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八卦下面幾句話:
【經】二年春,公會戎於潛。夏五月,莒人入向。無駭帥師入極。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冬十月,伯姬歸於紀。紀子帛、莒子盟於密。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鄭人伐衛。
【傳】二年春,公會戎於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
莒子娶於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
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
戎請盟。秋,盟於唐,復修戎好也。
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卿為君逆也。
冬,紀子帛、莒子盟於密,魯故也。
鄭人伐衛,討公孫滑之亂也。
【譯】:魯隱公二年春天,隱公在潛地會見戎人,重修惠公時期的友好關係,戎人請求結盟,但是魯隱公辭謝了
莒子在向國娶妻,向姜在莒國不安心而回到向國,夏五月,莒國人領兵進入向國,帶著向姜回國,——這裡不理解向姜為什麼回國,可莒子一怒為紅顏,把向薑母國滅亡,讓她不能再回母國。不敢想像向姜亡國後,是不是在悔恨中度過餘生。
司空無駭率兵進入極國,費庈父將極國滅亡,費庈父就是隱公元年的費伯,帥師城郎,其實圖謀極國已久。
戎人向魯國請求結盟,秋天,在唐地結盟,是為了重修魯國和戎人友好的關係,為什麼請求結盟呢,因為隱公元年,在隱公元年新作南門,威脅戎,所以戎人急於修好。
九月,紀裂繻來魯國迎接隱公的女兒,這是卿為國君迎娶的。冬十月,伯姬正式嫁給紀國君。
後面,紀國的紀子帛、莒子在密地結盟,是為了調解魯國和莒國的間不和。
十有二月乙卯,魯惠公夫人仲子去世,鄭莊公伐衛——隱公元年,衛國來魯國求援,魯國的公子豫、邾人和鄭人以結盟,但是隔年鄭國就討伐衛國,或者是他們的約定,或許是鄭國當時討伐衛國的條件不足,順勢答應結盟。總之,一年後,由於公孫滑逃奔衛國,衛國助他攻佔了鄭國的凜延,衛國的做法相當於插手鄭國內政,鄭國此時報仇。理所當然。鄭莊公很威武霸氣,對於公孫滑,雖遠必誅,很有「戰狼外交」風範。
------------------------我是正經八卦分割線,請看各位諸侯的表演---------------------------
1、二年春,公會戎於潛。
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戌辰冬至,實建醜,有閏月。 春秋時,華、戎猶雜處。哀公十七年傳敘衛莊公登城見戎州,可以為證。《水經注水注》:「濟瀆自濟陽縣故城南,東逕戎城北,《春秋》「公會戎於潛」是」。據《青統一志》,山東省曹縣北有戎城。 潛,以《管子小匡篇》返魯侵地常與潛證之,潛為魯地,當在今濟寧市西南。
公元前七百二十一年的冬天,北風呼嘯之際,魯隱公在潛地會見戎人,重溫與戎人之好
(潛地據考察是今濟寧市西南,見下圖)隱公好忙好被動,攝位後,不停的在各國之間周旋。
2、夏五月,莒人入向。
莒,國名,《鄭語》「曹姓鄒、莒」,以莒為曹姓,恐另一莒。此莒國,春秋後五十年為楚所滅,見《楚世家》。傳世彝器有中子化盤,記楚簡王伐莒,見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
據文公八年《傳》及《世本》,當為己姓,舊都介根,在今山東省膠縣西南;後遷莒,今山東省莒縣。據《魯語下》「晉信蠻夷」之語,則當時人以蠻夷視之。
向,國名,姜姓,據《太平寰宇記》莒縣南七十裡有向城,當即此向。杜預《注》謂「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則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四十裡,距莒甚遠,非也。懷遠之向當是襄公十四年「會吳」之向,說詳江永《春秋地理考實》、顧炎武《日知録》卷三十一併黃汝成《集釋》。顧棟高《大事表春秋入國滅國論》云:「莒人入向,而宣公四年伐莒取向,則已為莒邑,而隱公二年向為莒滅明矣。」
1、春秋戰國時期,完美演繹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莒國舊都是介根,後面遷至莒縣。(見下圖)
2、向國,姜姓國,在莒縣南七十裡。雖然其他人也注釋過「向」是安徽省懷遠縣,,但依據左傳推理,
向在莒縣南,後被莒國滅亡。
3、無駭帥師入極。
無駭,魯國之卿,公子佔之孫,展禽(柳下惠)父。
極,魯附庸國。當在今山東省金鄉縣南而稍東三十五裡。考極以後不再見,可能自此後遂為魯所有。金文無極氏,有遽氏,齊人有遽父己、遽白還、遽中、遽叔等。吳其歷《金文氏族譜》以為即此極氏。
簡簡單單,幾個字,一場異常激烈的戰事,一場硝煙,一個諸侯國就消失於歷史上。
