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注——隱公二年(1)鄭莊公伐衛之「戰狼外交」

2020-12-15 騰訊網

本章主要八卦下面幾句話:

【經】二年春,公會戎於潛。夏五月,莒人入向。無駭帥師入極。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冬十月,伯姬歸於紀。紀子帛、莒子盟於密。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鄭人伐衛。

【傳】二年春,公會戎於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

莒子娶於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

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

戎請盟。秋,盟於唐,復修戎好也。

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卿為君逆也。

冬,紀子帛、莒子盟於密,魯故也。

鄭人伐衛,討公孫滑之亂也。

【譯】:魯隱公二年春天,隱公在潛地會見戎人,重修惠公時期的友好關係,戎人請求結盟,但是魯隱公辭謝了

莒子在向國娶妻,向姜在莒國不安心而回到向國,夏五月,莒國人領兵進入向國,帶著向姜回國,——這裡不理解向姜為什麼回國,可莒子一怒為紅顏,把向薑母國滅亡,讓她不能再回母國。不敢想像向姜亡國後,是不是在悔恨中度過餘生。

司空無駭率兵進入極國,費庈父將極國滅亡,費庈父就是隱公元年的費伯,帥師城郎,其實圖謀極國已久。

戎人向魯國請求結盟,秋天,在唐地結盟,是為了重修魯國和戎人友好的關係,為什麼請求結盟呢,因為隱公元年,在隱公元年新作南門,威脅戎,所以戎人急於修好。

九月,紀裂繻來魯國迎接隱公的女兒,這是卿為國君迎娶的。冬十月,伯姬正式嫁給紀國君。

後面,紀國的紀子帛、莒子在密地結盟,是為了調解魯國和莒國的間不和。

十有二月乙卯,魯惠公夫人仲子去世,鄭莊公伐衛——隱公元年,衛國來魯國求援,魯國的公子豫、邾人和鄭人以結盟,但是隔年鄭國就討伐衛國,或者是他們的約定,或許是鄭國當時討伐衛國的條件不足,順勢答應結盟。總之,一年後,由於公孫滑逃奔衛國,衛國助他攻佔了鄭國的凜延,衛國的做法相當於插手鄭國內政,鄭國此時報仇。理所當然。鄭莊公很威武霸氣,對於公孫滑,雖遠必誅,很有「戰狼外交」風範。

------------------------我是正經八卦分割線,請看各位諸侯的表演---------------------------

1、二年春,公會戎於潛。

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戌辰冬至,實建醜,有閏月。 春秋時,華、戎猶雜處。哀公十七年傳敘衛莊公登城見戎州,可以為證。《水經注水注》:「濟瀆自濟陽縣故城南,東逕戎城北,《春秋》「公會戎於潛」是」。據《青統一志》,山東省曹縣北有戎城。 潛,以《管子小匡篇》返魯侵地常與潛證之,潛為魯地,當在今濟寧市西南。

公元前七百二十一年的冬天,北風呼嘯之際,魯隱公在潛地會見戎人,重溫與戎人之好

(潛地據考察是今濟寧市西南,見下圖)隱公好忙好被動,攝位後,不停的在各國之間周旋。

2、夏五月,莒人入向。

莒,國名,《鄭語》「曹姓鄒、莒」,以莒為曹姓,恐另一莒。此莒國,春秋後五十年為楚所滅,見《楚世家》。傳世彝器有中子化盤,記楚簡王伐莒,見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

據文公八年《傳》及《世本》,當為己姓,舊都介根,在今山東省膠縣西南;後遷莒,今山東省莒縣。據《魯語下》「晉信蠻夷」之語,則當時人以蠻夷視之。

向,國名,姜姓,據《太平寰宇記》莒縣南七十裡有向城,當即此向。杜預《注》謂「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則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四十裡,距莒甚遠,非也。懷遠之向當是襄公十四年「會吳」之向,說詳江永《春秋地理考實》、顧炎武《日知録》卷三十一併黃汝成《集釋》。顧棟高《大事表春秋入國滅國論》云:「莒人入向,而宣公四年伐莒取向,則已為莒邑,而隱公二年向為莒滅明矣。」

