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霸」鄭國是種怎樣的存在?

2020-12-14 文史峰火臺

有人說春秋時的鄭國是「小霸」(與春秋五霸相比),春秋前期的鄭國很是強大,包括陳、蔡、衛等國,甚至有時候齊國、魯國等大的諸侯國都要跟隨鄭國東徵西討,鄭國的實力由此可見非常強勁。自春秋時立國,鄭國雖一直並未能稱霸各諸侯國,但在春秋時期也留下了濃墨重彩。

鄭國是周王室的宗親,鄭桓公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在周宣王二十二年時被封到鄭地,後來在周幽王時犬戎兵逼鎬京,周幽王和鄭桓公被殺,鄭武公繼位。鄭武公有兩個兒子,長子寐生和次子叔段,因為其夫人武姜不喜歡寐生,寵愛次子叔段。向鄭武公數次稱道次子叔段有賢才,應立叔段為世子,也許是有了周幽王的前車之鑑,鄭武公以不能廢長立幼,況且寐生又沒有什麼過錯為由,一直沒有採納。

後來寐生繼位(鄭莊公)後,公叔段與其母武姜密謀造反,但被鄭莊公輕鬆打敗。這件事鄭莊公從頭到尾都是知情的,但其不動聲色,任由公叔段招兵買馬,壯大實力,到後來公叔段開始謀反時,鄭莊公則「不勞餘力,得其京城」。如果弟弟和母親開始預謀時,出兵去剿滅的話,難免會無法坐實公叔段的反叛,以免有師出無名之嫌。史書記載在此事後,鄭莊公又以「掘地黃泉見母」,更是為自己增添了不少政治美談。既除掉了禍患,又得到了最好的結果。由此可見,鄭莊公是個足智多謀,善於運籌帷幄的人。

自平王「東遷洛邑」後,周王室的影響力開始日漸式微。由於鄭莊公繼承其父鄭武公的周朝卿士之職,但久不供職,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滿,想把鄭莊公的權力收回,此舉鄭莊公很是生氣,為了消除鄭莊公的質疑,便有了「周郊交質」(互相交換質子)。但到周桓王時,鄭國借周桓王的名義去討伐宋國,所以周天子把卿士的權力全部移交給了虢公,徹底不再讓鄭莊公擔任卿士職位。鄭國極為惱火,便不再朝拜周天子,而且還派人馬到溫地把周王室的小麥給收走了。周王室本來就地小貢少,名義上仍保持「天下宗主」的政治地位,為保留被華夏各國所尊崇的最後尊嚴。於是周天子聯合蔡、陳、衛諸國開始興兵伐鄭。但是陳蔡兩國有內亂,所以聯軍來參戰也並非齊心協力,這樣鄭國使用了「魚麗之陣」,把周王的部隊衝得人仰馬翻,鄭國祝聃一箭射中了周王。

天子在中國古代政權裡是最高的供主,是象徵著正統的稱呼,「受命於天,行使天命」。而「射王中肩」這一下,恐怕不只是讓周天子的神話蕩然無存,天子的權威徹底淪喪,對世道人心的影響更為嚴重,所以有人說,後來戰國時代的禮樂崩壞也是由此而開始。而在春秋那個對禮樂很看重的年代,鄭莊公敢以諸侯身份挑戰周天子的權威,冒天下之大不韙,自身肯定是有一定實力的。稱其為春秋初期的「小霸」,並不為過。

在晉國和楚國實力增大之後,鄭國地處晉楚兩大霸國之間,是為兩國所必爭。而鄭國國土狹小,靠一己之力無論如何是無法獨善其身的。為了避免被兼併,不得不講求內政外交的良策。由於地理位置原因,使得鄭國只能跟強鄰「朝秦暮楚」。到春秋末年,鄭國國力更是衰微,華夏諸侯只剩下秦、晉、齊、楚、越五個大國,而鄭國只是跟魯、宋、衛等幾個待亡的小國一樣。此時再想向外擴張兼併,一是外界環境跟「小霸」鄭莊公那會不一樣了,二是實力更不允許,被強國吞併也是在所難免。

