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最後的名將:以3萬兵馬大敗8萬晉軍,死後六年吳國滅亡!

2020-12-27 情懷與歷史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被司馬昭的手下弒殺。緊接著,司馬昭另立曹奐為帝,這意味著曹魏的大權已經被司馬懿家族徹底控制了。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漢之戰,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分東、中、西三路進攻蜀國。雖然姜維竭力抵抗,但是鄧艾兵臨成都,迫使後主劉禪放棄了抵抗,這意味著蜀漢的正式滅亡。

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曹魏滅亡,西晉開始。由此,在蜀漢、曹魏相繼滅亡之後,東吳自然成為西晉的眼中釘和肉中刺。可是,在蜀漢滅亡之後,東吳卻堅持了17年之久,也即直到公元280年才被西晉消滅。對此,在筆者看來,東吳之所以能堅持這麼久,離不開陸抗這位名將的堅守。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吳國丞相陸遜次子。建興元年(252年),孫權去世,孫亮繼位,拜陸抗為奮威將軍。永安二年(259年),陸抗被拜為鎮軍將軍,鎮守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負責從關羽瀨到白帝城段的防禦。元興元年(264年),孫皓繼位,加陸抗為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在公元264年,蜀漢已經滅亡,這意味著東吳需要獨自抗衡司馬氏了。

在此基礎上,陸抗長期鎮守東吳邊境,也即正是因為陸抗這位名將的存在,促使西晉大軍對於東吳的進攻沒有取得較大的戰果。就陸抗的父親陸遜來說,在夷陵之戰中大破劉備親自率領的蜀漢大軍,奠定了自己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名將地位。與此相對應的是,就陸遜的次子陸抗來說,也有一場成名之戰,這就是重創西晉大軍的「西陵之戰」。

鳳凰元年(272年)九月,昭武將軍、西陵督步闡背叛東吳,歸降西晉。對此,晉武帝司馬炎冊封步闡為都督西陵諸軍事、衛將軍。西陵,主要指今湖北省宜昌市一帶,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上遊與中遊的結合部、鄂西武陵山脈和秦巴山脈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上控巴蜀,下引荊襄」。因此,西陵這座重鎮一旦被西晉長期佔據的話,那麼東吳的長江防線將被撕裂,而如果長江防線沒有起到效果的話,東吳的滅亡只是時間上的早晚問題了。

因此,在得知步闡叛變的消息後,陸抗急遣將軍左奕、吾彥、蔡貢等部進圍西陵。當然,西晉也非常重視這座城池,命車騎將軍羊祜率步兵5萬進攻江陵(今屬湖北),以此救援步闡。在西陵之戰中,西晉前後投入了8萬大軍,而就陸抗來說,手中則只有3萬兵馬,這註定是一場兵力懸殊的戰役。

當初,江陵平坦廣寬,道路通暢。陸抗任命江陵督張鹹作大堰以阻水,用以水淹敵軍。與此同時,西晉大軍則準備進攻陸抗,以此幫助步闡解圍。對此,陸抗命令吳軍反擊,矢石雨下,晉軍大敗。公元272年十二月,陸抗轉兵攻克西陵,俘殺步闡及其部屬數十人,皆誅三族,其餘脅從者數萬皆赦之。

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自此以下,所請赦者數萬口。脩治城圍,東還樂鄉,貌無矜色,謙衝如常,故得將士歡心。

在西陵之戰中,陸抗用次要兵力牽制晉軍主力,用主力圍城打援,終於擊敗晉軍,攻克西陵。在此基礎上,陸抗這位名將雖立大功,卻「貌無矜色,謙衝如常,故得將士歡心」。因功加拜都護。鳳凰二年(273年)三月,陸抗被拜為大司馬、荊州牧。在漢末三國時期,大司馬的地位在大將軍,可以說是武將的最高官職了,比如曹仁曾擔任曹魏大司馬,蔣琬曾擔任蜀漢大司馬。因此,在官職上,陸抗完全不輸自己的父親陸遜。