1、春秋戰國時期,完美演繹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莒國舊都是介根,後面遷至莒縣。(見下圖)

2、向國,姜姓國,在莒縣南七十裡。雖然其他人也注釋過「向」是安徽省懷遠縣,,但依據左傳推理,

向在莒縣南,後被莒國滅亡。

3、無駭帥師入極。

無駭,魯國之卿,公子佔之孫,展禽(柳下惠)父。

極,魯附庸國。當在今山東省金鄉縣南而稍東三十五裡。考極以後不再見,可能自此後遂為魯所有。金文無極氏,有遽氏,齊人有遽父己、遽白還、遽中、遽叔等。吳其歷《金文氏族譜》以為即此極氏。

簡簡單單,幾個字,一場異常激烈的戰事,一場硝煙,一個諸侯國就消失於歷史上。

「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而郎邑的南面就是極國,

說明魯國伐齊已經是蓄謀已久。魯隱公二年(前721年),極國被魯國滅亡以後,極侯出奔燕國

4、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

以《長曆》及今法推之,八月不應有庚辰之日,疑經有誤字。

唐,據顧棟高《大事表》,在今山東省曹縣南西四十裡。春秋時,以唐為地名者有五處,此時魯國之唐。據《讀史方輿紀要》,今山東省魚臺縣舊治(今已移駐谷亭)東北十二裡有武唐亭,當即此地。與《大事表》說不同,似以此說為長。

1、據考察,八月不應該有庚辰日,這裡應該記錄錯誤

2、根據考察, 春秋中有五個地方用過「唐」地名,但此處說的唐,指的是山東省魚臺縣。

5、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冬十月,伯姬歸於紀。

繻音須。杜預《注》「裂繻,紀大夫。」紀君娶魯惠公女,裂繻為之來逆。據文公四年傳「逆歸姜女於齊,卿不行,非禮也」,此不言非禮。則裂繻實卿,大夫可以包卿言之。

無傳。據《曲禮》「男女異長」之文,男子與女子行第不相混亂。伯姬是魯惠公長女,隱公七年又歸於紀之叔姬,當是其妹。此歸於紀,蓋由裂繻來迎,故從之而行。

6、紀子帛、莒子盟於密。

紀子帛,杜預以為即紀裂繻,子帛為其字。杜預有據《左傳》「魯故也」之文,以為其與莒子盟,為調節魯與莒間之不睦,故比之魯大夫,列其名於莒君之上。陸淳《春秋集傳纂例》一引趙匡據《竹書記年》,亦證成其說。而《水經注淮水篇》雲「遊水又東北逕紀鄣城南,故紀子帛之國」,則酈道元以帛為紀子之名。考《春秋經》,於紀國之君,皆稱紀侯,無稱紀子者。且裂繻字子帛,名字實相應,則杜預之說是也。說本毛奇齡《春秋簡書刊誤》。

密,莒地,據《清一統志》,今山東省昌邑縣東而稍南十五裡有密鄉,當是此密。

1、根據考證,紀子帛就是紀裂繻。而莒地在今山東省昌邑縣東而稍南十五裡密鄉。

2、為什麼選擇紀國與莒子盟呢,首先是紀國是魯國外姻,第二是紀國與莒國離得也近。

7、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乙卯,十五日。

無傳。 夫人子氏,杜預以為即桓公之母仲子,是也。隱公五年《經》雲「九月,考仲子之宮」,蓋此時三年之喪已畢,故為仲子之廟而落成之。《榖梁傳》以子氏為硬功之妻,《公羊傳》以為隱公之母,皆不可信。諸侯之死曰薨,諸侯支付人或母夫人死亦曰薨。《春秋》魯夫人之死,除硬功三年「君氏卒」及「哀公十二年」「孟子卒」等特殊情況外,皆用「薨」字;記其他諸侯之死,則用「卒」,字。

此時仲子才去世,距離周天子饋贈助喪之物已有一年多。仲子這一年多得多煎熬啊

8、鄭人伐衛。

春秋之初,外國大夫侵伐,鄭某國人而不書名氏。

僖公十五年救徐,始書公孫敖及諸侯之大夫,猶未敘名氏;外國大夫獨帥師書名,自文公三年晉陽處父始;外國大夫連兵書名,自宣公六年晉趙盾、衛孫免始;至鞌(an)之戰,然後本國及外國大夫之名曆書之、

