤),用牛馬羊三牲祭祀白帝。祭祀天帝屬於周天子的特權,秦文公的做法明顯犯規了。其次是魯惠公。魯惠公見秦文公僭禮祭天,沒有受到任何責罰,非常羨慕嫉妒恨,居然主動向周平王申請用天子禮祭祀上天。周平王雖然無力制約諸侯,但是明面上還是要維護周天子的權威,直接予以拒絕了。
  • 宋國史話四:殤公欺負小國引來了強敵,命人去求援卻又所託非人
    但衛國和宋國,一個是主謀、另一個是主攻,鄭莊公對他們兩國的國君可謂是恨之入骨,這才有了上一次文章中鄭國侵衛的事件發生,就是姬寤生在報此前的「東門之仇」。而今天,莊公又獲得了一個報復宋國的機會,只不過這次挑起事端的人是宋國那位很好戰的殤公宋與夷,所以在下把這篇故事歸入了「宋國史話」當中。
  • 齊國史話五:僖公走向小霸的重要一步,組織了少一國的三國盟會
    上一次「齊國史話」,咱們講的是齊前莊公滅祝試霸的故事。記得當時還是平王剛剛繼位的時候(即平王三年),而現在,咱們早已送走了在位五十一年的平王,進入了桓王的時代。
  • 諸侯國史話卷圩六:魯隱公簡葬生母、厚葬後母,到底有何深意?
    再有仲子的牌位不是不能進入祖廟受到後人祭享嘛,隱公幹脆替弟弟給仲子專門造了一座用來祭祀的宮室(史書稱為「仲子之宮」),方便姬允繼位後祭享母親。各位看看,隱公的處理方法是不是又守禮,又有人情味,還把他忠厚、善良的一面體現了出來。
  • 鄭國史話十三:伐許之後,鄭莊公辦了為人稱道和徒勞無益的兩件事
    鄭莊公謀許,本來是場十拿九穩的攻伐戰。鄭國不僅學會了以「討抗命」作為藉口,使自己的出兵變得名正言順;還在魯、齊兩個盟友的支持下,順利地攻下了許國的都城。但是,就在拿下許城的最後時刻,一支來自於背後的冷箭射中了率先登城的潁考叔,讓鄭國的一場完勝變成了損失大將的慘勝。
  • 《春秋》裡的那些事(23)–反鄭聯盟,東門之戰
    原本應當被諸侯國拱衛的周王朝,因為東遷失去了餚函之固,反而成了鄭國西邊與西戎最近的國家之一。北方的晉國長期與山戎相爭,反而讓鄭國北部的相對平靜了下來。南方有黃河隔絕,加上諸多小國的緩衝,讓南蠻楚國無法無法跨過千裡對其造成影響。東方最強大的阻礙齊魯兩國,齊國在跟東夷人掰手腕,魯國則因為非嫡繼位,權力始終沒有真正集中無力外擴。
  • 秦國史話九:憲公東進要給「老友」撐腰,卻意外輸給了一個小國
    這還要感謝《左傳》和《竹書》兩部史籍,是它們給後世留下了線索,讓咱們了解到秦國在獲封諸侯後,第一次與東部諸侯產生交集的故事(在下這裡所說的「東部諸侯」並非是像齊、魯這樣處在東部地區的諸侯,而是以秦國為基準,在他們東邊的諸侯國的意思)。
  • 不費力地佔領一座都城?鄭莊公妙計收戴,把三國聯軍耍的團團轉
    鄭莊公此舉,令世人迷惑不解,鄭國國君鄭莊公是傻了嗎?從局勢上來看:戴國是鄭國的附屬國,戴國滅亡後無疑是會斷鄭國一臂,助長宋、衛兩國的威勢,甚至此三國在擊敗戴國後,還很有可能挾大勝之威,一舉滅了鄭國。因此,鄭莊公為什麼會做這樣損人損己的事情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鄭莊公其實並不是不想援助戴國,而是時機未到,他在等一個戴城民心渙散、軍心不穩的時機。鄭莊公分析出:戴城是戴國的都城,城牆又高又堅實,雖然宋衛聯軍戴城周圍安營紮寨,以「車輪戰術」輪番派兵攻打城池,但也無法一舉攻破。「要打就打一場大的」。鄭莊公並不滿足於,僅僅是幫助戴城守城這麼簡單,他要擴大戰果!
  • 齊國史話七:「鐵三角」再度合力,卻因魯人1個不妥之舉產生裂痕
    此前的三篇「史話」故事(包括「番外篇」),鄙人趁著周朝東部地區獲得短暫平靜的空檔,帶大家去了趟南方,又走了遭山西。把楚國侵隨,以及晉國「嫡庶之爭」第6次交鋒這兩樁重要事件,一併了解了一下。而這一次,在下又要把各位的注意力拉回到山東半島,因為那裡又打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