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和東吳滅亡時,為何都沒有遷都,以此來延長生存時間呢?

2020-12-22 情懷與歷史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公元220年,漢朝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被司馬懿掌控。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公元265年,魏國大臣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三國時代開始結束。公元280年,晉滅東吳,三國時期徹底結束。對於蜀漢和東吳來說,在被滅亡的時候,都沒有遷都的舉動。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少朝代正是通過了遷都,以此延長了生存時間,比如西周滅亡後,周平王遷都洛邑,西晉滅亡後,東晉在江南立足,北宋滅亡,南宋遷都臨安府等。那麼,問題來了,蜀漢和東吳滅亡時,為何都沒有遷都,以此來延長生存時間呢?

一、蜀漢和東吳都是被迅速滅亡,來不及進行遷都

首先,不管是蜀漢還是東吳,都是在幾個月內都消滅的,這導致蜀漢和東吳的末代皇帝,無法完成遷都的工作。

公元263年8月,魏國權臣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此戰姜維在沓中與鄧艾交戰後,晃飛諸葛緒,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而鍾會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前進到劍門關外時,被回援的蜀軍阻攔,僵持不下。鄧艾則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裡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

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公元263年11月,蜀漢正式滅亡,開始了三國時代結束的序幕。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曹魏大軍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就消滅了蜀漢。對於蜀漢來說,雖然有大臣提出了遷都南中等地的建議,不過因為時間匆促,後主劉禪沒有採納,而是選擇歸降了鄧艾。

晉滅吳之戰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今南京),一舉滅東吳,徹底結束三國時代的戰爭。公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分六路進軍攻打東吳,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陽城(今湖北省秭歸東)後,攻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

在此基礎上,晉軍當機立斷,揮師直指建業,東吳皇帝孫皓驚恐怯懦,不戰而降,士卒聞訊逃散,於是東吳宣告滅亡。對於西晉來說,只用了不到5個月的時間,就消滅了東吳。對於東吳皇帝孫皓,不僅缺乏必要的防備,更沒有遷都的打算。由此,不管是魏滅蜀之戰,還是晉滅吳之戰,都不是持續時間較長的戰役,這成為蜀漢和東吳都沒有遷都的原因之一。

二、蜀漢和東吳即便想要遷都,也沒有合適的城池。

三國鼎立的格局形成後,雖然蜀漢和東吳的疆域面積,看似和曹魏差不多。但是,實際上,蜀漢和東吳的疆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人煙稀少之地,比如今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在此基礎上,蜀漢的人口集中到成都平原一帶,東吳的人口,同樣集中在長江流域。在此基礎上,蜀漢和東吳看似可以向南方繼續遷移,不過,因為這些地區人口稀少,沒有合適的城池,強行遷都的話,也不會推遲自身滅亡的時間。

與此相對應的是,宋朝時期,伴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區擁有眾多繁華的城市,這成為南宋可以遷都,並繼續和金朝、元朝相抗衡的重要原因。而在三國時期,這些地區則不具備建都的條件。比如東吳滅亡的時候,孫皓可以理論上能夠遷都到交州,也即今廣東、廣西一帶。不過,只要西晉大軍揮師南下,孫皓還是無法抵擋,因為這些地區在當時根本就沒有多少人口。

三、蜀漢和東吳都沒有提前建立陪都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陪都的設立,始於西周時期。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后,雖然定都關中地區。不過,為了控制中原地區,西周選擇在洛邑,也即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建立陪都。在此基礎上,等到西周滅亡後,周平王遷都洛邑,無疑是比較順利的,也即洛邑本來就是周朝的都城之一。但是,對於蜀漢和東吳來說,都沒有建立陪都的舉動。當然,這也是因為蜀漢和東吳本來就實力弱小,需要將主要的精力用來對付強大的曹魏。

換而言之,如果是大一統的王朝,自然有精力和能力來營造陪都,從而確保都城被攻佔後可以立即遷都。比如唐朝時期,唐代五都指的是唐代的五大都城。分別為上都長安,東都洛陽,西都鳳翔,南都成都(曾改江陵為南都),北都太原(曾改鄴城為北都稱鄴都)。安史之亂爆發後,儘管長安被叛軍攻陷,但是,唐玄宗李隆基可以遷都到成都,從而不至於沒有立足之地。

四、三國時期,大一統是大勢所趨,蜀漢和東吳也不能違背這一趨勢

最後,自東漢末年,董卓篡奪大權之後,漢末三國的亂世就正式開始了。到了東吳滅亡的時候,這一亂世差不多持續了100年了。因此,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對此,在筆者看來,不管是蜀漢內部,還是東吳內部,都有傾向於結束戰亂的勢力。正是這樣的趨勢,促使鄧艾兵臨成都的時候,眾多大臣勸說後主劉禪放棄抵抗,也導致西晉大軍出動之後,東吳將士出現了大批倒戈的情況。

