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史話十四:三國終於會師伐宋,沒想到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隱公

2020-12-27 閒敘春秋

時間推進到了魯隱公十年(即桓王在位的第七個年頭),在開講本次故事之前,鄙人想先帶大家通篇看一下孔老夫子對於這一年的記載。在《春秋》經文中,有關隱公十年的內容總共可以分成六段(或者說是六句):其中的五段都提到了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唯一沒有提到戰爭的一段,也是在為其後的戰爭做著準備。如此看來,這真是十分混亂的一年,周朝中、東部地區的各個諸侯國即將展開連番的角逐,中原一帶也將捲入到連綿的戰火之中。那到底這一年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咱們這就從《春秋·隱公十年》所記的前三段內容入手,去看看那年的第一場大會戰。

春秋時期的諸侯會戰

要說這第一場大會戰,其實各位應該早有耳聞,就是咱們前面幾篇「史話」中反覆提到過的奉「王命」討伐宋國的戰役。只不過此前伐宋僅有鄭國出了兵,魯、齊兩國雖然有過溝通,卻由於北戎侵鄭、鄭國退兵,讓他們暫緩了出兵的節奏。這樣一拖就拖了好幾個月,直到鄭莊公於隱公九年年底趕走了來犯的北戎之後,依然不見鄭國與宋國有重新開戰的跡象。於是,已經做好了出兵打算及準備的魯隱公坐不住了,想要做點什麼來重新點燃這場戰火

說到這裡恐怕有童鞋要問了,明明魯國、宋國長期聯姻,兩國之前也算親密,為何現在魯隱公這麼著急要攻打宋國呢?就算宋殤公此前欺瞞了一些事情,引起了隱公的不滿,也不至於如此仇恨宋國吧?其實,在鄙人看來,隱公憎惡宋殤公欺瞞自己只是魯國想要出兵的一個方面而已,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其實在於魯國國內的現狀

隱公希望儘快將國內矛盾轉嫁出去

因為從隱公八年開始,魯國連續遭遇了螟災、大霖、大雨雪等災害,農業生產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可魯隱公為了加強剛剛從鄭國那裡換來的祊地的防禦力,不得不堅持強徵民夫去修建中丘、(遠地之)郎這兩座城池,讓這一災情變得更加嚴重。所以,當時的魯國國內一定是怨聲載道、矛盾重重,給隱公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那麼,為了緩解自身的壓力,隱公就急需將國內矛盾轉移出去,這才如此希望這場討伐宋國的對外戰爭趕緊開始

正是基於魯國國內這樣的迫切需求,隱公不得不於自己在位第十個年頭的二月,率先邀請鄭莊公、齊僖公來中丘城共商大事。目的就是看看兩位同盟國君的意思,並「攛掇」他們儘快重啟討宋之戰。結果老天爺還真是幫忙,隱公這番積極的舉動換來了他預期的效果。三位國君不僅都想繼續把「王命」完成,還就此約定了出兵的時間,並於鄧地再次盟誓,宣誓此次出兵一定要震懾住宋國,讓殤公知道知道他們三國聯合起來是有多麼的厲害。

三國國君會面,共商討宋之事

這下好了,三個諸侯國已經決定出兵,並定好了發兵的時間,隱公可算是鬆了口氣。接下來的時間裡(約定是當年五月出兵,離三國盟誓有近三個月的時間),他便用心做著魯國出兵的準備,還選定了統兵出徵的主帥。那隱公選擇的主帥是誰呢?他自己為何不親率大軍出徵呢?畢竟就《左傳》記載,鄭、齊兩國統兵的人乃是兩國國君,只有隱公自己也去前線坐鎮才比較合理嘛。

關於這兩個問題,在下想先解答一下第二個問題。之所以隱公不親率大軍出徵,主要原因就是隱公擅長文治,卻不太懂得行軍打仗的事宜(從各種史書的記載能了解到這一點)。他要是帶兵上了戰場,不僅起不到指揮的效果,還需要大量的侍衛來保護自己,反倒成了累贅。更何況魯國國內矛盾還是很嚴重的,他又是個代理國君,如果盲目離開國都,指不定會發生什麼意想不到的狀況呢。因此,既然自己不擅長統兵,又需要在首都穩定後方形勢,隱公索性還是留在國內比較穩妥。

至於第一個問題,隱公到底選派了誰去出徵。這個人大家更是熟悉不過了,他便是此前多次出現在咱們的「史話」故事中,時而不聽話、時而又特別守禮的公子翬(即羽父。「翬」字音為huī,通「揮」字)。並且,從公子翬這個稱呼就可以想到,他不僅僅是魯國的大臣,還應該是魯國宗室才對。只不過史書的記載沒有那麼詳細,暫時無法考證他是哪一位魯國國君的後裔了。那由公子翬這位宗室代表隱公出徵,在身份上也算是合乎情理,再加上他又有過領兵打仗的經驗(之前和宋國等四國一起侵襲過鄭國,這次又跟鄭國一起攻打宋國,真是戲劇性),可以說是此次討宋的最佳人選了。