「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而郎邑的南面就是極國,
說明魯國伐齊已經是蓄謀已久。魯隱公二年(前721年),極國被魯國滅亡以後,極侯出奔燕國
4、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
以《長曆》及今法推之,八月不應有庚辰之日,疑經有誤字。
唐,據顧棟高《大事表》,在今山東省曹縣南西四十裡。春秋時,以唐為地名者有五處,此時魯國之唐。據《讀史方輿紀要》,今山東省魚臺縣舊治(今已移駐谷亭)東北十二裡有武唐亭,當即此地。與《大事表》說不同,似以此說為長。
1、據考察,八月不應該有庚辰日,這裡應該記錄錯誤
2、根據考察, 春秋中有五個地方用過「唐」地名,但此處說的唐,指的是山東省魚臺縣。
5、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冬十月,伯姬歸於紀。
繻音須。杜預《注》「裂繻,紀大夫。」紀君娶魯惠公女,裂繻為之來逆。據文公四年傳「逆歸姜女於齊,卿不行,非禮也」,此不言非禮。則裂繻實卿,大夫可以包卿言之。
無傳。據《曲禮》「男女異長」之文,男子與女子行第不相混亂。伯姬是魯惠公長女,隱公七年又歸於紀之叔姬,當是其妹。此歸於紀,蓋由裂繻來迎,故從之而行。
6、紀子帛、莒子盟於密。
紀子帛,杜預以為即紀裂繻,子帛為其字。杜預有據《左傳》「魯故也」之文,以為其與莒子盟,為調節魯與莒間之不睦,故比之魯大夫,列其名於莒君之上。陸淳《春秋集傳纂例》一引趙匡據《竹書記年》,亦證成其說。而《水經注淮水篇》雲「遊水又東北逕紀鄣城南,故紀子帛之國」,則酈道元以帛為紀子之名。考《春秋經》,於紀國之君,皆稱紀侯,無稱紀子者。且裂繻字子帛,名字實相應,則杜預之說是也。說本毛奇齡《春秋簡書刊誤》。
密,莒地,據《清一統志》,今山東省昌邑縣東而稍南十五裡有密鄉,當是此密。
1、根據考證,紀子帛就是紀裂繻。而莒地在今山東省昌邑縣東而稍南十五裡密鄉。
2、為什麼選擇紀國與莒子盟呢,首先是紀國是魯國外姻,第二是紀國與莒國離得也近。
7、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乙卯,十五日。
無傳。 夫人子氏,杜預以為即桓公之母仲子,是也。隱公五年《經》雲「九月,考仲子之宮」,蓋此時三年之喪已畢,故為仲子之廟而落成之。《榖梁傳》以子氏為硬功之妻,《公羊傳》以為隱公之母,皆不可信。諸侯之死曰薨,諸侯支付人或母夫人死亦曰薨。《春秋》魯夫人之死,除硬功三年「君氏卒」及「哀公十二年」「孟子卒」等特殊情況外,皆用「薨」字;記其他諸侯之死,則用「卒」,字。
此時仲子才去世,距離周天子饋贈助喪之物已有一年多。仲子這一年多得多煎熬啊
8、鄭人伐衛。
春秋之初,外國大夫侵伐,鄭某國人而不書名氏。
僖公十五年救徐,始書公孫敖及諸侯之大夫,猶未敘名氏;外國大夫獨帥師書名,自文公三年晉陽處父始;外國大夫連兵書名,自宣公六年晉趙盾、衛孫免始;至鞌(an)之戰,然後本國及外國大夫之名曆書之、
說詳張自超《春秋辨義總論》。《春秋》例:凡行軍,有鐘鼓曰伐。
雖然隱公元年,公孫豫、邾人與鄭人結盟了,但並不影響,鄭國去報仇。自己國家的內政必須自己解決,
不能由別人插手。由於鄭國當時已算是當時霸主,因此鄭莊公對公孫算雖遠必誅,霸氣十足。
頗有戰狼外交風採。
----------------以上是《春秋》經的文章,下面是《左傳》的記錄,Let'sgo----------
下面是《春秋》隱公二年中經未記錄的內容。:
1、二年春,公會戎於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
戎與惠公,本有友好,今日有相會見,尋溫舊好,故曰修好,於詳見《經注》
2、莒子娶於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
入者,以兵深造其國邑之名。然有二義:有人而取其地者,有入而不取其地者。取其地,與滅同,閔公二年「狄入衛」,哀公八年春「宋公入曹」是也。不去其地,隱公十年「宋人衛人如鄭」,桓二年「入杞」是也。此「入向」不知取地與否。據傳云云,是稱魯伐莒取向,襄公二十年仲孫速會莒人盟於向,向皆莒地,則又似滅其國而取其地。說本毛奇齡《春秋傳》。
3、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
庈音琴,父音甫。費庈父即元年傳「費伯帥師入城郎」之費伯。王厚之《鐘鼎款識》有庈父鼎。郎與極亦在廢魚臺縣附近,無駭入極,費庈父引城郎而滅極,生極即滅極也。 文公十五年傳雲「凡勝國曰滅之」,則滅國亦可曰:勝。說本俞樾《茶香室經說》。
4、戎請盟。秋,盟於唐,復修戎好也。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卿為君逆也。冬,紀子帛、莒子盟於密,魯故也。鄭人伐為,討公孫滑之亂也。
公孫滑為大叔段之子,叔段失敗,滑奔衛,衛人為之伐鄭,取凜延,見隱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