最後,鳳凰三年(274年),晉武帝復任王濬為益州刺史,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戰船,訓練水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西晉這是在為消滅東吳精心準備。對此,陸抗這位大臣自然非常憂慮,所以希望東吳皇帝孫皓可以加強西陵等地的防守。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孫皓對此置之不理,如同蜀漢滅亡前夕的劉禪一樣,沒有聽從姜維加強漢中防守的建議。同年秋天,陸抗病逝。在陸抗去世後,陸晏與陸景、陸玄、陸機、陸雲分領陸抗之兵。不過,對於陸抗的幾個兒子來說,作為武將的能力相對平庸,無法頂替陸抗。更為關鍵的是,陸抗死後,吳國再無良將。

公元279年,晉軍開始發動滅吳之戰,20萬晉軍直撲東吳,沿江東下,直搗吳軍都城建業。由於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後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在沒有陸抗這樣的良將的背景下,孫皓於公元280年向西晉歸降,這意味著東吳的正式滅亡。總的來說,陸抗可以說是東吳最後的名將,也即陸抗在東吳的地位,可以類比姜維在蜀漢的作用。在陸抗去世六年後,吳國正式滅亡,促使三國時代徹底在公元280年畫上了一個句號。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蜀漢最後的名將是姜維,那麼曹魏、東吳最後的名將都是誰?
    其中曹操的魏國實力最強,孫權的吳國和劉備的蜀國勢力次之,三國之間明爭暗鬥多次。蜀國——姜維蜀國劉備討伐東吳失敗,勢力大減。後來諸葛亮休養生息數年,便開始了長達多年的北伐之路,可最終沒有將魏國滅掉,諸葛亮死後姜維成為了蜀國的徵戰的大將軍。
  • 蜀漢滅亡之際,東吳在幹什麼,為何不派兵救援呢?
    在魏滅蜀之戰中,雖然姜維等人全力抵抗,卻還是沒能阻擋蜀漢滅亡的結果。而在蜀漢滅亡之際,並沒有東吳大軍的身影。那麼,問題來了,蜀漢滅亡之際,東吳在幹什麼,為何不派兵救援呢?一首先,公元263年8月,魏國權臣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
  • 蜀漢滅亡後,東吳為何還能硬撐17年?你看看是誰在坐鎮?
    公元263年,司馬昭滅了蜀漢;266年,司馬炎奪取曹家天下,滅亡了魏國。此時,三國當中僅有看起來比較弱小的東吳還堅挺著三國最後的倔強,並且這一挺就挺了17年,直到280年,西晉才堪堪的被晉武帝統一。17年很長,因為西晉大統一的時間一共也就36年而已,總共國運也就50年,光是等東吳統一的時間,就將近佔了西晉國運的3分之一。是什麼讓東吳支撐了17年?
  • 魏國滅亡以後,為什麼吳國還能堅持15年?
    最後,西晉將領王濬於公元280年5月1日率軍抵達建業(今南京),吳帝孫皓出城投降,東吳滅亡。至此,三國時代結束。換言之,魏蜀吳三國之中,吳國堅持到了最後。那麼,魏國滅亡以後,為什麼吳國還能堅持15年?第三、人和吳國在前期時,孫權在位23年,治國有方,善於制衡。所以吳國政權一直很穩定、很穩固。而魏國則出現了權臣奪位的情況,因為內部政權不夠穩固,導致司馬家族取代曹氏家族,晉代替了魏,所以魏國在吳國之前滅亡。
  • 蜀漢滅亡後,東吳之所以能硬撐17年才被滅亡,此人才是居功至偉!
    在魏蜀吳三國中,蜀國是最早滅亡的,但是東吳的政局動蕩,比蜀漢的內部更為混亂不堪,即使如此卻還苦苦支撐,直到公元280年才被西晉滅亡,那麼東吳依靠什麼才又堅持了十七年?在蜀漢滅亡的時候,雖然東吳內部也混亂不堪,但是實力還是有的,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東吳佔據了當時天下的揚州、荊州、交州三州之地,從土地和人口上來說,都算是底子厚實的。
  • 東吳軍中的四大統帥將軍,前兩位功成名就,後兩位卻徒有虛名
