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後的美國對臺政策走向

2020-12-18 品質中國

周忠菲世界知識

美國大選已基本塵埃落定,明年拜登入主白宮應該不會存很大懸念。預計拜登上臺以後,美國對華方針不會有明顯變化。在此背景下,未來美國對臺政策走向,將以連續性為主。未來美國對臺海實施軍事幹預的意圖,不會「收手」,但會「收斂」。

2020年10月14日,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堅決反對美國向中國臺灣地區出售武器,反對美臺之間進行任何形式的軍事聯繫。

軍事幹預的意圖將有所弱化

美國大選結果公布延遲。這次選舉可以說將美國社會的分裂「大白於天下」,美國的政治形象與外交政策的影響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有德國評論尖銳地指出,在一個地緣政治四分五裂的世界裡,如果美國繼續搞單邊主義、搞反覆無常的政策運作,無異於「自我消亡」。

從西方國家率先向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發出賀電賀函的反應看,除了外交禮儀表態外,西方國家的基本立場是支持拜登當選,認為拜登當選有利於維持相對穩定的世界政治體制。中國政府也向拜登發出了賀電,同時表示「理解美國大選的結果會按照美國的法律和程序作出確定」。

拜登當選後美臺政策的走向是當下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而這一政策走向受到中美關係走向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與美國關係大框架的制約。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適合用「低開」來進行表述。在疫情仍未結束的態勢下,中國與亞洲經濟率先復甦,增加了亞洲國家的信心,這也使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CP)日前得以籤署。亞洲經濟的發展使其對美國的依賴有所減少,但美國仍然是重要的角色。從這個大前提看,亞洲與美國的關係,體現為亞洲內部關係的拓展(如RECP)、亞洲與美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關係(如目前討論的TPP的重建)、亞洲與中美關係三個層次。這當中,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舉足輕重。這三個層次的發展變化將影響中美關係架構與美國對臺政策調整。

這次美國大選所產生的政治效應可能使美國民眾對國內民主政治方面的不滿情緒繼續擴大。預計拜登上臺後,美國將進行一段時間的內部調整,這也決定了中美關係「低開」的背景,決定了美國對華方針不會出現明顯變化。總體來說,「低開低走」是大選後中美關係的基本走向。美國從其國家利益出發,不會放過繼續打「臺灣牌」的機會,不會改變通過加劇海峽局勢緊張對中國進行要挾的套路。對此必須繼續保持高度警惕。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受中美實力對比差距縮小的影響,受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加強政策反制的影響,美國新一屆政府在臺海問題上實施軍事幹預的意圖可能發生變化,或者出現某種程度的「弱化」。若如此,這將對以「中美關係必然惡化」為前提的臺灣當局構成衝擊,民進黨以大陸為「最大威脅」的政策也將受到挑戰。最近,在臺灣「中研院」等學術機構對美國大選進行的討論中,一些知名學者提出「臺灣應該蹲下」,應該「避免對中美關係做出過激反應」,「避免身不由己,陷入僵局」等建議,折射出他們對臺美關係前景並不看好。

製造事端的態度將有所「收斂」

下屆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除了受領導者個人性格、幕僚、財團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外,還將受大選後美國政治現實的制約,比如川普政府對大選結果的抵制,共和黨在參議院的優勢以及民主黨對眾議院的掌控等。從美國國內政治看,下屆美國政府執政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整理爛攤子。美國在亞太區域運用軍事實力與政治權威的能力,將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

具體到對臺政策上,下屆政府對川普政府執政四年來粗暴的對臺政策作風,如支持民進黨不斷在兩岸挑起事端的做法,將予以一定程度的糾正。就政策趨勢而言,美國對臺進行軍事幹預會朝強調所謂「依法而行」的方向發展。下屆政府會「正大光明」地在語意使用上,恢復「與臺灣關係法」中所體現的對臺灣安全的「承諾」,這也是最近許多討論中所提到的,美國對臺政策將回到傳統模糊戰略。

今年9月,蓬佩奧在接受採訪時,特意提到「與臺灣關係法」和「美國的承諾」,表示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是為了「確保臺灣及其周邊航行自由」。接下來,蓬佩奧突然不明不白地說:(中美)「有一系列已經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諒解。」最後,蓬佩奧竟然戲劇性地宣稱「我們想要和平」,同時又強調「但我們將確保履行我們對臺灣的所有義務」。應該說,蓬佩奧表態的主要目的是企圖在「反中」路線上,持續獲取政治紅利。但應答中,蓬佩奧一方面避免直接承認中美關係受到三個公報的制約,另一方面,其製造事端的態勢已有所「收斂」。

