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為何沒來救援?

2020-12-12 赤峰說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兵如神,屢屢打敗南疆叛軍,七擒七縱蠻王孟獲,讓孟獲從此心悅誠服,歸順蜀漢,成為膾炙人口的傳說。

「七擒孟獲」的事跡並非作者羅貫中的藝術創作,它最早在《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出現。

《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的記載。雖然《三國志》正文並無其他紀錄,但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及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都有將「七擒孟獲」載入書中,而且與《三國志》並無衝突,也未出現史實上的錯誤。

現代史學家認為,七擒孟獲的傳說,完全是小說家言。例如1983年4月,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繆鉞,在全國首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上指出,諸葛亮哪有那樣大的本事,把孟獲當小孩一樣隨便放了又捉,捉了又放。

不過,雖然「七擒七縱」令人難以置信,但諸葛亮俘孟獲不殺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孟獲被諸葛亮的仁義所感動,誓言效忠蜀漢,不再犯上作亂。隨後,孟獲帶軍隊至滇池。

可是,當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蜀漢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難道是他言而無信?答案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央視版《三國演義》截圖,孟獲

孟獲可能不在人世

對於孟獲這個人,史學界一直有爭議,甚至有學者懷疑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此人。民國時期,雲南地方史志專家張華爛作《孟獲辯》,稱孟獲是「無是公」, 他認為:「陳壽《三國志》於南中叛黨雍闓高定之徒,大書特書,果有漢夷共服之孟獲,安得略而不載?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為『獲』,天下安有如此湊巧之事?」

但是這種判斷是有邏輯問題的,那就是應該是先有孟獲這個人,然後才有小說家根據「獲」這個名字來編寫「七擒七縱」的故事。雖然孟獲的生卒時間無法考證,但孟獲是實有其人的。孟獲的籍貫和家世,多與南中大姓有關。著名漢代「孟孝琚碑」記載,孟姓在歷史上是南中最著名的兩大姓之一,這大大增加了孟獲的可信性。

另外,有歷史學家在貴州整理彝文典籍時,也發現了孟氏的譜系記載,可以肯定孟獲的族別應當是彝族。孟獲在南中深受彝族人和漢族人的信服,在當地擁有很大的威望。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面臨過少數民族問題,而蜀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南中。南中地區,即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西部、四川省西南部地區。這裡地形複雜、氣候溼熱、民族眾多、物產匱乏,直到諸葛亮南徵時還被稱為「不毛之地」。此前,東漢朝廷將南中分置為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及鍵為屬國,東漢末年時,這裡已經被當地豪強所控制,朝廷根本管不著。劉備本來不是益州人,在益州的統治基礎並不穩固,他娶益州士族吳懿妹妹為皇后,就是要爭取益州士族的支持,因此劉備並無餘力再顧及到南中。

央視版《三國演義》截圖,諸葛亮與孟獲

劉備攻打東吳失敗後,鬱鬱而終。當時,蜀漢危如累卵,除了東吳磨刀霍霍,北邊還有曹魏虎視眈眈。南中蠻夷本就不太服劉備集團,現在再不造反,更待何時?正好此時益州郡大族雍闓也趁機反叛,招攬南中蠻夷的領袖孟獲一起幹。雍闓命孟獲到其他夷部煽動造反,成功令其他夷部加入。

好在蜀漢還有諸葛亮,他迅速調整戰略,先跟東吳通好,假裝盡釋前嫌,緩和了東線的危機。然後,諸葛亮便全心平定南中叛亂。

諸葛亮僅用半年時間就平定了南中叛亂,在統治策略上,他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對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運糧,籠絡了地方首領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如此一來,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他便能專事北伐中原,而後方南中境內保持安定。

劉備去世時的三國形勢示意圖

被籠絡的地方首領中,就包括孟獲。諸葛亮命孟獲負責管理南方,日後還遷為蜀漢的御史中丞。

這就有個問題,諸葛亮統治南中的手段,靠的是籠絡當地首領,讓他們為自己效忠,這就導致蜀漢與南中的關係僅靠個別人來維持。即使這些地方首領、豪強全心全意的臣服蜀漢,不會再有二心,但當這些人年老體衰、威望下滑,或者去世之後,蜀漢與南中的關係鏈條就斷了。一旦關係鏈條斷掉,蜀漢又沒有及時拉攏新的首領、豪強,那麼南中就與蜀漢再度陷入僵局。

