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拔萃:淺談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與臺海局勢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作者 董拔萃 菲律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最近大家關注美國大選,關注大選後的中美關係和臺海局勢發展前景。但大家都清楚,無論美國是共和黨或是民主黨執政,都同樣地會打「臺灣牌」,美國阻撓兩岸走向和平統一,扼制中國和平發展的霸權主義不會改變,這是我們仍然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

       中美關係在最近的四年來,川普政府從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方面對中國採取極限施壓,無所不用其極的下作手段,只有咱們想不到,沒有川普、蓬佩奧之流做不出來的。這些剛發生過還在繼續進行中的事實,這裡就不贅述。以下對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與臺海局勢談些粗淺看法。

       今年8月、9月,美國衛生部長阿扎、副國務卿克拉奇相繼「訪臺」。前幾天,負責監督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情報的海軍少將史達曼也「秘密訪臺」,本來還有環保署長惠勒計劃在下個月也要到臺灣,後來取消行程。可以看出,美臺關係已從民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層面不斷地拉升,從半官方、準官方,甚至現任高官、現役軍官,都肆無忌憚地「訪臺」。在軍售方面,美國賣給臺灣的武器,不僅於所謂的用來防禦,而是賣給臺灣攻擊型的先進武器,在數量上不是逐漸減少,而是大量增加。從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不到20天的時間,美臺進行4次軍火交易。再者,美軍艦不斷闖入臺海所謂的「自由航行」,美軍機公然飛越臺島上空,如此惡劣的挑釁行為,嚴重地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臺灣已成為或引發戰爭的火藥桶,臺海兵險戰危、局勢嚴峻。但民進黨當局仍一意孤行,挾洋自重,以武謀「獨」進入了極度瘋狂的狀態。

       另一方面,民進黨在島內兩度執政,尤其2016年全面執政後的全面「綠化」,綠色媒體無休止的輿論轟炸,綠色恐怖鋪天蓋地的籠罩,臺灣社會的政治生態嚴重惡化「獨」化。這裡還必須說的是,2008年以後國民黨執政的8年,不但沒有對陳水扁當局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去中國化」,進行「臺獨」教育等方面造成的惡劣影響進行撥亂反正,反而提出所謂的「不統、不獨、不武」、「一中各表」、「維持現狀」,只重視經濟利益,不增進政治互信,不能真正地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以消極的「不統」態度對待國家統一的兩岸政策。同樣地導致臺灣民眾既不能看清「臺獨」的真實本質和嚴重危害,又加深對國家民族認同的模糊,甚至連自己是中國人都不敢承認。兩岸關係被錯誤地認為是「兩國關係」,「臺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臺獨」思潮,在國民黨執政時期仍然泛濫成災,造成兩岸和平發展未能在真實意義的「九二共識」基礎上行穩致遠。民進黨在臺灣「不統」、「拒統」的社會氛圍中,輕而易舉地「鹹魚翻身」,再次執政,兩岸和平發展成果全被毀掉,兩岸關係嚴重惡化到瀕臨戰爭邊緣。蔡英文公然聲稱「中華民國臺灣」,「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這一歷史遺留的政治符號,完全失去兩岸之間歷史連結的某些正面功能,被民進黨操弄為「臺獨」的保護傘,也成為實現兩岸統一的政治鴻溝。

       蔡英文當局為在臺灣實現全面的「臺獨」化,將會變本加厲地加緊「去中國化」,深化對青少年的「臺獨」教育和社會的「臺獨」宣傳,追剿不同政見的政黨,搞「一言堂」,最近封殺「中天電視臺」就是明顯的訊號。再者,也將會繼續以所謂「安全五法」、「反滲透法」迫害島內統派人士,恐嚇民眾,阻撓兩岸交流。如果島內不能凝聚起強大的力量進行抗爭,民進黨當局即會加大打壓力度,將會造成寒蟬效應。任由美國政客予求予取的民進黨當局,將會進一步對臺灣民眾加以綁架和任意宰割。進口含「瘦肉精美豬」只是小菜一碟,日後的苦果還有的是。

       雖然當前島內「臺獨」猖獗,民眾陷於「綠色恐怖」之中,但我們仍然要堅持寄希望於臺灣同胞,相信臺灣同胞會是實現祖國統一的重要力量之一。30多年來被煽動的民粹意識和「臺獨」思潮瀰漫島內,但中華5000年優良傳統文化在臺灣的底蘊是深厚的,臺灣同胞對國家民族認同的意識不會消失。我們看到民進黨當局抱住美國大腿有恃無恐,也要看穿他們實際上的色厲內荏,也只能是走向滅亡的最後瘋狂。我們既要高度提防「臺獨」分子在絕望時狗急跳牆,也要在戰略上做好扼殺這些跳梁小丑倒行逆施的全面準備。