因此,對於劉禪、孫皓這兩位皇帝,也不好違背這一趨勢。如果這兩位皇帝強行遷都的話,很可能得不到麾下將士和大臣的支持,從而讓遷都的方案無法實行下去。換而言之,遷都需要獲得大部分人的支持,才能執行下去,但是,蜀漢和東吳的大部分人,都不想繼續作戰了,也就沒有遷都的可能了,這也是蜀漢滅亡後,姜維恢復蜀漢計劃失敗的重要原因。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蜀漢滅亡之際,東吳在幹什麼,為何不派兵救援呢?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
  • 三國中,為何沒有東吳將領投降蜀漢?
    從史料來看,三國的將領投降有一個特殊現象,有魏將投蜀漢和東吳記錄,如于禁一人投了兩家;也有蜀將投降曹魏和東吳的記錄,如孟達,糜芳;但吳將只有投降曹魏,如孫秀;卻沒有吳將投降蜀漢。為何三國沒有出現東吳投降蜀漢的將領呢?
  • 蜀漢滅亡後,為何單打獨鬥的東吳還能撐17年之久?它得感謝兩個人
    自蜀漢被滅亡以後,東吳已經是沒有了機會,只能是坐等滅亡,看時間而已。事實上,面對魏國,東吳是沒有一點勝算的,即便時不時有點小勝,可是沒有了蜀漢的配合,東吳完全奈何不了魏軍。眾所周知,東吳軍隊最大的優勢其實就是水戰,當年赤壁之戰之所以能贏,就是欺負人家曹操不會水戰。
  • 蜀漢滅亡時,為何是劉禪的兒子殉國,而不是劉禪本人呢?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等人,率軍大舉徵伐蜀漢。姜維率張翼、廖化等將,將鍾會的十餘萬大軍抵擋在劍閣之外。兩軍在劍閣對峙之時,魏軍名將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劉禪派遣諸葛瞻在涪城迎戰鄧艾,諸葛瞻先勝後敗,戰死於綿竹。
  • 蜀漢滅亡後,東吳為何還能硬撐17年?你看看是誰在坐鎮?
    公元263年,司馬昭滅了蜀漢;266年,司馬炎奪取曹家天下,滅亡了魏國。此時,三國當中僅有看起來比較弱小的東吳還堅挺著三國最後的倔強,並且這一挺就挺了17年,直到280年,西晉才堪堪的被晉武帝統一。17年很長,因為西晉大統一的時間一共也就36年而已,總共國運也就50年,光是等東吳統一的時間,就將近佔了西晉國運的3分之一。是什麼讓東吳支撐了17年?
  • 歷史解說:為什麼蜀漢滅亡17年,曹魏滅亡15年後,東吳才滅
    蜀漢滅亡後,按理說魏國應該乘勝追擊,把三國的另一個對手吳國也消滅了才對。然而,此後魏國卻一直「按兵不動」,直到17年後,才對吳國進行「遲來的」真情對對碰。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大家都知道,自從隱忍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篡奪曹魏政權後,司馬懿父子三人成了魏國的實際統治者。特別是司馬昭派「三劍客」一舉消滅了蜀國後,雖然實力和士氣都大增,但司馬昭卻來了「病逝」。
  • 姜維北伐,大部分時間都是勝利,為何沒能改變蜀漢滅亡的結局?
    諸葛亮五次北伐,使得曹魏提心弔膽,之後姜維更是十一次北伐,給曹魏增添諸多麻煩,看起來似乎蜀漢地戰力是非常強悍的。然而最終蜀漢還是被魏國給滅掉了,為啥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卻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呢?姜維北伐我們先來看看姜維十一次北伐的戰況到底如何,是否真的如大家所說,大部分都是勝利的?
  • 諸葛亮當初要是沒有選擇北伐,而是休養生息,蜀漢還會滅亡嗎?
    先說結論,如果諸葛亮當時沒有選擇北伐,或許可以撐到曹魏大亂的時候,不過這得看諸葛亮能活多久。即便諸葛亮活不到曹魏大亂時,司馬懿因為沒有抵擋蜀漢進攻的功勞,也不一定會繼續被曹叡重用,更不可能和曹爽地位相同!到時候的曹魏,會變得更加混亂,蜀漢也可以多延續幾年壽命!
  • 三國時期,孫權為何要在武昌稱帝後,遷都南京呢?
    曹丕與劉備都早過於孫權多年就稱帝,孫權的實力並不弱於劉備,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孫權沒有稱帝呢?曹丕在上北方稱帝,劉備在西邊稱帝,按照常理說二人稱帝後,孫權也應該找個藉口稱帝,畢竟他也是擁有廣闊的土地,以及戰將、大都督。本人認為在奪取荊州後,他是有稱帝的想法的。畢竟那時候的孫權才是實力最強盛的時候,可是由於東吳在奪取荊州的同時,他們還殺了從樊城敗退而歸的關羽。
  • 東吳為什麼比蜀漢多存在17年?
    三國無論誰控制荊州,都將對兩二國造成巨大的戰略威脅。所以,三國都想控制荊州,有意思的是,按魏、蜀、吳的順序,荊州先後被三國統治(曹操控制荊州時還是漢相,但可視為魏主)。最終荊州落入東吳孫權之手,雖然得之極不光彩,是背信棄義偷來的。不過東吳有了荊州,就可以當成西窺巴蜀,北圖中原的戰略根據地。之外,荊州是東吳江東(揚州)的門戶,密切關係到東吳的生存問題。
  • 蜀漢滅亡後東吳過分依賴長江天險對西晉進攻的準備不足
