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何要七擒孟獲?孟獲的地盤在今天哪裡?

2020-12-22 騰訊網

七擒孟獲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一個經典戲份,但事實上,史書中並未記載孟獲這個人,也沒有七擒七縱這回事。孟獲,只是一個虛構的形象,代表著南中地區一個參與叛亂的少數民族頭領罷了。

不過當時的南中地區一些少數民族部落確實參與了叛亂,也確實被諸葛亮攻心為上的方針所感化,正式臣服於蜀國。

三國時的南中在哪?

那麼三國時的南中是哪裡呢?

孟獲的地盤又在今天的哪裡呢?

其實南中只是一個地區的統稱,並非我國古時的州郡名稱,它泛指我國現在的整個南部地區,狹義上講,大體就在現在的雲南、貴州兩省以及川東部分地區。因為在漢朝時期巴蜀以南而得名。

對南中這個概念性地區名稱,魏書和三國志中皆有提到。

《魏書·李壽傳》:「封建寧王,以南中十二郡為建寧國,至期,徙封漢王」,

《三國志·蜀書· 諸葛亮傳》: 建興元年 (223),「南中諸郡,並皆叛亂」。

這裡自古以來就生活著各個部族,在秦朝以前一直由各部族分片統領,後來才逐漸受到秦、漢兩代帝國分封,成為一股名義上隸屬於中原王朝,實際自成體系的割據勢力。

而以虛構形象—孟獲所代表的參與叛亂的少數民族地盤就是現在的雲南省保山昭通以西,昆明以北,迪慶以南,緬甸東部和雲南騰衝、瑞麗、怒江一帶。

在秦朝以前,這裡並沒有納入周王朝統治範圍,不屬於戰國時期的任何一國,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兵五路向東南、西南兩面擴張,其中兩路攻打東南地區的閩越,三路攻打嶺南,並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

秦朝末年,秦將趙佗在此地建立南越國,與統一中原各地的漢王朝分庭抗禮。

西漢中期,趙佗頻頻襲擾漢朝邊境,搶掠各邊境郡縣,漢武帝忍無可忍,終於發動了平定南越的戰爭,最終徵服整個嶺南地區,並在這裡重新劃定郡縣,當時的南中地區就隸屬於益州管轄。

但到了東漢時期這裡幾乎就只是名義上的管轄了,直到三國初年,南中各部落再次頻頻發動叛亂,聯合當地豪族,進攻蜀國郡縣,擾得剛剛建國不久的蜀漢政權不得安寧。

其實所謂的叛亂,不過是南中地區各部落生產能力無法自我供應,很多人需要靠搶劫漢人來生活罷了。而當時的蜀漢王朝剛建立不久,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受劉備託孤重任,一邊輔佐幼主劉禪,一邊準備對魏國的北伐。但既然要北伐,就要先清除自己內部的後方隱患,那就是南中地區的叛亂。

諸葛亮收服南中

當時,南中地區的主要叛亂還並不是當地的少數民族部落,因為那些部落畢竟人數稀少,裝備簡陋,成不了大氣候,主要是南中地區的建寧郡豪族雍闓起兵反蜀漢,還拉攏了嶺南的其它兩郡力量和各部族首領。

同時,他們還向東吳示好,希望吳國能派兵增援,共同對抗蜀軍。而當時南中地區各少數民族部族都只是為了參與此次戰爭從中撈點實際的好處罷了,並非有多大的政治目的。

可是當時吳國主要的目標和蜀國一樣,也都是衝著北伐去的,既然要北伐,以吳國一家的實力肯定不夠,所以早就和蜀漢達成了默契,兩國要合力對付曹魏。因此,吳國是不願參和南中地區事務的。

於是,諸葛亮為了解除後方隱患,率大軍兩萬人親徵南中。因為蜀軍當時大多將士都是跟隨劉備東徵西戰攢下來的,戰鬥經驗極其豐富,又有著巴蜀地區此前數十年的物資積累,可謂兵精糧足戰鬥力十分強悍。

