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許國為何6次遷都?

2021-01-14 地圖帝

如果不算隋朝逆臣宇文化及建立的「大許朝」,歷史上是沒有用「許」為國號的。原因無非是一點:許國在列國如雲的春秋時代,實在太不起眼了,比針尖大不了多少。當然,隨(隋)國同樣不起眼,但楊堅的「隋」國號是繼承父親楊忠在北周時的爵位——隨國公的。就是這個小到不能再小的許國,歷史上遷都簡直成了家常便飯,可以說是個車軲轆上的諸侯國。

許國出現在西周滅商之後。許國是姜姓,你看到這個姜姓,一定會想到春秋時的姜姓齊國。姜齊(也稱呂齊)始祖呂尚(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奪取天下,封於齊。許國最早的國君許文叔,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就是姜子牙的兒子。

關於許國的爵位,記載非常清楚:就是「男」爵。這也是春秋多如牛毛的諸侯國中,唯一有明確記載為「男」爵的諸侯國。許國的活動範圍,基本都在現在的河南省和安徽省,但卻忽東忽西。給人的感覺就是:許國天上一腳,地上一腳,今天在甲地,明天就找不著了,後天卻莫名其妙出現在乙地。而且這幾個都城的距離都比較遠。

許國第一個都城非常有名,就是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市以東。許昌市北鄰鄭州市,南鄰漯河市,西鄰平頂山市,東鄰周口市。東漢末年,曹操從荀玉之計,奉漢獻帝於許建都,就是許國的故都。《三國演義》有一個橋段,說獻帝在許田受獵,曹操輕視獻帝,有篡逆之心,險被關羽斬殺。許田,就在許國國都「許」的南郊。

許國在西周時就是個小諸侯國,所以規模不大,都城方圓最多也就七裡。作為小國,在大魚吃小魚的春秋時代,許國沒少受夾板氣。

咱們都知道定都於河南新鄭的鄭國,是典型的「夾心餅乾國」,北有超級大國晉,南有超級大國楚。鄭國夾在晉、楚之間,只好朝晉暮楚,在夾縫中求生存。鄭國是個相對較大的諸侯國,曾是春秋早期的小霸。而許國又很不幸地夾在鄭國與楚國之間,成了鄭、楚之間的「夾心餅乾」。

許國距離鄭國實在太近,鄭國沒少派兵欺負許國。公元前712年,春秋小霸鄭莊公還打算約上齊、魯等國滅掉許國,瓜分其地。許國亡國後,於公元前697年又重建了許國。鄭國好不容易消停了,楚國又開始折騰,北上攻打許國。鄭國都不是楚國的對手,更不用說針尖大小的許國了。

許國國君實在受不了這種折騰,今天鄭國踹門,明天楚國踹門。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遷都,避開鄭、楚之間的「槍靶子位置」。只要搬離許(河南許昌東),不再與鄭、楚為鄰,許國就能安生過日子了。

許國國都遷到了哪裡?葉,也就是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葉縣位於許昌西南,這裡是山區與平原的結合地帶。葉縣西邊是伏牛山,西南是著名的方城,北邊是嵩山,南邊是五峰山,東邊是平原。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葉縣不像四戰之地的許昌那麼「顯眼」。遷都於葉的這一年,是公元前576年,當時的許國國君是許靈公。

作為小國,許國在江湖上是必須認「大哥」的。許國認的「江湖大哥」就是楚國,所以許國遷都,必須要經過楚國的許可。在楚國的同意下,許國才敢放心地遷都於葉。

但是許國在葉縣只呆了四十多年,公元前533年,許國的國都突然遷到了數百公裡之外的城父(夷邑)。城父在哪呢?安徽省西北有個亳州市,就是曹操的故鄉。亳州市下轄有個譙城區,城父就在這裡。這裡有一望無際的平原,著名的渦水緩緩流過,水源和糧食都不成問題。

從葉縣到亳州約有300公裡,許國遷都為何跑這麼遠?實際上,這次遷都並不是許國的意願,而是楚國的意志。

這次遷都時間也不長,公元前524年,許國的「大篷車」又上路了,遷都到了白羽。白羽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一說為內鄉縣)。南陽位於亳州以西約370公裡,而西峽又在南陽以西一百多公裡(內鄉位於南陽以西七十多公裡)。從亳州遷到西峽,許國一大幫人坐著馬車,拉著鍋盆瓢盆,叮叮噹噹顛顛簸四百多公裡。穿過周口市、漯河市、平頂山市,才到了新家。這次遷都,又是楚國的主張。應該是因為許國國都太偏東北,不利於楚國控制。許國遷都於白羽,距離楚國較近,便於控制。不過,春秋時代的地圖顯示,許國曾經在葉縣第二次定都,順序在定都城父之後,定都西峽之前。

許國註定是個車軲轆上的諸侯國。公元前506年,許國「叕」遷都了。這一次的落腳點,是在容城,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魯山位於西峽東北約228公裡,這一趟旅程又是一次不輕的折騰。