說詳張自超《春秋辨義總論》。《春秋》例:凡行軍,有鐘鼓曰伐。

雖然隱公元年,公孫豫、邾人與鄭人結盟了,但並不影響,鄭國去報仇。自己國家的內政必須自己解決,

不能由別人插手。由於鄭國當時已算是當時霸主,因此鄭莊公對公孫算雖遠必誅,霸氣十足。

頗有戰狼外交風採。

----------------以上是《春秋》經的文章,下面是《左傳》的記錄,Let'sgo----------

下面是《春秋》隱公二年中經未記錄的內容。:

1、二年春,公會戎於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

戎與惠公,本有友好,今日有相會見,尋溫舊好,故曰修好,於詳見《經注》

2、莒子娶於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

入者,以兵深造其國邑之名。然有二義:有人而取其地者,有入而不取其地者。取其地,與滅同,閔公二年「狄入衛」,哀公八年春「宋公入曹」是也。不去其地,隱公十年「宋人衛人如鄭」,桓二年「入杞」是也。此「入向」不知取地與否。據傳云云,是稱魯伐莒取向,襄公二十年仲孫速會莒人盟於向,向皆莒地,則又似滅其國而取其地。說本毛奇齡《春秋傳》。

3、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

庈音琴,父音甫。費庈父即元年傳「費伯帥師入城郎」之費伯。王厚之《鐘鼎款識》有庈父鼎。郎與極亦在廢魚臺縣附近,無駭入極,費庈父引城郎而滅極,生極即滅極也。 文公十五年傳雲「凡勝國曰滅之」,則滅國亦可曰:勝。說本俞樾《茶香室經說》。

4、戎請盟。秋,盟於唐,復修戎好也。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卿為君逆也。冬,紀子帛、莒子盟於密,魯故也。鄭人伐為,討公孫滑之亂也。