雍闓的部下見自己根本不是蜀軍對手,又無東吳外援,竟然將雍闓殺了獻給諸葛亮,南中地區的主要敵人雍闓勢力幾乎不戰而降。

但此時各個少數民族部族卻不肯投降,個別部族真的如同電視劇中的孟獲一樣,頻頻襲擊蜀軍。最後諸葛亮為了徹底將肅清後方這些隱患,於是以攻心為上的方針,對南中各反抗勢力發動進攻。

邊打邊收復民心,教授那些願意臣服的部族如何自食其力,還給他們發放了農具、耕牛等,幫助各部族百姓組織生產。

在之後的數年裡,南中少數民族學會了生產技術,種出了足夠的糧食,也就不再搶劫漢人,甚至還年年向蜀漢王朝納貢,臣服於蜀漢的統治。

在諸葛亮之後的六出祁山戰鬥中,南中地區各部族也為他提供了很多兵員,前線參與作戰的部分軍隊就是南中少數民族組成的,更有被後世傳的神乎其神的蜀漢精銳部隊「象騎兵」,雖然這支部隊被傳得有些過於神奇,但卻確實存在。

因為有了南中各部族的支持,使得一直兵員不足的蜀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補給,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作戰能力。

不過,自蜀漢滅亡後,南中地區各部族又重新回到了之前與世隔絕的狀態,與中原地區的歷代王朝大多都只是形式上的隸屬關係,直到明朝大將沐英治理雲南,以及清朝吳三桂在此建立平西王府後,曾經的南中地區才真正開始融入到中原文化中。

不過即便是這樣,到了民國初年,這裡還是被吐司把持著,幾千年的規定依然沒有改變。紅軍在長徵途中也曾途經過這裡,被吐司們組織的民兵頻頻襲擾。

而讓南中各少數民族地區真正得以改變的還是在新中國建國後,經過土地改革和對地主、吐司的鬥爭,雲南少數民族才真正與中原地區百姓一樣,擺脫了地主、吐司的統治,獲得真正的民主自由。

