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護欄怎麼壞了呢 ?前幾天都是好的, 趕緊拍張照發縣河長辦報告。 」
唐奎是三臺縣老馬鎮回龍村黨總支書記,也是一名村級河長,定期會與護河小分隊到河邊「走一走、看一看、問一問」。每當在「巡河」中發現問題,他們都會通過「綿陽智慧河長APP」,拍照上傳信息尋求幫助,上級河長辦的工作人員通過APP裡的實時定位系統,就能快速趕到現場共商解決方案。
「整個修復大概要三萬塊錢左右, 經費就由我們鎮上來出 ,回龍村負責整理維護 ,爭取用10天的時間弄好。」老馬鎮相關負責人說。
老馬鎮境內有省管河流涪江13公裡,幾年前,流域內隨意捕撈垂釣、基礎設施損毀的情況時有發生,河道四周垃圾堆積如山、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近年來,通過智慧監管手段的介入,依託「大數據手段」對問題河段進行實時監控、及時預警、及時解決問題,打通了相關職能部門解決問題、精準施策的共享渠道,全面提升了處置效率,涪江東岸的「淨水、保水、清河、護岸」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以前這個地方全是垃圾, 窗戶一開都很臭, 現在這個水越來越清澈了 ,環境越來越好了, 我們住在這兒心情也好了 。聽說河道邊上馬上要種花了, 我們很期待。」回龍村村民敬安行說。
「水更清 、天更藍, 河道兩邊的環境改善了 ,老百姓就更能明白 ,我們所做的工作是為什麼。」回龍村黨總支書記唐奎說。
目前,三臺縣在全市率先建立跨市、縣聯防聯控機制,與中江縣、大英縣、射洪市等毗鄰縣(市、區)籤訂水汙染防治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構建起上下遊、左右岸聯防聯控機制,實現跨界河湖的共建共治共享。
「這樣我們的管護職責就更加明確了,不會出現以前大家等待觀望的現象,我們的資金也更好統籌,工作效率也更高 。這兩年涪江的出境斷面水質能夠穩定的達到二類水質標準 ,我們的城鄉飲用水源的水質達標率為100%。」三臺縣河長辦副主任郭紅憶介紹說。
問河哪得清如許?唯有「河長」治河來。為了讓綠水長流, 我市始終堅持以制度創新作為推動河長制落地生根的要素。
在「一河一策」管理保護方案和年度「四張清單」基礎上,全面開展河湖突出問題大排查,按流域分級分類建立河湖突出問題臺帳,配套出臺《綿陽市河湖管理保護突出問題臺帳管理辦法》,全面建立了符合綿陽市情的「河湖突出問題臺帳式管理工作模式」。成為推動各級河長履職盡責、名實相副的有效舉措。
「完善基層河湖治理體系,建設水美新村,著力提升農村水環境質量, 全面引入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層河湖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實現河暢、 水清、 岸綠 、景美的目標。」綿陽市河長制辦公室主任 、 市水利局局長銀登春表示。
綿陽廣播電視臺全媒體中心
記者:王何力
責編:牟廷蓉
三臺縣融媒體中心