相關焦點

  • 平息外亂,反抗周朝控制,攻伐諸侯成就春秋小霸
    導語:春秋時期,周朝自平王東遷後,王室日益衰微;諸侯爭霸,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實亡。諸侯群雄割據,鄭國毗鄰周國,地處政治地理中心,具有地理優勢;又因國內重農興商,兼具經濟優勢;在內政外交上政策清明,攘外安內,遠交近攻,成就春秋小霸的重要地位。
  • 擁有強大商人集團的春秋小霸,為何會成為第一個被滅的春秋大國?
    這才是真正的春秋之秦穆公篇(14)主筆:閒樂生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這個亂到極處卻越亂越有精神的春秋時代,不但王侯將相可以建功立業大出風頭,就算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商人,逮到機會,也可以憑著自己的機智和勇敢,風風光光的露一下臉,也正是因為他們,歷史才變得更加有趣。
  • 春秋時期中原核心文化區的重構與鄭國的興衰
    另一種典型器物是豆,敞口折壁,早期者柄部多有凸稜,圈足較矮,到了中晚期豆柄變得細長。  鄭城春秋早期的陶鬲、陶豆、陶罐與豐鎬地區西周晚期同類器基本相同,表明春秋早期的鄭國文化脫胎於豐鎬地區的西周文化。但春秋鄭國文化亦有一些有別於宗周地區的特色:如隨著鬲的退化,釜作為新型炊具應時而生,鄭地的釜口微斂,深腹圜底,極具特色;小口溜肩圜底尊,在鄭地廣為發現,也是鄭文化的特色之一。
  • 鄭莊公為什麼被稱為春秋小霸?因為他一箭射中了周天子!
    這使得周桓王對鄭莊公愈發不滿,於是,在這一年的秋季,周桓王率領蔡國、衛國、陳國的軍隊討伐鄭國。 而周天子之所以親自帶領軍隊攻打鄭國,那是因為在此之前,鄭國的一系列行為大大的挑戰了周天子的權威。 早在鄭莊公二十四年,鄭國就派兵侵佔了周王室的土地,搶奪了屬於周王室的糧食。莊公二十七年,鄭莊公親自朝見周桓王時,周桓王因為三年前鄭國搶奪周室莊稼,便對鄭莊公十分厭惡,沒有按照禮儀對鄭莊公進行接待。莊公二十九年,為了聯合魯國,鄭國與魯國私自交換了土地。
  • 春秋戰國時期爵位最低的諸侯國許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許國作為爵位最低的諸侯國,因為實力不濟又位處中原要地而被到處被欺負直到覆滅。許國許國,是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許文叔於許(今河南許昌),建立許國,國君為姜姓,爵位為男爵,是至今唯一可確定為男爵的周代諸侯國。公元前504年,鄭國大將遊速率軍伐許,許國已經無力抵抗,十七世國君許男斯被俘,許國第一次亡國。
  • 蘭之香蓋一國,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的鄭國君主,世人稱他蘭草轉世
    春秋時代,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總共294年。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陳國史話一:奮三世餘烈而成「小霸」的鄭國,竟沒被他放在眼裡
    可是,有著這樣高光時刻的陳桓公,偏偏在對待鄭國的態度上出了問題。 鄭國根本掀不起什麼波瀾,桓公自己都不把他們放在眼裡,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所以,一個「弱國」因為「害怕」而向自己求和,陳國何必同意這樣的請求,而得罪了衛、宋兩個「強國」呢?因此,陳桓公再一次拒絕了鄭國的提議,不同意與之講和。致使鄭國使臣憤憤地離開了陳國,將媯鮑的回覆及態度一一告知鄭莊公。
  • 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春秋三小霸,指的是春秋初期最早稱霸的三位霸主,由於其霸業不如春秋五霸,故被稱為三小霸,他們分別是: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古語有云:「大霸不過五,小霸不過三」。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大霸者,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個是沒問題的,另外的兩個,一說是宋襄公、秦穆公,一說是勾踐、闔閭,這早已是為人所熟知的了。而三小霸為誰,論之者甚少,因為自齊桓公稱霸後,小霸沒有了,所以後人便將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三人,列為春秋三小霸。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
  • 齊國史話五:僖公走向小霸的重要一步,組織了少一國的三國盟會
    更何況,跟鄭國更早結盟了的國家是齊國(《春秋》記載「(隱公三年)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於石門」),而魯國跟鄭國交好才是最近的事情(《春秋》記載「(隱公)六年春,鄭人來渝平」)。如果,齊國在鄭國遇到糾紛時不出來做點什麼的話,豈不是把這位盟友拱手送給了魯國嘛。
  • 東周列國(春秋時代的開始)
