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兩篇文章咱們講了宋國的兩篇「史話」,一篇寫了好戰的宋殤公想侵佔邾國疆土,卻被鄭莊公圍了自己的大本營。另一篇則是殤公連續發兵報復鄭國,看似以拿下了長葛而獲勝,實際上卻又是被姬寤生給算計了。正因如此,鄭莊公完全掌控了戰爭的走勢,也就沒有必要再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到宋國的行動上了。於是,姬寤生選擇在兩次長葛之戰中間的空檔,對外又進行了一次示威性的徵伐,而這次攻伐的對象便是此前也參與過圍困鄭國東門戰鬥的陳國。
對長葛之戰走勢胸有成竹的鄭莊公
那說到這裡,恐怕又有朋友要發問了,作者「閒敘」你既然說這次是鄭莊公發起的一次示威性徵伐,為什麼把這篇「史話」算在陳國頭上呢?難道是「陳國史話」一直沒有開篇,所以特意拿這篇做個開始?另外,你之前也說過了,陳、蔡兩國在當時圍困鄭國的四國當中屬於脅從,莊公已經不打算跟他們計較了,怎麼這次又要攻打陳國了呢?
您別說,這幾個問題還確實挺有針對性的,所以在下也要逐一解釋一下。首先,把這篇「史話」算在陳國頭上,並不是因為一直沒有開講「陳國史話」,而是因為《左傳》所記的這次攻伐,有關鄭國方面的記載很簡單,僅「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這樣簡單的一句。反倒是後面關於陳國為何會被攻打的解釋要豐富得多,所以要把這篇文章寫作「陳國史話」。其次,陳、蔡二國的確是當時圍困鄭國東門的幫兇,本不在莊公必須要報復的名單上。但是,現任的陳國國君一個「豪橫」的表現,愣是惹惱了鄭莊公,無端引來了這次麻煩。那既然說到了陳國,並且這又是該國的開篇「史話」,我就先給大家簡述一下陳國的國君傳續,好引出今天的主人公陳桓公媯鮑。
《左傳》中有關「鄭伯侵陳」的記載
陳國,在前面寫「建國錄」的時候已經介紹過了,他們是舜帝的後人建立的封國,國姓為媯,媯滿是該國的首封國君。媯滿離世後,陳國共傳代11次,把「接力棒」交到了陳桓公手中。而這11次傳代中,雖沒有什麼大的波瀾,但也有過兩次兄終弟及的傳位:其中一次發生在第2次傳代,由媯滿另一個兒子媯皋羊繼承了哥哥媯犀侯的君位,成為第三任陳侯——陳相公。另外一次發生於第9次的傳代中,由陳夷公媯說的弟弟媯燮繼位為侯,成為第十任國君——陳平公。
陳國首封國君媯滿的雕像
只不過,這兩次兄終弟及的後續結果稍有不同,第一次兄終弟及後,陳相公最終又把國君之位還給了哥哥的兒子媯突,讓他成為了第四任國君陳孝公。而第二次發生兄終弟及傳位後,可能是陳夷公真的沒有子嗣,所以陳平公便將爵位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媯圉,也就是咱們今天的主人公媯鮑的父親——陳文公。這樣看來,陳桓公媯鮑能夠繼承國君之位還是有幸運成分在的,要不是他的爺爺媯圉有機會成為陳侯,他恐怕也沒資格跟鄭莊公平等對話了。那今天的主人公陳桓公已經引出了,咱們就一點點展開這場鄭、陳交戰的故事。
陳桓公媯鮑,在咱們之前講過的故事中也有過出場「鏡頭」。不知大家可還記得,衛國的退休大夫石碏大義滅親剷除叛臣之時,所聯絡的陳侯便是陳桓公。當時,陳桓公不僅幫助衛國生擒了兩個叛賊姬州籲和石厚,還很有禮節地請來衛國的使者,讓他們親手處決本國的逆賊。這樣的表現讓媯鮑顯得既通曉大義,又注重禮節,真是一位十分不錯的陳侯,應該算是陳國之幸了。可是,有著這樣高光時刻的陳桓公,偏偏在對待鄭國的態度上出了問題。
石碏大義滅親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一個細節,鄙人稱這次鄭國的入侵為「示威性」攻伐,而不是「報復性」攻伐。其原因就是鄭莊公此次攻打陳國並不是為了報「東門之仇」,完全是因為陳桓公對他甩臉子,還不把鄭國放在眼裡。所以,莊公想給陳桓公一點顏色看看,讓媯鮑明白此時的鄭國有多麼強悍,這才出兵教訓了一下陳國。那陳桓公到底是什麼時候得罪的莊公,又是怎麼給莊公甩臉子的呢?
