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也有諸多名將,盤點北宋初年四大名將,大敗遼國西夏

2020-12-22 騰訊網

宋朝留給人們的印象一向是積貧積弱,為外族所欺凌。但是其實宋朝也是有諸多名將的,今天就來盤點下北宋初年四大名將。這四人抵禦外敵,平定國內。來看看是哪四人。

曹彬

一、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河北省靈壽縣)人。北宋開國名將。

曹彬的父親曹芸,任成德軍節度都知兵馬使。後漢年間,曹彬任成德軍牙將。廣順元年(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政權。曹彬是後周太祖郭威妃子張氏的外甥,升為河中都監。

宋朝建立後,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趙匡胤授曹彬為客省使,率領騎兵攻打北漢,大敗北漢軍,俘獲敵人一千多人。不久北漢軍隊來增援,曹彬三次作戰都打敗敵人。曹彬被封為平晉軍節度使。乾德元年(963年),曹彬被改任左神武將軍。次年,宋軍攻克北漢遼州。北漢欲借遼國兵收復遼州,引遼軍六萬騎兵來進攻平晉軍,曹彬與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勳等人率軍六萬迎戰,在城下大破漢遼聯軍。

乾德二年(964年),趙匡胤任命劉光義為主帥,曹彬任都監討伐後蜀。後蜀滅亡後,宋軍將領王全斌等人奪取百姓財務,蜀人苦不堪言,曹彬卻沒有奪取財務。不久,後蜀舊將全師雄聚集十萬人再次反叛,曹彬又與劉光義大敗敵軍,最終平定蜀亂。回朝後,趙匡胤將王全斌等人治罪。他認為曹彬清廉,授任為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

乾德六年(968年),趙匡胤派李繼勳等率軍徵伐北漢,曹彬任都監。曹彬在洞渦河擊敗北漢軍,斬首二千餘級,俘獲許多士兵。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親徵北漢,又任命曹彬為都監,率軍先行。曹彬駐軍團柏谷(今山西祁縣),戰降北漢將領陳廷山。又在太原城南與北漢軍作戰,逼近濠橋,奪得戰馬一千多匹。

開寶七年(974年)十月,曹彬為主帥,奉命討伐南唐,分兵從荊南順流而東,攻破峽口寨,接著攻克池州,連續攻克當塗、蕪湖二縣,駐紮在采石磯。十二月大破南唐軍於白鷺洲(今江蘇南京)。開寶八年(975年)正月,曹彬又在新林港大破南唐軍隊,二月,軍隊進駐秦淮,南唐水陸軍隊十多萬人在城下列陣,宋軍大敗南唐軍,斬殺、俘獲一萬多敵人。之後南唐出兵抵抗,宋軍又在白鷺洲大敗南唐。從三月到八月,連連擊敗敵軍,又攻克潤州。之後宋軍圍困南唐都城金陵城。金陵城被攻陷後,南唐後主李煜投降。曹彬被加封為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加授曹彬為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曹彬進位檢校太師,隨趙光義徵討北漢,加兼侍中。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曹彬進封魯國公。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分兵三路攻遼,曹彬為東路軍主將。他先在固安等地連破遼軍,攻克涿州,但最終因為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於岐溝關之戰大敗,致使宋軍全線潰退。曹彬回朝後,因違令、失律之罪,被貶為右驍衛上將軍。

雍熙四年(987年),曹彬被起用為侍中、武寧軍節度使。淳化五年(994年),遷任平盧軍節度使。至道三年(997年),宋真宗趙恆即位,恢復曹彬檢校太師、同平章事之職。數月後,曹彬被召回朝廷,再次擔任樞密使一職。鹹平二年(999年),曹彬逝世,年六十九。追贈中書令、濟陽郡王,諡號「武惠」。

