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春秋時代究竟有多少國家?理清東周70國,讀懂春秋500年

2020-12-22 一品鏟史官

雖然極不情願,但丟失了眾多依仗的周王室,已經難以成為這個時代的唯一主角,而躍躍欲試的眾多諸侯國,則迫不及待的想要登上這個巨大的舞臺,展示他們煥發的生命力。

與他們一樣的,還有一群群剛從周禮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知識分子。他們被開放的時代和互不統屬的政權賦予了無限的生命力。他們用文字和時間,思考著文明與科學的奧秘和時代的發展。

他們最終匯聚成了諸子百家,爭相鬥豔。在使得中華文明的天空群星璀璨的同時,他們也不可避免的融入到了春秋列國爭雄的時代洪流中。

而列國爭雄戰爭中,貴族的氣質和兵戈的血腥交匯在同一時代,最終影響了時代的走向,開啟了戰國血腥時代,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

可以說,華夏文明的系統性形成,不在夏商周,不在秦漢,而是在春秋時期。

然而,紛繁蕪雜500年,春秋亂世200國,要如何理清脈絡,拋去浮雲呢?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春秋這個大舞臺上,都有著哪些主角和配角?

一、公元前的聯合國

做一個形象的比喻,春秋時期的華夏大地,就仿佛一個古代版的聯合國。而在這個公元前的聯合國地區,生存著這麼幾種國家:

第一種只有一個國家,周王國。因為周王是所有諸侯名義上的宗主國,也就是聯合國的創始人,但在實際上對諸侯國的控制權比較無力。所能直接控制的地區不過是成周洛邑周圍的土地而已,而且春秋500年還因為內部和外部的因素,土地不斷縮減,逐漸喪失了周王室的威權,直至戰國時期的可有可無。

第二種是中原諸侯國。諸侯們雖然權力越來越大,但也並不是完全的主權國家,除了禮法上受制於周王以外,權力上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當時的霸主。而霸主得以存在的主要原因,除了綜合國力比較強以外,更重要的是諸侯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頭羊,帶領大家一起對付周邊的蠻夷國家。中原諸侯數量龐大,大家所熟知的晉、秦、齊、魯、宋等,都屬於這個範疇。

第三種是中原諸侯國的敵人蠻夷戎狄國家。他們是諸侯們得以保持相對團結,沒有像戰國時期那樣大打出手的主要外部威脅。而蠻夷內部也並不是鐵板一塊,他們分成很多小的部落和國家,由於文明發展程度沒有中原高,才出現了史書中簡略的記載。他們之間相互也會進行戰爭,甚至還會聯合中原國家攻打其他的蠻夷國家。著名的楚國(由夷入夏)、義渠、西戎、孤竹等等,都屬於這個範疇。

那麼,要理清這個聯合國,主要要搞清楚第二種和第三種國家的構成和角色。

二、中原諸侯國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之中有周的功臣,有周招安當地的勢力頭領、有聖賢先朝後裔,成分和來源十分複雜,子彧曾在解讀西周分封制一文中進行詳細分解,在此便不再贅述,但大家的起點相同,終點卻差異巨大,縱觀春秋時期的綜合實力,子彧將他們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流,霸主和準霸主諸侯,晉國、楚國、齊國、秦國。

這是春秋的頭部國家,幾個國家常常是霸主或者有資格爭霸的大國,他們憑藉自己的國力,通過戰爭和外交,影響著春秋歷史的發展,掌握著時代的主動權。

這其中,晉國和楚國長期霸佔著霸主的寶座,他們各擁有一批附庸國,擁有強大的實力。晉楚往往憑藉自身的實力向其他諸侯國施加壓力,脅迫其他諸侯參加他們的戰爭或在外交上順從他們的意志,還向較小的諸侯國收取一定數額的貢賦,是春秋時期有實無名的宗主國。晉國在晉文公之後長期居霸主之位,直到後來國內卿族勢力坐大;楚國在春秋一開始就中原挑戰,一直到楚莊王時期才成功稱霸,之後一直與晉國進行角力。