美國大選結束後,蓬佩奧11月12日特地接受媒體專訪,在談到臺灣問題時,他繼續挑釁中國政府,妄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接下來,蓬佩奧又補了一句:「從裡根政府以來就是如此。」這一論調,從政策連續性看,有可能暗示他理解未來美國對臺政策將按照「既定法律框架」行事。這一方面表示他們(以蓬佩奧為代表的共和黨)反對民進黨當局將臺灣現狀定義為「已經實現臺獨」,同時也表明他們存在另一種擔心,即下一屆政府在對臺政策上進行「收斂」時,有可能將放棄對「臺灣獨立地位」的支持立場。

美國對臺政策的局限性

川普政府的對臺政策,主要表現為進一步衝撞中美關係,為中美關係設置障礙,從而挑起兩岸衝突。其「臺灣牌」大體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提升臺灣國際空間」和「提升美臺安全關係」,即通過支持民進黨當局搞「一中一臺」,挑釁和敲詐中國。但其「提升臺灣國際空間」部分,由於在國際上美國與臺灣關係的性質為非官方關係,加上川普政府搞單邊主義、屢屢退群等,在國際上影響力下降,所以美國真正能夠為臺灣「突破國際空間限制」的機會,幾乎沒有,反而是臺灣的「邦交國」快速減少。因此,在實際運作中,川普政府將對臺政策的重點,放在了增強「美臺安全關係」方面,內容包括提升售臺武器的金額和規格、加強美臺軍事合作和信息共享等。但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預計拜登上臺後,美國對臺政策將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局限性。

其一,美國將面臨亞洲內部關係變化帶來的巨大壓力。未來美國在中美關係上,地位將更加被動。如前所述,美國對臺政策調整,受到亞洲與美國的關係、亞洲內部的關係、中美關係三個層次變化的影響。從目前看,無論是疫情後經濟的復甦,還是區域經濟合作所出現的變化,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都佔有一定的優勢。

其二,中國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融入世界的同時,更加強調走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這意味著中國強大的反制力量將迫使美國對臺政策有所「收斂」。如果美國政府一味「反中」,頑固放棄與中國政府改善關係的機會,繼續與「臺獨」勢力勾連,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將出現變化。孰重孰輕,不言自明。中國政府多次、以多種方式顯示出解決臺灣問題的能力與決心,提出在反對「臺獨」分裂主義和維護地區和平方面,最需要的是警惕臺海失控、殃及周邊。

其三,在兩岸關係上,中國大陸對臺政策越來越重視使用虛實兼備、重點打擊、分化瓦解分裂勢力的辯證手段。在解決臺灣問題上,創造戰略與戰術結合的實踐典範,發揮政策主動性,正在成為融合兩岸民意的主要方式。大陸對臺政策調整會使未來美國政府對臺政策的調整空間進一步受到壓縮。「臺獨是絕路」,這一政策的執行,不僅對島內分裂勢力,對美國對臺政策,都有限制作用。