潘美

二、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漢族,大名人,北宋開國名將。

後漢乾佑四年(951年)正月稱帝建立後周,潘美任柴榮的侍從。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周世宗柴榮即位,潘美補供奉官。三月,潘美跟隨周世宗徵北漢,以功遷西上閣門副使。不久,後出任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監軍。當柴榮準備用兵於隴、蜀二地時,命潘美統率永興的屯兵,管理西部戰事。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建立,李重進起兵反宋,趙匡胤親自徵伐,任命石守信為招討使,潘美為都監。李重進平定後,潘美因功授為泰州團練使。

乾德元年(963年),潘美被任為潭州(今湖南長沙)防禦使。南漢幾次侵犯桂陽、江華等地,潘美把他們都擊敗。之後溪峒蠻叛亂,潘美追剿他們,誅殺俘獲了很多人,對其餘的人加以慰撫,讓少數民族地區安定下來。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潘美又隨丁德裕等人率領軍隊攻克郴州。

開寶三年(970年),宋朝任命潘美為主帥討伐南漢。軍隊進克富州(今廣西昭平縣),南漢軍一萬多人來增援,潘美大敗南漢軍,然後接連攻克賀、昭、桂、連等諸州。之後潘美又攻下韶州(今廣東韶關),斬殺俘虜敵軍數萬人。南漢主劉鋹又派軍隊抵抗,潘美率軍趕到柵頭,離南漢都城廣州僅一百二十裡遠。南漢軍十五萬人憑藉山谷堅固陣地等待宋軍,潘美分派幾千人,每人拿著兩個火把,秘密地行軍到達南漢軍的柵欄。到了晚上,萬餘火把一齊發攻,火勢很強。潘美指揮軍隊迎擊,南漢軍大敗,宋軍斬首數萬人。潘美軍長驅直入攻到廣州,擒俘劉鋹。朝廷加封潘美為山南東道節度使。開寶五年(972年),潘美兼任嶺南道轉運使。周思瓊糾聚民眾叛亂,潘美討平他們,嶺南於是安定下來。

開寶七年(974年)宋廷任命潘美為昇州道行營都監,與曹彬徵討南唐。潘美指揮軍隊渡長江,南唐軍被擊敗。到采石磯時,南唐用二十多艘戰船乘機來攻。潘美指揮軍隊奮勇而戰,奪取南唐軍的戰艦,擒獲南唐軍將領七人,又攻破南唐軍水營柵欄。之後潘美進軍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南唐水軍、陸軍共十萬人在城下擺下陣勢,潘美率領部隊襲擊,把南唐軍打得大敗。南唐後主李煜李煜連夜派部隊數千人,手持火把擊鼓來攻宋軍。潘美率精銳軍隊與南唐軍短兵相接,與大將軍曹彬率領軍隊黎明攻城,一齊進攻。平定南唐後,因為戰功潘美被封為宣徽北院使。

開寶九年(976年)八月,朝廷命令潘美為都監,輔佐党進進攻北漢都城太原,在汾河,宋軍大破北漢軍。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任命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徵伐太原。潘美部署諸將進討,平定北漢。之後,趙光義任命潘美為知幽州行府事,留下來駐守保衛北部邊境。太平興國五年(980)三月,潘美駐軍代州,遼國十萬眾入侵雁門,潘美令楊業領麾下數百騎由小陘至雁門,潘美正面合擊遼軍,遼軍大敗,斬殺其遼國駙馬蕭咄李,生擒指揮使李重誨。朝廷封潘美為代國公。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潘美改任忠武軍節度使,改封為韓國公。

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下詔命潘美及曹彬、崔彥進三路並進北伐,潘美率西路軍攻下燕雲十六州的寰、朔、雲、應四州。之後曹彬的東路軍出師不利,趙光義下詔各路軍撤軍。潘美與楊業奉命保護四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到了朔州狼牙村,遼國十多萬人追來。楊業提議先避開遼軍,之後設伏。監軍王侁卻反駁應當正面迎敵。楊業被迫迎敵,讓潘美在陳家谷口等待支援。潘美和王侁率領部下的兵馬在谷口布陣。之後,王侁派人登上登臺眺望,以為遼軍被打敗撤走,都打算爭功,立即率兵離開谷口。潘美不能控制,於是行軍二十裡。不久楊業戰死,潘美立即帶兵後撤。

