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當初要是沒有選擇北伐,而是休養生息,蜀漢還會滅亡嗎?

2020-12-23 小明開眼看歷史

先說結論,如果諸葛亮當時沒有選擇北伐,或許可以撐到曹魏大亂的時候,不過這得看諸葛亮能活多久。即便諸葛亮活不到曹魏大亂時,司馬懿因為沒有抵擋蜀漢進攻的功勞,也不一定會繼續被曹叡重用,更不可能和曹爽地位相同!到時候的曹魏,會變得更加混亂,蜀漢也可以多延續幾年壽命!

諸葛亮能活多久?

在原來的歷史中,諸葛亮在接過蜀漢的權力指揮棒時,已經是四十來歲了,而後他掃平南中,穩定蜀漢內部又花了幾年,等到他真正開始北伐的時候,已經是47歲了。由於北伐路途上實在是太辛苦了,諸葛亮勞心勞力,所以身體很快就撐不住了,在公元234年,逝世於五丈原。

當時司馬懿聽聞諸葛亮事必躬親,只要是二十軍棍以上的事情都要管,直接就說到,諸葛亮將命不久矣。很明顯,諸葛亮五十來歲就去世了,完全是因為北伐太辛苦了。如果諸葛亮不北伐的話,他肯定是還可以多活幾年的。

如果諸葛亮多活幾年,熬到曹爽禍亂魏國時,這不就是天下生變時?這個時候出兵北伐,成功的概率肯定會大很多。即便諸葛亮活不過司馬懿,但司馬懿沒有抵抗蜀漢北伐的軍功,也就不一定能在曹魏擁有大的聲望了,不一定會有高平陵之變!

司馬懿會如何發展?

在劉備去世後,曹魏的大多數人都是認為蜀漢國力不行了,短時間內再也沒有了威脅,所以曹魏是把主要的精力都用於應對東吳了,當時東吳的壓力是比較大的。等到諸葛亮開始第一次北伐,兵出隴右,曹魏眾人都驚呆了,誰也沒有想到,就這麼短短幾年的,諸葛亮竟然能讓蜀漢再一次恢復實力,自此以後,曹魏才開始重新關注蜀漢,開始在蜀漢邊境囤積重兵,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說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成功機率最大。因為當時曹魏對於蜀漢是基本沒有防備的,他們的主要精力都在東吳那邊。

所以說如果諸葛亮不北伐,曹魏短時間內肯定是無暇顧及蜀漢的,會全力進攻東吳,東吳的壓力會非常大。不過由於曹魏的水師不如東吳,所以短期內曹魏大概率還是拿不下東吳。而由於有一系列的名將存在,司馬懿雖然還是被會重用,但地位肯定是不如原來的時期。在原本的歷史中,司馬懿的軍功很大一塊是來自於和蜀漢的對抗,曹真去世後,蜀漢主要由司馬懿負責,東吳則主要由滿寵負責。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那司馬懿都不一定能掌握大權,說不定他就會被曹叡束之高閣,失去大權。

這樣的話司馬懿就做不成託孤大臣了,不可能有機會擊敗曹爽,拿到曹魏大權!所以很有可能最終曹魏的大權是由曹爽掌控的,而由於曹爽這個人軍事能力弱,政治能力也不強,他在魏國掌權,勢必會搞得魏國內部大亂。當然了沒有了司馬懿,肯定還會有其他士族起來對抗曹爽,畢竟曹爽幹活太不得人心了,不過這裡面肯定會維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這樣的話蜀漢就可以多拖一段時間了。

不過等魏國掃平曹爽,穩定大局,開始走向正常的發展軌道後,他的國力發展一樣會超過蜀漢。到時候蜀漢仍然是擋不住的,這一點是沒辦法的,只要曹魏國力上去了,開始進攻蜀漢,蜀漢滅亡的時間就到了。這裡不僅是因為劉禪能力不行,更是因為蜀漢人心已經發生了大的變化

即便是在正常的歷史中,蜀漢眾人到了最後,其實都是不想再打了,大家都想過安安靜靜的好日子,像姜維這種整天想著北伐的人,是不斷的受到大家的指責的。如果諸葛亮沒有北伐,蜀漢承平日久,都關起門來過好日子,根本就沒人想打仗!蜀地這個地方就是這樣的,生活太好,沒啥危機,時間一長,很容易喪失鬥志。這就註定了,在面對曹魏的進攻時,蜀漢是完全抵抗不了的,註定會走向滅亡。

結語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他是肯定能夠多活幾年的,而只要諸葛亮活著,等到天下生變時,再出兵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而即便諸葛亮活不到那麼久,等不來天下生變時,蜀漢其實也是可以多延續幾年的。因為司馬懿沒有抗蜀之功,不一定會被曹叡重用,不一定會被任命為託孤大臣,就不一定會有高平陵之變了。由著曹爽在曹魏亂來,將會讓曹魏更加混亂,延緩滅亡蜀漢的時間。

