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強大商人集團的春秋小霸,為何會成為第一個被滅的春秋大國?

2020-12-12 千古名將英雄夢

這才是真正的春秋之秦穆公篇(14)

主筆:閒樂生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這個亂到極處卻越亂越有精神的春秋時代,不但王侯將相可以建功立業大出風頭,就算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商人,逮到機會,也可以憑著自己的機智和勇敢,風風光光的露一下臉,也正是因為他們,歷史才變得更加有趣。

而鄭國的商人,可能就是最早開始在歷史中嶄露頭角的一群愛國志士,他們所發出的能量,絕對不容小覷。

早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於宗周畿內鹹林之地(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是為鄭桓公。另外,宣王還大方的把一批商業民族殷商的後裔分給了他。多事之秋周幽王時,鄭桓公見天下將要大亂,便率領這些商人遠遷到「洛之東土,河濟之南」以避禍,剛到那裡是一片荒野,鄭桓公便與族人及商人們披荊斬棘,共同開發,創立了鄭國的基業,並稱這裡是新鄭。為了報答商人們在創業中發揮的作用,鄭桓公與商人訂立了一個盟約:「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只要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就不強買或奪取商人的貨物,不幹涉商人的經營。商人有值錢的寶物,公家也不過問。這也許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商業法了。而正因為這個盟約,這些商人在鄭國地位超然,對鄭國甚而中原的政局都很有影響力。鄭國能在春秋初年成為小霸,這些商人的貢獻也非常巨大。

後來,由於齊晉秦楚等邊緣國家的興起,經濟強大但軍事弱後的鄭國漸漸衰弱了,但即便如此,它仍有一定的實力與財力,也有很多機巧靈活的外交人才,所以每次遭遇絕境,都能奇蹟生還。

比如,公元前627年秦軍偷襲鄭國,就在半路碰到了兩個相當厲害的鄭國商人,弦高與奚施。

弦高與奚施都是牛販子,從前咱們不是說過周王室有個王子頹很喜歡拿牛當寵物嗎?這兩人就是靠著賣牛給王子頹大賺一筆,變成了暴發戶,王子頹倒臺後,周貴族們受王子頹的影響,對寵物牛的熱情絲毫不減,他們便繼續做著販牛生意,而且生意越做越大,這一次又買了幾百頭牛要去洛陽賣給一些王公貴族,恰巧在路上碰到了秦國偷襲鄭國的軍隊,他們立刻花重金買通幾個秦國軍官,得到了秦軍的全部軍事機密。原來,秦國君主秦穆公幾年前與晉軍圍困鄭國時,特意在鄭都留下了一支部隊作為撤兵的條件,名為幫助鄭國守城,實為布下一顆重返中原的棋子,只待此次機會,裡應外合,拿下鄭國。

弦高、奚施得到這個消息後,大驚,他們深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明白鄭國一旦陷入戰爭,自己的生意也必然受到影響,到時股票大跌,那可就虧大了,於是他們商量了整晚,決定不惜老本也要阻止這場戰爭的發生。

於是,他們兵分兩路,奚施星夜奔告鄭國,要他們早作準備;而弦高則挑選了十二頭肥牛,並以四張熟牛皮做為引禮,裝成鄭使前往秦軍犒師。

結果,弦高及時在滑國(今河南偃師市西南,在鄭都新鄭西一百公裡處)附近堵住了秦軍,為了不讓人誤會他吃了熊心豹子膽攔路搶劫,他特意讓手下夥計們高舉「熱烈歡迎盟軍路過」的橫幅,並高聲叫道:「東道主鄭國有使臣在此,願求一見!」

秦軍主帥孟明視不由大吃一驚,心想:「鄭國怎麼這麼快就知道我軍的行蹤了,糟糕,我軍的偷襲計劃豈不是要泡湯?」

這時弦高已經來到了孟明視的帥車之前,只見他從容一笑,躬身道:「我們國君聽說您準備行軍經過我國,特派小臣前來犒賞您的隨從。敝國雖然不富有,但既然從前與貴主定下「東道主」的盟約,那麼只要你們待一天,我們就會供給一天。不過你們也別待太久了,久了我們可供應不起,況且敝國地處列強之間,老是有些莫名奇妙的人來攻打我們,你們要是在這待久了,萬一有什麼不測,我們可沒法跟貴主交代!」

孟明視心中還是有些不信,便詰問道:「鄭君既然派你來犒師,怎麼沒有國書呢!」

弦高從容答道:「貴軍去年冬天十二月丙戊日出兵,走了十幾天的路,一定很累了吧,我們國君怕等寫好國書,就來不及為你們接風洗塵了,故口授下臣,命臣速速前來相迎,失禮之處,還請將軍原諒則個。」