宋太宗聽說楊業殉國後,十分痛心,潘美被削三級,貶為檢校太保。雍熙四年(987年),任檢校太師。任真定知府,不久,改任都部署、并州通判。加官同平章事,數月後去世,終年六十七歲。追贈中書令,賜諡號為武惠。

李繼隆

三、李繼隆(950年-1005年),字霸圖。祖籍上黨(今山西長治)。北宋初年名將。

李繼隆父親是北宋開國名將李處耘。李繼隆的妹妹是宋太宗趙光義的明德皇后。開寶初年,李繼隆和三百名士兵被派到邵州,去剿滅數千名當地的蠻族。年輕氣盛的李繼隆冒著蠻族毒箭身先士卒,打敗了敵軍。戰鬥中,他的手臂被敵人的毒箭貫穿。宋太祖聽聞後對其讚賞有加。

開寶七年(974年)宋軍攻 南唐時,李繼隆負責漕運,補給南徵宋軍。南唐軍全力攻擊宋軍的水運,但李繼隆屢屢擊敗南唐水軍,並且斬殺了敵軍一位高級將領,有力的保障了宋軍補給。趙匡胤發現了李繼隆的才能,想要加以提拔,當時南唐宣州節度使盧絳堅持不降,趙匡胤命李繼隆前往招撫。開寶九年(976年)二月,李繼隆因平南唐之功,被任命為莊宅副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徵北漢,李繼隆一如既往「奮以先登,勇常冠軍」。李繼隆前線督戰,攻克太原城。

北漢滅亡後,第一次幽州戰役,李繼隆與郭守文領先鋒擊破遼軍數千人。包圍幽州時,又與郭守文擔任先鋒,大敗遼軍。之後,遼國耶律休哥開始反攻。宋軍按照宋太宗的部署分為八陣,但有人提出八陣過於分散,應改為二陣,主帥崔翰恐怕違反太宗命令。李繼隆身為監軍當場同意變陣並承擔責任,宋軍於是做了正確變陣。大戰過後。遼軍慘敗,被斬首萬級、俘三萬,宋軍殺敵約八萬人。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遼景宗親率三路大軍南下,李繼隆跟隨名將潘美迎戰於雁門。此戰宋軍大破遼軍二十五寨,斬首三千餘級,俘獲萬人。戰後,李繼隆改任改定州駐泊都監。

雍熙二年(985年),党項首領李繼遷攻陷河西三寨、銀州等地,進圍撫寧。李繼隆又赴西北討伐党項,他在濁輪川一戰殺敵五千,李繼遷狼狽逃走。收復銀州後,宋軍再破悉利族,斬三千餘級,降服三千餘眾。另有十四族不願歸順,李繼隆與尹憲發動攻擊,俘斬七千餘級。戰後,李繼隆以輝煌戰功,被加封為環州團練使。端拱元年(988年),遼軍大將耶律休哥再次大舉入侵,李繼隆於唐河之戰中違詔出戰,大破遼軍,追擊至滿城,斬首一萬五千級,獲馬萬匹。次年,在徐河之戰中再敗遼軍,使宋遼戰爭的形勢為之一振。淳化五年(994年),西北党項首領李繼捧與李繼遷共謀反宋。李繼隆再次出徵,大破李繼遷、擒李繼捧。

宋真宗即位後,改命李繼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大舉南下,澶淵之戰爆發。真宗決定親臨澶淵,李繼隆自請跟隨。之後遼軍數萬騎兵急攻澶淵,李繼隆與大將石保吉率軍抵禦,成功防禦。景德二年(1005年)春,李繼隆隨真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增加食邑一千戶。同年二月,李繼隆逝世,享年五十六歲。追贈中書令,諡號「忠武」。

曹瑋

四、曹瑋(973年-1030年),字寶臣。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名將,名將曹彬之子。

