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政權九年內遷都了三次,除了瀋陽的風水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

2020-12-23 指點江山

後金(1616年—1636年)又稱「大金汗國」,是原明朝女真人努爾哈赤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的政權,清朝的前身。後金之義,與「愛新」相同,是表明:這個政權是承襲於完顏氏的金朝。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後金政權有三次遷都:

第一次是1616年,從費阿拉城遷到赫圖阿拉;

第二次是1621年,從赫圖阿拉遷到遼陽;

第三次是1625年,從遼陽遷到瀋陽。

根據《清實錄》的記載:後金天命十年(1625)三月初三,努爾哈赤毅然決定遷都瀋陽,當天夜宿於虎皮驛(今瀋陽市蘇家屯區十裡河鎮十裡河村),初四即入住瀋陽城。之後,至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病逝於渾河岸邊的靉雞堡(今于洪區翟家街道大挨金村)。在瀋陽,努爾哈赤前前後後待過的時間不超過18個月。所以,可能有很多人要問:努爾哈赤為何如此倉促的遷都瀋陽呢?

按理來說,瀋陽比遼陽更早攻下,既然始終都要遷都,那麼,為何一開始不直接定都瀋陽呢?

對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有很多種說法。

傳說,努爾哈赤非常看中風水,按照風水先生的說法,瀋陽屬於龍脈之地,在這個地方修建城池有助於後金的發展。於是,為了保住大清龍脈,努爾哈赤倉促決定遷都瀋陽,並修建了故宮。雖然,迷信不可信,但歷來無論是建都也好,還是選墓地也罷,古人的生和死都跟風水緊密相連。

要知道,瀋陽在渾河之陽,上通遼河,遼河通大海,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但是,如果僅是瀋陽的風水好,就遷都瀋陽,理由也太不夠充分了。畢竟,遼陽作為後金政權的第二個都城,風水完全不輸瀋陽。所以,努爾哈赤遷都瀋陽,肯定是瀋陽的優越性超過了遼陽,他才會如此決定。

事實也確實如此。

此外,後金政權的每一次遷都,都跟其戰略意義相掛鈎:

首先,瀋陽的地理位置於滿族而言十分優越,瀋陽以北可徵蒙古,瀋陽以南可徵朝鮮,瀋陽以西可徵明朝,四通八達,可謂是交通要塞,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其次,都城遼陽當時人口眾多,大部分為漢人,滿漢矛盾非常突出,金兵忙於鎮壓漢族的抵抗,完全沒有精力去攻打明朝。可當時的瀋陽,還是一個小城市,人口少,非常便於管理。此外,瀋陽背靠山區,也非常有利於練兵。

雖然,遼陽作為「遼東之根本」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努爾哈赤在此地已經苦心經營了四年,但是,經過權衡,根據當時金軍的實際情況,他還是決定遷都瀋陽。此外,事實證明,努爾哈赤的這個決策是非常明智的。因為,瀋陽這個根據地,為後金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

根據《清實錄》的記載,1625年的3月初三決定遷都瀋陽城,初四就入住了瀋陽城。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努爾哈赤在1625年之前,就已經在籌備遷都瀋陽城的事情了。

在遷都之前,肯定要提前修建自己的宮殿。那麼,瀋陽故宮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修建的呢?還有,努爾哈赤在1625年遷都瀋陽,是不是就意味著,當時的瀋陽故宮已經完工了?他在位期間,到底有沒有參與修建瀋陽故宮呢?帶著這些疑問,專家們展開了長期的研究和討論。

之後,一本《侯氏宗譜》的出現,讓瀋陽故宮的秘密漸漸的浮出水面。

據《侯氏宗譜》記載:

「大清高皇帝興師吊伐以得遼陽,即建都東京,於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龍磚彩瓦,即命餘曾祖振舉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總之職。後於天命九年間遷至瀋陽,復創作宮殿龍樓鳳闕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賜予壯丁六百餘名以應運夫差役驅使之用也。餘曾祖公竭力報效,大工於是乎興。」

這段話給了我們很多信息。

首先,這裡明確記錄了瀋陽故宮的建造時間為「天命九年」。所以,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清前史專家支運亭,認定:瀋陽故宮的始建年代為1624年。

但是,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卻認為:1624年瀋陽城還未建好。因為,許多王公大臣、貝勒爺都忙於建造自己的住所,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建造瀋陽故宮。此外,這還跟努爾哈赤1624年住在瀋陽故宮外相悖。因此,他推斷,瀋陽故宮應該在1625年開始修建。

其次,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候振舉應該參與了遼陽宮殿和瀋陽故宮的建造,他是監工。但是,根據《海城縣誌》記載:「侯氏,原籍山西明福縣,後徙本境。清初隸漢軍旗,世襲盛京五品官,監製黃瓦,族繁戶眾,世居城東南析木城。」所以,侯氏在當時不過是一個瓦匠。

所以,種種跡象表明,候振舉不過是參與了瀋陽故宮的建造,而瀋陽故宮的總設計師,應該是另有其人。至於到底是誰,還有待探究。

不過,時間已經過去了幾百年,瀋陽故宮哪年修建,已經很難考究了。

那麼,努爾哈赤在位期間,是否參與過瀋陽故宮的建造呢?