       我認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搞「法理臺獨」,蔡英文當局既沒有膽量也沒有能量。仍然會是小步快走的「漸進臺獨」,以「中華民國」為殼的「實質臺獨」,對於兩岸的民間交流,既要阻撓,也不敢斷絕,因為如果把兩岸關係一刀切斷,重回「老死不相往來」的過去,而在島內搞「臺獨」,無異於宣告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那麼接下來的後果,是他們不敢面對也不能承受的。今後更應該警惕民進黨當局打「悲情牌」,或利用某一事件,或炒作某一議題,煽動臺灣民眾仇陸反中情緒,同時以所謂「民主、自由」為藉口拒絕統一,以鼓譟「捍衛『中華民國』主權」是島內最大公約數,拉攏其他政黨及尋求民眾的支持,從而達到繼續在島內搞「漸進臺獨」、「實質臺獨」的政治目的。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在涉及臺灣問題方面明確提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我認為,兩岸和平發展是為了祖國統一,實現國家統一是為了確保和平發展行穩致遠,確保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中華民族實現真正意義的偉大復興。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徵程中,沒有人會奢望能一馬平川,沒有艱難險阻,一路團花錦簇,到處輕歌曼舞。追求國家統一必然要進行艱辛卓絕的鬥爭,甚至同樣地要付出流血犧牲的重大代價。偉人毛澤東說:「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這是歷史已經證明也一直在繼續證明的至理名言,什麼時候都適用,在反對「臺獨」,謀求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中更不會例外。

       臺灣問題關係到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也絕不為「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在兩岸關係進入必須做出抉擇的歷史關口,國家統一是唯一選項,「臺獨」分裂將是戰爭災難。

       在此時期,無論是研究臺灣問題或是宣傳對臺政策,都應該旗幟鮮明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臺灣無論作為中國的一個省份,或稱為臺灣地區,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謂的兩岸關係是「兩個對等政治實體」、「一國兩府」、「特殊的國與國」,都是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分裂中國的狡辯之詞,是妄圖以「中華民國」名義實現「臺灣獨立」的罪惡伎倆。我認為,所謂的「『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就是「兩國論」,所謂的「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就是「臺獨」。這是絕不能有任何含糊的。只有把握好、堅持好一個中國原則,才能有效地打擊「臺獨」。只有「打到七寸上」,解決臺灣問題才能事半功倍,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最近有報導,大陸有關部門正在研究擬定「臺獨」頑固分子清單。這是非常及時的重要舉措,對極少數「臺獨」頑固分子精準打擊,嚴厲懲罰,也能及時挽救一些誤入「臺獨」泥淖的人,更能幫助臺灣民眾擦亮眼睛,站到正義立場共同反「獨」,臺灣島內的政治生態才會逐漸改善,「臺獨」勢力被瓦解,「臺獨」頑固分子將會成為過街老鼠。長期以來,「臺獨」分子也經常流竄到海外搞分裂活動,尋求官方聯繫,製造「一中一臺」。對於拉「臺獨」頑固分子清單,我們海外統促會和華人華僑也可以發揮作用。

       另一個大家關注的,如果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必須以非和平方式「武統」臺灣,美國會否出兵介入。我認為,各種情況都不能排除,各方面都要做好萬全準備,但中國統一的步伐不能停止,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受任何外國勢力幹涉,剷除「臺獨」是清理門戶的家務事,如果美國軍事介入,即是另一場反外來侵犯的鬥爭。我認為,「臺灣問題實際是中美問題」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兩岸之間的問題與中美之間的問題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問題,家務事不能與國家之間的問題扯在一起。不能寄望中美之間不存在任何問題,而臺灣問題自然解決。只有在反對「臺獨」的鬥爭中取得勝利,統一後更強大的中國才能為維護世界和平發揮更大作用,才有可能促使中美之間,一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一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減少摩擦,消除衝突,走向良性競爭的和平發展軌道。

       習近平總書記25日致電祝賀拜登先生當選美國總統,賀電中指出,「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我們希望美國政府能改變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和良好的國際秩序。

       當前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疫情仍然嚴重,截至12月3日為止,美國已有1430多萬人感染,近28萬人死亡。希望美國政府把美國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控制疫情、挽救生命,而不是為軍火商、大財閥的利益,到處煽動衝突、製造動亂,點燃戰火,危害和平、戕害生命。