孟明視見鄭國連自己出兵的日期都知道得如此詳細,這才明白自己軍隊的行蹤已然全部暴露,便大聲笑道:「貴國真是太客氣了,其實我們這次來是去滑國旅遊的,並沒有計劃去鄭國,所以就不勞貴國破費了,貴使請回吧!」

弦高見目的已然達到,於是會心一笑,留下十二頭肥牛,稱謝而退。

待到弦高走後,孟明視才長嘆了一口氣,說道:「看來還是蹇相深謀遠慮,勞師襲遠果然不智,現如今鄭國連我軍出發的日期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一定早已做了萬全的準備,攻之則城固難克,圍之則兵少無繼,鄭國這塊肥肉咱們肯定是吃不上了,可咱們要是就這麼回去,也太窩囊了吧!」

秦將白乙丙道:「是啊,軍士們辛辛苦苦跋涉數千裡,寸功未立就回去了,恐怕會多有怨言,我看咱們不如趁機攻打這裡的滑國,也搶點給養,休整一下好上路!」

孟明視頷首道:「現如今也只好這樣了,滑國國小民弱,也比鄭國好欺負,何況咱們走了這麼遠的路,耗費國家多少金銀錢糧,人力物力,總得找補回來啊!」

說起來,這滑國名不見經傳,是個蕞爾小國,但它對春秋歷史的影響卻相當的大。想當年,滑因為接近鄭國,常常受到鄭的侵伐,周襄王因它是同姓諸侯,便為它向鄭國說情,鄭國不理,周襄王惱怒之下,竟聯合狄人攻打鄭國,自此與狄人扯上了關係,娶狄女為後,與狄人結了親家。沒想到幾年之後,狄後竟與他弟弟王子帶私通,把周襄王趕出了都城洛邑。最終還是晉文公勤王捉姦,替周襄王殺了王子帶,撥亂反正。這也是當年晉文公稱霸的重要起點。

而這一次,滑國再次成為了歷史的轉折點。

因為滑國實在太過弱小,秦軍隨便一攻,竟然把滑國給滅了。而此時滑國已新附於新任霸主晉國,晉國能咽的下這口氣嗎?

而與此同時,鄭國國君鄭穆公也接到了奚施的密報,為了證明情報的真實性,穆公便派人去國賓館探聽秦國駐鄭部隊杞子等人的行動,發現杞子等人果然早已厲兵秣馬,全副武裝,做好了臨戰準備,鄭穆公大驚失色,連忙派大夫皇武子去致辭說:「大夫們住在這裡這麼久,敝國的公費接待已嚴重超標,難以為繼了。現在我雖知各位貴人即將回國,但囊中羞澀,沒有別的好禮相送,只有園囿裡所養的麋鹿和野果,請你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去取些,聊表心意吧!」話說得很文雅,但實際上就是逐客令。這是春秋的貴族作派。

杞子等人見事情已經敗露,只好交出北城門鑰匙,狼狽逃出鄭國,他們無顏再回秦國,只好逃亡齊國。鄭國的危機,就這麼化解於無形之中了。鄭穆公為了感謝弦高,不但讓他當了大官,還送了他120頭肥牛,以補償他的損失。

我們看到,鄭國似乎是個很幸運的國家,晉國聯合秦國來打它,它就搞個「燭之武退秦師」,如今秦國又來偷襲它,它又靠著「弦高犒師」再次化險為夷。所以我們中學語文課本將這兩篇都收錄了,目的恐怕就是要宣傳個人才智拯救國家的美談。但讀書的少年郎們也許並不知道,鄭國最後的結局並沒有多好,它即便有那麼多聰明的手段,機智的人才,然而剛到戰國時代,鄭國就成了第一個被滅的大國。而且滅了它的,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韓國。

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如果不自立自強,老是耍些小聰明,終究還是要完蛋的。而韓國吞併鄭國後,竟也繼承了鄭國人的小聰明,這就是韓相申不害提倡的「術」;然而事實證明,比起商鞅的「法」,所謂「術」微不足道,戰國時代結束時,韓國仍然成了第一個被滅的國家。