公孫滑為大叔段之子,叔段失敗,滑奔衛,衛人為之伐鄭,取凜延,見隱公元年。

相關焦點

  • 春秋左傳注——隱公元年(10)隱藏諸多陰謀的魯惠公葬禮
    緩者,言惠公已死逾年(惠公之死不知何月。春秋時,新君逾年始稱元年,此時是隱公元年七月,則已逾年矣),使來饋贈助喪之物,太遲緩矣。 子氏即仲子。仲子此時猶在,未死而助其喪,猶不合理。 依《春秋》體例,天子之卿大夫不宜書名,而此時稱宰喧者(咺是其名),即由此之故。
  •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何以被譽為「春秋左傳」的集大成者?
    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經史典籍中,《春秋》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按照魯國十二位國君在位的次序,記述了春秋時代242年的歷史,被儒家列入「五經」,奉為經典。他遍讀了經史百家之書,但凡是跟春秋有關的書籍、國內外文獻、古今筆記必讀。還注意吸收考古發現的新材料,將甲骨文、金文、帛書、簡冊等出土的新材料運用到《春秋左傳》的注釋中來,這都是前人所未見。楊伯峻尊重歷史原著,又不迷信古人,細心辨析各種文獻,相互比對,耗費數年功夫,在基礎上注釋完成了《春秋左傳》,也稱「楊氏《注》」。
  • 春秋左傳注——隱公五年(4)且看鄭國、宋國互毆,魯國圍觀
    鄭人以王師會之。 伐宋,入其郛,以報東門之役。宋人使來告命。 公聞其入郛也,將救之,問於使者曰:「師何及?」對曰:「未及國。」公怒,乃止,辭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難,今問諸使者,曰『師未及國』,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冬十二月辛已,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於寡人,寡人弗敢忘。
  • 春秋左傳注——三英大戰呂布的虎牢關,春秋時期在什麼位置呢?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1、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依《春秋》書法,魯國十二君,與其元年,應書「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惟隱公、莊公、閔公、僖公四公之元年,只書「元年春王正月」,不書「公即位」,蓋各有緣由,《傳》文亦各有解釋。定公元年甚至未書「王正月」,則由於定公之即位,在此年之六月。並詳各元年《經》、《傳》及《注》。書蟲小確幸總結:隱公、莊公、閔公、僖公未書即位,各有個的原因。 隱公是因為攝政,因此不書即位。
  • 一箭而滅周天子之威,鄭莊公憑藉什麼帶領鄭國稱「小霸」於諸侯?
    鄭武公二十七年(前744年),鄭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繼承君位。鄭莊公二十二年(前722年),鄭莊公平定胞弟叔段的叛亂,消弭了國家內患。之後十餘年間,鄭國與宋國、衛國等國之間互有征伐。鄭莊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周桓王率軍攻打鄭國,鄭莊公領兵與之戰於繻葛,成功自保的同時使周天子威信掃地,史稱「繻葛之戰。
  • 鄭莊公何以是史上第一個善於隱忍的奸雄?
    作者:李大奎(鄭莊公)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三年,反敗為勝,消滅了吳王夫差,成就了自己"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後來還留下與之相關一幅有名的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 左傳譯註(隱公三年)
    譯文:魯隱公三年春,周曆二月乙巳日,發生了日全食。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公元前720年5月15日),君氏卒。  秋,武氏子來求賻。  八月庚辰(公元前720年9月1日),宋公和(即宋穆公)卒。  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於石門。(無傳之經)癸未(公元前719年1月2日),葬宋穆公。
  • 魯國史話十四:三國終於會師伐宋,沒想到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隱公
    咱們這就從《春秋·隱公十年》所記的前三段內容入手,去看看那年的第一場大會戰。這樣一拖就拖了好幾個月,直到鄭莊公於隱公九年年底趕走了來犯的北戎之後,依然不見鄭國與宋國有重新開戰的跡象。於是,已經做好了出兵打算及準備的魯隱公坐不住了,想要做點什麼來重新點燃這場戰火。說到這裡恐怕有童鞋要問了,明明魯國、宋國長期聯姻,兩國之前也算親密,為何現在魯隱公這麼著急要攻打宋國呢?
  • 從隱忍到反擊:鄭莊公數次同其弟妥協,是迫於無奈還是巧使連環?
    從他的名字「姬寤生」中,我們可以對他當時的出生狀態略窺一二。 杜預《左傳注》中說,寤生,遌(音「厄」)生也。遌,逆也。 鄭莊公 然而鄭莊公依舊錶現得從容淡定,他告訴公子呂:「不打緊,段終究會自取其辱。」
