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故宮,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地處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規模相當宏大。哪怕在國際社會中,北京故宮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北京故宮)
一、北京故宮。
作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北京故宮與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美國白宮一起並稱為世界五大宮。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在花費了足足十四年後才宣告完成。北京故宮呈長方形狀,其四周城牆高達10米,甚至連護城河都達到了50米寬。
在明清兩代,北京故宮又被人們叫做紫禁城,宮內的主體建築主要分為外殿和內殿兩個部分。外殿主要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平日裡是朝廷舉行重大儀式使用的場地。而內殿則是由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構成,這是皇帝和妃嬪子嗣們日常起居的地方。
到如今,北京故宮已經成為了5A級旅遊景區,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前往膜拜。
(瀋陽故宮)
二、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又叫做盛京皇宮,也是清朝初期的皇宮。其佔地面積有6萬多平方米,而建築面積則接近2萬平方米。從規模來看,瀋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築群之一,也是中國關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築群。
瀋陽皇宮最開始於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開始修建,建成於清崇德元年(1636年)。在滿清入關之後,清朝統治者開始向北京遷都,而瀋陽故宮則成為了「陪都宮殿」「留都宮殿」。
在穩固住統治之後,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幾位皇帝,都先後將瀋陽皇宮作為東巡的行宮。
1961年,瀋陽皇宮被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2004年,瀋陽皇宮又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中。
(臺北故宮)
三、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是所有故宮中最「年輕的」。自1962年在基隆動工後,一共花了3年多的時間才建造完成。儘管其建築風格仍然保持著中國宮殿的特色,但其整體色彩和風格卻和北京故宮有著較大的差別。
嚴格來說,與其說臺北的這座宮殿是故宮,倒不如說是一個大型博物館。在宮殿之中有歷代大量的銅器和玉器,古籍名典更是不計其數。根據臺北故宮的記錄,故宮之中的珍稀文物總共多達80萬件,實在讓人應接不暇。
而臺北故宮中的這些文物,基本上都是從北京故宮中搬來的。1948年,在國民黨在戰場上節節敗退之時,蔣中正早已經有了撤離的打算。
在離開大陸前,蔣中正下令將故宮中的珍寶文物全數搬向臺灣。根據統計,當時一共有近3000箱文物被轉移。其中絕大部分來自北京故宮,另有一部分則是來自於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
蔣家集團對這批文物非常的重視,每次運送都是由國民黨少將級別以上的將領親自帶隊。到了臺灣後,所有的文物又必須在至少三個少將的嚴密把控下入庫存封。
這就使得明清兩代的珍稀文物,有很大一部分都保存在了臺灣。
(南京故宮)
四、南京故宮。
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我們都知道,不過知道南京故宮的可能不多。
其實,北京故宮是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的。
南京故宮又被稱為明故宮,是明朝京師應天府的皇城。南京故宮的總面積達6.53平方千米,宮城面積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也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宮殿」。
不過,如今的南京故宮早已經是一片斷壁殘垣。
南京故宮最早受到損壞,是燕王朱棣發動政變時燒毀了奉天殿等宮殿。而在遷都之後,南京故宮便日趨冷清。到了明朝末年,南京故宮已經出現了大面積的老化和損壞。
說起來,不少專家認為南京故宮真正毀壞是由於19世紀中期的太平天國運動。但這種說法卻存在很大的爭議。因為早在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的時候,就曾經感嘆說:「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斷壁矣。」而後來乾隆皇帝南巡時,也曾在南京故宮面前感慨過一番。
因此一些學者認為,南京故宮自明朝滅亡後,就已經是一片斷壁殘垣了。其損壞並非是太平天國的罪過。
(參考資料:《中國旅遊年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