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獲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一個經典戲份,但事實上,史書中並未記載孟獲這個人,也沒有七擒七縱這回事。孟獲,只是一個虛構的形象,代表著南中地區一個參與叛亂的少數民族頭領罷了。
不過當時的南中地區一些少數民族部落確實參與了叛亂,也確實被諸葛亮攻心為上的方針所感化,正式臣服於蜀國。
三國時的南中在哪?
那麼三國時的南中是哪裡呢?
孟獲的地盤又在今天的哪裡呢?
其實南中只是一個地區的統稱,並非我國古時的州郡名稱,它泛指我國現在的整個南部地區,狹義上講,大體就在現在的雲南、貴州兩省以及川東部分地區。因為在漢朝時期巴蜀以南而得名。
對南中這個概念性地區名稱,魏書和三國志中皆有提到。
《魏書·李壽傳》:「封建寧王,以南中十二郡為建寧國,至期,徙封漢王」,
《三國志·蜀書· 諸葛亮傳》: 建興元年 (223),「南中諸郡,並皆叛亂」。
這裡自古以來就生活著各個部族,在秦朝以前一直由各部族分片統領,後來才逐漸受到秦、漢兩代帝國分封,成為一股名義上隸屬於中原王朝,實際自成體系的割據勢力。
而以虛構形象—孟獲所代表的參與叛亂的少數民族地盤就是現在的雲南省保山昭通以西,昆明以北,迪慶以南,緬甸東部和雲南騰衝、瑞麗、怒江一帶。
在秦朝以前,這裡並沒有納入周王朝統治範圍,不屬於戰國時期的任何一國,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兵五路向東南、西南兩面擴張,其中兩路攻打東南地區的閩越,三路攻打嶺南,並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
秦朝末年,秦將趙佗在此地建立南越國,與統一中原各地的漢王朝分庭抗禮。
西漢中期,趙佗頻頻襲擾漢朝邊境,搶掠各邊境郡縣,漢武帝忍無可忍,終於發動了平定南越的戰爭,最終徵服整個嶺南地區,並在這裡重新劃定郡縣,當時的南中地區就隸屬於益州管轄。
但到了東漢時期這裡幾乎就只是名義上的管轄了,直到三國初年,南中各部落再次頻頻發動叛亂,聯合當地豪族,進攻蜀國郡縣,擾得剛剛建國不久的蜀漢政權不得安寧。
其實所謂的叛亂,不過是南中地區各部落生產能力無法自我供應,很多人需要靠搶劫漢人來生活罷了。而當時的蜀漢王朝剛建立不久,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受劉備託孤重任,一邊輔佐幼主劉禪,一邊準備對魏國的北伐。但既然要北伐,就要先清除自己內部的後方隱患,那就是南中地區的叛亂。
諸葛亮收服南中
當時,南中地區的主要叛亂還並不是當地的少數民族部落,因為那些部落畢竟人數稀少,裝備簡陋,成不了大氣候,主要是南中地區的建寧郡豪族雍闓起兵反蜀漢,還拉攏了嶺南的其它兩郡力量和各部族首領。
同時,他們還向東吳示好,希望吳國能派兵增援,共同對抗蜀軍。而當時南中地區各少數民族部族都只是為了參與此次戰爭從中撈點實際的好處罷了,並非有多大的政治目的。
可是當時吳國主要的目標和蜀國一樣,也都是衝著北伐去的,既然要北伐,以吳國一家的實力肯定不夠,所以早就和蜀漢達成了默契,兩國要合力對付曹魏。因此,吳國是不願參和南中地區事務的。
於是,諸葛亮為了解除後方隱患,率大軍兩萬人親徵南中。因為蜀軍當時大多將士都是跟隨劉備東徵西戰攢下來的,戰鬥經驗極其豐富,又有著巴蜀地區此前數十年的物資積累,可謂兵精糧足戰鬥力十分強悍。
雍闓的部下見自己根本不是蜀軍對手,又無東吳外援,竟然將雍闓殺了獻給諸葛亮,南中地區的主要敵人雍闓勢力幾乎不戰而降。
但此時各個少數民族部族卻不肯投降,個別部族真的如同電視劇中的孟獲一樣,頻頻襲擊蜀軍。最後諸葛亮為了徹底將肅清後方這些隱患,於是以攻心為上的方針,對南中各反抗勢力發動進攻。
邊打邊收復民心,教授那些願意臣服的部族如何自食其力,還給他們發放了農具、耕牛等,幫助各部族百姓組織生產。
在之後的數年裡,南中少數民族學會了生產技術,種出了足夠的糧食,也就不再搶劫漢人,甚至還年年向蜀漢王朝納貢,臣服於蜀漢的統治。
在諸葛亮之後的六出祁山戰鬥中,南中地區各部族也為他提供了很多兵員,前線參與作戰的部分軍隊就是南中少數民族組成的,更有被後世傳的神乎其神的蜀漢精銳部隊「象騎兵」,雖然這支部隊被傳得有些過於神奇,但卻確實存在。
因為有了南中各部族的支持,使得一直兵員不足的蜀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補給,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作戰能力。
不過,自蜀漢滅亡後,南中地區各部族又重新回到了之前與世隔絕的狀態,與中原地區的歷代王朝大多都只是形式上的隸屬關係,直到明朝大將沐英治理雲南,以及清朝吳三桂在此建立平西王府後,曾經的南中地區才真正開始融入到中原文化中。
不過即便是這樣,到了民國初年,這裡還是被吐司把持著,幾千年的規定依然沒有改變。紅軍在長徵途中也曾途經過這裡,被吐司們組織的民兵頻頻襲擾。
而讓南中各少數民族地區真正得以改變的還是在新中國建國後,經過土地改革和對地主、吐司的鬥爭,雲南少數民族才真正與中原地區百姓一樣,擺脫了地主、吐司的統治,獲得真正的民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