    因洛邑在鎬京的東面所以這時的周國又稱「東周」,自周平王建國伊始,周王室已無力在控制各方諸侯,一個諸侯割據的春秋時代便隨之而來。    秦國本來是周王朝的附庸國,但秦襄公是一個投機主義者,他看準時機在周平王最危難時派重兵護送周平王有功,秦國才被轉正為正式員工(諸侯),為後來秦國的君主們建立霸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 從鄭國分封到鄭伯克段:周代鄭國早期歷史新論
    「鄭伯克段於鄢」是《春秋左傳》記錄的第一件大事,後來也被《古文觀止》編為文選的首篇,時至今日,中學語文教材也選錄了這篇文章,可見這段史實在春秋歷史上之重要。不過,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722年,距離西周滅亡已經過了近50年。而鄭莊公從擊敗共叔段開始,就迅速成為打敗中原無敵手的春秋小霸。那麼,鄭國在「鄭伯克段於鄢」之前經歷了怎麼樣的歷史,才能取得這樣卓越的成就呢?
  • 東門之役將鄭國拖入了中原混戰,徹底改變了鄭國的戰略方向
    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即位十五年的三月十六日,衛公子州籲殺死了自己的國君衛桓公,自立為國君,這是《春秋》記載的第一個弒君篡位的事件。接著鄭、衛兩國的鄰國宋國也發生了內亂。好在春秋初期各諸侯國主要是用兵車進行野戰,攻城戰術普遍不高,沒能攻下鄭國國都。鄭國吃了大虧,感覺到了東邊諸侯國的威脅,也反映鄭國是個四戰之地,東邊無險可守。為了阻止東方諸侯再次對鄭國造成威脅,鄭莊公必須各個擊破。從此之後鄭國發動了一系列的報復戰爭。
  • 春秋時期鄭國的禮樂文化與孔子貶斥鄭音初探
    春秋時期上接西周時期的禮制,下轉戰國雄霸局面,在這樣的變化急劇的時代中,固有的傳統禮制和適應時代的改禮相互碰撞競爭,造成了禮制的維護與違禮現象之間相抗爭的歷史文化局面,有識之士們對禮制開始了重新的思考,以便拯救亂世。鄭國鄭音便代表了新樂向舊樂發起了挑戰,成為那一時期禮制變化的一個映射。
  • 繻葛之戰:周天子率領大軍徵討鄭國,結果如何?
    西周覆滅後,鄭國、衛國、晉國等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後,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徵伐,稱為戰國時代。在東周時期,周天子地位的下滑,甚至形同虛設,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當然,周天子逐漸成為傀儡,甚至被秦國消滅,顯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 鄭國:終春秋之世徵伐不休,因險惡的外部形勢與混亂的內部環境
    險惡的外部形勢——中國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以窺中國 鄭國與鄰近的宋、衛二國自春秋始即為世讎,又因地理位置的關係,成為大國爭霸的戰場,終春秋之世,大小爭戰幾乎都與鄭國有關。
  • 春秋300年,看似錯綜複雜,理清楚了也就那麼回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春秋」據說是來源於魯國史官所編寫的編年史名《春秋》。因其按春、夏、秋、冬四季記錄了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所記述的歷史年限,大體上與東周時期大國爭霸的那段時期相吻合,因此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就被後人籠統地稱為「春秋時期」了。
  • 春秋史話:鄭國是如何在秦、晉、楚大國夾縫中生存的?
    但是,這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諸侯國或者部族雖然各有各的問題,卻也有各自存在的道理。它們有自己的文化認同,有捍衛自己國家和部族生存的智慧和勇氣。鄭國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周平王東遷之後,鄭國一度十分蠻橫,幹出了搶割麥子、箭傷周王的事情。但是,隨著齊、晉、楚、秦諸大國的崛起,鄭國地位急劇下降,淪落成小國。
  • 春秋戰國:鄭國對戰強大的楚國,叔詹運用了哪些巧妙的戰術?
    #春秋戰國的故事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不斷,而能打贏的諸侯國,往往對自己的審視更加透徹,且對敵國的偵察遠勝於敵國對己國的偵察,這就是知己知彼所帶來的戰果。只要是偵察透徹而且能制定出應對之法的諸侯國,不論兵力強弱,往往都可以取得勝利。
  • 聖賢孔子哀嘆「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真是一點「禮」都不講嗎?
    春秋時代,怎一個「亂」字了得,從諸侯至卿大夫,再到家臣,紛紛將「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左傳.昭公七年》)的宗法制度扔到故紙堆裡去。於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不禁哀嘆春秋時代是「禮崩樂壞」的年代。
  • 春秋霸主有哪些人
    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在位期間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