這次遷都有一個背景,就是吳滅楚之戰。這一年,割據於蘇南一帶的吳王闔閭,用楚人伍子胥為相,齊人孫武為將,國中大治。公元前506年,吳軍大舉西進討伐楚國。著名的柏舉之戰,楚軍慘敗,吳軍殺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然後就是著名的伍子胥鞭楚平王屍。這事當然和許國沒什麼直接關係,但楚國還是命令許國遷都至魯山,以避吳軍鋒芒。

許國是個小國,財力非常有限。這樣搬來搬去,居無定所,搬到最後,連家底都搬空了,不知欠了多少爛帳。而當年沒少欺負許國的鄭國,看到許國失去了楚國這座大靠山,那還客氣什麼?公元前504年,鄭滅許。

之後,復國的楚國又幫助被滅國的許國復國。但這已是一本糊塗帳,稀裡糊塗混了一百多年。楚肅王六年(公元前375年),許為楚所滅,結束了流浪的一生。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曹操建魏都於許昌,其實早在春秋末期,這裡就是魏國疆土
    但早在許昌建都之前,這裡就曾是春秋時期許國的所在地,最終被戰國七雄中的魏國吞併。周朝初期,許國也是比較出名的諸侯國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許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伯夷之後。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後以為太嶽之嗣。」
  • 春秋戰國時期爵位最低的諸侯國許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眾所周知,在周朝時期為了更好地統治各地而實行分封制,當時周天子將王室貴族、功臣以及貴族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而諸侯的爵位是有輕重、高低之分的,其中在眾諸侯王中只有許國是最低等的男爵國。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許國作為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因為實力不濟又位處中原要地而被到處被欺負直到覆滅。
  • 許國在周朝爵位最低,卻延續了近700年國祚,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周文王時,呂氏後裔許文叔擔任了掌管刑律的官員。武王伐紂時,他也隨同徵戰、立下赫赫戰功。憑著功勞,在周王分封諸侯的時候,許文叔被封爵為許男,建立許國。按周禮,許文叔管轄的範圍,從都城向四周輻射,有方圓30裡左右,包括今河南許昌縣及臨潁縣北、鄢陵縣西南這一片地域。
  • 武英殿大學士——許國
    許國簡介 許國(1527~1596年),字維楨,號潁陽,徽州府歙縣(今安徽省歙縣)人。徽商許鈇次子。 萬曆二十四年,去世,時年七十歲,贈少保兼太子太保,諡號文穆,修建許國石坊作為紀念,著有《許文穆公集》。
  • 印尼為何突然遷都?
    (圖源:新華社)據路透社29日報導,印尼國家發展規劃部長龐邦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印尼總統佐科已決定遷都,「這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印尼現首都雅加達是位於爪哇島北岸的一個沿海城市。根據印尼方面的說法,新首都將在爪哇島以外。雖然具體位置仍有待確定,不過據此前公開報導,帕朗卡拉亞是新首都的選項之一。龐邦補充稱,將首都從雅加達遷出可能需要長達10年的時間。
  • 西周為何會演變成東周,如何區分東周的春秋與戰國,有什麼規律?
    談秦說漢(260)西周為何會演變成東周,如何區分東周的春秋與戰國,有什麼規律? 而東周又以「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劃分春秋與戰國時期。
  • 存在181年的趙國,為何擁有3個國都,先後遷都2次?
    那麼,究竟是因為哪些原因,這才讓趙國先後擁有3個都城、遷都2次呢?一,定都晉陽的原因趙國最開始的都城,是在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之所以晉陽會成為趙國的第一個都城,那還得從晉國末年說起。二,公元前425年,為何從晉陽遷都中牟?中牟位於現在的河南鄭州,距離晉陽有四百多公裡,這對兩千多年前的古人來說,可不是一個短距離。當時間進入到公元前425年,原本的晉國六卿就只剩下趙、魏、韓三家,並且偌大的晉國也幾乎被這三家瓜分完畢。
  • 春秋五霸中,為何齊桓、晉文都是公爵,而楚莊王卻是王爵呢?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諸侯眾多,除了周天子,他們大多的稱呼都是「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唯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就是楚國,從楚武王熊通開始,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都是自稱「王」的,比如楚成王、楚莊王。為何其他國家都只能是公爵,而楚國是王爵呢?
  • 春秋戰國時一小國出了6位名人,有刺客美女政治家,還有一位戰神