一些專家認為:遷都瀋陽後努爾哈赤一直住在故宮旁邊,時間不過18個月,由此推斷,此時的瀋陽故宮應該還沒有完工。且建造故宮十分繁雜,所以,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他應該還來不及建造。對此,一些專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遼陽的宮殿建造不過兩年,而努爾哈赤在瀋陽18個月,一年半時間完全有可能參與建設自己的宮殿。

而且,據史料記載,1627年的正月初一,皇太極在大殿舉行了典禮。由此說明,瀋陽故宮大殿在1626年10月到12月已經完成了。所以,努爾哈赤在位期間,應該有參與瀋陽故宮的建造。那麼,如果努爾哈赤參與過瀋陽故宮的建造,他參與建造的有哪些?哪些是皇太極建造的?可以說,瀋陽故宮留給我們的疑問還有很多,專家們對它的研究也從未停止過。

相信,終有一天這座皇家宮殿身上的神秘面紗會被一層層揭開,使它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參考資料:

【《老瀋陽記憶》、《三朝遼事實錄》、《中外建築選編:歷史與文化》】

相關焦點

  • 遼重鎮鐵嶺失守,後金政權統一女真,聯合蒙古大勢已成,明危矣!
    朝鮮《柵中日錄》記載一名在後金八旗兵做文書工作的朝鮮人的記錄:「十六日,奴酋陷開原,屠害人民亡慮六七萬口,子女財帛之搶來者,連絡五六日。」一個月後,努爾哈赤再次統帥五萬八旗兵攻向另一個遼東重鎮——鐵嶺。鐵嶺在明朝為鐵嶺衛指揮使司。
  • 瀋陽故宮博物院
    薩爾滸戰役後,遷都瀋陽。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諡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瀋陽故宮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它位於西廡之末,序列次西宮,是歷史上著名的孝莊文皇后(莊妃)居住、輔政和養育皇子福臨的地方。
  • 這是瀋陽最早的樣子!
    總體上看,城南街巷密度大於城北,這與核心軍政官署、府庫分布在城東南的布局有關,除了前面提到的幾座官署,還有瀋陽中衛治、瀋陽儒學、軍儲倉、養濟院和草場也位於衛城東南坊。
  • 作為一個高明的政治家,皇太極的上位之路
    大明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1625 年),為更加便利地徵伐蒙古、大明、朝鮮等勢力,努爾哈赤決定遷都瀋陽。
  • 薩爾滸之戰,後金為何能以少勝多?
    後金以少勝多,信心和士氣大增,以戰養戰,實力愈發強大,掌握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戰後,後金遷都瀋陽,雙方攻守之勢轉換,明朝已無法阻止後金的崛起。雙方兵力明軍:精兵9萬,女真葉赫部和朝鮮助陣的兵力2萬,共約11萬。後金:約6萬。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外殿主要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平日裡是朝廷舉行重大儀式使用的場地。而內殿則是由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構成,這是皇帝和妃嬪子嗣們日常起居的地方。 到如今,北京故宮已經成為了5A級旅遊景區,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前往膜拜。
  • 天啟皇帝用一秘術欲滅後金,卻反被奪了江山,康熙帝一語道破真相
    ▲金、南宋時期全圖眾所周知,東北地區在宋代時曾是金國皇室的發源地,攻滅遼、宋兩朝後佔領大興府(今北京),海陵王完顏亮於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遷都於此,定名為中都,並將統治重心轉移到華北地區。▲土木堡之變劇照在「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國力已經由盛轉衰。
  • 老瀋陽老奉天,老城牆舊城牆~
    但在此後的1600年間裡,瀋陽大多數時間是在次生國家交替的兵燹中度過的,只有到了明初,才有了磚城,有了一定的城市規模。不僅如此,明代還為瀋陽留下了其他許多重要建築。如現在還保留著的中心廟,不僅是瀋陽的一處古老建築,而且還是中國城市建築史上的一個奇特現象。這一現象為清初瀋陽城的「曼陀羅」格局埋下了一個伏筆。
  • 一命二運三風水,影響命運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己?