相關焦點

  • 若諸葛亮選擇休養生息,而不去北伐,蜀漢的結局會如何?
    再加上劉備病逝,劉禪又昏庸無能,自然強國的擔子就落在了諸葛亮一個人的身上。諸葛亮後期為了提升國力,進行了五次北伐戰爭,而五次戰爭都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自己也因為操心的事過多而累死在了五丈原,所以有人說諸葛亮這是得不償失。還不如一開始就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或許還能夠恢復國力,從而力挽狂瀾。
  • 假如諸葛亮放棄北伐,選擇休養生息的國策,蜀漢政權的未來會怎樣?
    那個時候諸葛亮難啊,他必須選擇北伐,只有北伐成功了,蜀漢才不會滅亡。 諸葛亮北伐雖然是迫不得已,但是他也不能一直北伐啊,畢竟蜀國原本的國力就有限,窮兵黷武,必然對國家影響是十分大,然而大家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諸葛亮是個十分有分寸的戰略家。
  • 如果當年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養生息,那麼最後的蜀漢會如何?
    ,也因為多次戰爭而導致國力空虛,那麼如果當年他不北伐,而是選擇留在蜀國安心發展,結果會不一樣嗎?,那麼魏國的勢力將會一步步做大,進而蠶食蜀國的北方地區,而諸葛亮也正是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因此在有生之年趁著蜀國強大的時候發兵攻魏,使魏國只能無法整軍備戰,而不提前對魏國進行攻擊的話,那麼蜀國至少要先滅亡20年。
  • 如果諸葛亮多活30年,蜀漢還會滅亡嗎?
    諸葛亮可以說是司馬懿一生的痛點,如果諸葛亮在世,司馬懿必定不敢有絲毫懈怠,可惜諸葛亮在不斷徵戰中積勞成疾,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但是諸葛亮死後還沒三十年蜀漢就滅亡了。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蜀漢後主不戰而降。自此蜀漢滅亡。
  • 諸葛亮為什麼非要北伐?休養生息不好嗎?一切都是局面所限
    蜀漢立國的最大合法性依據,就是要恢復漢室。而恢復漢室的戰略選擇,就是要實施北伐。所以,蜀漢必須北伐。如果蜀漢不北伐、堅持什麼休養生息,就是在以長策取勝,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坐而待亡,甚至在公元263年以前就被曹魏幹掉了。
  •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而是修生養息,二十年後三國的局面會怎樣?
    一說到諸葛亮北伐,很多人都議論紛紛,大家都覺得是諸葛亮一直要北伐才導致蜀漢加速了滅亡的節奏,要是當時諸葛亮能靜下心來好好發展,那麼可能歷史會被扭轉,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要是說政權相對穩定的話,這樣做自然是最好的,但是當時曹魏實力蒸蒸日上,根本不是蜀漢能夠比的。
  • 諸葛亮如果不急著北伐,修生養息,蜀漢能否多存在一段時間?
    有人認為諸葛亮如果不急著北伐,而是悶頭發展,使得蜀漢帝國的國力得到了長足進步之後再去攻打曹魏,這樣成功的可能性將大很多。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有是偏頗的,整個蜀漢帝國內部問題重重,並不是靠諸葛亮一個人就能完成整合的。
  • 費禕多活10年,蜀漢亡不了?執政期間蜀漢物阜民豐,諸葛亮有眼光
    可以說蜀漢滅亡的直接原因,其實不是鄧艾伐蜀,而是財政赤字。手裡沒錢了,姜維帶著一堆人去沓中耕田了,因為沒人養得起這些士兵。費禕死後,姜維連續10年都在北伐,結果導致蜀漢民生凋敝,最終蜀漢走向了滅亡。
  • 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是關羽、諸葛亮、姜維還是劉禪?
    劉禪樂不思蜀千百年來,無數人以此嘲笑劉禪昏庸無能、樂而忘本,乃至把蜀漢滅國的責任安在劉禪身上。可是蜀漢滅國真的是劉禪的責任嗎?諸葛亮《出師表》中有這樣的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教育劉禪要重用賢臣,遠離小人。於是有人就說,蜀漢之敗就是因為劉禪沒有聽諸葛亮的話,親小人,遠賢臣,親信宦官黃皓,搞的民不聊生,所以國家敗亡。
  • 如果有他在,蜀漢北伐會成功嗎?
    隨著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驍勇善戰的名將相繼去世,有勇有謀的魏延論資排輩,也算是蜀漢大將中的C位,因此得到諸葛亮倚重。田餘慶先生說,蜀漢政權既不是「偏安」,也不是「稱霸」,而是「偏霸」。正所謂「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的計策,而是一心穩中求進,出祁山收取隴西(今甘肅六盤山以西黃河以東一帶),再向東徐徐圖之,如此也可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諸葛亮的方針有一定道理。
  • 姜維北伐,大部分時間都是勝利,為何沒能改變蜀漢滅亡的結局?
