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極不情願,但丟失了眾多依仗的周王室,已經難以成為這個時代的唯一主角,而躍躍欲試的眾多諸侯國,則迫不及待的想要登上這個巨大的舞臺,展示他們煥發的生命力。
與他們一樣的,還有一群群剛從周禮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知識分子。他們被開放的時代和互不統屬的政權賦予了無限的生命力。他們用文字和時間,思考著文明與科學的奧秘和時代的發展。
他們最終匯聚成了諸子百家,爭相鬥豔。在使得中華文明的天空群星璀璨的同時,他們也不可避免的融入到了春秋列國爭雄的時代洪流中。
而列國爭雄戰爭中,貴族的氣質和兵戈的血腥交匯在同一時代,最終影響了時代的走向,開啟了戰國血腥時代,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
可以說,華夏文明的系統性形成,不在夏商周,不在秦漢,而是在春秋時期。
然而,紛繁蕪雜500年,春秋亂世200國,要如何理清脈絡,拋去浮雲呢?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春秋這個大舞臺上,都有著哪些主角和配角?
一、公元前的聯合國
做一個形象的比喻,春秋時期的華夏大地,就仿佛一個古代版的聯合國。而在這個公元前的聯合國地區,生存著這麼幾種國家:
第一種只有一個國家,周王國。因為周王是所有諸侯名義上的宗主國,也就是聯合國的創始人,但在實際上對諸侯國的控制權比較無力。所能直接控制的地區不過是成周洛邑周圍的土地而已,而且春秋500年還因為內部和外部的因素,土地不斷縮減,逐漸喪失了周王室的威權,直至戰國時期的可有可無。
第二種是中原諸侯國。諸侯們雖然權力越來越大,但也並不是完全的主權國家,除了禮法上受制於周王以外,權力上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當時的霸主。而霸主得以存在的主要原因,除了綜合國力比較強以外,更重要的是諸侯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頭羊,帶領大家一起對付周邊的蠻夷國家。中原諸侯數量龐大,大家所熟知的晉、秦、齊、魯、宋等,都屬於這個範疇。
第三種是中原諸侯國的敵人蠻夷戎狄國家。他們是諸侯們得以保持相對團結,沒有像戰國時期那樣大打出手的主要外部威脅。而蠻夷內部也並不是鐵板一塊,他們分成很多小的部落和國家,由於文明發展程度沒有中原高,才出現了史書中簡略的記載。他們之間相互也會進行戰爭,甚至還會聯合中原國家攻打其他的蠻夷國家。著名的楚國(由夷入夏)、義渠、西戎、孤竹等等,都屬於這個範疇。
那麼,要理清這個聯合國,主要要搞清楚第二種和第三種國家的構成和角色。
二、中原諸侯國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之中有周的功臣,有周招安當地的勢力頭領、有聖賢先朝後裔,成分和來源十分複雜,子彧曾在解讀西周分封制一文中進行詳細分解,在此便不再贅述,但大家的起點相同,終點卻差異巨大,縱觀春秋時期的綜合實力,子彧將他們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流,霸主和準霸主諸侯,晉國、楚國、齊國、秦國。
這是春秋的頭部國家,幾個國家常常是霸主或者有資格爭霸的大國,他們憑藉自己的國力,通過戰爭和外交,影響著春秋歷史的發展,掌握著時代的主動權。
