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推進到了魯隱公十年(即桓王在位的第七個年頭),在開講本次故事之前,鄙人想先帶大家通篇看一下孔老夫子對於這一年的記載。在《春秋》經文中,有關隱公十年的內容總共可以分成六段(或者說是六句):其中的五段都提到了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唯一沒有提到戰爭的一段,也是在為其後的戰爭做著準備。如此看來,這真是十分混亂的一年,周朝中、東部地區的各個諸侯國即將展開連番的角逐,中原一帶也將捲入到連綿的戰火之中。那到底這一年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咱們這就從《春秋·隱公十年》所記的前三段內容入手,去看看那年的第一場大會戰。
要說這第一場大會戰,其實各位應該早有耳聞,就是咱們前面幾篇「史話」中反覆提到過的奉「王命」討伐宋國的戰役。只不過此前伐宋僅有鄭國出了兵,魯、齊兩國雖然有過溝通,卻由於北戎侵鄭、鄭國退兵,讓他們暫緩了出兵的節奏。這樣一拖就拖了好幾個月,直到鄭莊公於隱公九年年底趕走了來犯的北戎之後,依然不見鄭國與宋國有重新開戰的跡象。於是,已經做好了出兵打算及準備的魯隱公坐不住了,想要做點什麼來重新點燃這場戰火。
說到這裡恐怕有童鞋要問了,明明魯國、宋國長期聯姻,兩國之前也算親密,為何現在魯隱公這麼著急要攻打宋國呢?就算宋殤公此前欺瞞了一些事情,引起了隱公的不滿,也不至於如此仇恨宋國吧?其實,在鄙人看來,隱公憎惡宋殤公欺瞞自己只是魯國想要出兵的一個方面而已,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其實在於魯國國內的現狀。
因為從隱公八年開始,魯國就連續遭遇了螟災、大霖、大雨雪等災害,農業生產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可魯隱公為了加強剛剛從鄭國那裡換來的祊地的防禦力,不得不堅持強徵民夫去修建中丘、(遠地之)郎這兩座城池,讓這一災情變得更加嚴重。所以,當時的魯國國內一定是怨聲載道、矛盾重重,給隱公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那麼,為了緩解自身的壓力,隱公就急需將國內矛盾轉移出去,這才如此希望這場討伐宋國的對外戰爭趕緊開始。
正是基於魯國國內這樣的迫切需求,隱公不得不於自己在位第十個年頭的二月,率先邀請鄭莊公、齊僖公來中丘城共商大事。目的就是看看兩位同盟國君的意思,並「攛掇」他們儘快重啟討宋之戰。結果老天爺還真是幫忙,隱公這番積極的舉動換來了他預期的效果。三位國君不僅都想繼續把「王命」完成,還就此約定了出兵的時間,並於鄧地再次盟誓,宣誓此次出兵一定要震懾住宋國,讓殤公知道知道他們三國聯合起來是有多麼的厲害。
這下好了,三個諸侯國已經決定出兵,並定好了發兵的時間,隱公可算是鬆了口氣。接下來的時間裡(約定是當年五月出兵,離三國盟誓有近三個月的時間),他便用心做著魯國出兵的準備,還選定了統兵出徵的主帥。那隱公選擇的主帥是誰呢?他自己為何不親率大軍出徵呢?畢竟就《左傳》記載,鄭、齊兩國統兵的人乃是兩國國君,只有隱公自己也去前線坐鎮才比較合理嘛。
關於這兩個問題,在下想先解答一下第二個問題。之所以隱公不親率大軍出徵,主要原因就是隱公擅長文治,卻不太懂得行軍打仗的事宜(從各種史書的記載能了解到這一點)。他要是帶兵上了戰場,不僅起不到指揮的效果,還需要大量的侍衛來保護自己,反倒成了累贅。更何況魯國國內矛盾還是很嚴重的,他又是個代理國君,如果盲目離開國都,指不定會發生什麼意想不到的狀況呢。因此,既然自己不擅長統兵,又需要在首都穩定後方形勢,隱公索性還是留在國內比較穩妥。
至於第一個問題,隱公到底選派了誰去出徵。這個人大家更是熟悉不過了,他便是此前多次出現在咱們的「史話」故事中,時而不聽話、時而又特別守禮的公子翬(即羽父。「翬」字音為huī,通「揮」字)。並且,從公子翬這個稱呼就可以想到,他不僅僅是魯國的大臣,還應該是魯國宗室才對。只不過史書的記載沒有那麼詳細,暫時無法考證他是哪一位魯國國君的後裔了。那由公子翬這位宗室代表隱公出徵,在身份上也算是合乎情理,再加上他又有過領兵打仗的經驗(之前和宋國等四國一起侵襲過鄭國,這次又跟鄭國一起攻打宋國,真是戲劇性),可以說是此次討宋的最佳人選了。