相關焦點

  • 雲南省資訊|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的地盤究是現在的哪裡?
    雲南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的地盤究是現在的哪裡?按照現在的方位來說,當時孟獲所處的南夷應該是今天的雲南地區,因為雲南地區靠近蜀川地區,所以應該是在這裡的。孟獲的地盤包括越雋、益州、永昌和牂牁四郡。位於現在的四川南部、雲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部一帶。孟獲是當時彝族的首領,非常驍勇善戰,他的地盤主要在現在的雲南省昭通縣一帶。他的地盤應該是屬於瀘水附近。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曲靖周邊地區。
  • 諸葛亮為何要七擒孟獲,還要火燒3萬藤甲兵,直接殺掉孟獲不行嗎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收復南中地區的人心。孟獲是南中地區的領導者,他在南中地區擁有無與倫比的威望和影響力,諸葛亮想要保障南中地區穩定,就必須要收復孟獲。一旦諸葛亮殺死孟獲,南中地區立刻會變成一盤散沙,到時候諸葛亮再想要平定南中就十分困難了。
  •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孟獲的勢力範圍在今天的什麼地方?
    在歷史上,孟獲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雍闓請孟獲煽動其他部落的民眾。從這個角度看,孟獲是部落的首領,暫時服從雍闓的指揮。經過兩年的鞏固,諸葛亮決定出兵中南地區平定叛亂。出兵時,馬蘇給諸葛亮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戰略:「用兵之道,攻城之道,攻心之道,」諸葛亮接受了蘇的建議,在南伐中採取了這一策略。諸葛亮把蜀軍分成三部分,最後在宜州縣會師。
  • 經典文言文賞析|諸葛亮七擒孟獲
    七縱七擒,而亮猶⑥欲釋獲。獲曰:「公天威⑦,南人⑧不復反矣。」於是亮進軍,南中平。注釋建興三年:即公元225年。建興,蜀國皇帝劉禪的年號。南中:古地名,今雲南、四川、貴州交界處。向:早先。南人:孟獲自稱。譯文建興三年,諸葛亮率領軍隊來到了南中,所有的戰役都取得了勝利。聽說有個叫孟獲的人,被南方少數民族以及漢人所佩服,於是下令將孟獲活捉後送來。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為何沒來救援?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兵如神,屢屢打敗南疆叛軍,七擒七縱蠻王孟獲,讓孟獲從此心悅誠服,歸順蜀漢,成為膾炙人口的傳說。「七擒孟獲」的事跡並非作者羅貫中的藝術創作,它最早在《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出現。《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的記載。
  • 關索是關羽第三子,在七擒孟獲中立下大功,為何突然銷聲匿跡?
    這不得不說是《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一大漏洞,那麼,神秘的關羽第三子,在演義中,是很突然出現的,在幫助諸葛亮平定孟獲後,如同曇花一現,突然又消失得無影無蹤,書中也沒有交代他的結局。此人就是關羽第三子關索。此人見到諸葛亮後,如同見到數十年未見的親人,哭訴道:「自荊州失陷,逃難在鮑家莊養病。每要赴川見先帝報仇,瘡痕未合,不能起行。近已安痊,打探得東吳仇人已皆誅戮,徑來西川見帝,恰在途中遇見徵南之兵,特來投見。」
  • 孟獲:東漢末的彝族英雄
    孟獲城主門地形。   作為三國歷史文化故地,《三國演義》中大書特書的「七擒孟獲」故事,一直存活於四川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中。故事主角孟獲,也經常作為反覆無常的形象被人議論。孟獲殿:化劍為犁的不朽見證  其實,《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沒有說清楚,1700多年前那場著名的「七擒孟獲」大戰,就發生在眼前的這片大草甸上。  小說家津津樂道的「七擒孟獲」故事,卻和這裡有著很深的野史牽連。  《四川通志》載,劉備病逝白帝城後,蜀國南邊相繼發生叛亂。
  • 蜀漢七大戰將鎮守南蠻?諸葛亮七擒孟獲背後,或藏鮮為人知秘密!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平定了雍闓、高定、朱褒三路叛軍後,率領大軍進入永昌郡,準備深入南蠻之境與孟獲交戰。正在此時,馬謖奉旨前來犒軍,與諸葛亮議論南徵之事,還為諸葛亮定下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平蠻方略。諸葛亮採納並貫徹了「攻心」之策,對孟獲七擒七縱,終於促使其拜服。「攻心」之策是三國故事中經典的謀略之一,《三國志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和《資治通鑑》中也都有記載。
  • 諸葛亮為什麼執意親徵南蠻?不是為了擒孟獲,而是為了對付這個人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前託付大事於諸葛亮,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同年,南中四郡豪強起兵,殺死當地官員,夥同少數民族頭領孟獲叛亂。兩年後,蜀漢經諸葛亮內外主持,總算是恢復了一些元氣,於是親徵南蠻。 這是一場小叛亂。
