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拜登上臺後 美國對臺政策將存在三方面局限性

2020-12-09 手機鳳凰網

(周忠菲 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

美國大選已基本塵埃落定,明年拜登入主白宮應該不會存很大懸念。預計拜登上臺以後,美國對華方針不會有明顯變化。在此背景下,未來美國對臺政策走向,將以連續性為主。未來美國對臺海實施軍事幹預的意圖,不會「收手」,但會「收斂」。

2020年10月14日,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堅決反對美國向中國臺灣地區出售武器,反對美臺之間進行任何形式的軍事聯繫。

軍事幹預的意圖將有所弱化

美國大選結果公布延遲。這次選舉可以說將美國社會的分裂「大白於天下」,美國的政治形象與外交政策的影響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有德國評論尖銳地指出,在一個地緣政治四分五裂的世界裡,如果美國繼續搞單邊主義、搞反覆無常的政策運作,無異於「自我消亡」。

從西方國家率先向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發出賀電賀函的反應看,除了外交禮儀表態外,西方國家的基本立場是支持拜登當選,認為拜登當選有利於維持相對穩定的世界政治體制。中國政府也向拜登發出了賀電,同時表示「理解美國大選的結果會按照美國的法律和程序作出確定」。

拜登當選後美臺政策的走向是當下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而這一政策走向受到中美關係走向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與美國關係大框架的制約。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適合用「低開」來進行表述。在疫情仍未結束的態勢下,中國與亞洲經濟率先復甦,增加了亞洲國家的信心,這也使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CP)日前得以籤署。亞洲經濟的發展使其對美國的依賴有所減少,但美國仍然是重要的角色。從這個大前提看,亞洲與美國的關係,體現為亞洲內部關係的拓展(如RECP)、亞洲與美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關係(如目前討論的TPP的重建)、亞洲與中美關係三個層次。這當中,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舉足輕重。這三個層次的發展變化將影響中美關係架構與美國對臺政策調整。

這次美國大選所產生的政治效應可能使美國民眾對國內民主政治方面的不滿情緒繼續擴大。預計拜登上臺後,美國將進行一段時間的內部調整,這也決定了中美關係「低開」的背景,決定了美國對華方針不會出現明顯變化。總體來說,「低開低走」是大選後中美關係的基本走向。美國從其國家利益出發,不會放過繼續打「臺灣牌」的機會,不會改變通過加劇海峽局勢緊張對中國進行要挾的套路。對此必須繼續保持高度警惕。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受中美實力對比差距縮小的影響,受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加強政策反制的影響,美國新一屆政府在臺海問題上實施軍事幹預的意圖可能發生變化,或者出現某種程度的「弱化」。若如此,這將對以「中美關係必然惡化」為前提的臺灣當局構成衝擊,民進黨以大陸為「最大威脅」的政策也將受到挑戰。最近,在臺灣「中研院」等學術機構對美國大選進行的討論中,一些知名學者提出「臺灣應該蹲下」,應該「避免對中美關係做出過激反應」,「避免身不由己,陷入僵局」等建議,折射出他們對臺美關係前景並不看好。

製造事端的態度將有所「收斂」

下屆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除了受領導者個人性格、幕僚、財團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外,還將受大選後美國政治現實的制約,比如川普政府對大選結果的抵制,共和黨在參議院的優勢以及民主黨對眾議院的掌控等。從美國國內政治看,下屆美國政府執政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整理爛攤子。美國在亞太區域運用軍事實力與政治權威的能力,將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

具體到對臺政策上,下屆政府對川普政府執政四年來粗暴的對臺政策作風,如支持民進黨不斷在兩岸挑起事端的做法,將予以一定程度的糾正。就政策趨勢而言,美國對臺進行軍事幹預會朝強調所謂「依法而行」的方向發展。下屆政府會「正大光明」地在語意使用上,恢復「與臺灣關係法」中所體現的對臺灣安全的「承諾」,這也是最近許多討論中所提到的,美國對臺政策將回到傳統模糊戰略。