諸葛亮徵服南中,降服孟獲是在公元225年,曹魏發動滅蜀之戰是在公元263年,前後相隔38年。孟獲的生卒年無可查證,當諸葛亮南徵時,他作為一個受當地人仰望的豪強,想必不會很年輕。38年過去,孟獲即使在世,恐怕也是年老體衰、有心無力。

所以,孟獲沒去救援蜀漢,一是可能有心無力,二是可能早已不再人世。

南中人對蜀漢政權沒有歸屬感

我們可以再轉換視角,站在孟獲的角度來看。

孟獲臣服蜀漢,是臣服於諸葛亮的仁義,以及諸葛亮所統帥的蜀漢軍力。孟獲並不是真正的臣服於蜀漢政權。

由於手中的人力、物力資源有限,諸葛亮並沒有在南中建立統治的機器,只是在形式上將南中重新劃分為七個郡,即:越巂郡(治鄧都,今四川西昌市)、朱提郡(治朱提,今雲南昭通市)、牂柯郡(治且蘭,今貴州福泉縣附近)、建寧郡(治味縣,今雲南曲靖市)、興古郡(治宛溫,今雲南硯山北)、永昌郡(治不韋,今雲南保山縣)、雲南郡(治橋棟,今雲南姚安北),以上各郡均有數量不同的少數民族與漢人雜居。由於蜀漢在南中的統治力量薄弱,南中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只不過,由於孟獲等首領對諸葛亮的個人臣服,才同意供給蜀漢。

如果只是給蜀漢政權交「保護費」也就算了,南中人還得給蜀漢當兵打仗。諸葛亮以南中青羌為五部,由名將王平統領,號為飛軍,多次參加北伐戰爭。由此可見,諸葛亮所以能與強大的曹魏連年爭戰,而不稍示弱,實賴有南中各族人力、兵員和物資的種種支持。

諸葛亮的民族政策是儘量籠絡各族大姓豪強,通過他們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族人民為蜀漢政權效勞。也正因如此,南中人跟蜀漢政權並不屬於同一個利益共同體。因此,當諸葛亮於公元225年平叛南中後,蜀漢的部隊剛走,南蠻就叛亂,殺了蜀漢守將。幸虧建寧豪強李恢出馬,才平定叛亂。

新版《三國》截圖,諸葛亮

這場叛亂不是孟獲發動的,因為「南蠻」不止有孟獲這一支勢力。但也可以看出,南中人的確對蜀漢政權存在不滿。

公元233年,諸葛亮去世的前一年,南蠻又反了,帶頭的叫劉胄。當時的庲降都督張翼搞不定,諸葛亮派出馬忠、張嶷才勉強把叛軍鎮壓下去。然而,叛亂的種子並沒有根除,當地人依然躍躍欲試要造反。以至于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治所上班,只能遠遠躲在八百裡外的安上縣。

此後,蜀漢又花了20年時間經營南中,雖然也曾在軍事上取得一些進展,威懾了當地人,但是只要蜀漢的軍事力量疲弱下來,當地人還是會造反起事的。

所以當魏軍大將鄧艾偷襲陰平而得手後,劉禪曾打算逃往南中,大臣譙周就建言道:

「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徵,兵勢偪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

正是因為劉禪打消了遷都南中的念頭,才下決心投降曹魏。

央視版《三國演義》截圖,劉禪

諸葛亮早已不在,孟獲所崇敬的對象消失;蜀漢自身難保,南中人也無需再畏懼其軍事威脅。而且南中人一直在負擔蜀漢北伐的兵賦,早已怨聲載道,不反叛就已經相當給面子了。

更何況,蜀漢政權並不值得孟獲以及孟獲背後的南中人民去救援。蜀漢連年北伐的軍事行動,早已抽空、榨乾南中地區人士,當地早已怨聲載道。

新版《三國》截圖,劉備

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十一次北伐,可以說,蜀漢政權這些年一直在戰爭,少有休養生息之時。諸葛亮說,決戰之資,唯賴蜀錦,而到劉禪投降時,宮廷裡竟然發現藏有蜀錦、綺、彩、絹各20萬匹。20萬匹是什麼概念?就是北宋每年送給遼國的20萬匹的數字。這個數字背後,反映的是對當地經濟的搜刮。

所以,對南中人來說,振興漢室並非他們的理想,因此,救援也就無從說起了。

救援時間來不及

退一萬步來說,孟獲集團即使有心救援,從軍事戰術上來講可行性也不高。

曹魏大舉進攻蜀漢是在公元263年的8月-11月,曹魏大將鄧艾在綿竹關將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斬殺,直逼成都。後主劉禪採納了譙周意見放棄南逃之意,向曹魏投降,至此蜀國宣告滅亡。曹魏滅亡蜀漢政權用了不到3個月,徵服速度非常快。