    孫策死後,呂範繼續效忠於孫權,其曾在洞口敗給了魏國名將曹仁,孫權因為呂範輔佐之功,並沒有責怪他。呂範後期長期為東吳鎮守揚州,臨死之前,其也一度被孫權提拔為大司馬。 東吳第二任前將軍就是朱桓,其是孫權時期新一代名將,朱桓英勇善戰。夷陵之戰後,魏國曾舉兵攻打東吳,孫權則分別調遣諸葛瑾、呂範、孫盛抵禦魏軍,當吳國全線敗退的時候,唯有朱桓一路大獲全勝。
  • 唐朝追封名將六十四人,東吳四位武將上榜,除了陸遜還有誰?
    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不少來自於三國時期。就三國時期的武將來說,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張遼、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
  • 歷史解說:為什麼蜀漢滅亡17年,曹魏滅亡15年後,東吳才滅
    然而,此後魏國卻一直「按兵不動」,直到17年後,才對吳國進行「遲來的」真情對對碰。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有內外兩個因素造成的。原因是東吳實力比蜀漢強多了。蜀漢只有益州、漢中郡、雲中等核心地區,而吳國卻佔據了漢末的荊州、揚州、交州三州,無論人口和軍隊數量都大大超過了蜀漢,就算西晉想強攻東吳,也不像能拿下蜀漢那樣輕鬆。
  • 三國時期,吳國歷任交州刺史,都是東吳大將
    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步騭到任後,蒼梧太守吳巨陰懷異心,不聽從調遣,步騭於是設局將他斬殺,威聲大震,交趾太守士燮及其兄弟率眾前來歸附。以平定交州功,加平戎將軍,封廣信侯。後遷右將軍、左護軍,改封臨湘侯。孫權稱帝後,拜驃騎將軍。又都督西陵。赤烏九年(246年),代陸遜為丞相。次年,步騭去世。
  • 吳國的最後一任大都督,勞苦功高,卻因王位之爭喪命
    如果非要強行對比的話,這一官職等同於天下兵馬大元帥,但是大都督的地位又比元帥要高出不少。孫吳的歷任大都督都是名揚史冊的能人大才,比如周瑜、魯肅、呂蒙之流,都有常人無法比擬的威望和能力。遍觀史冊,東吳立國幾十年來,一共設立過四任大都督,除了上述三位之外,還有陸遜擔任過這一官職。陸遜的名氣跟前面三位大佬比起來,可謂遜色不少,但是他的能力和才幹卻絲毫不亞於周瑜等人。談起他的一生,令人唏噓。
  • 李世民說的三大名將,有一人不是大勝就是大敗
    當薛萬徹惴惴不安地來到李世民面前請罪時,李世民大度地說:"你這是忠於你的職責,是義士!"公元629年,他被任命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在大唐軍神李靖的統一指揮下,與其他五路兵馬分路出擊,向突厥發起強烈攻擊,最終擒獲突厥首領頡利可汗。其後,薛萬徹又先後參與了滅亡吐谷渾、徵伐薛延陀的戰役,屢建功勳,威震天下。
  •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那為什麼曹丕卻選擇攻打大勝的吳國,而不是蜀國!
    但是要說最慘的,還是莫過於和東吳之間的夷陵之戰。這一戰折了劉備數十萬大軍,辛辛苦苦積攢出來的家底子被一天敗光,而且從此之後,蜀漢的實力大打折扣,再無爭奪天下的實力了。那麼在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後,曹丕為什麼不選擇攻打此時疲軟的蜀國,而是選擇攻打氣勢正盛的吳國呢?小編從以下幾點為大家分析原因。
  • 宋朝也有諸多名將,盤點北宋初年四大名將,大敗遼國西夏
    但是其實宋朝也是有諸多名將的,今天就來盤點下北宋初年四大名將。這四人抵禦外敵,平定國內。來看看是哪四人。 後蜀滅亡後,宋軍將領王全斌等人奪取百姓財務,蜀人苦不堪言,曹彬卻沒有奪取財務。不久,後蜀舊將全師雄聚集十萬人再次反叛,曹彬又與劉光義大敗敵軍,最終平定蜀亂。回朝後,趙匡胤將王全斌等人治罪。他認為曹彬清廉,授任為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 乾德六年(968年),趙匡胤派李繼勳等率軍徵伐北漢,曹彬任都監。曹彬在洞渦河擊敗北漢軍,斬首二千餘級,俘獲許多士兵。
  • 三國時期,東吳共有四位前將軍,後面兩人都背叛了吳國!