今年9月,蓬佩奧在接受採訪時,特意提到「與臺灣關係法」和「美國的承諾」,表示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是為了「確保臺灣及其周邊航行自由」。接下來,蓬佩奧突然不明不白地說:(中美)「有一系列已經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諒解。」最後,蓬佩奧竟然戲劇性地宣稱「我們想要和平」,同時又強調「但我們將確保履行我們對臺灣的所有義務」。應該說,蓬佩奧表態的主要目的是企圖在「反中」路線上,持續獲取政治紅利。但應答中,蓬佩奧一方面避免直接承認中美關係受到三個公報的制約,另一方面,其製造事端的態勢已有所「收斂」。

美國大選結束後,蓬佩奧11月12日特地接受媒體專訪,在談到臺灣問題時,他繼續挑釁中國政府,妄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接下來,蓬佩奧又補了一句:「從裡根政府以來就是如此。」這一論調,從政策連續性看,有可能暗示他理解未來美國對臺政策將按照「既定法律框架」行事。這一方面表示他們(以蓬佩奧為代表的共和黨)反對民進黨當局將臺灣現狀定義為「已經實現臺獨」,同時也表明他們存在另一種擔心,即下一屆政府在對臺政策上進行「收斂」時,有可能將放棄對「臺灣獨立地位」的支持立場。

美國對臺政策的局限性

川普政府的對臺政策,主要表現為進一步衝撞中美關係,為中美關係設置障礙,從而挑起兩岸衝突。其「臺灣牌」大體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提升臺灣國際空間」和「提升美臺安全關係」,即通過支持民進黨當局搞「一中一臺」,挑釁和敲詐中國。但其「提升臺灣國際空間」部分,由於在國際上美國與臺灣關係的性質為非官方關係,加上川普政府搞單邊主義、屢屢退群等,在國際上影響力下降,所以美國真正能夠為臺灣「突破國際空間限制」的機會,幾乎沒有,反而是臺灣的「邦交國」快速減少。因此,在實際運作中,川普政府將對臺政策的重點,放在了增強「美臺安全關係」方面,內容包括提升售臺武器的金額和規格、加強美臺軍事合作和信息共享等。但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預計拜登上臺後,美國對臺政策將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局限性。

其一,美國將面臨亞洲內部關係變化帶來的巨大壓力。未來美國在中美關係上,地位將更加被動。如前所述,美國對臺政策調整,受到亞洲與美國的關係、亞洲內部的關係、中美關係三個層次變化的影響。從目前看,無論是疫情後經濟的復甦,還是區域經濟合作所出現的變化,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都佔有一定的優勢。

其二,中國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融入世界的同時,更加強調走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這意味著中國強大的反制力量將迫使美國對臺政策有所「收斂」。如果美國政府一味「反中」,頑固放棄與中國政府改善關係的機會,繼續與「臺獨」勢力勾連,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將出現變化。孰重孰輕,不言自明。中國政府多次、以多種方式顯示出解決臺灣問題的能力與決心,提出在反對「臺獨」分裂主義和維護地區和平方面,最需要的是警惕臺海失控、殃及周邊。

其三,在兩岸關係上,中國大陸對臺政策越來越重視使用虛實兼備、重點打擊、分化瓦解分裂勢力的辯證手段。在解決臺灣問題上,創造戰略與戰術結合的實踐典範,發揮政策主動性,正在成為融合兩岸民意的主要方式。大陸對臺政策調整會使未來美國政府對臺政策的調整空間進一步受到壓縮。「臺獨是絕路」,這一政策的執行,不僅對島內分裂勢力,對美國對臺政策,都有限制作用。