    眾所周知,東吳最大的優勢就是長江天塹了,這條防衛線上,東吳水軍可以通過水路迅速集結,救援長江上被攻擊的各處要地,對防守來說十分便利。所以,當年孫權不惜背盟,偷襲荊州這處長江上遊地區。曹丕三路伐吳,曹休、臧霸攻入建鄴附近,結果因為東吳援軍迅速雲集而功虧一簣。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為何沒來救援?
    孟獲被諸葛亮的仁義所感動,誓言效忠蜀漢,不再犯上作亂。隨後,孟獲帶軍隊至滇池。可是,當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蜀漢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難道是他言而無信?答案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 蜀漢滅亡後,東吳之所以能硬撐17年才被滅亡,此人才是居功至偉!
    在魏蜀吳三國中,蜀國是最早滅亡的,但是東吳的政局動蕩,比蜀漢的內部更為混亂不堪,即使如此卻還苦苦支撐,直到公元280年才被西晉滅亡,那麼東吳依靠什麼才又堅持了十七年?在蜀漢滅亡的時候,雖然東吳內部也混亂不堪,但是實力還是有的,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東吳佔據了當時天下的揚州、荊州、交州三州之地,從土地和人口上來說,都算是底子厚實的。
  • 蜀漢滅亡後,關羽全家都被魏軍殺害,為何張飛家人卻平安無事呢?
    蜀漢滅亡後,關羽全家都被魏軍殺害,為何張飛家人卻平安無事呢? 在三國時期,劉關張三人無疑是後世最常提起的英雄人物,他們從桃園結義開始,就一起為了霸業打拼,雖然最後沒能一統天下,但他們的故事仍留在後世人心中。其實關羽和張飛的結局都比較悲慘,他們倆人最終都不是安樂死,都是被他人殺害。
  • 如果曹魏國力是100,那麼東吳和蜀漢國力將分別為66和42
    既然曹魏的國力按100分做為標準,我們不妨設計一個四個維度模型,分析三個國家的存在時間、地盤大小、人口數量和軍隊數量的數據,從這四個維度來說明東吳和蜀漢的國力大小。其中,每個維度按25分做為標準來計算,四個維度標準總分為100。
  • 蜀漢滅亡時,大批官員家人被殺,為何諸葛亮的後代安然無恙?
    首先,蜀漢滅亡時,確實是有蜀漢官員及家人被殺,但那都是小部分,大部分人還是平安的活下來了,只有不甘投降之人才會遭到清算。既然是有計劃的行為,那麼衛瓘就肯定不能讓事態擴大,沒必要牽連那些沒有參與鍾會之亂的人,不然到時候追查起來他不好交代。這也是為何大部分蜀漢官員還是成功過的活了下來,包括諸葛亮的後代。
  • 東吳最後的名將:以3萬兵馬大敗8萬晉軍,死後六年吳國滅亡!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漢之戰,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分東、中、西三路進攻蜀國。雖然姜維竭力抵抗,但是鄧艾兵臨成都,迫使後主劉禪放棄了抵抗,這意味著蜀漢的正式滅亡。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曹魏滅亡,西晉開始。由此,在蜀漢、曹魏相繼滅亡之後,東吳自然成為西晉的眼中釘和肉中刺。
  • 蜀漢滅亡後,張飛一家安然無恙,為何關羽一家慘遭屠戮?
    不過在正史中,關羽及其後代的下場卻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高。在蜀漢滅亡時,張飛、劉備的後代都受到了優待,但是關羽一門卻遭到殺害,這是為何呢?關於關羽一家滿門被殺的說法,主要是出自裴松之註解的《三國志》。南朝劉宋皇帝覺得《三國志》的記載太過於簡略了,於是便讓裴松之做註解,而在註解關羽後代這一段時,裴松之就引用了《蜀記》的記載,說關羽一家,在蜀漢滅亡時,已經是被滿門屠盡了。
  • 蜀漢滅亡後,關羽一家滿門被屠,為何張飛一家卻能安然無恙?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關羽後人並沒有像諸葛亮後人那般,為蜀國捐軀,而是跟著劉禪一起獻城投降。當時,東吳尚存,如果曹魏殺了主動請降的劉禪君臣等人,那麼,東吳唯有背水一戰。因此,曹魏為了使得東吳不戰而降,必須善待蜀漢舊臣。
  • 完全相反,這是東吳生存的唯一選擇
    當初魯肅把荊州借給劉備的理由,史書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江東、劉表多年對立,東吳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化所佔的荊州之地;面對北方的巨大壓迫,東吳必須藉助劉備集團的實力、在荊州的人望和號召力,來對曹操進行牽制。所以孫權才把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借」給了劉備。此時的局勢,自然是劉弱、孫強,雙方感情和睦、同仇敵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