(作者為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學者:拜登上臺後 美國對臺政策將存在三方面局限性
    (周忠菲 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美國大選已基本塵埃落定,明年拜登入主白宮應該不會存很大懸念。預計拜登上臺以後,美國對華方針不會有明顯變化。在此背景下,未來美國對臺政策走向,將以連續性為主。未來美國對臺海實施軍事幹預的意圖,不會「收手」,但會「收斂」。
  • 謝鬱:美國大選後的兩岸關係態勢
    另一邊是蔡英文當局全力配合美國,倚美謀獨抗中,兩岸互信互動基本為零,對立對抗升至歷史新高,臺灣海峽從風高浪急演進到兵兇戰危。12月中旬,美國大選終於塵埃落定,民主黨拜登確定勝選,對選後的中美戰略態勢與兩岸關係走向,筆者有以下幾點觀察。
  • 臺專家:美國大選落幕後,臺海恐遇到「驚魂80天」
    儘管臺海、南海地區的緊張情勢不斷升級是事實,但如果說這些舉動意味著大陸武力攻臺就等一聲令下,顯然是過度解讀。如東沙群島臺軍方包機折返一事,目前根據臺港兩方面的解釋,似乎都還各說各話,事實尚未釐清。若22日小港例行飛東沙的班機恢復正常,就可以將上次視為「特殊情況」,否則才需要嚴肅討論。所以,對於大陸軍方「例行性動作」,沒有必要無限上綱,但同時也不要忽視解放軍一連串「針對性動作」背後的意涵。
  • 美國大選正在決戰,結果決定留學政策走向?是留學曙光還是繼續寒冬?
    當地時間11月3日,美國2020年大選日正式來臨。在新冠疫情持續、種族矛盾激化、黨派之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下,這一次大選備受矚目。到底是現任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贏得連任,還是前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成功入主白宮?中國民眾「觀戰」的熱情似乎還挺高!
  • 美國大選後 臺灣何去何從?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8日由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奪得賓州後,美媒宣布拜登當選新任總統,但川普卻不滿選舉結果,揚言要打法律戰。 據報導,臺灣民眾黨6日在臺大校友會館舉辦「美國大選後的美陸臺局勢座談會」,前臺臺灣防衛部門負責人楊念祖在會中表示,過去美陸臺三方,都借炒短線來各自獲取政治利益,但也都保持克制,三方都不希望爆發軍事衝突,而未來美國未來半年若無暇西顧臺灣地區,放任臺海情勢緊張,恐將增加臺海的動蕩局面。至於這問題是否會有解方?
  • 美國大選倒計時,拜登獲勝概率60%,美股美元走向預測
    隨著美國大選已經進入倒計時,圍繞著大選的結果,市場的波動可能會加劇。目前市場押注拜登獲勝的概率仍超過60%。但是分析人士指出,市場忽略了大選前最後兩周對於大選結果的關鍵性影響。考慮到拜登在民主黨大會上表現不佳以及其領先於川普的優勢正在收窄,市場對於大選結果定下結論可能還為時過早。
  • 美國大選倒計時,吳釗燮對美臺關係「越描越黑」
    美國大選結果即將揭曉。臺灣的民進黨當局繼上周六緊急召開「國安會議」後,11月2日又由「外交部長」吳釗燮到「立法院」報告臺美關係,為之前的單邊押寶美國現任總統川普進行「找補」。不過,他一句「交接期」的表態又令島內產生質疑。吳釗燮。
  • 中信證券明明:美國大選臨近 美元將走向何方?
    兩個維度觀察美國大選:從橫向的角度來看,首先現階段有關防疫情與保經濟的優先次序仍舊是兩黨之間博弈的重點,共和黨迫於經濟和大選壓力強推復工,因此相較之下紅州和搖擺州疫情平臺期後快速增加,而對疫情應對的不滿也使得川普與拜登之間目前的民調支持率差距繼續拉大。在2016年的大選當中,搖擺州的支持是川普贏得大選的重要因素。
  • 董拔萃:淺談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與臺海局勢
    ,關注大選後的中美關係和臺海局勢發展前景。以下對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與臺海局勢談些粗淺看法。       今年8月、9月,美國衛生部長阿扎、副國務卿克拉奇相繼「訪臺」。前幾天,負責監督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情報的海軍少將史達曼也「秘密訪臺」,本來還有環保署長惠勒計劃在下個月也要到臺灣,後來取消行程。
  • 美國大選最新支持率 歷屆美國大選前後股市表現
    當地時間周二,美國大選將迎來投票日,這是本周最重磅的風險事件。最大的未知數是選舉結果是否會馬上揭曉。  有分析認為,美國大選對A股市場的直接影響有限,單從數據看,美國曆次大選年,A股漲多跌少,在過去的6次大選中,A股有4次上漲。  下表是小編統計的自上世紀90年代初A股成立以來,在美國曆次大選年的表現。
  • 美國對臺出售2.8億美元戰地通訊系統 大選後首次
    美國國防部周一(七日)宣布,批准對臺出售總值2.8億美元的戰地訊息通訊系統(FICS)。今次是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第十一次對臺售武,亦是今年以來第六次,更是上月美國大選結束以來首次。臺周二(八日)回應,是次展示美方協助臺強化整體防衛戰力的承諾不變。