總之,實力才是王道,你的手段再多,你的關係再牛,但終究有耗盡的一天,只有真本事,才能讓你走到最後。否則像鄭國那樣「虛內務而恃外好」,待到繁華褪盡,註定只剩枯梗。

相關焦點

  • 春秋「小霸」鄭國是種怎樣的存在?
    有人說春秋時的鄭國是「小霸」(與春秋五霸相比),春秋前期的鄭國很是強大,包括陳、蔡、衛等國,甚至有時候齊國、魯國等大的諸侯國都要跟隨鄭國東徵西討,鄭國的實力由此可見非常強勁。自春秋時立國,鄭國雖一直並未能稱霸各諸侯國,但在春秋時期也留下了濃墨重彩。
  • 為何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熱衷於爭霸,而不是吞併和滅國?
    ,成為新一代霸主;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當上了春秋「末代」霸主……。從春秋初到春秋末,雖然能坐上霸主之位的人並不多,但稍微強大一點的諸侯國都想稱霸。這就是春秋的現實。所謂「霸主」,就是諸侯之長。為什麼春秋諸侯如此熱衷於爭霸,卻不通過消滅和吞併其他諸侯國來壯大自身呢?首先,需要特別強調的核心關鍵是,爭霸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爭取更多資源以發展壯大自身的手段。
  • 春秋時,許國為何6次遷都?
    原因無非是一點:許國在列國如雲的春秋時代,實在太不起眼了,比針尖大不了多少。當然,隨(隋)國同樣不起眼,但楊堅的「隋」國號是繼承父親楊忠在北周時的爵位——隨國公的。就是這個小到不能再小的許國,歷史上遷都簡直成了家常便飯,可以說是個車軲轆上的諸侯國。許國出現在西周滅商之後。許國是姜姓,你看到這個姜姓,一定會想到春秋時的姜姓齊國。
  • 春秋300年,看似錯綜複雜,理清楚了也就那麼回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春秋」據說是來源於魯國史官所編寫的編年史名《春秋》。因其按春、夏、秋、冬四季記錄了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所記述的歷史年限,大體上與東周時期大國爭霸的那段時期相吻合,因此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就被後人籠統地稱為「春秋時期」了。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滅,時間共計515年,是為東周。秦滅東周的時候,秦朝還沒建立,等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還有35年時間。因此戰國有35年時間不屬於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只是個大體分法,現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這295年時間稱為春秋。從前476年至前221年秦滅六國這255年時間稱為戰國。
  • 春秋戰國:人才濟濟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在西周和春秋時期,魯國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了今山東省一帶的大國。魯國國力最強時其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更為關鍵的是,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魯國可謂人才輩出,誕生了孔子、孟子、曾子、魯班、左丘明等人才。至於曹劌、秦開等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也是魯國人。那麼,對於人才濟濟的魯國,為何沒能和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等諸侯國相提並論呢?
  • 春秋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從不滅國?不然,四大強國滅國上百
    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對春秋歷史的不了解,在春秋時代見於史料記載的大小諸侯國至少有一百四十多個,這史料中有提到名字的國家,如果按照西周有數百國的說法,很可能真實數目遠不止於此,而春秋時代的大國就是靠著大肆兼併小國,擴張領土,加上國內的改革這才一個個地成為強國,按照司馬遷的說法,齊、晉、秦、楚曾經國土都不過五十裡、百裡,到後來卻都成為方圓數千裡的大國。這無疑是靠著兼併所得。
  • 春秋霸主有哪些人
    齊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召集宋國、陳國等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 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大霸者,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個是沒問題的,另外的兩個,一說是宋襄公、秦穆公,一說是勾踐、闔閭,這早已是為人所熟知的了。而三小霸為誰,論之者甚少,因為自齊桓公稱霸後,小霸沒有了,所以後人便將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三人,列為春秋三小霸。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
  • 平息外亂,反抗周朝控制,攻伐諸侯成就春秋小霸