  • 春秋真正的第一個霸主鄭莊公,掀開了群雄爭霸亂世的男人
    公元前744年,鄭武公身患重病,漸漸不起,武姜借服侍之機,又多次請求立段為世子,但武公秉承祖法,就是沒有答應。不久,鄭武公去世,大臣按立嫡為主制,擁立寤生坐上鄭國的諸侯寶座,即史上最傳奇的「鄭莊公」。武姜見寵愛的段未能繼位,心中不免懷恨。
  • 鄭莊公為什麼被稱為春秋小霸?因為他一箭射中了周天子!
    鄭莊公三十七年(前707年), 周桓王徹底罷免了鄭莊公王室卿士的權力。 這一人事上的變動,使得鄭莊公對周桓王產生了不滿。鄭莊公在得到自己被罷免的消息後,就不再前去朝覲周天子,也不再履行自己的職責。這使得周桓王對鄭莊公愈發不滿,於是,在這一年的秋季,周桓王率領蔡國、衛國、陳國的軍隊討伐鄭國。
  • 春秋左傳注——共叔段奇特的出逃路線,他在想什麼呢?
    1、祭仲曰:祭仲,鄭大夫,即隱公三年之祭足。祭為其食邑,祭邑當今河南中牟縣之祭亭,與祭伯之祭在鄭州市為兩地。書蟲小確幸總結:左傳中有祭仲和祭伯,這是兩個人喲。祭仲是鄭大夫。而祭伯是祭國,伯爵也。周公姬旦的第五個兒子,封國在鄭州市區東。
  • 東門之役將鄭國拖入了中原混戰,徹底改變了鄭國的戰略方向
    第二年年末,鄭莊公再次組織軍隊對衛國進行討伐,這一次戰爭仍然沒有明顯的效果。戰爭總是越打越大。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即位十五年的三月十六日,衛公子州籲殺死了自己的國君衛桓公,自立為國君,這是《春秋》記載的第一個弒君篡位的事件。接著鄭、衛兩國的鄰國宋國也發生了內亂。
  • 諸侯國史話卷圩九:鄭莊公以一座城的代價,坐實了宋殤公好戰之名
    大家可以算一算,宋殤公是桓王元年(即魯隱公四年)才繼位的,而鄭國報復「東門之仇」的這次圍困宋國之戰,記載於《左傳》中的隱公五年,也就是殤公剛剛在位兩年而已。既然史料記載的宋殤公在位有十年之久,顯然這次宋都被圍並不是他喪命的時候。那是誰來幫宋國解了圍?還是宋殤公趁機逃了出去,讓自己倖免於難呢?
  • 春秋左傳注——隱公四年(1)之高燃事件諸侯分黨,聯合伐鄭
    1、四年春王正月 冬至在去年十二月十六日乙卯,此年實建醜。杞本舊國,湯封之,梁亡繩《史記志疑》卷二曾言之,證以卜辭中有杞侯,(《殷墟書契後編》下三七五), 良信。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是為重封,故亦稱夏(見《逸周書王會解》),猶宋之稱殷、稱商。 國都初於今河南杞縣,春秋前既已東遷。清光緒間,山東新泰縣出土杞伯器多種,許瀚以為新泰即杞都所在,詳見吳式芬《捃(jun)古録金文》卷二。
  • 楊伯峻經書淺談:《春秋》
    魯國史書專名《春秋》,所以《左傳·昭公二年》敘述晉平公派遣韓宣子(起)出使魯國,看到《易》《象》和《魯春秋》。不過韓起所看到的《魯春秋》,一定是從周公姬旦敘起,才能說:「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而現存的《春秋》,才從魯隱公敘起。隱公父親惠公以上的魯國歷史原始記載已經完全亡佚。至遲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在每一季的開始,一般要寫「春」到「秋」四季的季節。
  • 鄭莊公:被孝道所感動的一代君王
    早在春秋戰國年間,人們就將孝道看得非常重要了。據《左氏春秋·魯隱公元年》和《古文觀止》都記載了一個歷史事件。史稱鄭伯克段於鄢。鄭莊公的父母及弟弟魯隱公元年,鄭國的鄭武公在申國娶了妻子,名叫武姜。《左傳·隱公元年》記載: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意思是屢次像武公請求,武公都不同意。因為在春秋時期是宗法制社會,國家立儲君都是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
  • 鄭莊公兄弟故事成經典,後世爭論不休,到底誰對誰錯?
    《離騷》、《呂氏春秋》、《論語》等大家都很熟悉的文學作品都是出自那一時期,還有著名的儒家典籍「六經」。「六經」中的《春秋》極具特點,雖然是一部編年體的史書,但用詞用句都十分簡練,幾乎每個句子都包含了褒貶之意。
  • 楊伯峻:《春秋》的名義、作者及評價
    魯國史書專名《春秋》,所以《左傳·昭公二年》敘述晉平公派遣韓宣子(起)出使魯國,看到《易》《象》和《魯春秋》。不過韓起所看到的《魯春秋》,一定是從周公姬旦敘起,才能說:「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而現存的《春秋》,才從魯隱公敘起。隱公父親惠公以上的魯國歷史原始記載已經完全亡佚。至遲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在每一季的開始,一般要寫「春」到「秋」四季的季節。
  • 歷史長篇小說戲說春秋戰國史,之鄭莊公天子鬥智鬥勇第2章
    一起對付那個把自己捏在手心裡的鄭莊公。誰知這虢公再三推辭打死也不幹。還嚇得一溜煙跑回了自己的老國。「媽呀!好險啊,差點上了那周平王的賊船,這要是接下那個活,老鄭還不得把我弄死。還好我閃得快,要不然不死也重傷」由此可見眾人對莊公那是相當畏懼的。連天子委任都不敢接,唯恐引火燒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