所謂「一部春秋史,半部晉楚爭霸」,他們在春秋的地位可見一斑。在整個晉楚爭霸過程中,晉國在大多數時候佔據上風,但楚國往往主動發出挑戰。

而齊國和秦國,在強勢的時候可以向霸主寶座發起衝鋒,能夠與晉楚單獨一較高下;弱勢之時也能夠獨善其身,作為獨立的大國參與國際外交和軍事行動。齊國在桓公時稱霸,之後雖然衰落,在齊景公之時有過一段短暫的中原霸權,但大多數時候只是保持不臣屬、不附庸的大國地位。秦國在春秋初年才真正躋身諸侯之列,但得益於地緣優勢發展迅速,在穆公時期短暫稱霸,並得到周王承認,但大多數時候只是專注於西方大國地位,對中原爭霸的參與度並沒有其他三國那麼多。

四國的方位東齊、北晉、南楚、西秦,位於中原的四個方向,有著中原角力的天然地緣優勢。

第二流,中原地方性大國,這類諸侯國數量是比較多的,代表性的有衛國、魯國、鄭國、宋國、陳國、蔡國等。

這些諸侯國雖然國力不足以爭當霸主,但其國力在強盛時能夠抵禦四大國的進攻,擺脫服從的地位,而在衰弱時能保證地區性的大國地位,是爭霸諸侯主要爭取的對象。他們服從了,霸主之位也就到手了。

這其中,鄭國、宋國是角逐過霸主的國家。鄭國在莊公時躋身於春秋三小霸的行列,一時風光無限;而宋國在襄公時,一度在齊桓公死后角逐霸主,最後因為國力不濟敗於楚國。因此,有部分史家也將鄭莊公、宋襄公列入霸主行列,屬於二類中的強國。

魯國曾與東方大國齊國角力,失敗後成為齊國的友好鄰邦,是春秋時的禮儀擔當。衛國由於地近蠻夷而屢受攻擊沒能參與爭霸角力,但對中原事務參與度相當高。陳蔡兩國在楚國以北,多次阻擋住了楚國北進的步伐,保證了其獨立性,大多數時候是楚國的半附庸型國家,但對中原事務參與度較高,所以勉強躋身二流國家。

第三流,蠻夷入夏國家,代表性國家(楚國)吳國、越國、中山國。

這類諸侯國的特點是,對周王朝的中原系統若即若離,但後期融入華夏成為華夏一員,甚至在中原爭霸中取得一定優勢,一時風光無限。

嚴格來說,楚國也屬於蠻夷入夏的諸侯國,因為在春秋前期,楚一直對周時叛時服(參考子彧文章楚國霸業),但由於數代人的積累,其實力可與中原大國晉秦齊比肩,屬於這類國家裡最成功的諸侯國,因此歸入一流諸侯。

而吳越本游離於中原系統之外,但機緣巧合在晉楚的扶持之下,迅速向中原文化靠攏,得以快速崛起,在春秋末年、戰國初年一度成為中原霸主,光芒掩蓋了中原諸侯。但他們的國力終究不夠強大,其興也勃,其亡也速。在維持了一代人的霸權之後,國家迅速衰落,甚至滅亡,沒能參與到戰國七雄的角逐之中。

中山國是另一個另類,中山國地處晉燕之間,曾一度滅亡邢衛,是中原諸侯的勁敵。幾乎被晉國滅亡,但隨之而來的春秋末年,晉國內部紛爭,中山國死灰復燃。一直在戰國時期,被魏、趙兩次滅國,才徹底宣告滅亡。

這類諸侯國與中原屬於亦友亦敵的關係,他們一開始並不屬於中原文化序列,是促成中原國家團結的威脅和敵人,但一旦強大起來,他們主動學習和融入中原文化,與中原無異。楚國長期角力中原霸主,吳越在黃池之會、徐州會盟上一度稱霸,中山在戰國初期與中原諸侯「相王」等時間,說明了他們對中原的影響。