    春秋戰國時期,像楚、秦、齊、趙、魯、鄭、晉等強國的戲份比較足。當時整個中華大地的政治舞臺就看這些國家表演了。然而小國也有小國的特色,比如衛國就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小國。衛國傳了41位國君,並且存活了907年,還出了6位名人。這6位名人如下:苟變、許穆夫人、吳起、商鞅、呂不韋、荊軻。
  • 蜀漢和東吳滅亡時,為何都沒有遷都,以此來延長生存時間呢?
    對於蜀漢和東吳來說,在被滅亡的時候,都沒有遷都的舉動。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少朝代正是通過了遷都,以此延長了生存時間,比如西周滅亡後,周平王遷都洛邑,西晉滅亡後,東晉在江南立足,北宋滅亡,南宋遷都臨安府等。那麼,問題來了,蜀漢和東吳滅亡時,為何都沒有遷都,以此來延長生存時間呢?
  • 2020丨六百年前,大明為何遷都北京?
    但是,「北京」開封很快從朱元璋視野淡出,他也沒有像他所承諾的那樣在南北兩京間「春秋巡守」,因為他的眼光盯上了自己的家鄉——臨濠府(今安徽鳳陽)。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子朱標巡視西安,回南京後「獻陝西地圖……上言經略、建都事」,則西安曾一度進入朱元璋定都的考慮範圍。
  • 「糾結」半世紀 印尼為何遷都這裡?
    新首都興建工程將於2020年底正式啟動,2024年開始分階段遷都,預計將陸續流入100多萬人口。印尼政府只是給了新首都的大致範圍 即圖中紅圈位置(圖源來自百度地圖)新首都為何最終選址在這裡?首先,新首都所在區域的土地大部分(約18萬公頃)屬於國有,開發過程中可以避免徵地拆遷問題的幹擾。
  • 徐氏春秋(41)下宮之難
    許國總體國力耗不過鄭國,向晉國求援。晉國準備出兵伐鄭救許,楚國出兵攔截晉軍南下。繞角之戰鄭國侵略許國,許伯(靈公寧)向楚國申訴,同時鄭國也派人向楚國申訴,希望楚國判決。很現實的問題,法理上許國是優勢,但實力上,如果判決讓鄭國不爽,鄭國就會投靠晉國,楚國就虧大了。
  • 韓國遷都,從首爾到世宗,為何這麼難,當初因何要遷都
    首爾僅佔韓國總面積的百分之6但是卻坐擁全國25%的人口,全國GDP的21%。隨著城市的發展,首爾虹吸周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首都經濟圈。遷都世宗?2002年盧武鉉在競選總統的時候提出在首爾之外建立一個行政首都——世宗。遷都到韓國中部不僅可以緩解首爾的發展問題,同時也可以帶動韓國中部發展,這一計劃迅速得到中部人民的支持。其實,將行政首都遷到韓國中部,也是礙於首爾的地理位置。
  • 煙雨夜讀|盤庚遷都時,朝野亦紛紜
    文 | 煙雨客今天看來,盤庚遷都是一項無比英明的決策,為殷商王朝奠基,也確保了社會穩定和民生改善,可謂一舉多得,利澤天下。回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在中國古代,定都和遷都都是國家大事,但由於天災人禍,不得不遷都之時,也要面臨重重阻力。商族在盤庚以前,是經常遷徙流動的,自契至湯,十四代,有八次遷徙;自湯至盤庚,十代,有五次遷徙。商族的遷徙,見於記載的前後達十三次。遷徙的原因是為了民眾躲避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
  • 戰國七雄均曾歷經多次遷都,你知道他們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嗎?
    秦國:九座都城秦國是崛起於西北地區的諸侯國,其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而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西周滅亡之後,秦襄公因派兵護送周平王遷都有功,而被封為諸侯。秦國都城曾歷經九次遷徙,最終定都於鹹陽。1、秦邑:今甘肅天水市。
  • 永樂帝朱棣,為何要放棄富庶的南京,遷都北京,背後原因複雜
    朱棣 遷都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登基為帝,很快便興建紫禁城,遷都北京。 北京之所以能成為今天我國的首都,與燕王朱棣遷都是分不開的。
  • 後金政權九年內遷都了三次,除了瀋陽的風水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後金政權有三次遷都:第一次是1616年,從費阿拉城遷到赫圖阿拉;第二次是1621年,從赫圖阿拉遷到遼陽;第三次是1625年,從遼陽遷到瀋陽。根據《清實錄》的記載:後金天命十年(1625)三月初三,努爾哈赤毅然決定遷都瀋陽,當天夜宿於虎皮驛(今瀋陽市蘇家屯區十裡河鎮十裡河村),初四即入住瀋陽城。之後,至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病逝於渾河岸邊的靉雞堡(今于洪區翟家街道大挨金村)。在瀋陽,努爾哈赤前前後後待過的時間不超過18個月。所以,可能有很多人要問:努爾哈赤為何如此倉促的遷都瀋陽呢?
  • 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俄羅斯為何遷都?
    不過在1712年的時候,彼得大帝突然遷都聖彼得堡,隨後這座濱海城市便充當俄國的都城長達200多年,直到1918年新生的蘇聯再度將首都遷回莫斯科。從上述歷程上看,俄國的首都變遷主要歷經三個階段,其間的兩次遷都分別對應兩起時代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