    導語:春秋時期,周朝自平王東遷後,王室日益衰微;諸侯爭霸,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實亡。諸侯群雄割據,鄭國毗鄰周國,地處政治地理中心,具有地理優勢;又因國內重農興商,兼具經濟優勢;在內政外交上政策清明,攘外安內,遠交近攻,成就春秋小霸的重要地位。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同時,東遷後,周平王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基礎。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討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於故地西陲(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其子秦文公繼位。雖然秦襄公沒能奪回被西戎佔據的岐山等地。不過,經過多位秦國君主的努力,秦國還是擊退了戎狄等勢力,從而擴大了自己的疆域。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成為春秋最後霸主 | 春秋史話連載21
    每天一篇中國史,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春秋史話》連載21,歡迎收看。越國的始祖據傳是夏族,他們很早就活動在會嵇(今浙江紹興)地區。夏禹娶塗山氏女為妻,有說塗山在今山陰。無餘一下的一段歷史失去記載,《史記·越世家》說無餘之後20餘世傳至允常,始見於春秋,允常之後就是滅吳稱霸的勾踐。越國社會發展的歷史,詳情不清楚,大致和吳國相仿,春秋時代其社會經濟發展是較快的。越國的活動最早出現在春秋史上,是公元前601年(魯宣公八年),越與吳一道同楚會盟一次。此後,越兩度助楚伐吳,但均以失敗告終。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吳國正式興兵伐越。
  • 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在戰國時期沒有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五霸裡面雖然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越王勾踐也是被列入到其中,因為在春秋後期的時候,越王勾踐曾經滅掉了不可一世的吳國,在其他大國看起來實力也是相當的強大,所以將它列入到了春秋五霸之一。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當時戰國七雄裡卻沒有越國的位置,這個讓人感覺到似乎有點詫異。
  • 春秋諸侯國存滅列表
    存滅:入春秋七年,始見《經》;終春秋猶存;《齊世族譜》:春秋後六世,齊滅之;今按《戰國策》:宋康王滅滕。晉國,侯爵,姬姓,始封武王子叔虞,都國於大夏,穆侯徙絳,孝侯改絳曰翼,亦曰故絳,景公遷新田,仍稱絳。存滅:鄂侯二年,入春秋;定公三十一年,獲麟後一百五年,靜公二年,為魏、韓、趙所分。鄭國,伯爵,姬姓,始封厲王子友,都國於鹹林,武公遷溱洧。
  • 序章:春秋時代究竟有多少國家?理清東周70國,讀懂春秋500年
    他們之間相互也會進行戰爭,甚至還會聯合中原國家攻打其他的蠻夷國家。著名的楚國(由夷入夏)、義渠、西戎、孤竹等等,都屬於這個範疇。那麼,要理清這個聯合國,主要要搞清楚第二種和第三種國家的構成和角色。這是春秋的頭部國家,幾個國家常常是霸主或者有資格爭霸的大國,他們憑藉自己的國力,通過戰爭和外交,影響著春秋歷史的發展,掌握著時代的主動權。這其中,晉國和楚國長期霸佔著霸主的寶座,他們各擁有一批附庸國,擁有強大的實力。
  • 一文覽近四百年春秋:晉楚因改革鶴立雞群,又因改革弊端走向衰落
    此時,周王室繻葛戰敗後,徹底被拉下了神壇;晉國的曲沃與晉侯內亂,正走向白熱化;秦國在渭河平原內竭力驅趕西戎,埋頭擴張領地;楚國迅速發展壯大,正全力向漢水以東擴張,以致「小霸」鄭莊公都「始懼楚也」;齊僖公則利用兩個女兒宣姜和文姜,分別控制了衛、魯兩個大國,為日後齊國稱霸打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 春秋故事——兩次借路虞國的「假道伐虢」
    春秋時期,最多有140多個諸侯國,諸侯由周王分封,共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在春秋近三百年期間裡,有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發生戰事四百八十多起。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戰國如何區分,主要有三種:1.
  • 鄭莊公為什麼被稱為春秋小霸?因為他一箭射中了周天子!
    周王的中軍一看到陳軍逃走,陣容必定會發生混亂,中軍一旦發生混亂,那麼他們的蔡、衛兩軍一定也會爭先逃跑。這時我們再集中力量攻打中軍,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 但可能沒人會相信。要想了解鄭莊公的語外之意,就必須要從他和周天子的身份說起。此時的周王室雖然實力很弱,但仍然是名義上的周天子,是天下諸侯的「共主」。如若此時率軍追擊並殺死周桓王,那麼必定會留下一個「不尊王室,不敬天子」的名聲,搞不好,天下諸侯會以此為藉口,共同出兵,討伐鄭國。
  • 春秋十二諸侯之「超級大國的覆滅」
    春秋時期,曾經出現過一個超級大國,大到可以稱霸諸侯。不過後來它解體了,解體後的三個國家形成了「戰國七雄」中的其中三雄。圖片來自百度這麼強大一個國家怎麼會解體呢?如果不解體,它能統一天下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國度。
  • 越王勾踐曾經躋身春秋五霸,為何越國卻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局勢可謂風雲變幻,大國處心積慮除掉小國擴張勢力,而小國們則為了生存尋找發展壯大的道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一些大國走向了衰落或分裂,而一些小國則完成了逆襲。舉例來說,如原本被視為蠻夷而遭到輕視的楚國、出身卑微而不被認可的秦國,以及最初差點被滅國,後來在越王勾踐領導下復仇的越國。靠著臥薪嘗膽後的成功復仇,勾踐成功與齊、宋、晉、魯等諸侯會盟於徐州,並在《荀子》當中被列為春秋五霸的一員。然而,越王勾踐率領越國在春秋時期稱霸,但後來的戰國七雄卻是秦、楚、齊、燕、趙、魏、韓,並沒有越國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