曹瑋為北宋開國名將曹彬第四子,曹彬任武寧軍、天平軍節度使時,曹瑋都在軍中任牙內都虞候。曹彬去世後,曹瑋調任西上閣門副使,轉知鎮戎軍。當時,党項首領李繼遷攻打西蕃後返回,曹瑋在石門川伏擊,殺獲甚眾。景德元年(1004年),李繼遷死後,當時河西延家、妙娥、熟鬼等不少當地部落都企圖歸順北宋,曹瑋親自率兵進入天都山,將他們接納歸降,削弱了党項李氏的力量。此後十年,曹瑋一直出鎮西北防禦党項。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曹瑋升任領英州團練使、知秦州兼緣邊都巡檢使及涇原、儀、渭州、鎮戎軍緣邊安撫使。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族部的首領李立遵率軍三萬多人,準備侵宋。九月,吐蕃已經越過了畢利城,曹瑋隨即率精騎六千渡過渭河迎戰。宋軍在三都谷與吐蕃大戰。曹瑋先派李超射殺吐蕃首領。之後曹瑋身先士卒,率精騎從敵軍側後方猛攻,以兩翼騎兵夾擊吐蕃軍軍陣。在宋軍精騎的攻擊下,蕃軍陣勢大亂,不能抵抗宋軍主陣的正面衝擊,潰敗而去。三都谷之戰,宋軍「斬首千餘級」,「擒七人」,宋軍追二十裡而還,繳獲馬牛、雜畜、器仗三萬三千計。戰後,曹瑋因功升任客省使領、康州防禦使。

此後曹瑋選募神武軍二百人,兩次大破吐蕃軍。不久,河州、洮蘭、安江、妙敦、邈川、黨逋諸城皆納質歸順,宋朝的西北局勢終於再次穩定。天禧三年(1019年),党項李德明率兵攻柔遠砦,都巡檢楊承吉戰敗,死傷甚多。真宗得知後,立即任命曹瑋為華州觀察使、鄜延路副都總管、環、慶、秦等州緣邊巡檢安撫使。委乞、骨咩、大門等族聽說曹瑋到任後,有一千多落率眾歸附。

天禧四年(1020年),曹瑋被宰相丁謂等人誣陷,連遭貶謫。天聖元年(1023年),丁謂被罷相,曹瑋復職華州觀察使。之後陸續擔任昭武軍節度使、 真定路馬步軍都部署、彰武軍節度使。天聖八年(1030年),曹瑋逝世,享年五十八歲,追贈侍中,諡號「武穆」。