  • 《美國大選》11.4美國大選黃金是跌還是漲?美國大選操作建議
    美國大選黃金交易核心觀點:    大家好,今天就是美國大選之日,金融市場期待的美國大選即將來臨,屆時會對黃金產生比較大的影響,金市良臣認為對於我們操作上來講有絕佳的中線布局機會,大選做數據行情的主要優勢:波動幅度大意味著利潤大,有更多多的消息面供參考意味著方向更明朗,有我們專業的分析團隊全程把控及解讀行情,這是我們可以用極小的成本去博取大利潤的機會
  • 瑞銀集團指出,美元兌歐元在美國大選之後的走向將決定美元兌歐元...
    瑞銀集團指出, 美元兌 歐元在 美國大選之後的走向將決定美元兌歐元匯價的走向: ① 如果美國總統川普贏得連任,同時和黨贏得國會參眾兩院的多數議席,那麼美元雖然在 美聯儲的寬鬆政策前景下仍會有下行壓力,但下跌速度將明顯放緩。 ② 反正,若民主黨在總統和議會選舉中大獲全勝,那麼美元將不可避免地因為美國財政政策前景的不確定性而大跌。
  • 2020年美國大選最新消息 美國大選後買什麼股票?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周一下午收到局長艾米莉墨菲(emilymurphy)的一封信稱,美國總務管理局已通知「當選總統」拜登,該機構準備啟動正式的過渡進程。隨後,川普發推稱,他感謝艾米莉墨菲對國家的奉獻和忠誠,並稱她受到了「威脅和騷擾」。「我們的訴訟還在繼續,我們會繼續不懈努力。我相信我們會勝利!」川普在推文中寫道。
  • 2020年美國大選最新消息 歷年美國大選後股市走勢
    據此前報導,美國多家主流媒體曾於當地時間7日宣布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是本次大選的獲勝者,但現任總統川普表示不會接受選舉結果,並已在多個關鍵州提起法律訴訟。  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表示,民主黨人在2020年大選投票之前修改了投票規則,而這些舉措都可能導致選舉舞弊的發生。例如,此次大選的關鍵搖擺州賓夕法尼亞州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在選票上簽名確認這個步驟,同時還允許接收當地時間6日晚上前到達的郵寄選票。此外,在密西根州的投票清點處,有人在窗戶上豎了一塊擋板,這讓外面的民眾不知道室內發生了什麼。
  • 2020美國大選結果公布時間 美國大選如何影響股市?
    美國大選結果對股市的影響  美國大選塵埃落定,中國市場復甦深化  美聯社報導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獲得美國總統大選勝選,拜登也發布勝選演講。這一變化,對中國市場意味著什麼?我們在前期提示過如果拜登勝選中國市場將如何反應,其中核心是「復甦深化」的主線將進一步深化。
  • 美國大選開票拖延,臺學者:選舉並非美國政府空窗期,對臺海局勢影響...
    美國大選開票陷入膠著緊繃,開票時間拖越久,對美國內部來講都是一大消耗,外界也認為美國大選時間越長,國際情勢、兩岸關係也就越危險。不過,臺灣淡江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臺灣國際戰略協會理事長王昆義認為,美國大選並非政府空窗期,指揮系統仍很清楚;解放軍現在也沒有「武統」臺灣的打算,整體而言對國際和兩岸影響並不大。
  • 多家美國媒體宣布拜登贏得大選,他的經濟政策將有何不同?
    編者按:據多家外媒報導,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經過數日膠著後,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率先贏下賓夕法尼亞州,獲得超過勝選所需的270張選舉人票。若無意外,現年78歲的拜登將於明年1月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他將帶著怎樣的經濟政策登臺?與川普的政策有何不同?澎湃新聞一一梳理與解析,為讀者勾勒出拜登想要帶來的另一個不一樣的美國。
  • 民進黨證實為美國大選準備「多套劇本」 臺網友:小島支持誰都沒影響
    而日前,臺當局外事部門官員「說漏嘴」透露民進黨準備了「多套劇本」,沒有押寶川普;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張惇涵也響應表示,臺當局及民間跟美國各界和各政黨都有不錯的溝通與交流。選在此時放話與拜登團隊接觸,莫非民進黨當局也看衰川普了? 美國學者:美國對臺戰略性模糊 臺灣不要依賴某特定總統
  • 直擊美國大選投票站,選民這樣說
    11月2日,媒體記者在美國華盛頓的白宮前報導大選。新華社記者劉傑攝投票站外,美國選民怎麼說?有哪些關鍵詞?他認為,兩黨支持者陣營中都有觀點非常激進的人,他需要比往年下更大功夫研究雙方政策主張,「很多事情會對我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作為一名獨立選民,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政治學教授兼系主任喬恩·泰勒認為,自2016年以來,美國種族矛盾更加激烈,收入不平等加劇,政府在經濟和貿易問題上更加獨斷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