當年諸葛亮的南徵開始於建興三年春,從成都出發,順岷江水路,到達今天四川宜賓,再沿金沙江逆流而上,取道卑水河谷,就是今天的美姑河,深入越嶲郡腹地與叛軍激戰,斬殺高定之後,雍闓被高定部下殺死。聯軍的兩個首領都沒了,剩下的叛軍部隊歸孟獲指揮。孟獲計無所出,率部西逃,在鹽源、鹽邊、永勝一帶被諸葛亮打敗,便渡瀘向南逃避。諸葛亮追擊孟獲,到了「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的渡瀘處,已經用了三、四個月的時間。

諸葛亮南徵示意圖

也就是說,諸葛亮大軍到達孟獲等叛軍老巢時,已經過了三四個月。我們假設從曹魏一開始出兵就有人從成都傳信給孟獲,讓他帶兵救援成都。而孟獲,或者是繼承孟獲的新首領也同意出兵,那麼孟獲必然要進行一番出徵的準備工作,包括兵力動員、糧草籌集等,這需要一段時間。等到正式出徵,從孟獲的地盤趕到成都,就算以最快的速度,也要三個月。

從成都傳信給孟獲,孟獲動員軍隊,到帶軍趕到成都,無論如何時間都不可能少於三個月。

再退一步來講,蜀漢政權也未必會及時求援孟獲集團。曹軍雖然開局很順利,但是很快就遇到了麻煩。曹軍主力鍾會大軍被蜀軍阻於劍門關外,不能前進。但劍閣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棄。於是鍾會致書姜維:

「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 ,能喻斯好。」

這是勸原為魏人的姜維歸降。姜維不予回答。鍾會文筆雖佳,面對天險,還是得用武略攻之。然蜀軍保險拒守,魏軍攻關不克,又是孤軍深入,運糧不便,於是鍾會便商議退兵。

眼看伐蜀之戰就要以失敗告終,曹軍大將鄧艾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裡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

曹魏滅蜀之戰示意圖

也就是說,在鄧艾還沒有迂迴攻擊時,蜀漢的防守並沒有落於下風,曹魏的攻擊可能要失敗。不到萬不得已,蜀漢是不會向孟獲求助的。蜀漢真正的危急時刻是發現鄧艾攻佔涪城之時,而那時離劉禪投降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劉禪要求助孟獲,只會在得知涪城失守之後,但是,這明顯更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了。

相信孟獲對此也是心知肚明,救援蜀漢如論如何都是來不及的。

參考資料:

1、朱紹侯《三國民族政策優劣論》,《河南師大學報》 1981年第3期

2、陳壽《三國志》

3、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三聯書店,1994年版

4、黎東方《細說三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李國文 《天下三國》,灕江出版社,2007年版