歡迎關注我,看更多歷史內容。

【原創聲明:本文由作者編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宋朝不聯合遼國去消滅西夏?
    那麼,為何宋朝不主動邀請和自己籤了合約的遼國去一起消滅西夏呢?可以說在歷史上,宋朝根本沒有任何實力和現實利益去調動遼國的積極性。尤其是讓遼國為了宋朝的利益去打西夏。所以,宋朝人連想這麼做的動力都完全沒有。
  • 西夏騎兵和金國騎兵哪個更厲害?宋朝名將吳玠用一生經驗作出回答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皇權建立大宋朝。趙匡胤和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先後用了數十年時間,才逐一消滅各地的諸多小國和軍閥,宋朝才正式得以完成統一。不過,宋朝的「統一」與漢唐明清的統一,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宋朝領土僅有280萬平方公裡。
  • 漢人韓德威,遼國金吾衛將軍,狼牙滅北宋楊繼業,叛臣還是謀將?
    韓家的這一位錚錚兒郎,軍事才能卓著,謀略無雙,靠著戰場俘獲北宋名將楊業,大敗宋軍,威震北宋與遼國!與優秀的哥哥韓德讓相比,毫不遜色韓德威是漢族名字,契丹名「富樂寧德韓」,薊州玉田人(祖籍現在唐山玉田小韓莊)。遼國大丞相韓德讓的五弟。他們的父親同是燕王韓匡嗣。
  • 兩宋十大名將排行錄
    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是始終面臨著極為嚴重的邊患,南邊的大理、吐蕃還好點,西北有西夏不時作亂,更重要的是來自北方大遼的壓力對於失去了煙雲十六州的北宋,簡直是抬不起頭。後來蒙古和金佔據中原,對於偏安江南的南宋來說簡直更是有著扛鼎而行般的壓力。所以宋室雖武力羸弱,但也有一代代的名將坐鎮邊關,履挫強敵,才能保證兩宋繁榮三百餘年。
  • 金國享國119年,能打敗遼國和宋朝,為什麼卻滅不掉西夏
    共傳十帝,享國119年。北宋時期,遼國、西夏、宋朝變成了三足鼎立的布局,有點兒類似三國時期的魏蜀吳。西夏國是由西北党項族創建,西夏古代歷史一般是以公元1038年李元昊宣布即位建國算起,但實際上要更久。早在後唐,党項族因平定黃巢起義有功勳,頭領拓跋思恭被賜皇姓李,封夏國公,慢慢佔領了以如今的寧夏和陝北為核心區的疆域。
  • 北宋時期,遼國最強大,為何宋和西夏不聯合對付遼國?
    這就造成一個現象是,看上去宋朝和西夏好像都打不過遼國,應該弱弱聯合對抗遼國,但實際上宋朝才是這三個國家中綜合國力最強的一個,所以經常被人家兩個合起來對付。譬如宋朝、西夏,遼國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有點這種意思在其中。首先是遼國與宋國之間,遼國建立其實比宋朝還早,雙方之間也一直都是敵對的狀態,所以遼國人對宋朝侵略,在宋人眼中已經習慣了。但西夏不同,西夏原本是宋朝的一部分,是後來反叛的,這就等於是家奴叛變了。
  • 西夏對北宋開戰,元昊三戰三捷,威震宋朝,為何卻要求和?
    1038年,党項首領李元昊向北宋朝廷上書,表示自己已經稱帝,並建立西夏政權,希望得到宋仁宗的承認。
  • 如果羅馬十字東徵軍入侵中國,可否打敗北宋的名將鍾師道、宗澤?
    談秦說漢(258)如果羅馬十字東徵軍入侵中國,可否打敗北宋的名將鍾師道、宗澤? 而第一次東徵,正處於宋哲宗年間,這時北宋的名將有种師道、宗澤等。 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徵,因此每個參加出徵的羅馬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是以宗教名義收復被阿拉伯、突厥等穆斯林入侵佔領的土地的而對外發動的戰爭。第一次東徵就佔領了耶路撒冷,並屠殺了城內三千人。
  • 宋朝騎兵行不行?這支一人五馬的雜牌軍竟能暴打遼國重騎
    在北宋初年,其實宋軍裡也有一支精銳的具裝騎兵,土豪到一人五馬,更曾暴打遼國的鐵林重騎兵。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支部隊還是雜牌軍出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支精銳的宋軍具裝騎兵部隊,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但在網絡上不那麼著名的「靜塞軍」。而且,靜塞軍一開始也不過是易州地區自己組建的廂軍部隊。由於宋前期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權,有時能自行組建強兵。
  • 宋朝歷史人物你知道多少?
    此外北宋還有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這些在歷史書上也有幾個提到的,像王安石變法是發生在宋神宗時。南宋的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宋度宗、宋端宗,如果沒有看過北宋歷史,這些皇帝恐怕就很少知道了。文官宋朝時期有著眾多的我們熟悉的文官。
  • 西夏國力不如遼金和北宋南宋,為什麼卻能存在190年?