    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東吳,歷史上共有四位前將軍,並且後面兩人都背叛了吳國!一、呂範呂範(?-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細陽縣(今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人。漢末至三國時期吳國重臣。東漢末年,呂範結識了當時在袁術手下效力的孫策,孫策認為呂範與眾不同,以禮相待。呂範之後跟隨孫策攻破廬江郡,隨軍東渡長江,向江東地區進攻。
  • 歷史不願記載,吳國坐擁長江以南,為什麼一夜間滅國?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分六路大舉伐吳,兵力近二十多萬,但是僅僅4個月,晉軍便突破長江,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東漢三大戰役戰勝劉備起兵同樣20萬)。 為什麼坐擁長江天險,東南丘陵,吳國如此滅國?
  • 諸葛亮死後,蜀漢為什麼還能堅持29年之久?劉禪是真的傻嗎?
    扶不起來的阿鬥「的這句話流傳數千年,現在被人們用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這句俗語的故事主人公便是三國時期的劉禪,是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的兒子,劉備作為落魄的漢室後裔,從一無所有到一代賢主,身邊有著」萬人敵「關羽和張飛,等眾多名將,還有臥龍先生諸葛亮一生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小的卻成為了天下笑柄,鬧出了「樂不思蜀」的笑話
  • 三國中,為何沒有東吳將領投降蜀漢?
    三國時期,群雄割據,武將投降對方陣營,屢見不鮮,比如,魏將姜維投降蜀漢並成為蜀漢大將軍;還有魏將于禁,先投降關羽,關羽死後,又投降了東吳。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1.東吳與蜀漢同盟關係時間長,長期雙方並無戰事東吳與蜀漢的同盟時間主要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蜀漢建立初前後,為了共同對抗曹操南下,公元208年,孫劉兩家結盟,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鼎定了三國基礎。第一階段同盟關係維持到公元219年樊城之戰,共11年。
  • 正史上張遼明明是病死的,為何羅貫中要將他寫成是被東吳大將所殺
    圖片:張遼破口大罵劇照二、大敗東吳在演義中,劉備與張飛夜襲曹操軍營,結果反而中計,死傷無數,劉關張三人也在戰亂中走失。當曹軍包圍關羽時,原本關羽想與曹軍死戰到底,卻被張遼勸說最終心甘情願暫投曹軍。起初曹操把主要精力放在東吳,沒想到卻失敗而歸,之後,曹操把目標轉向張魯,調走了軍中大部分精銳,企圖拿下張魯。曹操覬覦張魯,沒想到孫權也看中了他的老本營。當他得知曹操的軍隊被調走以後,率領十萬兵馬直指合肥。當時曹軍只剩下張遼和少量兵力把守,孫權手中的兵力比曹軍高出數十倍。在正常情況下,張遼必輸無疑。然而,在這一戰中,張遼使用心理戰術多次把孫權的大軍擊潰。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亡吳國,那麼越國是怎麼消失的?
    作為吳鉤的使用者,吳國的軍隊在春秋時期勇猛異常,不僅吊打諸多小國,而且在孫子和伍子胥的帶領下滅亡了五霸之一的楚國,與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國進行會盟。 但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卻在鼎盛時期敗給了手下敗將越王勾踐,短短數年越國就吞併了吳國成為東南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