公子翬代表魯隱公統領魯國大軍

於是,公子翬率領著魯國大軍如期出發,按時趕到了三國約定的地點,與鄭莊公、齊僖公率領的大軍匯合,拉開了隱公十年第一場諸侯大會戰的序幕。並且,根據《左傳》給出的信息來看,這場大會戰三國聯軍一方還是相當順利的。因為距開戰僅僅過去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隱公竟然離開了國都來到了靠近前線的老桃邑(即今濟寧市北一帶)。想必是前方捷報頻傳,讓魯國國內矛盾已經緩和,加上老桃邑雖靠近前線但仍屬後方,還是比較安全的,這才讓隱公敢於來到這裡。

那魯隱公到老桃邑來幹什麼呢?據《左傳》記載,隱公到這裡是與鄭莊公、齊僖公會面來了。就在下理解,這次會戰既然是魯國發起的,且主攻方向是從齊、魯兩國邊境向宋國進發,作為東道主的魯隱公怎麼也得去犒賞一下前方的大軍。另外,他派了公子翬出戰,自己卻沒有領兵,也需要趕過來跟鄭、齊兩國國君說明情況,以免他們有所誤會。因此,《春秋》經文對這次三位國君的碰面都沒有記載,想必是孔夫子也認為這次會面不太重要。

魯隱公到老桃邑犒賞三國將士

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太重要的會面,還給魯隱公帶來了個意外驚喜。就在三位國君老桃相會後不久,前方傳來了捷報,魯國軍隊在菅地戰勝了宋國的軍隊,算是給隱公的勞軍獻上一份大禮。更有意思的是,正是由於隱公此時身在「準前線」的地方慰勞將士們,魯國的這場勝利還被算在了姬息的頭上。在《春秋》中以「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這樣一句話做了記錄,仿佛是隱公在指揮戰鬥一般,真是讓他風光無限。

接下來,三位國君也碰過面了,前方戰事也順利進行著,魯隱公想必又回到了都城繼續處理政務去了。然而,別看姬息退回了後方,仿佛與戰爭沒有什麼交集了,但隱公仍然是討宋之戰後半段的最大受益者。因為,老桃相會之後,鄭、魯、齊三國聯軍繼續高歌猛進,取得了連番的勝利。並且,鄭國軍隊在鄭莊公的指揮下更是神勇異常,拿下了郜、防(這個「防」不是此前魯隱公、齊僖公會商的地點,乃是宋國的城邑,為了區別,在下認為可以稱之為「西防」)兩座城邑。不過,鄭莊公這次十分的大方,打下的這兩座城他一座也沒有要,全都送給了魯隱公,歸魯國所有,您說隱公是不是最受益呢?

此次會戰中三個重要地點的位置示意圖

至於為何鄭莊公這次會這麼大方,《左傳》給出的解釋是:莊公奉天子之命討伐不庭(「不庭」,諸侯不朝覲天子的意思),自己卻不貪圖土地,而是將「戰利品」犒勞同樣在戰鬥中做出貢獻的魯國,是合乎正道的義舉。顯然,左先生借書中「君子」之口,給了鄭莊公很高的評價。

《左傳》給予了鄭莊公贈城行為很高評價

但在鄙人看來,莊公此舉只能算是英明的決斷,並非什麼不貪土地的義舉。因為,郜、(西)防兩城處於魯、宋兩國的邊境,對於鄭國來說是距離遙遠的飛地。如果莊公把這兩座城歸為己有的話,不僅要派遣大量軍隊來守備,還不一定能守得住。反倒是將這兩座城送給魯隱公,跟魯國的疆域連成一片,才能真正起到削弱宋國實力的目的。更何況,魯隱公本就是這次會戰的發起人,在戰鬥過程中魯國也出力不少,將「戰利品」送給他們,更能加強鄭、魯雙方的同盟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是發生於魯隱公十年的第一場諸侯會戰,鄭、魯、齊三國以連番勝利及兩座城的戰果贏下了這場戰爭,讓宋國吃了大虧。可是,各位了解了這次會戰的全過程以後,心中一定會產生一些疑問:整場會戰一直是魯國在受益,鄭、齊兩國就這麼大公無私,不想撈點什麼利益麼?宋殤公如此好戰之人,吃了這麼大虧,能老老實實認栽嗎?這些問題今天就先不給大家揭秘了,畢竟這戰火不斷的一年才剛剛開始。在接下來的故事裡,我會繼續給各位分享之後的幾場會戰,到時自會將疑問逐一解答,希望您能持續關注哦。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三國討宋、隱公十年、中丘會盟、魯隱公、提議伐宋、轉移矛盾、合兵開戰、老桃相會、菅地大捷、鄭取郜防、送予魯國。