    諸葛亮五次北伐,使得曹魏提心弔膽,之後姜維更是十一次北伐,給曹魏增添諸多麻煩,看起來似乎蜀漢地戰力是非常強悍的。然而最終蜀漢還是被魏國給滅掉了,為啥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卻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呢?姜維北伐我們先來看看姜維十一次北伐的戰況到底如何,是否真的如大家所說,大部分都是勝利的?
  • 諸葛亮死後,蜀漢無人能敵司馬懿。為什麼30年後蜀漢才滅亡?
    諸葛亮雖然沒有現在我們說的那麼神通廣大,可以呼風喚雨,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他作為蜀漢丞相,輔佐劉備從一無所有到三國鼎立,毫無疑問,在謀略上,他既善於運籌帷幄,又善於管理內政,是一個內外兼修的綜合性人才。
  • 姜維11次北伐5勝4平2敗,為何蜀漢首先滅亡,看戰績就明白了
    二是緩和內部的矛盾,因為只有對外戰爭,才能凝聚人心,一致對外,讓內部矛盾在外部戰爭面前隱藏起來,比如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就是這樣的戰爭。但是隱藏內部矛盾的對外戰爭通常還有一個很好的政治藉口,蜀漢北伐的政治口號是:恢復中原、還於舊都。這個理想也是劉備和諸葛亮畢生的理想,始於隆中對,止於諸葛亮去世,但是北伐也不是一點可能性也沒有。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這看似浩蕩的北伐,前後歷經數年,最終居然沒有建功,這不免讓人疑惑。諸葛亮智慧超群,自然是不會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那他為何會不斷北伐?興復漢室、恢復中原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被請下山。常言道「士為知己者死」,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這點是事實。
  • 諸葛亮的北伐選擇
    諸葛亮的北伐選擇作者:轅固小生三國群雄並起,蜀漢基業偏居一隅,但因為先主劉備乃正統皇室後裔,頗受歷代認可與推崇。而諸葛亮作為當然謀主,肱股之臣,與先主的君臣之義流芳千古。劉備在東徵西討的事業困頓中,與諸葛亮於患難時際盟遇,歷經千辛萬苦,珠聯璧合,共同開創了蜀漢大業。然而,天不假年,先主劉備意氣之間,兵間遇挫,夷陵大敗後,召喚諸葛亮於永安託孤,委託助襄。
  • 諸葛亮死後,蜀漢真的不可能不亡嗎?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翻開史書,我們發現魏延這個人脾氣臭到士兵都不願意跟著他,而錯守諸圍戰略更需要一些偏將實施,然而事實是,魏延自從守漢中固若金湯、跟著諸葛亮北伐屢建奇功之後,內心極度膨脹,什麼人都不放在眼裡,這樣的統帥,偏將們根本受不了,也就不會嚴格實施,甚至會投降魏軍,這樣一來,「錯守諸圍」策略就失效了。
  • 《姜維傳》:北伐!北伐!北伐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不論是演義還是正史,姜維都能算是諸葛亮的徒弟吧,諸葛亮堅持北伐,姜維也是如此,看上去就像是徒兒繼承了師傅的遺志,然而諸葛亮於234年去世的時候,卻沒有把位置留給姜維,這是為什麼呢?要是魏國大亂,說不定還有蜀國進展的機會,但是這種可能性,只能上帝保佑,阿彌陀佛了。諸葛亮考慮到了這點,因此把位置傳給了主和派的蔣琬,諸葛亮並不是不想打了,而是想歇一下再打,而且諸葛亮給蔣琬的信中,多次提到姜維這小夥子能幹。這似乎也可以說明,諸葛亮把姜維留到了後面,等蜀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姜維再接手。諸葛亮本就是謹慎之人,能這麼想,也不足為奇。
  • 諸葛亮死後,蜀漢為什麼還能堅持29年之久?劉禪是真的傻嗎?
    諸葛亮輔佐了十三年,初期平定叛亂,徵討南方,休養生息,積攢了些實力後,諸葛亮希望把握時機北伐曹魏,這一北伐,就是六出祁山,可惜敗多勝少,直到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持續了八年的北伐中原徹底拉下帷幕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為何沒來救援?
    可是,當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蜀漢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難道是他言而無信?答案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南中人對蜀漢政權沒有歸屬感我們可以再轉換視角,站在孟獲的角度來看。孟獲臣服蜀漢,是臣服於諸葛亮的仁義,以及諸葛亮所統帥的蜀漢軍力。孟獲並不是真正的臣服於蜀漢政權。
  •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蜀漢明顯弱小,為何孫權還不出手相助保持平衡
    諸葛亮六出祁山,孫十萬穩坐江東。這就是三國中期最典型的狀態,蜀漢和東吳雖然已經握手言和,表示大家都是兄弟,過去小打小鬧,現在依舊可以擁抱歡笑。諸葛亮表示:當初你偷襲我荊州,斬殺我大將關羽,又擊敗了我主劉備,害得他病死於白帝城,這我都可以不跟你計較了,畢竟我們實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