第四流,小國、大諸侯國的附屬國等,這類國家的數量更是數不勝數,代表如曹國、譚國、許國,魯國的附庸國牟國、邾國、費國等,晉國的附庸郇國、霍國等等。

相關焦點

  • 東周列國(春秋時代的開始)
    因洛邑在鎬京的東面所以這時的周國又稱「東周」,自周平王建國伊始,周王室已無力在控制各方諸侯,一個諸侯割據的春秋時代便隨之而來。    秦國本來是周王朝的附庸國,但秦襄公是一個投機主義者,他看準時機在周平王最危難時派重兵護送周平王有功,秦國才被轉正為正式員工(諸侯),為後來秦國的君主們建立霸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 戲說春秋——東周王朝的屈辱史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後,周王朝創建。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分封其弟姬揭於王城,建立西周。前367年,周公國公子根叛亂,趙國與韓國支持公子根,逼周顯王封姬根(公子根)於鞏,成立東周國。
  • 周王朝的興衰,周平王東遷後東周開始,東周為何分為春秋和戰國?
    東周的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是史學家對一個朝代不同時期的一個劃分,春秋和戰國時期長達550餘年之久,在這段較長的時間中,當時的社會發展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與不同,春秋和戰國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時代,春秋到戰國時期的社會制度、結構、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變化,加上春秋戰國也並非是朝代的名稱,最終史學家為了方便區別,用《春秋》和《戰國策》兩部史書對這兩個時期命名,後史稱為「春秋」、「戰國」。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戰國七雄傻傻分不清楚
    至此周朝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0年。這790年之所以被劃分成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是因為在西周末年周室發生動亂,國都從鎬京遷到了洛邑,兩地大體位置相當於後來的長安和洛陽,兩都分居東西,故以此做劃分。東周王朝根據時代特徵的不同分成了前後兩段,前半段即為春秋,後半段為戰國。東周王朝的第一年為春秋元年,但東周王朝的最後一年並不是戰國的結束年。
  • 西周為何會演變成東周,如何區分東周的春秋與戰國,有什麼規律?
    談秦說漢(260)西周為何會演變成東周,如何區分東周的春秋與戰國,有什麼規律? 周王朝定都鎬京的時候、國家穩定,諸侯臣服。平王東遷後,天子已不能控制諸侯。 史學為區分西周與東周王朝兩個時期,從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天子都城在西邊鎬京的時期內稱之為西周;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天子都城東遷到雒邑後,稱之為東周。
  • 東周:平王東遷,春秋時代
    公元前750年,晉文侯幫助周平王攻殺周攜王,周王室由周平王姬宜臼統一。《史記》對此並無記載。《竹書紀年》今本又記載同時擁立周平王的還有鄭。鄭桓公是周司徒,見周將亂,於是早謀東遷。他的兒子鄭武娶申侯之女為妻,即武姜。所以申和鄭是同謀關係。因為魯國是周王室最親、最主要的國家,所以申、鄭、許三國借著魯國的名義立周平王,但平王東遷後,魯國採取不理的態度,可見其並不主張立平王。
  • 進入春秋時代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雒邑(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標誌著中國進入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卒,標誌著春秋時期的結束。
  • 混亂的東周,講禮儀的時代,是什麼造就了春秋五霸?
    滅商建周的周武王混亂的春秋時代東周時期的諸侯王們多嗎?很多。大大小小的封地上的諸侯王有100多個,這裡要說明一下,為什麼周朝中原大地沒有現今如此大的疆域,而它可以存在100多個國家,原因很簡單,因為很多國家真的很小,有的甚至比現在的一個縣城還小。也因此,經歷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事件後,諸侯王此時已經不搭理周中央王朝了。而那100多個王侯們,因為實力的不同,也要開始在歷史上開始自己的表演了。《論語》禮樂徵伐自諸侯出
  • 春秋戰國時代專題史
    東周實際上包括了前後兩個大的歷史階段:前段叫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03年),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後段叫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前221年),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春秋五霸相爭
  •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近800年,為何會稱為西周、東周還有春秋戰國