關鍵詞雲圖簡史

相關焦點

  • 魯國史話十:只書於《左傳》中的一段記載,體現了王室的禮樂崩壞
    既然說到了禮樂的崩壞,相信大家都能舉出不少的例子,而我今天也要在「魯國史話」中說一個事件,看看這件事背後是如何把禮制淪喪體現出來的。不過,雖說今天的「史話」被歸在了魯國的名下,主要是因為這件事是由魯隱公來完成的,但事件的起因卻始於周王室遇到的一次困境。
  • 春秋左傳注——隱公五年(4)且看鄭國、宋國互毆,魯國圍觀
    邾人告於鄭曰:「請君釋憾於宋,敝邑為道。」鄭人以王師會之。 伐宋,入其郛,以報東門之役。宋人使來告命。 公聞其入郛也,將救之,問於使者曰:「師何及?」對曰:「未及國。」公怒,乃止,辭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難,今問諸使者,曰『師未及國』,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 魯國史話十七:《春秋》中的3個字,證明了太史公的判斷很準確
    戀戀不捨地送走了「悲情」的魯隱公,咱們的「史話」故事也要來到一個新的紀元,即姬息的弟弟姬允的執政時期。那作為這位新魯侯的開篇故事,咱們要講些什麼呢?在下想給大家說一說有關隱公被殺時的一個小謎團……先等等!先等等!「閒敘」童鞋,你這也太留戀魯隱公了吧?明明姬息的故事已經結束了,你上次還特意為他補上了一篇好似外傳的文章,怎麼今天還要繼續聊隱公的話題啊?
  • 齊國史話五:僖公走向小霸的重要一步,組織了少一國的三國盟會
    但這麼長時間以來,咱們一直沒有關注到齊國,這倒不是說齊國在那些年變得不重要了,實在是由於前莊公在位既長久又有能力,讓齊國一直蓬勃發展著,沒有遇到像晉、衛、宋等國的動蕩。所以,既然沒發生變故,咱們自然就把關注度都放在了發生問題的那些國家上,這才讓齊國仿佛消失了一段時間似的。
  • 宋國史話四:殤公欺負小國引來了強敵,命人去求援卻又所託非人
    而今天,莊公又獲得了一個報復宋國的機會,只不過這次挑起事端的人是宋國那位很好戰的殤公宋與夷,所以在下把這篇故事歸入了「宋國史話」當中。或許大家能替邾國想到的第一個選擇應該就是魯國了。畢竟從名義上講,邾國是魯國的附庸,距離上魯國也緊鄰邾、宋二國,加上魯國又是影響力很大的姬姓宗邦,向他們請求援軍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 魯國史話十二:隱公為功臣的族人賜氏,成為一個姓氏的重要來源
    例如《公羊傳》中:「無駭者何?展無駭也。何以不氏?貶。曷為貶?疾始滅也」這三問三答的記述,就是在說明此事。因為,費庈父作為魯國大夫,只對國君賜給他們一族的食邑費地(即今山東省費縣)享有管理權,而他卻在沒有得到魯隱公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在極國周邊的郎地建城,其目的恐怕早已昭然若揭了。而極國,其實是魯國的附庸,只不過他們到底是何出身,史學界一直沒有定論。
  • 春秋左傳注——隱公二年(1)鄭莊公伐衛之「戰狼外交」
    司空無駭率兵進入極國,費庈父將極國滅亡,費庈父就是隱公元年的費伯,帥師城郎,其實圖謀極國已久。 戎人向魯國請求結盟,秋天,在唐地結盟,是為了重修魯國和戎人友好的關係,為什麼請求結盟呢,因為隱公元年,在隱公元年新作南門,威脅戎,所以戎人急於修好。
  • 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
    在攻下齊國都城臨淄之後,樂毅又攻佔齊國70多座城池,也即五國伐齊,達到了基本上佔領齊國疆域的效果。對於五國伐齊來說,導火索無疑是齊國吞併了宋國這一強國。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氏。共傳三十四君,享國八百二十九年。
  • 魯隱公是魯國的攝政國君,春秋由此拉開序幕,一生是非成敗轉頭空
    要說春秋,首先得從魯隱公說起,魯隱公是春秋時期魯國的第一位君主,也是《春秋》記史的開始,春秋由此拉開序幕。魯隱公代替年幼的弟弟繼位魯國國君,最後的結局是被弟弟魯桓公弒殺,魯隱公一生坎坷最終悲劇結尾。隱公五年是一個轉折點,之前的「初獻六羽」也許只是一個失禮,但是五年的觀魚於棠則是留下了千古話柄。雖然臧僖伯同年去世之後他提高了他葬禮的等級,但是由此可見,隱公的行為和想法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四年之前,魯國真正有結交往來的大國只有宋國。