於是,公子翬率領著魯國大軍如期出發,按時趕到了三國約定的地點,與鄭莊公、齊僖公率領的大軍匯合,拉開了隱公十年第一場諸侯大會戰的序幕。並且,根據《左傳》給出的信息來看,這場大會戰三國聯軍一方還是相當順利的。因為距開戰僅僅過去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隱公竟然離開了國都來到了靠近前線的老桃邑(即今濟寧市北一帶)。想必是前方捷報頻傳,讓魯國國內矛盾已經緩和,加上老桃邑雖靠近前線但仍屬後方,還是比較安全的,這才讓隱公敢於來到這裡。
那魯隱公到老桃邑來幹什麼呢?據《左傳》記載,隱公到這裡是與鄭莊公、齊僖公會面來了。就在下理解,這次會戰既然是魯國發起的,且主攻方向是從齊、魯兩國邊境向宋國進發,作為東道主的魯隱公怎麼也得去犒賞一下前方的大軍。另外,他派了公子翬出戰,自己卻沒有領兵,也需要趕過來跟鄭、齊兩國國君說明情況,以免他們有所誤會。因此,《春秋》經文對這次三位國君的碰面都沒有記載,想必是孔夫子也認為這次會面不太重要。
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太重要的會面,還給魯隱公帶來了個意外驚喜。就在三位國君老桃相會後不久,前方傳來了捷報,魯國軍隊在菅地戰勝了宋國的軍隊,算是給隱公的勞軍獻上一份大禮。更有意思的是,正是由於隱公此時身在「準前線」的地方慰勞將士們,魯國的這場勝利還被算在了姬息的頭上。在《春秋》中以「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這樣一句話做了記錄,仿佛是隱公在指揮戰鬥一般,真是讓他風光無限。
接下來,三位國君也碰過面了,前方戰事也順利進行著,魯隱公想必又回到了都城繼續處理政務去了。然而,別看姬息退回了後方,仿佛與戰爭沒有什麼交集了,但隱公仍然是討宋之戰後半段的最大受益者。因為,老桃相會之後,鄭、魯、齊三國聯軍繼續高歌猛進,取得了連番的勝利。並且,鄭國軍隊在鄭莊公的指揮下更是神勇異常,拿下了郜、防(這個「防」不是此前魯隱公、齊僖公會商的地點,乃是宋國的城邑,為了區別,在下認為可以稱之為「西防」)兩座城邑。不過,鄭莊公這次十分的大方,打下的這兩座城他一座也沒有要,全都送給了魯隱公,歸魯國所有,您說隱公是不是最受益呢?
至於為何鄭莊公這次會這麼大方,《左傳》給出的解釋是:莊公奉天子之命討伐不庭(「不庭」,諸侯不朝覲天子的意思),自己卻不貪圖土地,而是將「戰利品」犒勞同樣在戰鬥中做出貢獻的魯國,是合乎正道的義舉。顯然,左先生借書中「君子」之口,給了鄭莊公很高的評價。
但在鄙人看來,莊公此舉只能算是英明的決斷,並非什麼不貪土地的義舉。因為,郜、(西)防兩城處於魯、宋兩國的邊境,對於鄭國來說是距離遙遠的飛地。如果莊公把這兩座城歸為己有的話,不僅要派遣大量軍隊來守備,還不一定能守得住。反倒是將這兩座城送給魯隱公,跟魯國的疆域連成一片,才能真正起到削弱宋國實力的目的。更何況,魯隱公本就是這次會戰的發起人,在戰鬥過程中魯國也出力不少,將「戰利品」送給他們,更能加強鄭、魯雙方的同盟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是發生於魯隱公十年的第一場諸侯會戰,鄭、魯、齊三國以連番勝利及兩座城的戰果贏下了這場戰爭,讓宋國吃了大虧。可是,各位了解了這次會戰的全過程以後,心中一定會產生一些疑問:整場會戰一直是魯國在受益,鄭、齊兩國就這麼大公無私,不想撈點什麼利益麼?宋殤公如此好戰之人,吃了這麼大虧,能老老實實認栽嗎?這些問題今天就先不給大家揭秘了,畢竟這戰火不斷的一年才剛剛開始。在接下來的故事裡,我會繼續給各位分享之後的幾場會戰,到時自會將疑問逐一解答,希望您能持續關注哦。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三國討宋、隱公十年、中丘會盟、魯隱公、提議伐宋、轉移矛盾、合兵開戰、老桃相會、菅地大捷、鄭取郜防、送予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