       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根脈同源的骨肉兄弟,我們希望海峽兩岸同胞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共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努力。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人類是命運共同體。我們希望美國政府能共同推進中美關係健康發展,以大國擔當,為世界和平的人類進步事業做貢獻。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邱夢穎

相關焦點

  • 大選結束後,中美或開始緩和,蔡英文壓力驟增
    導讀:美國大選即將結束,中美兩國釋放出積極信號使國際諸國看到僵局可能會有所緩解的希望。美國國務卿不再同之前一樣肆意抹黑挑釁中國,並且其乘坐的專機借道中國領空。中美兩國軍方還首次進行溝通,舉行危機溝通工作組會議,而且本月還會開展交流活動應對該問題。
  • 謝鬱:美國大選後的兩岸關係態勢
    謝鬱(攝/黃楊) 2020年的兩岸關係深受新冠疫情影響和美國大選衝擊,美國因素以前所未有的強勢介入、影響兩岸關係。一邊是川普政府密集出手狂打「臺灣牌」,頻頻挑戰中國主權紅線,中美關係急速惡化。另一邊是蔡英文當局全力配合美國,倚美謀獨抗中,兩岸互信互動基本為零,對立對抗升至歷史新高,臺灣海峽從風高浪急演進到兵兇戰危。12月中旬,美國大選終於塵埃落定,民主黨拜登確定勝選,對選後的中美戰略態勢與兩岸關係走向,筆者有以下幾點觀察。
  • 「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現距投票日還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如何判斷目前選舉形勢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世界知識》推出封面話題「2020年美國大選:階段性預估」,以下是第三篇《大選結果不會扭轉美國以競爭為主的對華政策基調——「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本文節選我院美國研究所專家董春嶺、張昭曦的觀點。
  • 美國大選後 臺灣何去何從?
    美國選後大亂,臺海緊張恐失控? 據報導,臺灣民眾黨6日在臺大校友會館舉辦「美國大選後的美陸臺局勢座談會」,前臺臺灣防衛部門負責人楊念祖在會中表示,過去美陸臺三方,都借炒短線來各自獲取政治利益,但也都保持克制,三方都不希望爆發軍事衝突,而未來美國未來半年若無暇西顧臺灣地區,放任臺海情勢緊張,恐將增加臺海的動蕩局面。至於這問題是否會有解方?
  • 臺專家:美國大選落幕後,臺海恐遇到「驚魂80天」
    儘管臺海、南海地區的緊張情勢不斷升級是事實,但如果說這些舉動意味著大陸武力攻臺就等一聲令下,顯然是過度解讀。外界最近熱衷討論「臺海十月驚奇」,但至少截至目前的情勢表明,「十月驚奇」並未發生,且各方的言行都沒有要刻意升級緊張、製造「師出有名」的意圖。連外界最擔憂的美國也踩了剎車,國務卿蓬佩奧近期多次表明,美方認識到臺灣是中美「衝突點」,並不想因臺灣與中國大陸開戰。美方學者雖就對臺政策是否維持模糊化而辯論,但避免美國捲入臺海戰爭是雙方共識。
  • 美國大選開票拖延,臺學者:選舉並非美國政府空窗期,對臺海局勢影響...
    美國大選開票陷入膠著緊繃,開票時間拖越久,對美國內部來講都是一大消耗,外界也認為美國大選時間越長,國際情勢、兩岸關係也就越危險。不過,臺灣淡江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臺灣國際戰略協會理事長王昆義認為,美國大選並非政府空窗期,指揮系統仍很清楚;解放軍現在也沒有「武統」臺灣的打算,整體而言對國際和兩岸影響並不大。
  • 何亞非:大選後中美關係調整的空間與可能
    美國大選結束,拜登當選為美國總統似乎已無懸念,民主黨時隔四年再次入主白宮,標誌著美國政治步入新階段。中美作為霸權國家和新興國家不是命中注定就有一戰。中美有足夠智慧在幾十年合作共贏基礎上,結合國際格局新變化重新認識對方、認識世界,制定雙方都能接受的「遊戲規則和行為框架」以指導兩國關係。關鍵是按下「停止按鈕」、開啟對話空間後怎麼做才能制止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  第一,需要停止奢談「冷戰」或者「熱戰」,盡力為兩國關係的緊張狀態降溫。
  • 美國大選後的美國對臺政策走向
    中國政府也向拜登發出了賀電,同時表示「理解美國大選的結果會按照美國的法律和程序作出確定」。拜登當選後美臺政策的走向是當下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而這一政策走向受到中美關係走向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與美國關係大框架的制約。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適合用「低開」來進行表述。
  • 唐永紅:美國續打「臺灣牌」,臺海局勢恐生變
    美國大選塵埃落定,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勝選。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近日接受本臺記者採時表示,遏制打壓中國大陸崛起是美國的既定目標,其政府更迭對中美關係不會發生根本性轉變,對臺政策方向不會改變。但新一任政府制定的臺海政策或將更理性和穩健,勢必繼續打「臺灣牌」,臺海危機態勢只會持續走強。
  • 臺海爆發戰爭的時間已定?臺學者:美國選擇放棄臺灣