  • 諸葛亮南徵疑雲:最強蠻王非孟獲,麾下一將身高九尺,堪稱萬人敵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諸葛亮南徵是小說《三國演義》的重要情節,小說用四個半章節來塑造了家喻戶曉的「七擒孟獲」的故事,諸如碧眼黃髮的「萬安隱者」孟節,能徵慣戰的祝融夫人,會驅獸之法的木鹿大王,率領藤甲軍的兀突骨等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名著共讀|《三國演義》第九十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都解入洞中來見孟獲。獲設席慶賀。夫人叱刀斧手推出張嶷、馬忠要斬。獲止曰:「諸葛亮放吾五次,今番若殺彼將,是不義也。且囚在洞中,待擒住諸葛亮,殺之未遲。」夫人從其言,笑飲作樂。    卻說敗殘兵來見孔明,告知其事。孔明即喚馬岱、趙雲、魏延三人受計,各自領軍前去。次日,蠻兵報入洞中,說趙雲搦戰。祝融夫人即上馬出迎。二人戰不數合,雲撥馬便走。夫人恐有埋伏,勒兵而回。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耗費大精力去平定的南蠻為什麼至始至終都沒有他們出現的身影。難道是蜀漢遺忘了他們?還是因為蜀漢滅亡的時間太過迅速,他們還沒來得及趕來?還是其他原因?何謂南蠻提到孟獲,就不得不提南蠻。南蠻部落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存在,因為中原王朝稱呼南方的部落為「蠻」,而有此稱謂,這種稱謂帶有歧視色彩。
  • 兩大套路幫助玩家七擒孟獲!
    諸葛亮為了讓雲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勢力能徹底臣服於自己,於是利用高超的軍事能力,把彝族首領孟獲七擒六縱,最終孟獲心服口服,歸順了蜀國,而這段「七擒孟獲」的故事,也傳為一段佳話。在之後的很多三國遊戲中,都會把這一典故作為蜀國的一個最有難度的關卡。
  • 諸葛亮抓了又放 放了又抓 南中猛人孟獲終於折服
    孫權偷襲了荊州,殺死了關羽,這件事讓劉備十分悲憤,他不顧及手下人的勸阻一心一意要殺掉孫權為關羽報仇雪恨。但是吳軍在陸遜的指揮下卻打敗了歷經上百次戰鬥的劉備。劉備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囑咐後事。他對諸葛亮說:"如果你覺得我的兒子劉禪能夠承擔的起帝王重任,你就輔佐他。
  •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居然都是假的?真相太震驚了!
    諸葛亮主力部隊擊垮高定,並將其殺掉,孟獲在內訌之後尚未來得及整合,忽然間折其一臂,只得率部撤退到益州郡。此時,馬忠已殲滅牂牁郡朱褒並將其斬之,李恢部先敗後勝。五月,諸葛亮率部南渡瀘水,進軍雲南,生擒孟獲,隨即留下了「七擒七縱」的千古美談。
  • 火燒曹軍,諸葛亮毫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他卻說必損陽壽
    由於在使用的難易條件,使用的可控性上,火攻要比水攻有更強的優勢,所以,火攻就更經常性地出現在戰場上。在整個《三國演義》裡,除了那次著名的水淹七軍,對水攻的描寫是有限的。三國中諸葛亮數次利用「火攻」計策。可是對火攻則完全不同了。在整個《三國演義》裡,火攻充斥了整部書。三國的幾次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都是以火攻取勝。
  • 彝族首領孟獲是咱老昭通
    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為我們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諸葛亮那十分得人心的民族團結政策,也就給了人們一個十分深刻的印象
  • 被諸葛亮火燒的藤甲兵有多厲害?阿基米德會像天才威一樣表示費解...
    但是我們細看《三國演義》的描述,就會發現諸葛亮南徵七擒孟獲頗有點《封神演義》的意思,如果阿基米德看了關於藤甲兵的描繪,肯定會搖頭表示費解:這不科學! 這個長相好像是外星人的兀骨突,按照地圖分析,他肯定不是中國人,因為他的地盤在孟獲南邊七百裡,而孟獲的「南中」已經包括了雲貴川,孟獲再往南七百裡,那到了什麼地方了?
  • 關索是關羽第三子,七擒孟立下大功,為啥突然銷聲匿跡
    但是,如果從「三國演義」中尋找線索的話,我們還是不難得出關索卻為關羽第三子這一觀點的。 先帝病逝,後主劉禪繼位不久,南蠻孟獲趁新帝即位,時局不穩定,入侵蜀漢,肆意妄為。所以諸葛亮決定派軍隊去平定南蠻。然後,關索的身影就出現了。
  • 不說你都不知道,《三國演義》中虛構的十大典故
    小編小的時候就認為電視劇中演的就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故事,長大後才明白原來是自己混淆藝術創作和歷史事實之間的差別。那麼到底哪些耳熟能詳的故事是作者編撰而史書上未記載的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看看十個《三國演義》虛構故事,如果你知道更多可以在下方留言。 1.桃園三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