  • 魯國歷史上比三桓更早的權臣:把最噁心的人性恐怖撕裂給你們看!
    羽父城遺址的主人就是羽父,他本名姬翬,又寫作公子揮,羽父是他的字,身為魯國宗室的他地位非同一般。然而史書對他卻沒有專門的記載,只是把他穿插在魯隱公與魯桓公的活動中。好在通過左丘明的《左傳》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一篇非常精彩的羽父弒隱公的故事。 話說,魯惠公的髮妻沒有生子就死了,他的妾室聲子幫他生了個兒子公子息,也就是魯隱公。
  • 陳國史話一:奮三世餘烈而成「小霸」的鄭國,竟沒被他放在眼裡
    於是,姬寤生選擇在兩次長葛之戰中間的空檔,對外又進行了一次示威性的徵伐,而這次攻伐的對象便是此前也參與過圍困鄭國東門戰鬥的陳國。 首先,把這篇「史話」算在陳國頭上,並不是因為一直沒有開講「陳國史話」,而是因為《左傳》所記的這次攻伐,有關鄭國方面的記載很簡單,僅「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這樣簡單的一句。反倒是後面關於陳國為何會被攻打的解釋要豐富得多,所以要把這篇文章寫作「陳國史話」。
  • 魯國亡國時的幾樁懸案
    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突然發兵攻魯,魯國毫無招架之力,很快全境淪陷。楚人佔領了魯國都城曲阜,並在第二年將魯國的君臣遷到了莒城,魯國名存實亡。又過了6年,失去耐心的楚人將末代君主魯頃公廢黜,魯國這才沒了宗廟祭祀,正式亡國。
  • 2700年前魯隱公的觀魚並非任性,且看他在鄭衛宋三國角力中的精明
    >一、君將納民於軌物者。魯隱公五年的九月份,魯國將舉行仲子宗廟的落成大典(仲子就是魯隱公同父異母的弟弟,未來魯桓公的生母)。如此盛大的慶典儀式,按照周禮將演習《萬》舞(一種融文、武兩大類的古老的祭祀儀式)。根據身份等級不同,參演人員的數量也是有著嚴格規定的,擅自僭越不單單是違背禮制這麼簡單,若被扣上「大不敬」帽子後果會更加嚴重。
  • 曹劌論戰,一鼓作氣打垮齊軍,幾年之後魯國卻成了齊國的小弟
    魯國的動向沒逃過齊國君臣的眼睛。齊桓公正渴望建立霸業,現在有了出兵的口實,立即要求伐魯。但管仲不同意,桓公再徵集其他大臣的意見,沒想到他們都站到了管仲一邊。 齊桓公心中的一點芥蒂發酵了。鮑叔牙是他的老師,曾經千方百計地要回管仲,並且不接受相位而力薦管仲。
  • 諸侯國史話卷圩六:魯隱公簡葬生母、厚葬後母,到底有何深意?
    上一回,咱們再一次來到了魯國,講了個關於魯隱公給自己放假,去棠地「春遊」的故事。然而,這個發生在隱公五年(即桓王二年)的「春遊」看似普普通通,卻因為其主要活動「觀魚」與國家發展、百姓民生都沒有什麼裨益,所以隱公被自己的王叔公子彄好一通數落。
  • 鄭國史話十四:莊公與天子做了樁互惠的買賣,把「王命」落實成真
    一場伐許之戰,鄭莊公再次證明了他與魯隱公、齊僖公結成的這個同盟關係很穩固,也通過自己的巧妙安排,獲得了對許國一半疆土的實際控制權。只可惜一個可惡「內奸」的出現(《左傳》認為是公孫子都射的冷箭,但鄭莊公當時並不知道兇手是誰),害死了鄭國大將潁考叔,才讓莊公大搞詛咒儀式,想要借鬼神之力懲治真兇。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五國伐齊後,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齊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雖然之後田單復國,但是五國伐齊還是讓齊國從此走向了衰落。那麼,問題來了,齊國吞併宋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 魯國史話廿五:左丘明不想講述的3個字,搞懂後,裡面故事還挺多
    因為鄙人平日裡經常用來當作《春秋》補充材料的《左傳》,居然隻字未提此事。而我第一個想到的線索,便是從三個字本身含義入手,或許讀懂了字面意思,也就能挖掘出相關內容了。咱們先來看看「焚」這個字,其含義就是用火燒,所以咱們現在常見詞彙中會有「焚燒」、「焚毀」這些用法。顯然,《春秋》這樣記載,應該是魯桓公在命人焚燒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