    導致臺海地區的局勢越來越不穩定。 而在近日舉辦的「美國大選後的中國大陸、美國,以及臺灣地區關係走向與戰略發展座談會」上,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趙春山公開表示,如果民進黨當局不繼續進行「法理『臺獨』」試圖「以武拒統
  • 【講座報名】王緝思: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 | 太平洋論壇
    【講座報名】王緝思: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 | 太平洋論壇 2020-11-18 1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港媒:臺海局勢研討 兩岸專家九點建言
    19日下午,由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上海海峽兩岸研究會主辦,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承辦的「臺海局勢與中國周邊安全」研討會,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就如何發展兩岸關係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
  • 中美關係最大的風險點在哪? 賈慶國:臺海、南海和意識形態領域
    2020歲末,美國剛剛經歷了史上最驚心動魄的總統大選,新冠陰影仍籠罩全球,適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詭譎的國際風雲中,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走向何處?合作?對抗?脫鉤甚至是戰爭?什麼才是折射兩大國此刻關係的關鍵詞?
  • 大選在即,美國的「臺灣牌」還會怎麼打?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現在距離美國大選只有短短70天左右,大選之前會不會再打「臺灣牌」?怎麼打?會對大陸造成怎樣的刺激?會對整個臺海地區帶來哪些風險?鍾厚濤強調,美國衛生部長阿扎訪臺一事已然掀起軒然大波,未來還會不會指派更高層級的美國內閣級官員訪臺?這也是一個具有強烈衝擊性的問題。另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加之美國一些非常重要的政治性文件,如美國「印太戰略報告」,該文件已公開把臺灣稱之為所謂的「國家」。這明顯違背了1979年的《中美建交聯合公報》規定的美臺只能維持非官方的關係。
  • 臺灣民眾高度關注美國大選結果
    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一面倒「押寶」川普,臺灣民眾高度關注美國大選結果,更憂心選舉後的中美關係及臺海局勢。       《紐約時報》還引述了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的近期觀察,「過去陸美臺三方關係的歷史告訴我們了,當中美關係最壞的時候,臺灣往往變成一個犧牲品」。他進一步指出,當前的臺灣與美國關係處在「歷史上最好的時刻」,這讓臺灣十分仰賴美國、自身活動的空間相當小,「這對臺灣的本身利益當然是不好,我們完全沒有主動權」。
  • 劉國深:臺海局勢面臨重大轉折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劉國深12月19日下午通過線上方式出席了「臺海局勢與中國周邊安全」研討會並從陸美臺三方因素分析了臺海局勢發生的新變化。他認為,大陸可以更加從容自信的處理臺灣問題,也更有條件採取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臺海政策。
  • 【權威解讀】王緝思:「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 | 太平洋論壇
    2020年11月27日,「太平洋論壇」第五期由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高級顧問王緝思擔任主講人,主講題目為「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本期論壇與談人為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和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馬建標,主持人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金光耀。
  • 金價承壓於1900大關下方 臺海局勢傳來新消息 事關美國大選:川普...
    美國財長努欽周三表示,刺激談判中某些話題仍存在重大分歧,我們將繼續在某些問題上取得進展,但在選舉之前達成協議是困難的。周二,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說,川普總統在取消談判後最近提出的一攬子計劃遠遠不能滿足美國人民的需要。
  • 蘇起批蔡英文「太躁進」:大選激情過後,美國保障就不存在了
    臺海局勢緊張,臺當局陸委會前主委蘇起今天受訪表示,中美之間有很多架要吵,但是臺灣不要捲入其中,美國選舉激情總會過去,這段時間我們配合美國激情演戲,但是在激情過後,美國也要往前看,大選之後美國的保障就不存在了,最後受傷的還是我們。
  • 中美關係能否挽回?駐中領事館被關閉後,美國又召回駐華大使
    在疫情期間,蓬佩奧、川普等美國政客惡意打壓中國,致使中美關係越來越緊張。但是,川普政府顯然沒有放棄打壓中國的想法。前段時間,川普政府強行關閉中國駐休斯敦大使館,令中美關係陷入冰點。近日,川普政府又單方面召回駐華大使,可想而知,中美關係將會繼續往惡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