相關焦點

  • 美國大選後的美國對臺政策走向
    周忠菲世界知識美國大選已基本塵埃落定,明年拜登入主白宮應該不會存很大懸念。預計拜登上臺以後,美國對華方針不會有明顯變化。在此背景下,未來美國對臺政策走向,將以連續性為主。未來美國對臺海實施軍事幹預的意圖,不會「收手」,但會「收斂」。
  • 對華政策「三步走」,拜登上臺將修復中美關係?川普計劃徹底落空
    近日,德國「時代」周刊網站發表的文章稱,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上任後,將會重啟對華關係,而這將分步驟進行。 川普時代的對華政策 在擔任美國總統的最後一個多月裡,川普準備對中國上演「末日瘋狂」。
  • 大陸專家看拜登對臺政策
    與會學者圍繞「中美關係新局面下的兩岸關係」發表看法,認為下一屆美國新政府的臺海政策會理性、穩健,但中美關係不會因為政府更迭發生根本轉變,美國對臺政策的大方向也不會改變,會繼續打「臺灣牌」。兩岸危機並不會降低。
  • 拜登上臺,美國將與臺灣「深化關係」?
    編輯:虎威軍 校對:查爾斯 美國總統大選牽動著民進黨的心扉,對於民進黨來說未來將會是誰上臺執政美國,會對臺灣地區未來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目前美國最熱門的兩位總統候選人,一個是現任總統川普,另一位就是拜登。
  • 拜登上臺後,介入臺灣的力道將變小
    眼看美國的川普政府即將期滿離任,拜登團隊即將入駐白宮之際。各方對於美國的對外政策以及國際關係局勢因美國總統換人而產生的變化都開始進行分析。其中臺灣地區「中研院」的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廖年仲表示,拜登上臺執政後,美國政府對臺灣的「友臺」政策或將改變,介入臺灣的力道也可能隨著變小。
  • 拜登的上臺,無意中暴露出加拿大的外交政策屈從於美國
    拜登當選可能意味著,美國目前旨在迫使委內瑞拉政權更迭的強硬路線將發生轉變。加拿大是否會對馬杜羅政府做出令人尷尬的改變,從而步美國的後塵?在過去的幾年,川普政府對委內瑞拉實施殘酷的制裁。委內瑞拉急切希望拜登改變敵對的外交政策,從而該國糟糕的經濟緩一口氣。在競選過程中,拜登多次在推特上譴責委內瑞拉政府和馬杜羅 ,試圖把自己定位為比川普更敵視委內瑞拉領導人的人。然而,有跡象表明,拜登擔任總統後可能會採取不同的做法。最新報導稱,他的政府可能尋求接觸委內瑞拉,以協商緩解美國對這個拉美國家經濟束縛的措施。
  • 拜登上臺將如何改變美國的外交
    中美不能脫鉤拜登在競選集會上承諾,在他上任後的100天內,美國將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伊核協議》以及川普執政時期美國曾退出的國際組織,舉辦「全球民主國家峰會」,完成阿富汗撤軍計劃,重新評估中美關係等。據沙利文透露,重回《巴黎氣候協定》是不夠的,拜登還計劃將該協議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讓更多的國家參與全球治理。
  • 拜登上臺後的六大預測
    拜登上臺後的六大預測 2021-01-14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拜登能拯救美國嗎?日本學者道出實情,讓美國尷尬不已
    實際上,從白宮政府允許向拜登提供「總統每日簡報」開始,拜登入主白宮一事就已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而拜登也在積極地適應「美國總統」的身份,並公布了首批內閣成員名單。就在很多美國人將拜登當成美國未來四年的「救世主」時,日本學者卻毫不留情地道出實情:美國衰敗誰也救不了?拜登未上臺已尷尬!
  • 拜登上任,解放軍就攻東沙島?這回是日本學者寫的「劇本」
    來源:中國臺灣網【兩岸快評第1098期】當地時間12月14日,美國選舉人團共538位選舉人按照各州選舉結果投下選舉人票,確認民主黨人拜登贏得美國大選,成為下屆美國總統。拜登即將在明年1月20日宣誓就職。隨著就職日期不斷臨近,對於拜登時代兩岸關係及臺海局勢變化,各方均有不少猜測。近日,有臺媒推測稱,解放軍佔領東沙島的行動可能就在拜登上任後展開,「成為拜登總統任上首個臺海危機」。
  • 「拜登時代」6大猜想:對華政策將有三個特點
    王勇認為,美國財政赤字越來越嚴重,貨幣政策的空間也越來越有限,債務水平不斷攀升,消耗了美國未來恢復經濟增長的潛力,由此形成惡性循環。面對入不敷出的財政現狀,拜登可能尋求減少其他方面開支,謝韜舉例稱,削減軍費、降低醫療救助、減少社會保障福利費用,會是拜登努力的方向。此外,在政府收入方面,拜登主張提升稅率。