這其中,晉國和楚國長期霸佔著霸主的寶座,他們各擁有一批附庸國,擁有強大的實力。晉楚往往憑藉自身的實力向其他諸侯國施加壓力,脅迫其他諸侯參加他們的戰爭或在外交上順從他們的意志,還向較小的諸侯國收取一定數額的貢賦,是春秋時期有實無名的宗主國。晉國在晉文公之後長期居霸主之位,直到後來國內卿族勢力坐大;楚國在春秋一開始就中原挑戰,一直到楚莊王時期才成功稱霸,之後一直與晉國進行角力。
所謂「一部春秋史,半部晉楚爭霸」,他們在春秋的地位可見一斑。在整個晉楚爭霸過程中,晉國在大多數時候佔據上風,但楚國往往主動發出挑戰。
而齊國和秦國,在強勢的時候可以向霸主寶座發起衝鋒,能夠與晉楚單獨一較高下;弱勢之時也能夠獨善其身,作為獨立的大國參與國際外交和軍事行動。齊國在桓公時稱霸,之後雖然衰落,在齊景公之時有過一段短暫的中原霸權,但大多數時候只是保持不臣屬、不附庸的大國地位。秦國在春秋初年才真正躋身諸侯之列,但得益於地緣優勢發展迅速,在穆公時期短暫稱霸,並得到周王承認,但大多數時候只是專注於西方大國地位,對中原爭霸的參與度並沒有其他三國那麼多。
四國的方位東齊、北晉、南楚、西秦,位於中原的四個方向,有著中原角力的天然地緣優勢。
第二流,中原地方性大國,這類諸侯國數量是比較多的,代表性的有衛國、魯國、鄭國、宋國、陳國、蔡國等。
這些諸侯國雖然國力不足以爭當霸主,但其國力在強盛時能夠抵禦四大國的進攻,擺脫服從的地位,而在衰弱時能保證地區性的大國地位,是爭霸諸侯主要爭取的對象。他們服從了,霸主之位也就到手了。
這其中,鄭國、宋國是角逐過霸主的國家。鄭國在莊公時躋身於春秋三小霸的行列,一時風光無限;而宋國在襄公時,一度在齊桓公死后角逐霸主,最後因為國力不濟敗於楚國。因此,有部分史家也將鄭莊公、宋襄公列入霸主行列,屬於二類中的強國。
魯國曾與東方大國齊國角力,失敗後成為齊國的友好鄰邦,是春秋時的禮儀擔當。衛國由於地近蠻夷而屢受攻擊沒能參與爭霸角力,但對中原事務參與度相當高。陳蔡兩國在楚國以北,多次阻擋住了楚國北進的步伐,保證了其獨立性,大多數時候是楚國的半附庸型國家,但對中原事務參與度較高,所以勉強躋身二流國家。
第三流,蠻夷入夏國家,代表性國家(楚國)吳國、越國、中山國。
這類諸侯國的特點是,對周王朝的中原系統若即若離,但後期融入華夏成為華夏一員,甚至在中原爭霸中取得一定優勢,一時風光無限。
嚴格來說,楚國也屬於蠻夷入夏的諸侯國,因為在春秋前期,楚一直對周時叛時服(參考子彧文章楚國霸業),但由於數代人的積累,其實力可與中原大國晉秦齊比肩,屬於這類國家裡最成功的諸侯國,因此歸入一流諸侯。
而吳越本游離於中原系統之外,但機緣巧合在晉楚的扶持之下,迅速向中原文化靠攏,得以快速崛起,在春秋末年、戰國初年一度成為中原霸主,光芒掩蓋了中原諸侯。但他們的國力終究不夠強大,其興也勃,其亡也速。在維持了一代人的霸權之後,國家迅速衰落,甚至滅亡,沒能參與到戰國七雄的角逐之中。
中山國是另一個另類,中山國地處晉燕之間,曾一度滅亡邢衛,是中原諸侯的勁敵。幾乎被晉國滅亡,但隨之而來的春秋末年,晉國內部紛爭,中山國死灰復燃。一直在戰國時期,被魏、趙兩次滅國,才徹底宣告滅亡。
這類諸侯國與中原屬於亦友亦敵的關係,他們一開始並不屬於中原文化序列,是促成中原國家團結的威脅和敵人,但一旦強大起來,他們主動學習和融入中原文化,與中原無異。楚國長期角力中原霸主,吳越在黃池之會、徐州會盟上一度稱霸,中山在戰國初期與中原諸侯「相王」等時間,說明了他們對中原的影響。
第四流,小國、大諸侯國的附屬國等,這類國家的數量更是數不勝數,代表如曹國、譚國、許國,魯國的附庸國牟國、邾國、費國等,晉國的附庸郇國、霍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