    周朝在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率領盟軍在牧野打敗商紂王軍隊(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商紂王在鹿臺自焚,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公元前256年被秦國軍事欺壓,又在國內欠下巨債的周赧王姬延終於憂憤而亡,成為周王朝最後一位周天子,至此周王朝覆滅,公元前249年秦國的莊襄王滅掉最後的東周國
  • 為何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熱衷於爭霸,而不是吞併和滅國?
    在整個春秋時代,爭霸是周王國的主流趨勢:公元前722年~公元前710年,「小霸」鄭莊公主導了東周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成功與齊、魯二國結成盟友後,取得了對宋、衛、蔡、陳聯盟的決定性勝利;公元前685年,齊桓公搶先回國奪得君位,開啟了與楚成王長達四十三年的爭霸歷程;在齊桓公死後,宋襄公妄圖爭霸,卻被楚成王多次羞辱,不但沒能稱霸,還因泓水之戰中受重傷而在公元前637年去世;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率晉軍在城濮之戰中戰勝楚軍
  • 活躍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
    在古代中國,西周建立了一個穩定的王朝,但是西周也逐漸衰落,進入了各種勢力跋扈的春秋戰國時代。我將對春秋戰國時代是如何發展的進行說明。
  • 春秋和戰國,究竟有啥子區別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極其特殊的時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平臺,也是政治轉型的過度。事實上,後人經常把春秋戰國當成一個統一的名詞來概括這段歲月,很少有人會去思考,春秋與戰國究竟有啥子區別,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揭開這其中的奧秘。
  • 《左傳》為什麼要以公元前722年為春秋時代的開端?
    平王東遷半個世紀後《春秋》才開始《史記》對漢朝之前各時代的分期周幽王於前771年被殺,平王東遷在前770年,人們一般把前770年視為西周與東周的分界。但對於春秋的開端卻引發過很多爭議。當代的史學家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的這段歷史,稱為「春秋時期」——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春秋的開端與東周是重合的。然而古人卻不這麼看。在《史記》中,司馬遷認為西周在「共和」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他把漢朝之前的歷史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五帝與三代」,這個時期從黃帝時代到西周末年的共和時期為止。
  • 春秋戰國103個國家,你知曉多少?
    其實我們所說的春秋戰國時期,根據編年體來說可以說是東周時期,論述整個春秋戰國,我們第一便想起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但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去並不只有這幾個諸侯國在相互爭鬥,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一共有103個諸侯國,除了七雄之外,有一些國家,我們聽聞過故事,卻不知曉存在的時期。
  • 學習古文觀止,從了解孔子的春秋開始
    之前說過,《古文觀止》是按年代順序編排的,前三卷收錄的都是周文,也就是誕生於周代的文章,具體一點來說,是跟東周時期有關的一些文章。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所謂的東周,就指的是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您看,提到春秋時期,這關係就來了。不過,更具體來看,《古文觀止》收錄同一個作者和同一部經典最多的文章,是來自《左傳》。
  • 東周和西周到底是朝代還是國家?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統稱為東周,以公元前476年為界,先後分為春秋與戰國。春秋時期尚有很多國家,但主要由春秋五霸說了算;戰國時期只剩下十幾個國家,但大國只有七個,即所謂的「戰國七雄」,這段時期主要由這七個國家說了算。
  • 春秋戰國那些事5:東周滅國之君姬延,結局有多慘?
    ,結局有多慘?.在春秋戰國期間,中華大地上的正統王室仍稱"周",不過此時的周朝早已不復從前的光彩,這時的周朝就像一個傀儡、一個吉祥物,只是眾多諸侯國在不停地廝殺當中穩定民心的一個象徵,只要周朝還在,天下秩序就沒亂,而諸侯王們無論怎樣胡作非為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 好不容易建起東周,卻是春秋時期的開始,周平王到底經歷了什麼?
    在我國奴隸社會時,曾經有一個鼎盛時期,它農業繁盛,勢力範圍和國土面積廣闊,這就是西周王朝。西周開國於周武王,在傳了12位統治者後,滅國於周幽王。早期西周社會安定,百姓和睦,有著著名的「成康之治」,可惜從周懿王開始日益腐敗,最後走向了滅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