    有人說,風水是影響命運的關鍵所在,說你家風水不好,不論陰宅或陽宅了,這也不無道理,讓調理風水是必須的。還有的說,面相影響了人的命運,改了就好等等之說。其實,這些個說法都是有道理,但這都是部分道理,如果不懂就容易陷入整容、改名字、調理風水等等想法中去,直到你懷疑人生。
  • 那些蒙古部落為什麼投降後金也不投降「黃金家族」的林丹汗?
    這其中,除了後金政權的兩位大汗,即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對於漠南蒙古諸部的不斷打壓和極力拉攏外,林丹汗堪稱「自毀長城」式的內政、宗教、軍事以及外交策略,更是將其持續性的陷入被孤立的狀態,以至於曾經顯赫一時的蒙古帝國在他的手上走向了最終的覆亡之路,就連林丹汗本人也在不斷地「西遷」中客死青海打草灘,而他也因為他的「志大才疏」,徹底淪為了歷史的笑柄。
  • 【遼寧老建築-瀋陽:中心廟】
    1625年後金遷都瀋陽城後,選了城裡最中心的位置,把「關老爺」的塑像恭恭敬敬地供在廟裡,並請人寫了「忠義千秋」四字金匾掛在廟內,人們也把這座廟叫座「忠義千秋廟」。     關羽護駕的傳說     在瀋陽的老百姓中間,還有廟中的關羽為皇帝護駕的傳說。
  • 東北還有超過2400年建城史的城市?不但有,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這座在現今遼陽老城內的襄平城是東北地區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襄平城的建立也是中原開發東北的序幕。襄平城直至東晉末才被高句麗改為遼東城,唐滅高句麗後將安東都護府遷於遼東城。契丹興起後建遼國並始設遼陽府,後以遼陽府為陪都南京,金取代遼後以遼陽為東京。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五年後的1621年攻克遼陽城,並遷都於此建立東京城。
  • 明知開封無險可守,北宋為什麼一直都沒有遷都?
    如果能收復十六州的話,遷都洛陽乃至長安,還有點希望。但不能收復十六州的話,你開封必然要有一個「中央集群」,河北才能穩定形勢的。那麼你就必須要靠江淮和江南的兩稅來供養一個中央政府和一個中央的野戰集群了。你往洛陽走,那不是離你的物流軸線越來越遠了?
  • 瀋陽老地名-懷遠門(大西門)
    今日懷遠門瀋陽八座城門中,懷遠門與撫近門相對,寓意為:安撫境內之民、懷柔外藩諸部。皇太極出懷遠門駕臨皇寺禮佛明清之際,我國蒙古分為三大部:漠南蒙古即內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即厄魯特蒙古。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創立後金政權的過程中,與東北地區的蒙古各部多有往來,他充分認識到與蒙古聯盟、獲得蒙古各部支持的重要性。
  • 瀋陽古街巷:清代,天壇街上有天壇
    殘破的瀋陽天壇齊守成說,皇太極是個極不一般的人,從他與父親努爾哈赤攻下瀋陽城的那時起,他的雄心大志就極大地展現了出來。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突然離世,使得後金政權一時陷入真空,形成群龍無首的狀態,當務之急就是要選出一個汗位的繼承人。面對汗王虛位以待,後金的大小貝勒都虎視眈眈。可尋覓了一圈後,只有四貝勒皇太極被大家認可。但出人意料的是,代善代表議政貝勒會議「合辭」請皇太極即汗位時,他卻「拿上了一把」,藉口先汗(努爾哈赤)生前「無立我為君之命」,自己不能「舍諸兄而嗣位」。
  • 范文程作為明朝萬曆年間的秀才,為什麼要選擇歸降後金呢?
    范文程是瀋陽人,在明朝萬曆年間就考取了秀才,至於他如何歸降後金,歷史上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後金軍隊攻陷撫順之,范文程和他哥哥兩人主動求見努爾哈赤,就此開始為後金效力;二是他被動地成為了後金的俘虜,在生死邊緣掙扎了九年,後來終於找機會嶄露頭角,才最終進入了努爾哈赤的視野。不論如何,范文程從明朝的秀才,變成了後金的忠臣。
  • 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不是外來政權,它和李自成的大順本質是一樣的
    不過雖然兩個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兩者還是有區別的,當然這裡小編不是說這個區別不是民族上的區別,小編這裡要說的是法理上的區別,這就好比我們今天區分一品官老爺和麻雀飛青天這兩個遊戲一個道理。如果網友們看不懂什麼意思的話,小編用比較簡單的說法來說就是:蒙元和滿清是不是外來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