END

轉自國家人文歷史

相關焦點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此次滅蜀之戰,之所以能夠如此迅速,在於劉禪時期的蜀漢,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在三國之中,實力遠遠小於曹魏。他的軍事力量大多都在漢中、劍閣防線,而鄧艾兵出奇招,直搗黃龍。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耗費大精力去平定的南蠻為什麼至始至終都沒有他們出現的身影。難道是蜀漢遺忘了他們?還是因為蜀漢滅亡的時間太過迅速,他們還沒來得及趕來?還是其他原因?
  • 蜀漢滅亡之際,東吳在幹什麼,為何不派兵救援呢?
    在魏滅蜀之戰中,雖然姜維等人全力抵抗,卻還是沒能阻擋蜀漢滅亡的結果。而在蜀漢滅亡之際,並沒有東吳大軍的身影。那麼,問題來了,蜀漢滅亡之際,東吳在幹什麼,為何不派兵救援呢?一首先,公元263年8月,魏國權臣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
  • 諸葛亮為何要七擒孟獲,還要火燒3萬藤甲兵,直接殺掉孟獲不行嗎
    孟獲在南中的重要性文章開頭我們已經說了,孟獲是南中地區的領導者,他在南中地區擁有無與倫比的威望和影響力。因此只有孟獲投奔了諸葛亮,諸葛亮才有機會控制南中。一旦孟獲鐵了心跟諸葛亮作對,或者孟獲被諸葛亮殺死,那麼南中地區就會成為蜀漢的隱患。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何要七擒孟獲?孟獲的地盤在今天哪裡?
    七擒孟獲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一個經典戲份,但事實上,史書中並未記載孟獲這個人,也沒有七擒七縱這回事。孟獲,只是一個虛構的形象,代表著南中地區一個參與叛亂的少數民族頭領罷了。 不過當時的南中地區一些少數民族部落確實參與了叛亂,也確實被諸葛亮攻心為上的方針所感化,正式臣服於蜀國。
  • 蜀漢滅亡時,大批官員家人被殺,為何諸葛亮的後代安然無恙?
    首先,蜀漢滅亡時,確實是有蜀漢官員及家人被殺,但那都是小部分,大部分人還是平安的活下來了,只有不甘投降之人才會遭到清算。所以說諸葛亮的後代被保護起來,也是有道理的。至於說諸葛亮的後代為何被保護起來,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 蜀漢七大戰將鎮守南蠻?諸葛亮七擒孟獲背後,或藏鮮為人知秘密!
    正在此時,馬謖奉旨前來犒軍,與諸葛亮議論南徵之事,還為諸葛亮定下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平蠻方略。諸葛亮採納並貫徹了「攻心」之策,對孟獲七擒七縱,終於促使其拜服。「攻心」之策是三國故事中經典的謀略之一,《三國志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和《資治通鑑》中也都有記載。
  •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孟獲的勢力範圍在今天的什麼地方?
    在歷史上,孟獲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雍闓請孟獲煽動其他部落的民眾。從這個角度看,孟獲是部落的首領,暫時服從雍闓的指揮。經過兩年的鞏固,諸葛亮決定出兵中南地區平定叛亂。出兵時,馬蘇給諸葛亮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戰略:「用兵之道,攻城之道,攻心之道,」諸葛亮接受了蘇的建議,在南伐中採取了這一策略。諸葛亮把蜀軍分成三部分,最後在宜州縣會師。
  • 諸葛亮不佔據西藏,是因為在當時,蜀漢缺乏後勤補給與生存經驗
    諸葛亮不佔據西藏,是因為在當時,蜀漢缺乏後勤補給與生存經驗蜀漢自關羽失荊州後僅領益州之地,但益州已然是當時漢朝百姓開發範圍的邊緣地帶,為何不佔據西藏,就當時情況來說,可以說是缺乏後勤補給與生存經驗,三國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 諸葛亮當初要是沒有選擇北伐,而是休養生息,蜀漢還會滅亡嗎?
    等到諸葛亮開始第一次北伐,兵出隴右,曹魏眾人都驚呆了,誰也沒有想到,就這麼短短幾年的,諸葛亮竟然能讓蜀漢再一次恢復實力,自此以後,曹魏才開始重新關注蜀漢,開始在蜀漢邊境囤積重兵,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說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成功機率最大。因為當時曹魏對於蜀漢是基本沒有防備的,他們的主要精力都在東吳那邊。
  • 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是關羽、諸葛亮、姜維還是劉禪?
    司馬昭暗中感慨的跟賈充說:「沒想到一個人的無情能到這個地步,就這樣一個貨色,即使有諸葛亮輔佐也成不了事,更何況姜維了。」賈充回答:「他要不是這種人,您怎麼能平定蜀漢呢。」司馬昭轉頭詢問劉禪是否思念故國,劉禪的回答遺臭萬年:「此間樂,不思蜀。」原蜀漢大臣郤正聽到了,私下囑咐劉禪:「您不能這麼回答,您應該哭著說,先人的墳墓都在巴蜀、隴西,我每天都思念著他們。」
  • 經典文言文賞析|諸葛亮七擒孟獲