    但李繼遷不服,被宋軍擊敗後,向北進入今天的鄂爾多斯一帶,依附於遼國。後來和北宋的關係時好時壞,叛服無常,更多的時候是在宋遼之間搞平衡。到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與宋朝全面開戰,初期形勢一度非常好,宋廷內部甚至有人提議徹底放棄西北,將防線後撤到潼關一線,乃至有人乾脆建議遷都金陵,或者遷都四川,以避其鋒。
  • 北宋擁有武將身份的八大樞密使,最後一個是亡國禍首
    宋朝因為重文輕武,所以缺少可以開疆擴土的大將。這種情形一直到南宋才有所改觀。但可惜的是,北宋雖少有名將,可賢相雲集,治國有方;反觀南宋,名將是有了,但沒了治國之才。所以人們常形容宋朝是「北朝無將南無相」,那北宋真的沒有拿的出手的武將了麼?宋朝軍事最高機構是樞密院,能做到掌使的武將更是鳳毛麟角。
  • 如果北宋王朝1127年沒被金國滅亡,接下來北宋可能有哪些反金行動
    金宣宗完顏珣即位後,於1214年再派新任遼東宣撫使蒲鮮萬奴率領大軍討伐耶律留哥,金軍再次大敗。1216年,耶律留哥之弟耶律廝不又反叛哥哥與蒙古人,殺死三百蒙古使者,在澄州稱帝建立後遼。後遼可以看作是一個反蒙又反金的原遼國殘餘勢力。可見從1125 年大遼被金國滅亡到1212年,即使過了87年,原遼國殘餘勢力仍然在金國活躍。
  • 北宋名將楊延昭 為何被稱為楊六郎
    古戰場的硝煙已經散去,唯有雁門關仍見證著歷史,見證著諸多忠烈的將士。其中之一就是北宋鎮守雁門關的大將楊延昭。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後改為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根據《宋史》所載,楊延昭是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長子。為何他被稱作「楊六郎」呢?
  • 徽欽二帝時沒有名將嗎?為何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力挽狂瀾?
    在這場鬥爭中,宋朝上演了一場荒誕劇目,李綱經歷了撤職,再啟用,無限循環了好幾次的撤職啟用。等金人撤離之後,他就被趕出了朝堂之上,他一路被貶,而隨著他的貶謫,北宋王朝已經岌岌可危了。在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李綱為相,他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
  • 北宋五大武將世家:名將輩出、威震天下,你知道幾個?
    北宋王朝雖然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但卻出現了不少武將世家。所謂武將世家,指的就是將門之家,歷代都出名將的家族。正是由於這些武將世家的存在,北宋王朝才得以能夠延續,這些武將世家名將輩出,捍衛著趙宋的江山。北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將門主要有五個,那麼你知道幾個呢?
  • 中華歷代名將排行前100位,知道一半就算你厲害!
    外投楚國趙奢:趙國名將。對外破秦,對內掌管賦稅,生兒趙括。善終李牧:趙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破匈奴,抗秦,是趙國後期唯一良將。被賜死白起: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平生70餘戰從無敗績,長平坑殺趙軍40萬 。被賜死王翦:大秦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滅燕、趙、楚,徵百越,與王賁是秦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 從地圖上看宋朝是如何從無到有,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大宋王朝分成北宋和南宋,接下來讓我們從地圖上,看看宋朝的三百多年的歷史!圖片來自網絡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大宋王朝,當時北宋北有遼國和北漢,西有後蜀,南有南唐,吳越,南漢,南平等政權,佔據了中原之地的北宋可以說是強敵環視。為了實現一統天下的夙願,雄才大略的宋太祖採納宰相趙普的計謀「先南後北」,逐步消滅了後蜀,南唐,南平,南漢等政權,為北宋的基本統一。
  • 白溝之戰:宋金滅遼時一場讓契丹人驕傲,讓北宋顏面掃地的戰爭!
    公元1122年,金軍不滿萬,滿萬無敵於天下的女真鐵騎開始橫行天下。曾經不可一世的契丹騎兵屢戰屢敗,遼國重鎮西京被攻陷,遼天祚帝逃到夾山避難。這時遼國都城燕京就處於北宋和金的包圍之下。
  • 為什麼說歷朝歷代中,名將最多的就是宋朝?
    兩宋立國三百年,外憂一直不斷,先是和契丹人打,接著和西夏人打,再和金人打,最後和蒙古人打,如果沒有名將,這三百年是怎麼挺過來的呢?而且,兩宋經歷過兩場開國、兩場滅國,稍微懂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知道,大凡開國和亡國,都是名將輩出的年代。北宋雖然是趙匡胤黃袍加身得來,但北宋開國功臣,並不比其他朝代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