原來,在四國圍困過鄭都東門以後,鄭莊公已經認清了這次鬧劇的主謀和主攻為衛、宋兩國。因此,姬寤生只做了報復衛、宋兩國的計劃,並決定放過陳、蔡他們。只不過,陳、蔡兩國確實是被鄭國放過了,但莊公仍然擔心自己在報復衛、宋之時他們會來幫忙,便向他們派出了使者,表示棄怨修好。想通過這樣的外交手段牽絆住陳、蔡兩國的手腳,阻斷衛、宋兩國的援兵。可當鄭國的使臣到達陳國後,陳桓公的態度不僅非常冷淡,還不同意講和,讓場面十分的尷尬。
當雙方僵在那裡相持不下之時,一位名為五父的陳國大臣站了出來,以「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為理由勸說陳桓公,希望他改變主意,答應與鄭國講和。按說,五父的這番話挺有道理的,桓公如果能認清形勢、順水推舟答應了鄭國請求,也就相安無事、萬事大吉了。可是,媯鮑偏偏就在這裡犯了「豪橫」的毛病,否定了五父的提議,還侃侃而談說出了自己的一番道理。
《左傳》中五父勸陳桓公與鄭講和的記載
桓公認為:當今天下,在陳國周圍,能對陳國產生威脅,或者說陳國應該提防的國家只有衛、宋二國。鄭國根本掀不起什麼波瀾,桓公自己都不把他們放在眼裡,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所以,一個「弱國」因為「害怕」而向自己求和,陳國何必同意這樣的請求,而得罪了衛、宋兩個「強國」呢?因此,陳桓公再一次拒絕了鄭國的提議,不同意與之講和。致使鄭國使臣憤憤地離開了陳國,將媯鮑的回覆及態度一一告知鄭莊公。
莊公得到了這樣的答覆,怎麼能咽得下這口惡氣。鄭國現在不能說稱霸天下吧,但在中原一帶可以說暫無敵手。就算此前被衛、宋等四國圍困了東門丟了顏面,那也是事出有因,無暇搭理四國而已。並且,莊公通過堅守城池,迴避了四國大軍的鋒芒,其實並沒有讓鄭國受到太大的損失,無非就是丟了點穀子罷了。沒想到,這竟然讓陳桓公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認為鄭國是「弱國」,不值得與陳國交好。那姬寤生肯定要有所行動,至少要讓媯鮑了解鄭國現在的實力。
這才有了隱公六年五月的這次鄭國侵陳的戰爭,鄭國以一場完勝好好地教訓了一番陳國。並且,這場大勝剛好發生在鄭、宋兩次長葛之戰中間的空檔期,莊公可以如此見縫插針地發動另一次戰鬥,應該也算是他對宋國的攻伐早就成竹於胸的一個佐證吧。陳桓公也因為自己的錯誤決定,被左丘明好一番奚落,認為他丟棄了善舉,又助長了惡行,才釀成了陳國大敗的結局。
盲目「豪橫」的陳桓公
但是在鄙人看來,《左傳》的這個評價似乎有點過於嚴苛了。陳桓公的決定雖然鑄成了大錯,但他真算不上是「抑善揚惡」,頂多就是眼光不行、誤判了對手的實力而已。媯鮑只看到了立國較久的衛、宋兩國比較強大,卻忽視了僅僅立國三代,就奮三世餘烈而成「小霸」之氣的鄭國,讓他成為這場戰鬥後被世人詬病的對象。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陳桓誤判、陳國傳代概述、兩次兄終弟及、平公一脈承爵、媯鮑繼位、鄭國請和、五父勸諫、桓公拒絕、鄭莊侵陳、左傳、惡評桓公。
關鍵詞雲圖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