  • 多家美國媒體宣布拜登贏得大選,他的經濟政策將有何不同?
    編者按:據多家外媒報導,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經過數日膠著後,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率先贏下賓夕法尼亞州,獲得超過勝選所需的270張選舉人票。若無意外,現年78歲的拜登將於明年1月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他將帶著怎樣的經濟政策登臺?與川普的政策有何不同?澎湃新聞一一梳理與解析,為讀者勾勒出拜登想要帶來的另一個不一樣的美國。
  • 2020年美國大選,有4個總統選項!川普和拜登上臺後誰更兇惡?
    有人說這個很簡單啊,就是川普和拜登兩種選擇。其實除了川普和拜登之外,也存在彭斯和哈裡斯繼承美國總統位置的可能。因此美國存在4個可能左右美國未來政策的總統選項。 作為建制派上臺,拜登如果上任後,整個美國媒體對於美國疫情、經濟、種族歧視等嚴重問題的報導,將會大規模縮減,以營造拜登上臺後美國萬象更新的氣氛。整個美國政府高層和媒體、情報界、軍隊和西方盟友的關係,都會呈現一個表面和諧的局面。
  • 哈裡斯將成美國第一任女總統?渣打銀行八大預測:拜登上臺即辭職
    眾所周知,美國大選現已落下帷幕,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已成定局,但也有不少美國人認為川普留下的爛攤子拜登恐怕難以收拾。與此同時,渣打銀行對明年的國際局勢還做出了一些預測,具體有八個方面,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預測拜登在上任後很快就會辭職。
  • 拜登氣候能源政策目標在美國國內勝算幾何?
    實現能源獨立是美國國家安全的基本國策,通過數屆總統對化石能源自給的不懈努力,美國最終通過「頁巖革命」實現了油氣的淨出口。自20年前小布希時期至今,美國的石油年產量由3億噸提高至7億噸,天然氣年產量也由5000億方提高至9300億方。拜登上臺,將是美國由傳統化石能源獨立向清潔能源獨立轉變的原點。
  • 拜登上任,臺灣學者示警:美國介入臺海力道將改變
    [新聞頁-臺海網] 針對美國政黨輪替後臺美的關係走向,臺灣「中研院」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廖年仲表示,未來國際政治將回到傳統的權力平衡狀態,各方之間要採取自救自保作為,臺灣先前仰賴川普政府的友臺措施,接下來要思考,美國的介入力道退卻後,該如何自處?
  • 中美將迎來蜜月期?拜登將在兩大方面有求於北京 美媒曝出猛料
    而在臺海方向,川普政府更是連續對臺售武,企圖加大了「以臺制華」的力度。據《紐約時報》12月22日報導稱,為了更好地迎接「拜登時代」,美國國會將會為拜登政府提供與中國對抗的「新框架」。報導稱,新框架特別制定了針對中國的所謂「太平洋威懾計劃」的新法案,為的就是從軍事、經濟、科技上全面壓制中國。
  • 拜登上臺,歐洲很可能會拿中國開刀給美國送禮
    在歐洲方面,中間和左翼力量支持拜登是不爭的事實,右翼黨派卻似乎更傾向於川普連任。在西歐,拜登普遍更受歡迎;而在波蘭、匈牙利、斯洛維尼亞等東歐國家,則可聽到更多力挺川普的聲音。 主導歐盟政治的西歐諸國曾對拜登獲勝抱有不少幻想,迫不及待地希望這次大選為美國帶來一次自下而上的撥亂反正,使美歐關係在貿易、防務、氣候變化、數字經濟、中國、伊朗等諸多問題上重回正軌,走向團結。
  • 拜登當選瘦肉精美豬就不會進臺灣?臺學者:太天真
    美國總統由誰來做,臺灣很關注,政界也有人擔心美國對臺政策會因人而異,不過學者分析,出售軍武這部分很難說,但像是萊豬(瘦肉精美豬)出口跟「臺美經貿協議」等問題,都屬於跨黨派政策,不太會因為總統換人做有改變。
  • 王丁楠:拜登上臺,歐洲會拿中國開刀給美國送禮嗎?
    與之相對,民主黨支持者則對政府過去四年的作為嗤之以鼻,認為川普開歷史倒車,無視美國的價值觀,為滿足個人權力不惜挑動社會分裂。 在歐洲方面,中間和左翼力量支持拜登是不爭的事實,右翼黨派卻似乎更傾向於川普連任。在西歐,拜登普遍更受歡迎;而在波蘭、匈牙利、斯洛維尼亞等東歐國家,則可聽到更多力挺川普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