    南人:孟獲自稱。譯文建興三年,諸葛亮率領軍隊來到了南中,所有的戰役都取得了勝利。聽說有個叫孟獲的人,被南方少數民族以及漢人所佩服,於是下令將孟獲活捉後送來。活捉孟獲後,諸葛亮讓他觀看蜀軍的兵營陣列,說:「這些軍隊怎麼樣?」孟獲回答說:「早先不知道軍隊的情況,所以失敗。現在承蒙你讓我觀看兵營陣列,如果只是這樣的話,我一定能取勝!」諸葛亮笑了,心裡知道孟獲還不服氣,放了他讓他再來作戰。七次放了七次活捉,諸葛亮還是打算放了孟獲。孟獲說:「先生有上天相助的威力,孟獲再也不造反了。」於是諸葛亮進軍,南中平定。
  • 諸葛亮抓了又放 放了又抓 南中猛人孟獲終於折服
    他把諸葛亮當成自己的父親一般尊敬,而且把朝廷大事都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從經濟入手開始整頓蜀漢,果然國家開始一天天興盛起來。但是,蜀軍在與東吳一戰中傷亡過大,所以對於地方上的軍隊也抽調的比較多,所以南中地區就不太平了,他們把孟獲當作老大來抵抗蜀漢的統治。很多人認為國家剛剛遭受大敗,國力很空虛,當下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生產而不是去戰鬥,所以這件事也就被擱置了。
  • 姜維北伐,大部分時間都是勝利,為何沒能改變蜀漢滅亡的結局?
    諸葛亮五次北伐,使得曹魏提心弔膽,之後姜維更是十一次北伐,給曹魏增添諸多麻煩,看起來似乎蜀漢地戰力是非常強悍的。然而最終蜀漢還是被魏國給滅掉了,為啥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卻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呢?姜維北伐我們先來看看姜維十一次北伐的戰況到底如何,是否真的如大家所說,大部分都是勝利的?
  • 諸葛亮死後,老對頭司馬懿,為何16年都沒有再攻打蜀漢?
    但令人奇怪的是,諸葛亮死後,作為老對手的司馬懿並未趁機滅亡蜀漢,在之後的16年裡,他也未對蜀漢進行任何軍事行動。難道是他良心發現了?還是諸葛亮死後,他這位軍事高手有了獨孤求敗寂寞的感覺,對蜀漢不再感興趣了?真相自然沒這麼簡單。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司馬懿不再攻打蜀漢的原因。 首先,為了讓魏國恢復國力。
  • 如果諸葛亮多活30年,蜀漢還會滅亡嗎?
    諸葛亮可以說是司馬懿一生的痛點,如果諸葛亮在世,司馬懿必定不敢有絲毫懈怠,可惜諸葛亮在不斷徵戰中積勞成疾,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但是諸葛亮死後還沒三十年蜀漢就滅亡了。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蜀漢後主不戰而降。自此蜀漢滅亡。
  • 弱勢的蜀漢,把諸葛亮逼成了神
    是時,諸葛亮初出茅廬,劉皇叔以為如魚得水。關羽、張飛心裡不爽,諸葛亮急需一把火,揚威立萬。這不,夏侯惇竟主動送上門來,妥妥的一倒黴蛋兒,就是你了。於是,博望坡呼啦一把火,烈焰騰空。08七擒孟獲在《三國演義》第87-91回,諸葛亮平定南中。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採用參軍馬謖「攻心為上」之計。
  •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為何漢朝的強大,反成了其滅亡的根源
    認為漢朝的滅亡原因非常獨特,並非亡於國弱,而是亡於國家太過強剩。王夫之為何會有此一說呢?自從漢武帝北擊匈奴,衛青霍去病開疆闢土以來,漢朝一改漢初的弱勢。漢初之時,面對強大的匈奴,朝廷只能採取和親政策來維繫關係。
  • 雲南省資訊|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的地盤究是現在的哪裡?
    雲南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的地盤究是現在的哪裡?按照現在的方位來說,當時孟獲所處的南夷應該是今天的雲南地區,因為雲南地區靠近蜀川地區,所以應該是在這裡的。孟獲的地盤包括越雋、益州、永昌和牂牁四郡。位於現在的四川南部、雲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部一帶。孟獲是當時彝族的首領,非常驍勇善戰,他的地盤主要在現在的雲南省昭通縣一帶。他的地盤應該是屬於瀘水附近。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曲靖周邊地區。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27字遺言,但姜維卻沒記住,否則蜀漢不會滅亡
    諸葛亮為蜀漢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兢兢業業,此時無聲勝有聲,《出師表》最後一句不知感動了多少人。諸葛亮在臨死之前也在為蜀漢擔憂,留下了二十七字遺言,只為保蜀漢有再起之勢,可惜姜維並沒有重視諸葛亮的話,導致蜀漢滅亡。 諸葛亮臨終
  • 諸葛亮死後,蜀漢無人能敵司馬懿。為什麼30年後蜀漢才滅亡?
    諸葛亮雖然沒有現在我們說的那麼神通廣大,可以呼風喚雨,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他作為蜀漢丞相,輔佐劉備從一無所有到三國鼎立,毫無疑問,在謀略上,他既善於運籌帷幄,又善於管理內政,是一個內外兼修的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